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学佛是一门技术活 返回

索达吉堪布:学佛是一门技术活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9-12-15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免费学佛,请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


今天是放假期间,我在这里想给一些在家人——对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有兴趣的人,讲一些佛教的基本道理。

 

其实有些佛教的道理应该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可能好一点,但我现在每次都是……讲完了一次以后,觉得应该明白了,之后尽量不重复,因为害怕重复的话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噢,这个道理我懂了的……就没有兴趣,生起厌烦心。很多人都是这样,即使并不懂,却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嘛,我听过的。其实听过不一定记得住,记得住不一定能行持。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毛病。所以我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公案、教证,还有一些道理,尽量不重复。但这样也有一些不太好的情况……

 

以前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有些道理他会讲很多次,今天讲,明天也讲,这样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心里就记下来了。所以当年上师在佛法课上只提过一次两次的公案和有些教言,现在基本上没有印象了;而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提过很多次的那些道理,最后在心相续当中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智慧。所以今晚上我可能会讲一些我们经常提到的道理,也会讲一些没有提过的道理。

 

今天也有英语和日语的翻译。虽然有些人不一定能接受,但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希望,在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以适合他们的语言、方法来弘扬佛法,这样的话,的确在有生之年当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今天晚上我不会讲很长时间,但是要讲的道理有简单的、有不简单的,有甚深的、也有不甚深的。

 

首先说一下前两天给大家提供的那个题目——学佛是一门技术活。很多人认为学佛是一门很简单的课题,有些人看两三本书就觉得“我已经学佛了!”其实看了一两本书的确还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也算不上真正的学佛。就像无边无垠的大海,你在里面喝了一口水,可以说是喝了海水,但实际上大海是什么样的面积?什么样的深度?……所以,从根本上讲你还算不上真正的学佛。

 

有些人到寺院里面去烧香拜佛,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供养、转绕、礼拜,这样就认为自己已经是佛教徒,是学佛的。当然那些也是我们佛教当中的一种行为、仪式,但并不能真正代表学佛,因为真正的学佛实际上是学一种智慧。

 

所谓的佛教,可以说是宗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也可以说它不是宗教,它是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的一些定义,实际上就是宣说事物的真理。我们可以在众人面前非常确定地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智慧。

 

有些人认为佛教就是禅修,简单地在寺院里面或者某个地方修个瑜伽、修个禅定,就认为自己是在学佛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学佛,但不完整,因为真正的佛教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佛教里面有没有放生啊、做慈善啊,这些有没有呢?有。但这些是不是完整的学佛呢?不是。我们也做很多很多的慈善活动,包括现在有些名人、慈善家,他们经常做一些善事,那么因为做善事的原因就认为“我是佛教徒”吗?其实也不一定,因为佛教根本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慈悲心。我们在《释量论》中也讲过,慈悲等并不与无明相违。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修的慈悲心再好,如果没有斩断轮回的智慧,也根本解脱不了。

 

所以归根结底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如果我们对万事万物,对自己的内心,对整个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真相通达无碍,这样的智慧可以称为佛教的智慧。那这一点是我们佛教徒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呢?实际上专门研究、学习、闻思佛法的人最终会明白,虽然佛教有很多很多的行为、仪轨、仪式,有许许多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等,但这些实际上是佛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说涵盖所有,用我们佛教的专用名词来讲,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实相和现相。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人类面前、不同的行者面前所显现的有一种道理,还有一种是它实际的道理,这两个道理都通达的话,这就是佛教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达佛教。那么真正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道理完全明白,这就是精通佛法。

 

一切万法都有实相的空性和光明的部分。最近我们学院当中也正在给大家讲一个光明、智慧、信心方面非常有深度的、藏传佛教当中极其著名的论典。如果要明白实相的话,可能需要讲这些。所以我们最近也在想,佛学会的密法班,可能以后时间上会延长,因为有些密法课一直讲不完。原来安排是四年这样的,但还没有修加行的这些人以后要听完全部课程的话,可能很困难。所以可能将来要延长一些时间,有这个必要吧。

 

