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174(第九品)
#795
子二、破由微尘所生:
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
胜论外道认为:器情万法应该由实有的微尘组成,没有它的话,器情世界无法产生。这种微尘不是有情法,故没有前面所讲的过失;也不是粗大的法,否则就会有生灭迁变;它是最细微的物质,常有不变,乃构成万物之根本。
#796
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丑一、安立观点: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此颂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承许由主物产生万法。数论外道的来历在前面也介绍过,淡黄仙人于雪山修行多年后,最终获得了苦行的功德,他相应自己成就的禅定而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之后人间便出现了数论外道。数论外道在古印度的势力非常庞大,我们不管学哪个古印度大德的中观论典,都可以看到对此外道的大量驳斥。当时数论外道影响力之广,相当于现在的无神论,因而对它的观点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数论外道承许说,所知万法均可归属在二十五谛当中。(“二十五谛”并不是外道的独有名词,佛教《时轮金刚》中也有二十五谛的说法。法王如意宝曾强调说:“不要认为凡承许二十五谛就是数论外道,其实佛教在特殊情况下也有这样的承许。”当然,佛教承许的方式和窍诀,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除了神我以外,主物也是万物之因,它具有唯一、无情法、恒常、一切之作者、谁也见不到五种特点,并从中出现大、慢、十一根、五境等二十三谛法。一切常有法与无常法、有情法与无情法,皆可摄于这二十五谛中,二十五是数,以数立名,所以人们称之为“数论外道”。
#797
丑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自性是一体;二、破乐等是境;三、破实法常有;四、破生前有者。
寅一、破自性是一体:
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中观师通过推理来破斥对方观点: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这是非常荒唐的!
#798
若无此三德,杳然不闻声。
主物的本体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种功德,没有这三德的话,三德不平衡所产生的二十三种现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799
寅二、破乐等是境:
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
谓此即因性,岂非已究讫?
对方认为,苦乐等三德在外境上成立,因为衣服、氆氇、房屋、轿车等诸法可以带来快乐,让我们舒心悦意。但这种说法不合理,衣服等无情法并没有能感受苦乐的心,所以不可能具有乐等本体。
#800
汝因具三德,从彼不生布。
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
再说,你们数论外道承认由喜忧暗三德产生布匹等万法,同时又认为从布匹等中产生快乐,(比如,穿上新衣服觉得很舒服。不过,我们出家人除了一两件衣服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新衣服,我看很多道友今天穿这个、明天也穿这个,一两个星期都没有换。城市里的人可不是这样,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穿得五颜六色就觉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认为——快乐的来源就是衣服。)如此一来,布匹等法既是乐[1]的所生果,又是乐的能生因,这相当于张三既是我的父亲、同时也是我的儿子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说法!
上面通过离一多因进行了抉择,是三的缘故不成立一,是一的缘故不成立三,这样观察以后,三德并非真实存在。如果三德不存在,布匹等就没有产生之因。如果布匹等没有产生之因,你们承认布匹等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无法安立。
[1] 喜忧暗三德中的“喜”,就是乐。
敬摘录讲记181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46-149
150-153
154-157
158-161
162-165
166-169
170-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