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唤醒迷梦 >> 二规教言论-幸福人生路-醍醐汇总 返回

二规教言论-幸福人生路-醍醐汇总

nicholasldf 唤醒迷梦 2021-03-05


二规教言论-幸福人生路-醍醐汇总


以分别念归纳二规的框架和精华,仅供参考!目录:

一、为什么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二、解释论名

三、世间行为分类:

四、卑劣行为感召苦果:

五、高尚行为感召乐果:

六、以圆满大树譬喻完美的人

      1、智慧、 2、稳重、 3、有愧、 4、不放逸、   5、正直、   6、誓言坚定、   7、知恩、   8、利他、   9、信心、   10、布施、  11、树果。

七、智者当精进行持《二规》妙宝


一、为什么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法王如意宝特别重视这部论典《二规教言论》,若能具足的所有功德,成了世间的庄严、世间的应供处。

《二规教言论》是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标准:

麦彭仁波切将诸佛菩萨的教言归纳于此,假如没有这样的归纳,我们用短暂的人生去学浩如烟海的经论,哪有这个精力和时间?但是如果精通了本论,那一生中的修行方向和做人标准已经定下来了。

堪布开示,重视二规:

如果有人向你求法,那可以给他们讲《二规教言论》、《佛子行》,等他们做人非常不错了,再宣讲比较深一点的佛法。尽管很多人非常需要学,且不说世间上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我们这里学了这么多年的道友,每年学一次也很有必要。



二、解释论名

此论名为《二规教言论·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二规”也即佛规与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圣天”指诸佛菩萨或高僧大德的加持;“世德”指人天福报;“圣天世德”合称既可指出世间与世间的一切功德,又可指诸佛、护法神及天人的加持;


三、世间行为分类:

颂词: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注释: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

颂词: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注释:

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属于人天乘,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属于佛乘和菩萨乘,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就好比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没有福报的人,不可能拥有万贯家财。


四、卑劣行为感召苦果:

  以下是卑劣行为的表现:

  忘恩负义、鲜廉寡耻、轻视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恩怨不分颠倒利害、得势时役使天尊、失势时恭敬怨敌、不敬三宝、信心微弱、人前人后各一套、做事虎头蛇尾、背弃盟誓、无有惭愧的依靠狡诈非法手段来营生、无有惭愧地大肆享用不正当的衣食钱财、不顾别人的闲言恶语、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造谣诽谤、

 

如果品德极差,护法天神也会远离:

颂词: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

如人住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尊,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

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注释:

为何上述之人诸事不遂、护法远离呢?因为这些人的品德极差,背弃誓言、忤逆父母、行事非法,将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犹如一个人住在厕所里,虽然准备了丰富的美味珍馐,但谁也不愿意来作客。同样的道理,假如内心如厕所般肮脏,即使陈设了玉脂琼浆、琳琅供品,天龙八部等护法天神也不会来亲近你。这时就有人抱怨:“哎呀我也经常念经,也祈求了很多护法神,为什么他们没有加持呀,我的事情怎么还不成功啊?”

 

众生频频感召种种不如意的原因:

颂词: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

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注释:

五浊兴盛时期的众生福报浅薄、烦恼粗重,不像初劫时的人们,智慧、慈悲、信心等样样具足。再加上前世的福报不够,平时的行为不如法、不善巧,所以频频感召的事情多不如意。大家了知此理之后,希望不要再造恶业。


五、高尚行为感召乐果:

  以下是高尚行为的表现:

表里一致、誓愿坚固、知恩报恩、深信因果、行为不颠倒、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分明、遵守诺言、誓言坚固如同山王、敏锐的取舍智慧。

 

颂词: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园聚蜜蜂。

注释:

是故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的身边,对你加以保护。犹如美丽的海岛,不需要发出邀请,海鸥也会自然聚集;或如花园中的鲜花,无论盛开于何处,蜜蜂都会纷然而至。

 

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

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所作所为非常如法,起心动念也非常清净,经常想到善法、因果、利益众生,护法神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我们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左右。

护法天尊他们都曾承诺过:

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比如莲花生大师在降伏地神时,地神当时就发誓:“对如法行持、利益众生之人,我等会不惜一切来保护他。”

不走极端:有些人整天求护法神,什么都不做;有些人觉得这些不需要,全部一并抛除。这都是不合理的。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生前还特意供护法神,念一些仪轨时,还有专门的供品。

 

颂词: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注释:

天众护法若从上垂手来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阶梯,那赐予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殿堂之门,从此便会对你敞开。

 

颂词: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

注释: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颂词: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则秉持极难为。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难明显。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获得咸圆满。