原来我们以为学五部大论的,也就是学因明、戒律、般若、俱舍论等的人可能多一点,但后来观察发现,基本上90%多的人最后还是想听密法,他们也愿意修加行,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有些定位可能会稍微有些变化。另外我们这几年讲的经也比较多,比如《净土五经》、《药师经》、《妙法莲华经》、《海龙王经》等等,所以可能会开一个专门学经的班吧。针对大乘佛教的经典有兴趣的,尤其对汉传佛教方面特别有信心的人。所以我们佛学会的课程可能跟以前稍微有点不同的调整,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佛并不是只学一部论、两部论,或者是学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算完成了。

 

作为一个佛教徒,至少在智慧上有一点沉淀和积累;如果没有的话,轻飘飘的,随着自己的信仰……对某个上师或者某个崇拜的大德,非常非常有信心当然也是很好的。我们有时候看到有些佛教徒特别有信心,比如说见到佛像、上师,整个态度都不同,哭呀……有很多感动的表情,这是很好的。但是呢,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的时候,佛在眼前,学了四年以后,佛在西天,也有这样的。刚开始学的时候,对上师也有信心,对法也有信心,对三宝有特别坚定的信心。但过了三年以后,好像佛也好、上师也好,基本上没啥感觉了。这样不是很好,这种信心特别容易改变,不坚定。

 

坚定信心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懂得事物的真相,通过闻思,对佛法真正的实相和道理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种信心不会被别人夺走、偷走,我们通常称这种信心为随法的信心。还有一种是随补特迦罗的信心,而真正随法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这里也跟大家讲一下佛教徒的几种类型。有一种是刚入门的时候不是很好,叫受伤型:离婚了、失恋了;或者工作中失败了;或者是身体受伤,比如车祸;或者是心里受伤——你们经常说的“某人的语言把我伤害了”,然后一段时间当中根本没办法恢复过来,然后逐渐逐渐开始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依靠处。再后来就想:佛教当中会不会有依靠处,可以帮助我?有些明星好像是车祸毁容以后……他们自己说是已经找到了真理,慢慢就开始学佛,也有这样的。因为身心受了伤以后,在逆境当中寻找真理,然后皈依佛门变成佛教徒。有这样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世间当中,尤其是这几年,精神上的压力、恐惧、焦虑引发的包括抑郁症、自闭症等一些心理疾病,始终在人群当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迷茫、痛苦、浮躁,最后开始寻思: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让我从根本上得到快乐、解开我心结的真理?通过再再地寻找,最后有些确实得到了正法,皈依了佛门,心里的抑郁痛苦完全都没有了。以前没有学佛的时候,心里对某个事情特别执著、担忧,后来通过佛教一些观心的教言,知道执著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所以很快就进入正见,有了自己的信仰。也有这么一部分人。

 

还有一种可能是求福型的,经常求一些现世的福报:让我的身体健康、长得漂亮、财富多多,以及家庭快乐幸福美满等等,这样的人可能是大多数。现在的人求福的行为也比较多,2017年大年初一的时候,他们说在雍和宫排队烧高香的,有些排了26个小时,最后得到了高香,大家都很羡慕。当然这个也不敢说是迷信,不过按照我们佛教真正的教义,并不是一个灯或者一个加持品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的健康、快乐、幸福,并不是依靠一个蜡烛或者什么东西马上就可以得到,只是一种缘起而已。这是为求福报而皈依的类型。

 

还有一种,现在西方比较多,国内很多大学里面也有。学术界的一些人,对佛教的因明、中观、般若这些方面,用他们自己的智慧进行探索、研究。有些依靠智慧而生起了信心,最后也有了信仰;但有些根本没有任何信仰,包括密法的一些规矩、密法的灌顶,这些他不去探索,只是一味地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只承认一些道理,除此之外与信仰、感情或者感性有关的所有知识,他们都不一定承认,这是学术型。

 

还有一种是求真型的,寻求真理的,这是真正的佛教徒所寻找的。我们要寻求智慧、寻求真理的话,一定要通过佛教里面所讲的闻思修行来得到。如果没有闻思修行,那么难以成为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们现在经常给大家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方便。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严密的、次第的学习,可能大家所谓的信仰只是挂在嘴上,或者放在书本里,恐怕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最后一个是求真型。

 

