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3.怎么样学佛 返回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3.怎么样学佛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依止善知识

二、发菩提心

三、次第闻思修行

    1、听闻正法

    2、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结语


引言

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佛教的教义归纳起来,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在此基础上再“自净其意”,这就是所谓的佛教。


一、依止善知识

1、依师必要

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想通达佛教的教义,依靠自力极困难。

(1)教证

    1)《法华经》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华严经》中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3)《大宝积经》说:“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

(2)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引路人,学佛更需要善知识。

(3)大恩上师自述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2、观察善知识

(1)需长期观察:

盲目依止不可取,长期观察很必要。《事师五十颂释》中讲过:依止上师之前,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

公案:忽必烈依止八思巴为上师观察六年。

(2)善知识法相

非名非财非神通,在于德行好坏、能否引导众生断恶行善。《大般涅槃经》中云:“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二、发菩提心

1、学佛的根本是发心

发菩提心是大乘的目标和方向,汉藏佛教皆重视发菩提心。

(1)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2)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2、发心越大,事业越大

(1)证严法师的“慈济”事业:“愿大力大”。

(2)《华严经》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

 

3、修学净土也须修菩提心

(1)藏传“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

(2)弘一大师教言:“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3)唐朝房翥劝人念佛得往生公案。


三、次第闻思修行

1、闻:听闻正法

(1)闻法之功德:认识烦恼,生起取舍的智慧,故当精进闻法。

《正法念处经》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

《正法念处经》又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

萨迦班智达也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2)依师的关键是闻法:闻法即依师,依师乃依法。


2、思:如理思维
(1)思维之功德:遣除怀疑、脱离愚痴、熄灭烦恼

《大宝积经》云:“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

(2)思维之方法:辩论、讨论,次第思维观修。

《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


3、修: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1)实修比广闻更重要,不修行无法断烦恼。

    2)面对无常,当抓紧时间学习佛法。

    3)《华严经》云:“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药也治不了......”等比喻阐述修行的重要性。

    4)以两个比丘之公案阐述修行之重要性。
(2)修行之方便

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以殊胜窍诀来摄持。

    1)以赵州禅师、百丈禅师两个公案说明禅宗修行之方便法;

    2)以第四世多竹钦喝酒开悟、猎人达吉挨打开悟、观修死亡无常开悟三个公案阐述密宗修行之窍诀。


结语

学佛过程中,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


重难点分析

一、不是说“依法不依人”吗?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两者如何圆融?

1、分析角度:

(1)依靠自力自学佛法,不能获得开悟。

(2)依止善知识之前,应再三观察。

(3)观察之后,应如理依止。

2、依师之必要:

(1)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

(2)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3)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  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

(4)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  包括《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大般涅槃经》 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华严经》云:“若欲成就 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5)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诚如《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综上所述,我们若想解脱,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

 

二、学完本课的公案之后,我挨顿打能不能开悟?我通过喝酒能不能开悟?

分析角度:

1、分析公案中的具体情况,喝酒开悟因为对(证悟者)上师的信心,吃饭洗碗开悟的也是有清净的心、比较利的根器。反观自己有没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否是利根者。


2、学习公案的方法其实是学习其要旨,而非表面行为。狮子跳跃的地方,狐狸跳跃一定会跌入山崖。



本课教证

1、《增一阿含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意思是:佛法所有的教义都可以归摄于这四句话中,要断除一切恶,要修一切善,自净其意就是自净心灵而不是向外求法。(摘自:生西法师本课辅导)

一切罪业尽量减少乃至不做,一切善法尽量奉行乃至圆满,这就是真正的佛教。(见第14课上师开示)

 

2、《法华经》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意思是:我们要亲近有智慧悲心来引导出离六道轮回的善知识,他们非常有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善巧的度化我们,所以善知识是我们成就的依靠之处,依止之处。依靠善知识我们可以发起菩提心。(摘自:生西法师辅导)


应当知道最好的善知识,绝对是一种莫大的因缘;他之所以教化众生的目的,就是想令众生见佛闻法,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大家要明白,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引路人,如学知识要找老师,治病要找医生,开车要找司机……那我们修学佛法时,善知识更是必不可少了。(摘自:本课上师教言)

 

3、《事师五十颂释》(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中讲过:“上师以及诸弟子,相同失毁誓言因,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金刚鬘讲续》中又云:“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

