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2课-讲记脉络&难点&窍诀
脉络梳理
一、科判定位
· 丙四、因果不虚
· 丁三、一切为业之自性
二、讲记脉络
一
前世之业若无对治不消亡
(一)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前世果报依旧现前
1.总说:今生纵然未造罪,但阿赖耶上所积无量罪业之种子,今生若成熟依旧感受痛苦果报。
2.教证:
1)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成熟于自己的相续。
2)《百业经》: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3.遣除不懂因果之邪说:
“我即生中从小就喜欢做善事,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为什么还要感受痛苦?不公平!”
(二)依靠强大的现行对治力可使重罪轻报
1.何为强大的现行对治力:
唯一行善;
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
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
2.为何能重罪轻报:
1)教证:
《能断金刚经》:“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2)重罪轻受的道理:
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3)公案说明:
那烂陀主持戒贤长老的公案
在久远劫前,戒贤长老当过许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长久受苦,但因长老这一世弘扬大乘教法,利益了无数众生,所以,地狱大苦报转变成了目前的人间身患怪病的小痛苦;因长老将佛法传授给玄奘终得身体康复。
4)遣除错误的认识:
“没修法时我很健康,可是一修法以后,身体马上就不行了……”
这是不懂佛理的见解;
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有些人出家后经常生病,学佛后心情不好,乃至发疯。这都不一定是坏事。若以三宝的加持力,将自己来世数劫中所受的痛苦,在今生一并偿还了,那再怎么苦也是值得的。
3.总结:当以正知正见看待修行之违缘,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
1)调伏自相续:
建立正见:修行之违缘乃重罪轻受;
比较而生起欢喜心:比起长久深重的三恶趣苦,人间痛苦微不足道。
2)安抚他相续:
倘若别人学了佛、修了空性后,以前做什么都一帆风顺,现在却是违缘重重、一波三折,那么我们要用这种教言去安慰他,让他在菩提道中不要退失信心。
二
依靠微小恶业可使重报轻受
(共业的力量:微小恶业共同感受恶果)
(一)公案:尼洪国家共业之公案
1.简说:七日天降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的衣服雨,之后又在七天中降下珍宝雨,最后降下土雨,使所有的人葬身土下,死后转生到恶趣。
2.详说:《杂宝藏经》:
优陀羡王的儿子听信谗言,造下杀父、杀阿罗汉的罪业,又在奸臣的教唆下不相信罪福和圣道,无恶不作,将土撒在嘎达亚那尊者头上并将尊者埋入土中,七天后天降香花、珍宝、衣服,很多人闻此瑞相纷纷云集至此,此时城的四门降下铁门,天降土雨,国王及人民全被埋没。
3.分析为何这么多人共同感受此果报的因缘:过去无量劫前,某国有一长者女将自己嫁了好丈夫的因缘归于将扫地灰尘倒在比丘头上并大肆宣扬,造成其他女人纷纷效仿,以此因缘,共同感受此国天降土雨被埋之果报。
(二)身边共业的事例
1.共业感果:
1)玉树地震;
2)舟曲县泥石流。
2.造共业之因:
一顿饭造下杀生的共业。
(三)总结
苦乐皆由往昔业力所致:
《亲友书》:“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说:“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 又云:“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
三
取舍因果见行不相脱离
(一)上上见和证悟不碍下下取舍
1.当取:对于因果的道理,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
2.当断: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二谛圆融之见行
1.自宗二谛之见行:
莲师:“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总结自宗之见行:
1)莲花生大士:“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有再高的实相见解,不管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还是禅宗、净土宗的殊胜见,取舍因果的行为也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2)法王如意宝: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3.不慎善恶之颠倒行为:
1)藏地一修行人为伪装龙王给他伏藏,在腿上绑一尊佛像,到湖里后淹死了。
2)一修行人为让信徒生信心,把佛像紧紧缠在腰间,几天后,佛像印记留在腰上,以此来欺骗信众。
4.总结教诫莫轻视因果:
1)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2)《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3)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
(三)二谛圆融不相违: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
1.理由:
1)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2)为了利益众生,某些成就者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
3)《正法念处经》:“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
4)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舍方面会极其细微,即使造了罪业也不会染污相续,就像泥土无法玷污虚空一样。
2.修行当从名言因果入手:
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而实地修行。
3.以此检视自己的修行:
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四
因果不虚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一)界限:应当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二)以公案来说明因果不虚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1.简述:
弟子问尊者:“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人的意境,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哪一位佛菩萨的化身?”米拉日巴尊者回答:“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对我有诚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
2.分析:
1)诚信因果是精进之基:
由于弟子们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也就不能生起同样的功德。
若诚信因果就能像尊者一样精进修持,对上师的信心也会增长,遇到违缘也不怕。
希哇俄问上师米拉日巴,看到上师如此精进修持,自身做不到,怎么办?尊者告诉他尊者说:“我没有别的窍诀,唯一就是要诚信因果。"
2)精进是成就之基:
《冈波巴尊者传》:冈波巴离开米拉日巴时,米拉日巴给他传了最深窍诀——尊者身上多年苦行结成的老茧。
五
修持窍诀
(一)诚信因果
1.平时包括细微的善业,也要以三殊胜摄持而尽力奉行;
2.就算是再小的恶业,遇到生命危难也不去做。
(二)日常实修
1.早上:
起床
1)身:
A.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B.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2)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A.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B.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3)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4)为何要观察梦境善恶:一个人的梦,实际上与修行有很大关系。
A.善行得善梦:倘若白天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欢喜心,对众生有饶益心,做梦的时候,大多数也会跟上师、正法有关;
B.恶行得恶梦:如果一直以贪嗔痴而奔波,那晚上肯定全是恶梦。
2.晚上:
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1)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2)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3.日常:
1)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2)《入楞伽经》:“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三)时时刻刻修心很重要
1.重要之理:
1)《佛说救疾经》:“罪从心生,罪从心灭。心如天堂,心如地狱。”
前行将心调后,后面正行境界自然现前:若能将前行、尤其是共同四加行,反反复复观修好,那么通过祈祷上师加持,大圆满等境界轻而易举就会现前。
上师自己的行持:我在二十多年来,一方面会修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窍诀,同时,这些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教言也一直在修。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这个习惯都数十年如一日,从来也不会改来改去。
2)法王的传统:气脉明点这些暂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就是先要在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更高的境界才会自然现前。
藏传佛教中,四大教派尽管传承不同,但加行修法都大同小异。
汉传佛教虽没有这么明显的窍诀,但四种厌离心的教义也都可以涵摄其中。
2.城市里的人当如何行:
早上起来用一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观修;晚上睡觉前也是这样;白天在工作之余抽空修一修,这对调伏自心也非常重要。
四
总结四外前行
(一)望弟子们不辜负上师的苦心
1.倾囊相授:上师这次将自己所懂得的一切道理,对你们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了。
2.旁征博引:查阅大量汉藏公案、教证,并以《大藏经》做了补充,并引用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上师的许多教言。
3.殷殷期望:希望每个人在听闻之后,务必要好好修持,若能真正生起这四种厌世心,上师的一番苦心也算没有白费了。
(二)四外前行的功德
1.自利:
若能把这共同四加行修好,那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做什么善事都不会离开三殊胜。
“善人如药树,依彼胜一切。恶者如毒树,依彼毁一切。”
如此贤善之人以自心的堪忍力,能令与其结缘者心皆转向正法,自他的广大善业蒸蒸日上,生生世世生于人天善趣,不会堕入恶趣和邪道。
2.利他:
具法相的高僧大德,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当地人都会奉行善法,众天人也会恒常护持。
《大智度论》:“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尽管他只有一个人,但依靠护法神的加持、自己善愿力的加持,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会自然展开,一切所愿都能如愿以偿。
(三)因果不虚品结文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虽闻众多正法然未修,我与如我恶行众有情,自心与法相应祈加持。”
编辑师兄:定解B10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2-定解B10-002】
本课难点
一
为什么有些人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却要感受痛苦?