那么作为佛教徒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智慧,因为智慧才是我们所有修行的内涵。依靠这种智慧,我们佛教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不仅如此,世间当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这种智慧,因为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共同追求的精神财富。当然,每个国家、民族、地方的传统和他们的文化有没有价值?对他们的民族来讲是有的,对当地来讲是有的。但是大家公认的财富、价值是什么呢?就是寻求真理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在佛教的经典和论典当中处处都可以找到,而且我相信,这种智慧以教条主义、以世间的理论绝对没办法打破。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打好稳固的基础,否则就像是空中楼阁一样,你的境界、你的智慧并不是很稳固。

 

我们去西方一些佛教中心的时候,经常听他们这样讲: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好多佛教徒看不惯,他们经常是直接接受认识心性的最高的法。表面上看很有道理,我们需要的不就是最高的真理吗?并不是基础性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根基呢?很难说!比如我们世间当中,小学没有读直接读大学的,也许他可以得到文凭,但因为他没有打好基础的原因,可能他的智慧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局限的。如果没有读大学直接读研究生、读博士,也许表面上看他直接得到了最深的智慧,但实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佛教求真理的过程确实是有差别的。当然有个别的,小的时候这种真理就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内心。比如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他从小就对禅修、对佛教的一些智慧有非常超胜的境界。他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爱打坐,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就打坐,他的祖父还是谁经常说他:你像一个木桩钉在上面一样,每天都这样干吗?从小他的智慧就这样逐渐成熟。我们有些人,从小就对轮回的有些事有一种厌离心,然后看到一些佛经或者某个上师,或者到了一些寺院,或者看到一些僧人的行为,自然而然苏醒了自己前世各方面的因缘。也有些刚开始没有,后来因缘才逐渐成熟。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藏传佛教中非常多,汉传佛教也有。

 

比如三车和尚,他是唐玄奘的一个弟子,后称窥基大师。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当时玄奘到印度取经的路上,在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个修行人,这个修行人多年闭关,头上开始长草,草上面有鸟窝,因为他根本不动。刚开始玄奘以为是尸体,后来摸他胸口的时候,发现还有一点点温度,他是进入了一个非常深的禅定——三昧耶定当中。唐僧就慢慢敲他,让他从定中苏醒过来。苏醒过后他就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唐僧说:“我叫玄奘,准备去印度取经,你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这里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玄奘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出世,并且已经圆寂了。你入定时间太长了。”他说:“那我要等弥勒佛出世。”“弥勒佛出世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建议你还是出定投胎吧。等我从印度回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弘法,好不好?”然后他勉强答应了。

 

当时要求他到王宫去投胎,给他讲了一些标记,房瓦是黄色的等等。然后玄奘就去印度了,19年后才回来。玄奘去问皇帝有没有一个19岁的皇子,皇帝说没有——那个修行人当时投错了胎,好像是投到宰相还是什么大臣家里了。玄奘后来找到了他,但因为胎障,他已经完全忘了。玄奘让他出家,他不愿意。最后他提了个要求:如果我出家的话,我需要酒肉一车、金银财宝一车、美女一车,满足这个条件的话我可以到寺院去。玄奘说不管他需要什么都满足他。大家都觉得特别奇怪,这样的出家人在寺院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接近寺院的时候,听到寺院里面古钟的声音,他就苏醒了自己的前世,然后三车都不需要了。但人们还是称他为三车和尚,他出家后成了玄奘晚年弘法最得意的弟子。虽然别人说他出家的时候送了三车,但是窥基自己到了晚年的时候并不承认,好像在自传里面也说不承认——也许后来他变成了大和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吧。

 

我觉得这个故事有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思维:第一个,像他这样的老和尚,入定这么多年,入了母胎之后就把前世所有的记忆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到了19岁还没有完全苏醒过来。的确胎障很厉害的,中阴法门当中都讲了胎障,一旦入胎,除了极少数,十万分之一这样的人也许能想起自己的前世,其他的话,胎障已经完全让你迷惑。通过这个公案,我们应该知道,像窥基大师前世这么了不起、修行这么长时间的人,都没能如期想起自己的前世,而我们有些人:啊,前世有的话,我为什么想不起来?我为什么一点都没有记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是第一个。

 

第二,我们有些人无论想出家也好、学佛也好,依靠前世的因缘,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会苏醒过来。就像佛陀在佛经中所讲的“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种子一旦因缘成熟,果自然而然会出现。比如遇到了某位上师,确确实实即生当中没有见过,但其实也有自己不同的因缘。包括我们世间的男女,坐在一起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在我们的阿赖耶中,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因缘,经过很长的时间,最后因缘具足的时候,确实有一种果会成熟,这就是佛教里面因果不虚的道理。