注释:

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即使有的话,他们以种种方便劝众生行持高尚行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六、以圆满大树譬喻完美的人

颂词: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注释:

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这十二种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个不具足,就像大树有了缺陷一样,不可能是个完美的人。


当今很多佛教徒接触的不足:

虽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够完美,以致有些功德无法增上。若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怎么会有出世间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务必要先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再修佛法,才能将其真正的功德体现出来。

麦彭仁波切用一棵树作比喻,其中有相当甚深的意义。

人就像是一棵树,一个人若具足十种功德(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各有两个功德),最后的果自然而然会出现。这十种功德是做人的根本。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所以,为了成为非常圆满的“大树”,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功德。

树根:树没有根肯定会干枯,人没有根也肯定一事无成。那什么才是人的根呢?就是智慧与稳重。没有智慧的话,世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没有稳重的话,即使有智慧也用不上。所以,此二者是最关键的,犹如树的根一样。

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只有根而没有茎也不行,同样,一个人虽然有了根本,但所作所为没有惭愧心,也不以正知正念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不是真正的人。

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一棵树有了树根和树茎,但没有树枝的话,看起来光秃秃的,也不完美,所以正直和誓言坚定不可缺少。

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若没有一点枝叶,肯定不好看、不圆满,因此,一个人要具备知晓恩德和利他之心。

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

树果: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两个是最后的收获。


1、智慧:

颂词: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注释:

此处的“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颂词: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注释: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

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如《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做事的智慧: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应当详详细细观察,智慧不够的话,问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因此,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颂词: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注释: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他一些事情时,虽然尽心尽力,下了很大功夫,但犹如孩童们造土房一样,所取得的成效却很少。

 

获得智慧的途径:

颂词: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注释:大多数问题可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但有些问题若搞不清楚,可虚心向智者讨教。除了向智者讨教外,还应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阅读智者论典的同时,还要想一下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


2、稳重:

颂词: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无稳重之圣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注释:什么是稳重的士夫呢?这种人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公平正直,处理任何事情都能确保客观公正;二是值得信任,不管交待委托什么事情,永远都不会欺惑。人若不稳重,今天发誓明天就舍弃,他们的承诺犹如水上波纹,很快就消失无踪,这种人不算真正的好人。

颂词: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注释: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稳重的功德:

颂词: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从身口意三方面来分析稳重的功德:

一、身体: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都害怕。狮子是兽中之王,百兽都十分畏惧它,看见狮子的威严,它们一动都不敢动。同样,稳重的人无论住在哪里,任何人都不敢随意欺负他,由于感受到他的威严,像猴子般的不稳重者,一见到他的身体就特别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二、语言:语言有庄重、不庄重之别。语言不庄重者,整天说说笑笑,有意义的话说不出来,没有意义的话一直滔滔不绝,全部都是无稽之谈;而语言稳重者,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

三、性情: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不稳重的过失:

颂词: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不稳重的过失:

一、身体: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牦牛若有了锐利的双角,打架时非常勇猛,别的牦牛也害怕它。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来,作战的能力就消失了,其它牦牛便趁机群起而攻之。所以,没有角的牦牛,在牛群中经常会受到欺负。

同样,有些人的身体不稳重,现在世间上有很多人,平时不愿呆在家里看书念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购物,每天游游荡荡的,身体没有一点自控能力,这种人就跟没有角的牦牛一样,迟早会受到众人的欺负和厌恶。

二、语言:乌鸦发出的声音很不吉祥,会给人们带来恶兆,所以大家都讨厌它。同样,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三、性情: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那个,最后自己也不知该学什么,始终没有一个定准。

 

3、有愧:

颂词: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什么才是有愧者呢?

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之事,生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会增添光彩。

所谓的有愧者: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为当做、某些行为不当做。

 

颂词: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颂词注释:

    比如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庭广众中,有个人全身沾满不净粪,到处裸体奔跑,人们会觉得他精神不正常,并替他感到羞耻。但比较而言,这并不是特别丢脸的行为,无愧者才是最值得羞耻的。

    若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最多浪费一点肥皂而已。至于裸体奔跑者,等他心里满足了,再穿上衣服作严饰,那也没有问题。但一个人若做了无愧之事,那即使他天天沐浴,也洗不掉心灵深处的垢染,纵然穿的衣服再华丽高贵,身上的装饰再价值连城,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歧视,他的头在众人中永远都抬不起来。


4、不放逸:

颂词;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危居悬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什么叫做不放逸呢?

