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显密佛网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7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7

堪布益西彭措 显密佛网 2018-01-24


下载本课音频及讲记文本,请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求证得舍离生死及寂灭苦因。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

第二、生此中士意乐的量,如是由苦集二谛的门径以及十二缘起支的门径,详细了知了生死的体相,欲求证得舍离生死和寂灭苦因。即使才刚发生这种欲求,已经是出离意乐。

然惟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然而不是这一点就已满足,如同《六十正理论释》所说:处在无常炽然大火的三地当中,就像进了火宅一样,决定是想要超出的。又说,就像囚徒想脱出牢狱一样,等等。像这样所引用的是说误入了炽燃的火宅的时候,非常不喜欢呆在里面,心里能生起多少想脱离的心,在修中士意乐时就应当发生这样的心量,就应当有这样程度的求解脱心。就像一个囚犯在牢狱里受尽了苦,他有多大程度的想脱出牢狱的心,修中士的意乐就应当达到这个程度。

不仅要有此心量,还要让它逐渐地增长。所以中士意乐的要求非常高,只有这样才真的成了中士,已经完全不同于下士只求人天福乐的样子,而是一心要超出生死,求得解脱胜果,这是极殊胜的善心。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惟虚言。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再者,这个意乐如同霞惹瓦所说:如果只是在口头上漂浮一点,就像在酸酒上漂浮的一点糌粑粉一样,那么对于集谛生死的因,见到它不可欲求、无法容忍的心也只有少许。如果是这样,那灭除苦集、希求解脱的心也只是一点,所以想一定要如理修解脱道的道心就成了空话。见到其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的悲心也无从发起,也不能生起具有大势力能策发心意的无上真实的菩提心,因此说到大乘也只是跟随词句而知道这个名称罢了。所以,应当持取这一套中士法类作为佛道教授的中心来善加修习。

这里就说明了如果没有基础,那么往上一级一级的法类就都成了口头的活计或者知识的积累,这样的状态说要把一个下劣的凡夫心转成一个求解脱的道心,转成一个伟大的菩提心,转成一个真实菩萨的相续,就只是梦想而已。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第三除遣此中的邪分别。

有人这样说:如果对于生死修习厌患,使心出离,那就像声闻堕在寂灭边上,对于生死不欢喜安住,所以修厌患在小乘中可说是善妙,然而诸菩萨不应当修持。这有很多的大乘经教可作证明,《不可思议秘密经》中说: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是于生死中见到有大胜利,不是于涅槃见到有如是利。又说:若诸菩萨对于生死行境生怖畏的话,堕在非行境当中。又说: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反而应当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这是颠倒执取经义,成了大错谬。经中所说的不应厌离生死,这个意思不是显示对于以惑业增上力的缘故漂流三有而造成生老病死等这些苦不应厌离,而是显示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之间,擐披大誓愿铠甲学菩萨行,虽然总的众生的一切大苦一一刹那全降在自身上,也不由此厌离怖畏,而能对于广大菩萨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所以这个厌离不是说不厌自身上由惑业增上力出现的各种生死过患的众苦。如果不厌的话就等于是支持它,很喜欢这样的迷乱、颠倒,那当然是不合理的。对于这样由于无明为因造成的生死病情应当厌患,早求超脱。然而菩萨为利他故,深入到生死海中去救度众生,这个时候不应当畏惧生死苦而生厌患退缩,不去利益众生。就像作为一名医王,自身上的病当然是需要厌患除去,但是对于解救众生的病患遭受的苦不应厌患,这是应当区别的,不然就退失了大乘心,退失了菩萨道。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如是月称论师也说:即使众生的一切众苦没有遗余全部到了我的身上,尽生死边际之间,刹那刹那以各种不同的苦相来损害我的身心,然而我也不因此而起恐怖。即使一切众生的所有众苦一时顿然到达我身上,我也要在穷尽生死边际之间发大勇猛精进。由于这种勇悍的利他之力,在生死中救度众生之心、大无畏的心,能够在每一刹那都生起为利一切有情而成就一切种智的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知道这个原因之后,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了证明此点,引了各种经教。

因此,所谓“不应怖畏生死”指菩萨要发大勇悍心,披誓愿铠甲。这是说修大乘道利他要起大心力而不退缩,不能生小乘的厌离心。如果想着“众生很难度,这个事情很难做,我不要”,那就是种姓特别小而导致成佛特别困难,而且堕入迂途。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再者,对三有见为胜利的道理,也就是前经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就像对此事所发的精进,这样他的心能由此获得安乐。所以不厌患三有的意思是指,对于在生死中利益有情不应厌患,应当对这样殊胜的事发大欢喜心。