 

今天还要讲一下树立因果正见的道理,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有些佛教徒,包括一些出家人,对于前世今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并不是特别坚信。有些可能已经是出家人了,不信因果的话,自己也不好意思,但是邪见一直埋在心里。有些居士虽然学佛多年,比如今天干了坏事,如果即生不成熟,来世肯定会成熟,这种坚定的信念有没有?可能也比较困难。

 

麦彭仁波切在教言当中也讲了,我们这一世是业力的世界,下一世是业力成熟享受果的世界。现在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一定要取舍因果。取舍因果非常重要!这句话我们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两个世界的不同。虽然有些藏族人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尤其是老年人的那一辈,可能因为家庭观念、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坚定不移的因果正见。

 

我有时候去一些藏地的居士林,看到那些老爷爷老婆婆,人很老了,满面都是皱纹,很多人拿着拐杖,身体弯腰成九十度地走路,看起来很可怜的——这点跟汉族有些老居士不同,汉族老居士不知道为什么,走路的时候都是端正的。我想将来如果我没死的话,也会变成这样吧,自己不得不思维。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心里有非常坚定的因果正见;而且这个世界与下个世界相比,他们更看重下一个世界的快乐,因为那更长远。比如这一世杀生的话,因为这个原因,以后可能两百世、三百世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受苦。当对这个道理坚信不疑的时候,宁可自己饿着或者承受一些痛苦,也不会杀害众生。他们有很多这样非常好的因果正见。

 

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应该建立一个非常坚定的因果正见,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学密法、显宗、中观、净土法门都可以。如果你没有正见,光是凭着自己狂热的信心——佛教徒里有很多狂热徒,对自己的“大师”有非常狂热的信心。不仅是我们佛教当中,世间当中也有,比如有些年轻人对歌星、明星都有狂热的信心。

 

那天我看到那个叫王俊凯,是吧?他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他的粉丝用5架直升飞机,在好莱坞上空写下他名字的拼音。他的很多粉丝对他特别特别有信心,好像即生当中的愿望就是看到他。我们佛教当中有些信徒也比较相同。

 

如果你对某位上师有信心,是因为他的智慧、悲心,包括他所传讲的教言对自己的相续真的有利的话,我觉得这是佛教所讲的依止善知识最正确的方法。在佛教里,一定要用你的智慧来观察上师。但有些人并不是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而是看他的形象、声音、相貌或者什么……就像有些追随者。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实际上是特别追逐明星的一个时代。有时看到某个电影,观众多得不可思议。我前两天晚上讲课讲到十点钟的时候,我们有些佛教徒打瞌睡得不行了;听说有一个《楚乔传》,十二点钟开始播,到了十二点钟开始看这个连续剧,他们一点瞌睡都没有了,非常非常清醒。

 

所以有时候,我们所谓的信仰和现在这个世间的价值观,在追求方面力度完全不同。虽然两个都是信仰,一个是文化信仰,一个是宗教信仰。其实宗教信仰一定要有智慧摄持,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可能和世间的信仰一模一样。

 

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对名人的追逐都是有的。有些人追逐歌星、明星、球星;有些人追逐一些理论学家、科学家、宗教人士等等。其实我们也是追随者,追随着我们的上师们,但我们是特别特别看重他们的智慧,我们最主要的是被他们的智慧所折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因缘,有了这样的因缘,就会深深地被吸引。但是要想有一个长期、良好的关系,说千说万,实际上就是需要有非常坚定、清净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学佛就会非常成功。

 

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智慧的信仰,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不要想得太简单了。现在很多人觉得学佛、当佛教徒很简单,办个皈依证或者在车里面放一个观音菩萨的像就可以了。比如说坐一个出租车,“哦,你是学佛的!你是佛教徒啊!”“为什么?”“因为你的车上有一个观音菩萨的像。”其实一方面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象征;但是另一方面,学佛并不是挂一个观音菩萨的像、办一个皈依证就可以了,也并不是你成为出家人就可以了。包括出家人也并不是穿着藏传佛教的红色衣服,或者南传佛教橘黄色的衣服,或者汉传佛教黄色或其他海青之类的衣服,然后再剃个光头,不一定是这样的。