(一)总说:感受痛苦是缘于前世的恶业
从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
(二)教证:
1.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成熟于自己的相续。
2.《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三)总结:
大家不要认为:“我即生中从小就喜欢做善事,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为什么还要感受痛苦?不公平!”这种说法是不懂因果的表现。
二
如何理解修行人感受痛苦是重罪轻报
(一) 总说:
有些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依靠这种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提前在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
(二) 详细分析:
1.重罪轻受的道理: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2.错的的认识:怪罪于法,然后退失信心。
3.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三) 教证:
1.《能断金刚经》 :“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
2.《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四) 公案:唐玄奘的上师戒贤长老的公案
(五) 总结说明:
1.有些大德,显现上生病,或者出现种种不顺,这并没有违背因果规律。
2.普通修行人,学了甚深的空性法门或密法以后,生活中出现违缘,这也是将来世的大苦轻报于今生。
三
(重点)如何理解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一) 首先教诫我们:
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 以传承祖师的教言分析此理十分重要:
1.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三) 例举各种颠倒的行为:
1.如今很多人: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2.藏地有个修行人,把一尊佛像用布缠在腿上,打算偷偷当成伏藏品。
3.有个修行人为了让信徒生起信心,就把一尊铜佛像用布紧紧缠在腰间。过了几天以后,佛像的印迹留在了他腰上。他就掀给很多人看,说自己身体自然出现了佛像……
(四) 分析这些行为颠倒的原因:
这种人,不要说大圆满的见解,就连最基本的因果也不相信。
就算是个在家人,也不敢如此轻贱佛像,他们却敢这么做,这就叫“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如此行为特别可怕!
(五) 总结分析见解行为互不偏堕的重要性:
1.莲花生大士所讲的见解与行为之关系,是特别关键的问题,希望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2.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即使造不了什么善业,也没必要以佛教的名义造下滔天大罪。
3.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4.我们即使有再高的实相见解,取舍因果的行为也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六) 补充说明:
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诚如《大智度论》所言:“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法门有甚深的认识。
四
如何衡量自己的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因果不虚的正见
(一) 引用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
“……而你们,由于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倘若你们也能发自内心诚信因果,像我那样刻苦精进,那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我没有别的窍诀,唯一就是要诚信因果。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能相信的话,也一定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如果你相信因果,依止上师的信心自会增长,求法遇到任何违缘也不怕。否则,若对因果半信半疑,就会缺少行持善法的心力,修行肯定不会成功。”
(二) 米拉日巴尊者给弟子的示现:
(米拉日巴)尊者就将衣袍撩起,只见他周身上下都是多年苦行而结成的网状老茧!尊者继续说:“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窍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苦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忍来修行才好。”
(三) 日常修行:
1.平时包括细微的善业,也要以三殊胜摄持而尽力奉行。
2.就算是再小的恶业,遇到生命危难也不去做。
3.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编辑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1-定解B09-008】
隐藏窍诀
一、业果成熟的过程中不仅有重罪轻报,还有重报轻受
(一)何为重报轻受?
以公案解释: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宝雨,接着降下衣服雨和粮食雨,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埋在土下丧命,死后堕入地狱中。可见,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
• 重报轻受:正常的话,他后世成熟之后可能会生天界,会在几千年中不断感受幸福快乐。但因为他造了这么大的罪,重报轻受的缘故,在短短时间当中感受七天珍宝雨、七天衣服雨等等。他只能感受这种短暂的安乐之后就没有了,很大的善业就在这儿一下成熟完了。本来如果没有造恶业的话,降下珍宝雨可以让他以后很长的时间享受很大的安乐,这是重报轻受。
(二)如何看待好人受苦、恶人享福?
好人受苦:重罪轻报
1)大善者受大痛苦往往是成就的前兆;
2) “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烈火”。
恶人享福:重报轻受
1)大恶者忽得大福报往往是堕落的前兆;
2)“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
(三)行人当如何行持?
违缘现前时
1)不要产生怯懦之心,这些违缘是即将获得成就的征象;
• 古来的很多大德在圆寂时,显现上也感受了很大的痛苦。
2)了知这是重罪轻报的表现,不能对上师三宝、法、修道产生邪见;
3)此时更应勇猛精进。
福报现前时
1)断除沾沾自喜、傲慢的心态;
2)更应以策励之心精进而行。
于佛法起信心
• 凡夫、阿罗汉、菩萨、佛中,只有佛彻知一切业果之理。
二、日常实修窍诀
(一)早上
起床
•身:
1)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2)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分情况应对:
1)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2)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为何要观察梦境善恶:一个人的梦,实际上与修行有很大关系。
1)善行得善梦:倘若白天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欢喜心,对众生有饶益心,做梦的时候,大多数也会跟上师、正法有关;
2)恶行得恶梦:如果一直以贪嗔痴而奔波,那晚上肯定全是恶梦。
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二)晚上
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三)日常
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参考资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
推荐阅读:《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讲记》
编辑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2-定解B01-010】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72课讲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