总而言之,这是由菩萨种姓所决定的,以这样的大心力驱使反而能得大安乐。如同经教中所说,菩萨听到一个有情求布施的声音,他所得到的那种欢喜超过了小乘圣人入灭尽定的安乐。这就是他特别稀有的堪能做大利益的大乘相。因此,他在一切时处都没有疲厌,对于发无尽的普贤行愿、在生死界中随顺众生、利益有情等执为珍宝资粮,视有情为如意宝,视利他为大事,这就是见大胜利。因此大乘有极其深广的道和果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利益和事业,这都是基于这样的等起而出现的。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如果由烦恼和业的增上力漂流生死,遭受各种诸苦的逼迫,这样尚且不能成办自己的义利,何况利他?所以这是一切衰损之门。作为一个想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的大乘人,抱持的是更深广的大愿,因此应当有更极致的厌患生死之心,否则自身的病都脱不了,怎么能普救天下一切人的病呢?自身尚且在生死的瀑流当中无法超出,怎么能帮一切有情超出呢?因此具大心的大乘菩萨视生死为苦海,应当比小乘人有更增上无数倍的厌患,这样子他才有大出离,才有大道心、大精进,这样才能够完成普救一切众生的事业。在此,不仅应当极应厌患,而且极应灭除,也就是应当如救头燃般去灭除生死的苦因苦果。就像经论中所说,小乘人为了解决自己一个人的问题尚且要如救头燃,大乘人要解决一切人的问题,应当比小乘人百倍精进。

但是另一方面,由大悲愿力等增上的力用在三界中摄取生等那应当欢喜,应当觉得这是很好的。作为一个人就应当这样,应当舍弃自私性,而去生死中利益有情,这是特别好的,应当欢喜。

因此,厌患自身上的由错乱造成的生死之苦和不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应当合理区分,前者极应厌患,后者极应欢喜。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如果没有这样善加分别像前面所说的涵义,那么按这种颠倒理解去宣说者,假使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了一个恶作,是染违犯。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所以见到三有一切过失,虽然极其厌离,觉得真是个大苦海,然而由大悲牵引自心的缘故却不断三有,仍然在三有中受生来利益有情,这极其稀有。就像说医王当然厌患这种病,然而为了解救众生,还深入病区去利益众生,这是很稀有的。

如果自身对于这种颠倒造成的苦一点也不生厌患,那就是彻底的愚痴性,表明已经麻木了,对于苦和乐不能辨认、颠倒和非颠倒不能辨认。而说“我很喜欢”,那就像猪喜欢吃不净粪,癞人喜欢瘙痒,商人喜欢沉醉在罗刹洲一样极不应理。然而为了解救一切有情能进入刀山火海,在这苦海汪洋去救济一个个的有情发全然无畏的利他之心,这是极其稀有的。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如果见到三有的盛事好像妙天宫一样,心里想:“太好了!这儿有这么多的美女,有这样的豪宅,有这么多的五欲享乐等,生活真好!我就认准这里了。”像这样丝毫没有减少爱欲,借着利他的名义说“我们不舍生死,我们要在这里长住利益众生”,那就真是一种大欺诳,智者哪里能以此为喜呢?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中观心论》里也说:菩萨有见三有过患而发起的猛利出离心,因此并非耽著三有而系于三有之中,而唯一是由悲心为利益有情,不住寂静涅槃,一向以利他为重而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和愿力等而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再者《菩萨地》里说到一百一十种苦,是对一切有情发生大悲的有力的正因。也就是以见苦而起悲,由于见到有情在生死界里有如是无有边际的多种苦难,心里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也就是再再地想要为一切有情拔济苦难而发心、而起行、而证果。如果说“对于生死不稍厌患”这就极为相违。

怎么讲呢?因为对于一百一十种苦每一个自身都有极大的厌患,再推己及人,知道有情处在这样大的病患里而发起同情之心。由于自己无法忍受这么多的苦,所以要求解脱,由此对有情这么多的苦就发起猛利的不忍,所以要求拔苦。然而说“对生死不稍厌患,生死好得很”,那就跟由思苦而要拔众生苦完全相违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如果对于生死心里善能出离,接着再观见有情都是自己的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这是道次第也是《菩萨观行四百论》的意趣。月称论师在这部论的注释里也详细地阐明了这一点,比如说到:先是要宣说生死过患,让学人心生怖畏而希求解脱,接下来为了让他决定趣入大乘的缘故,世尊告诉说:诸比丘,有情类里很难得到少数有情,经过长夜流转生死,没有做过你们父母、儿女、亲属等的。了解了世尊如是的言教后,菩萨为了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曾为父母等诸亲眷属的无依无怙的诸类有情,因而安忍其苦而能跃入。

以上讲到了修菩萨道的次第,先发出离心,看到生死非常苦,然后发悲心。而悲心的起因首先要知道有情是亲属,然后他们的苦难很大,这样就会为了利他奋不顾身的入三有海。他会发起很强的大乘善心,由此出现悲,出现增上意乐,出现菩提心,从而趣向大乘道,因此应当以这样的次第来进入。这就可以看出,对于生死能发出离心是发起悲心的重要方便。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无上密咒即金刚乘也需要此理,也就是:以修苦、修出离作为前面的方便,之后再趣入极无戏论行。这个次第就是修行的最初一步,要忆念无始以来生死的所有大苦而寻求涅槃之乐,由此遍舍一切世间杂染,下至王位自在也应当修苦想。

这就证明了无上密咒的前驱方便是出离,它的重要基础是出离,而出离就要修苦,这是不可或缺的。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生起中士意乐的量。

2、思维大乘菩萨是否须要修苦?是否须要厌离生死?请结合教理做全面的分析。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2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3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4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6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长按二维码中心logo-识别二维码关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