 

现在很多歌星、球星,也喜欢剃光头,他们有些人是在学习佛教的一些形象,包括有些名人喜欢玩念珠,因为他们觉得佛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奢侈品。包括我看到有些领导,他心里不学佛,但是经常拿着一个念珠,还说:你给我加持一下,给我吹一下。还有些像印度姑娘一样,挂好多好多念珠。但这些是不是学佛呢?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们学佛,他们有这样的爱好,在佛教里讲这叫做种善根,结上善缘,也很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佛不是想的这么简单。

所以今天跟大家讲的是,学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正见。包括对三宝的信心,对轮回、对因果不虚的道理生起定解,以及对整个四谛的道理明白、通达,这算是一个中等的信心。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心,即使天天跟随某个上师,天天到寺院烧香拜佛,也只是佛教的形象。真正的佛教徒是智慧的教徒。如果要成为智慧的教徒,我们知道,自从人类的历史开始到今天,世界上任何一种智慧并不是很容易获得的。

 

智慧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俱生的智慧。有些人确实前世有很多的积累,就像我们的上师如意宝,他真正闻思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江玛佛学院学了六年,在洛若寺也学了几年,可能我们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经过。可能有些老的佛教徒知道,法王如意宝的这种俱生智慧,真的是特别特别让我们惊讶。包括后来上师如意宝从1990年开始到圆寂之前的十几年间,基本上眼睛看不到文字,但是讲到每一个教证和公案、每一段历史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非常惊讶。

 

有个别像这样的具有俱生智慧的人,但是大多数都是后天通过教育、学习获得智慧,而且都一定要下些功夫。所以我们现在的因缘非常好,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而且我也没有规定必须要学哪一个上师哪一个教派——“你必须要学我们喇荣的课,你必须要学某个中心、某个寺院的课”,我绝对没有这样讲过。我唯一的希望是,凡是佛教徒都不要迷茫地学习。有些佛教徒好像世间法方面很聪明,但是在佛教的修行也好、见解也好、行为也好,他的所作所为都特别的迷信迷茫的话,那我们整个佛教徒的综合水平会降低。这样一来,不要说弘扬佛法,自己都已经入迷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现在有些佛教徒非常迷信,搞各种各样的非法活动。如果这样的人多了,那可能在不学佛的人眼里,佛教徒非常另类。有些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包括欺骗等各种各样的事都有发生,不要说高尚的人格和出世间的究竟智慧,哪怕一个善良、智慧、有良心的人都不会做的事情都做出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有些佛教徒确实依靠自己的能力弘扬佛法,对整个社会也好、人类也好,包括我们现在这样的群体当中,都起了示范作用,这是非常非常好的。国内外都有很多这样的佛教徒,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特别佩服,是真正有大乘菩萨利他心的行为。

 

但是极个别的一些人也很傲慢,其实傲慢是很不好的。以前孔子就曾在7岁的孩子那里学道,有这样的故事。我们有些人可能世间的知识有一些,但是在佛教方面还是需要学习。我看今天可能大多数是佛教徒,所以关于佛教徒方面可能讲得多一点。我自己也不是非常有资格给大家讲什么教言,但是,我也去过东西方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有时候感觉到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的话,至少自己有些行为、见解,一定要跟着智慧来,这样的话路是不会错的。这是关于佛教徒方面的。

 

非佛教徒方面,我也希望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不要盲目地去皈依、出家。经常有人一手拿着红色的剪刀,一手拿个盘子,跟我说:“我从来不信佛教。不过我今天想出家,你可不可以给我剃一下?”剃的话倒是也可以,也没有什么,但是并不是那么简单,光是我用剪刀把你的头发剃一下,实际上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你如果自己系统学习的话,即使我没有帮你剃,通过学习以后,即使你不是佛教徒,你最后也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前一段时间,可能是上半年,我发了一个微博说:宁可不是宗教徒,但是也不要故意用恶心来伤害别人。(宁愿躺在温热的沙漠上,也不想坐在有荆棘的花丛里。宁愿成为心地善良的无信仰者,也不要成为心肠恶毒的宗教徒。)你看我们有些佛教徒,用恶心来伤害别人,表面上戴着佛教徒的这种“官帽”,但实际上他的心,连非佛教徒、善良的人不会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而有些人虽然不是什么佛教徒、宗教徒,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如理如法,而且他有精进心、智慧心、布施心、安忍心、禅定心,这样的话虽然没有佛教的标签,但实际上他所做的已经超越了佛教徒的行为。