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稍不留意就会掉下去,如果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会步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同样,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对心里的起心动念经常观察,时时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万万不能放纵三门。

不放逸体性:

就是要有精进的善心,还要有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这样就自然做到在断恶上战战兢兢,时时小心翼翼地防护自己的身口意,不让它造恶业、说恶语、起恶念。而在修善法上,乃至很微小的善行也会做到圆满,身口意时时都在修善法,有这样的心态和行动,就叫“不放逸”。

放逸”:

就是“放纵”,对自己的狂心毫无管束。我们的心好比一匹野马,如果放纵它,就会增长恶行、损坏善行,依于身口意放逸而为,恶业会不断地增长,善行功德都会被摧坏。

 

颂词: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等,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生命万法无常如闪电:

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富人沦为乞丐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年轻变成衰老、生病变成死亡都是轻而易举,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我等陷于病魔等违缘的围困中,活在世上的机会少之又少,犹如风中残烛,没有任何可依靠处,不管亲人朋友、财产身体,一切的一切如同梦幻中的生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思维一下自己的来世,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

您在浪费人生吗?

当我离开人间时,随身的就是善业和恶业,其他一丝一毫也带不走,为什么现在苦苦地为财富而奔波,为无意义的事情而操劳?”当然,没有智慧的人得过且过,每天都是浪费人生。

 

颂词:

一切高贵终堕落,一切荣华终衰竭,

一切美妙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坦然接受无常规律:世间上一切高显的事物,不管是地位上还是建筑上,终有一天必定会堕落倒塌。荣华富贵、财富圆满、名声显赫,皆如过眼浮云,转瞬即逝。一切美好终成丑陋,昔日美如天仙,今日鸡皮鹤发。

无常四边:高际必堕、积际必尽、生际必死、聚集必散。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无常,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本性。

 

颂词: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愚者碌碌无为:

有些智慧浅薄的人,由于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身心,从出生至死亡,犹如一日所经历的一样。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为人类造福,从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碌碌无为地虚度了一生。

智者完全与之相反:

广闻博学的智者,精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每天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大圆满功德,从没有间断过。

 

取舍因果如粉末:

颂词: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妄谈空性、轻视因果:

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显现上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可是他身语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元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中有这么一个公案。

出离心和性格孤僻千万不要搞错:

有些人并未生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厌世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拢,在任何团体中,总与众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其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种人天天“闭关”不见人,并不是出离心特别强,只不过是性格太差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言行举止的参考标准:

颂词: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此亦依自净心。

此三之外诸他语,均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言行举止的三条标准线:

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一定标准,什么样的标准呢?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除了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所以不论亲人或是非亲人,谁的话都不要听。


5、正直:

颂词: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趣入天道住天门,趣入魔道住魔门。

所谓的正直:

是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

正直的人如黄金般难得:

正直的行为能令他趋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狡诈的行为是邪魔之道。趋入天道之人,因为拥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为,不论是获得解脱还是人天福报都唾手可得。而趋入魔道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的痛苦。

 

宁可与正直者结下仇怨,也千万不要与狡诈者做朋友。

颂词: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正直者:一是一、二是二,不会说不符合正理的语言,把没有一点根据的事情栽赃在你头上。即使他跟你的关系非常非常不好,他宁可受冤枉,也不会无端对你毁谤。

狡诈者: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可能会帮助你,若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绝对不会帮你,甚至即使你帮过他,也会恩将仇报,反而加害你。

正直者:以正行来尽力护持他人,情深义长犹如江河一样绵绵不断。

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你,绝对不会喜新厌旧,纵然过了几十年,你们的情谊也不会改变。

狡诈者:交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对你很关心,实际上抱有私人目的,虽然暂时予以慈爱,但最终会成怨仇。今天对这个好,明天对那个好,为了获得某些利益,他就对你特别热情,又是请客,又是吃饭,但如果你没有令他满意,他马上跟你反目成仇。


6、誓言坚定

颂词: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

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誓言坚定:

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在别人面前所承诺的事情,永远也不会改变,立下的誓言非常坚定。

有智慧的人:

不会轻易答应一件事情,然而,一旦经过智慧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承诺下来了,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毁坏,他的誓言也不会动摇。有智慧的人违背国家政策不一定害怕,但他们最怕的就是违背自己的誓言。

龙猛菩萨讲到的三种人:

上等人:所承诺的始终不会变,犹如石头上刻的文字,纵经种种侵蚀亦不会磨灭。

中等人:如果没有外缘影响,誓言是不会变的,但若遇到一些违缘,很容易改变当初的承诺。如同在土里写文字。

下等人:今天承诺这个,明天承诺那个,之后一眨眼就变,像水中的花纹,不需要任何外缘,誓言随便就舍弃。


7、知恩:

颂词: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

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

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知恩图报:

不论是生活工作上,还是修学佛法上,如果有人对自己有恩,则应将之铭记于心,因缘成熟时,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要竭力报答。若能如此,表明你已进入了高尚者的行为之门。

反过来:

有些人根本不辨谁在帮他、谁在害他,亲怨利害一点也不分明,而且从来没有报答恩德的念头。这种人的人格太差了,如同石头一样,连人的法相都不具备,除了圣者会怜悯他以外,有谁愿意于他做害利之事呢?