意思是:上师在传授金刚乘教法之前,首先要慎重观察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同样,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需要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通过如是观察而抉择是否应当结为师徒关系。如果未经过此种观察,而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则上师会因为对非法器泄露密法而失毁誓言,弟子也由于不能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而破誓言。因此依止上师之前,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索达吉堪布《事师五十颂》释,及本课开示)

 

4、《大般涅槃经》中云:“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5、佛陀在《华严经》中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意思是: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

 

6、《大宝积经》说过:“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

意思是:只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7、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意思是: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旦发起来,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像电灯一通电,立即就亮了。增福慧、消业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8、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意思是:说到多善根,莫过于发广大心。因此,暂时执持圣号已胜过布施百年之福,一发大心就超越历劫修行善根。(出自益西彭措堪布《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9、台湾的证严法师说过:“愿大力就大。”

意思是:心的力量的确不可思议。(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0、《华严经》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

意思是:要想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愿,速速发起度化无边众生的菩提心。(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1、汉传的弘一大师也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意思是: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帮助别人,劝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积累的善根不多,来世也很容易往生。(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2、《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

意思是: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3、《正法念处经》第六十一卷中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

意思是:闻法能够调伏自心,而从没闻过佛法的人,不管是说话、做事,都会与贪嗔痴比较相应,无法趋入出世间解脱。(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4、《正法念处经》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

意思是:真正有智慧之人,乃至于失去生命,也是要经常听闻正法。(摘自:《慈光佛学-听经闻法功德》)

 

15、萨迦班智达也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即使死亡明晨将至,也会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各种知识。今生虽然不能成为智者,但来世再修学时,即如取用自己储存的东西一样,能轻而易举地掌握。(摘自:《格言宝藏论释》)

 

16、《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意思是:听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甚至可以让我们获得涅槃。

(摘自:生西法师本课辅导)

 

17、《大宝积经》中曾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

意思是:如理思维还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它就无法脱离愚痴,有了它则可以息灭广大烦恼。(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18、《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

意思是:如理思维的功德非常大,如同供养了一切的如来。

 

19、《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意思是: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只听闻不思维、不修持也是这样。

 

20、《华严经》云:“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

意思是: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药也治不了。只听闻不思维、不修持也是这样。


21、《华严经》云:“譬如聋聩人,善奏诸音声,悦彼不自闻,多闻亦如是。

意思是:聋子弹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但自己根本听不到……同样,我们理论上再精通、嘴巴上讲得再漂亮,但内在没有修证的话,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22、《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意思是:若有方便方法,即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了知一切佛法。

 

23、《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

意思是: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来掌握。(索达吉堪布本课开示)

 

25、如经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


名词解释

九乘法门、三乘法门

总的来说,一切佛法可以包括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当中。或者将它分为: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续、行续、瑜伽续;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大圆满前行》华智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显宗、密宗

无数劫修行成佛的是显宗,一生修行即可成佛的是密宗。【生西法师】


实在说,任何一个通达佛法的人,都不可能把显密割裂开来。如果有人受习惯的支配,硬要分开显密的话,那我就要说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不学密的显是没有的。【《藏传净土法》讲记索达吉堪布讲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合起来,就表示无上。“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著】

因地

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往生四因

往生四因是什么呢?佛经中是这样讲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屡屡观想如来身相,〗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种因;〖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这是第二种因,〖发菩提心,〗这是第三种因,〖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这是第四种因。这四种因大家一定要记住。【《净土教言》讲记索达吉堪布译讲】

无明烦恼

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嗔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觉空无二    

……觉空无二无别的智慧,它没有被分别伺察所污染,这种大圆满觉空无别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大圆满的本来觉性之位,当然在无上瑜伽部中有空明无二、觉明无二和觉乐无二等诸种异名。为什么大圆满的智慧称为是觉空无二的智慧呢?因为在此智慧境界当中,远离一切二取分别念,在此觉性中远离一切寻思分别念,未被任何分别伺察所染污。……究竟的缘起空性,即是真正的觉空无二的智慧。【《窍诀宝藏海》法王晋美彭措传讲索达吉堪布口译】

离戏空性

远离有实无实,则已证得离戏空性。【《金刚功德经》索达吉堪布译讲】

明心见性

智者应当了知,平日所见的佛菩萨圣像并非了义,以形相见不到真正的佛,什么时候彻悟心的本来面目而开悟,什么时候就见到了以相状不能衡量的真实之佛。禅宗里称之为明心见性,古代的高僧大德也称为明心见佛,即是此理。【《金刚功德经》索达吉堪布译讲】

发心师兄:定解G04  定解B30  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B30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