 

因此,我们也并不是非要让你皈依。有些人可能到了像喇荣这样的圣地时,马上有皈依的心,但是皈依的话,你要好好地去观察;有些人马上想出家,出家也并不是马上烦恼就没有了。当然,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也不敢遮止。《佛说出家功德经》里讲了很多的功德,所以因缘成熟的时候,可能谁也没办法阻挡。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各式各样,别人要完全转变你的人生方向,有一定困难。

总而言之,今天跟大家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打好佛教的基础,这需要长期地学习。即使你不是那么有智慧的人,如果坚持学习,经过长期的努力,至少临死之前,不会变成一个狂热的宗教徒。对于狂热的信徒,我并不是很有信心。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有因果正见,同时还要懂得无常。

 

我自己最主要的修行就是无常法,无常法我觉得自己修得还可以,对什么法我都有一种无常的感觉。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感觉很舒服,我会想这是无常的;今天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心里很沮丧,我会想这也是无常的。的确,非佛教徒也好、佛教徒也好,你们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要特别执著,不值得。有崇高显赫的地位也好,或者非常美妙的长相也好,或者丰富的财产、特别了不起的、世间羡慕的种种,都要明白,绝对不会超离我们经常讲的: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这四边。

 

有些年轻人觉得,“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好看的”,走路的步伐都不同;但再过几年以后,可能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老得特别快。尤其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些富贵的人觉得自己特别有钱……现在中彩票的人也特别多,我看到美国中彩票特别特别多的一些人,但是他们的生活没有改变,这稍微好一点。不然无常来了的时候,即使你有再多的钱,最后也没办法用。有些领导也好,有些高贵的人也好,觉得自己的地位如何如何,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地位的人千千万万,但是再过几年以后变成了什么样,大家都非常清楚。

 

所以,佛教里最甚深的一个道理就是无常。包括我们的身体、心态、家人,我们所有的财富、一切的行为,都是无常的。无常是佛教里特别甚深的一种修法。我们原来讲《开启修行门扉》的时候,好像讲过吧:有一个人对一位上师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最深最深的窍诀?”这样天天追着问,上师一直不传。后来有一天终于给他讲了窍诀,讲的什么窍诀呢?上师说最甚深的窍诀就是:你也会死,我也会死。我们一般人会想这不是什么窍诀呀,“你也死我也死”,你不说我也知道。但是后来这个人反反复复地想,确实上师也会圆寂的,我也会圆寂的,这个道理再三再三深入思考,最后对现实的一切法彻底断除了贪执,然后认真地去修行。

 

所以对世间各种各样的荣华富贵,的确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成功也可以、不成功也罢了,仅此而已,有这种信念。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管是你的生活也好,感情也好,或者是地位、财富、相貌,包括你出门看到的特别美丽的风景,你都要时时想到“这是无常的”,对什么都要有一种无常的感觉。

 

现在的人有时执著特别大。最近听说大概七亿的人都出来了,这可能是飞机和火车的数据,坐车的人更多。所以现在很多人说:十一期间最好的地方是哪里?——是没有人的地方!因为到处人都特别多,宾馆也贵,交通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寻找快乐的时候,却往往会遇到痛苦,这个时候就要想到无常。比如堵车的时候,不要老是觉得“怎么堵车啊?怎么办啊……”不应该这样想,因为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想十二点到的,但现在可能下午四点还到不了,如果观无常的话,心态就很好。

 

如果我们的心态很好,这个世界也是很美好的;如果心态不好,那这个世界不管怎么样都是很丑陋的。佛教当中能够找到很多很多让你的心态自然而然变好的方法,而不是非要吃安眠药、非要去寻求刺激。通过你的信仰,当你知道了佛教当中一些道理的时候,世间当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好像就都迎刃而解了。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新知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有时候特别盲目,尤其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很多科学技术,已经前所未有地蔓延到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处、没有一个归宿的话,可能将来会有更多的痛苦。如果像前辈的一些大德那样,内心有很好的信仰,而且这个信仰不是迷信是正信,既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又能看清自己内心的世界,那么也许今生和来世都会非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