8、利他:

颂词: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即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

舍弃爱自如毒食:

恒常自私自利的人,一味地想着自己,暂时可能会积聚一些名闻利养,但最后会像陡山泻水般下堕,根本没法加以阻挡。

 

颂词: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恒常利他,苍龙腾空:

持之以恒精进利他的人,最初可能种姓卑劣、没有智慧、受人蔑视,但因为具有珍贵的利他心,日后定会升至高位,犹如苍龙腾于空中。

精勤利己果微小:

愚笨的人只贪图自利,始终都是为自己而精勤谋利,可是这样的话,不要说众生的利益,连自己的利益也很难成办,即使办了一点,效果也很低劣。

用人原则:

“首先是看他具不具足利他心,如果具足,智慧等不圆满也不要紧,倘若不具足的话,能力再大也不行。”

 

9、信心:

颂词: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什么叫信心:

若对佛法僧三宝、苦集灭道四谛与无欺的因果规律,生起稳固的信解,这就是信心。

信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依靠信心能增长福德资粮。有了福德以后,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如法,自然具足高尚的德行。信心还能遣除各种违缘障碍,信心是真正的如意宝,具有殊胜信心的人,必定能成就一切所欲。

《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10、布施:

颂词: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间,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

行持布施:

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

知足少欲:

人活世上,房子再怎么大,晚上睡觉的地方只需要几米,人的欲望跟实际使用完全不相称,积累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鲜明对比:

极度吝啬:

最后人死了以后,亲朋好友就开始争夺,如同鹫鹰争吃尸体一样,他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最后全部是别人享用。

上供下施:

若能如此,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殊胜,尤其是供养僧众等殊胜对境,就像《极乐愿文大疏》中所言,有些今生中就能成熟果报,即使今生没有成熟,来世也绝对不会虚耗的。

 

颂词: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若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

财产有很多过患,首先有积累的痛苦,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积累财产也没有用。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害怕财产消耗减少。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财产,自己就应该满足了。否则,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

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所以,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

 

颂词: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傍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布施,增上富德,取其精华:

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布施是增长一切福德的因。可是现在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假如不布施的话,那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因此,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

凡夫人担心:“我布施了,享用什么?” 布施果报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应该上供下施,否则,一直耽著这些,会死不瞑目的。

如何让财富具有真正实义:供养戒律清净的道场和僧众,用于弘法利生,或者放生、做善事、帮助可怜众生,这样一来,钱财虽然是无常的,如泡影一样虚幻不实,但从中却能取得真正的实义。

自己的财产,不一定是自己的,所以尽量布施对自他都有益。历史上的君主国王,即使财富再多,生前享用不完,但不愿意布施供养,死后只能全部留给后人,成为他们争执不息的因。而佛陀时代的波斯匿王,只因前世对辟支佛供养过一个食团,以此果报而获得了无比胜财,被称为“南瞻部洲第二大转轮王”;

 

11、树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全文的总结

长寿无病,财富圆满: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名誉声望,传遍十方: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众人会对之恭敬有加、交口称赞。福禄也会增上,威德、事业、势力胜于四方,如熊熊烈火般越来越旺。假如有了善妙的行为,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唾手可得。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七、智者当精进行持《二规》妙宝

有缘的智者应该精进学习《二规》,并以此衡量自己的内心:

如是二规教言论,宣说世法佛法理,

有缘智者当精进,以此衡量自相续。

借此略释之功德,回向父母众有情,

愿其皆得一切智,斩断轮回苦海因。


宣说二规的必要:

麦彭仁波切见到很多人不懂人规,缺乏这些道德和知识,故而油然生起大悲心,希望他们能具足如是胜德。同时,又因具智尊者(嘉靠公确)的多番劝请,他老人家便从圣者所宣说的广大人规教典中,以摄略的方式归纳而作如上宣说。

讲人规的佛经论典比较多:

《中观宝鬘论释》、《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等。


---整理自老师的《二规教言论》讲记


-------------------end-----------------
你只管善良,福报已经在赶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