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61课
1.害心。
①小乘认为修行最大的违品是贪心;而大乘认为最大的违品是害心,因为害心有损于慈悲,相续中生起贪心和生起害心的两个大乘修行人相比较,生起害心的罪过更为严重。
②害心和嗔心的角度不相同,但有很紧密的联系——对别人产生加害的心叫害心,生起嗔怒的心叫做嗔心,有嗔心的人就不希望对方好或快乐,这就属于害心范围。
③相续中生起害心的特色:
A.认定对境属于自己不喜欢的或者可能会损害自己、对自己不好,就会生起排斥心,认为对方不好,然后产生嗔恨,乃至于生起希望对方不幸福、希望对方值遇各种不幸等等心态,这种害心的对境包括:
a.不喜欢的人或者看不惯的人。有时他不一定针对自己,但是他的一举一动让自己特别看不惯,这种情况下很难生起希望他好的心态。他如果再春风得意,自己就会更加觉得不能接受,虽然学习因果之后知道这跟他前世的福报有关系,心里会相对平衡一点,但还是比较厌烦这种人。
b.直接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会觉得他就是想故意损害自己,或者经常给自己制造一些违缘、麻烦,对自己有过一些损害的相,心里就生起对方会损害自己的认知,接着就会生起排斥,甚至容易引发出来害心。
有时佛教徒会用“因果”来掩盖心里细微的恶心。真正的大悲为体应该这样理解: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遭受的违缘确实跟他不好的业报有关系。当自己喜欢的人出现了这些情况时,我们心里会有悲悯,会发自内心地想关爱他、帮助他;但当不喜欢的人出现同样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间接地愉悦,觉得这是他的因果报应,如果对他少了包容和慈悲,从佛教徒的标准来看就已经是怀恶心了,需要去断。以对喜欢的人和对不喜欢的人的心态区别,来反观自己相续中是不是真的一点恶心都没有。
B.通过嫉妒心引发出来的害心。即使对方不是敌人,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因为嫉妒而不希望对方得到我们所羡慕的一些好处,当他们出现一些问题时,自己心里很舒服,会觉得“他现在遭受的违缘是他的果报,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已经是害心了。
不同人的嫉妒心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有失落、忿忿不平、不甘心,也有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更加努力用功的。正法融入于心后,相续应该越来越自在,如果还是容易在某个点上表现出嫉妒的相,不是烦恼不能断除,而是方法不对——精进若是缘于好胜心或者嫉妒心而引发出来,就没办法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
爱评价他人也属于嫉妒心的一种,为了对治自相续中一些细微的嫉妒心,我们不要去挑别人的毛病。不管是哪个领域、哪个行业的成功人士,都必定有值得赞叹的地方,如果不考虑外缘就把别人直接否决,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学佛者需要学习世间成功人士的优长之处,用在自己学佛的理念上,用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上,这些对自己的修行会很有帮助。
④学佛者心里依旧会有难以堪忍的东西,当曾跟自己不相上下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获得了某些自己想要而还未获得的东西时,心里可能不一定那么坦然,这种不坦然的心态就属于嫉妒心,要去对治。随喜心的状态是“在他人比自己好的情况下,自己依旧能诚心诚意地希望他好上加好”,能够发自内心地、没有一点计较地生起这种随喜心需要一定的修力。
哪怕稍稍懂得一些佛教的道理,人就会变得良善,根本不会产生明显的害人之心,但在细微方面还是要观察自身是否存在嫉妒心。有时害心和愤恨表现得很隐蔽,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一点一点地调整,意识到自己有不希望他人好的想法,就要马上进行调整,这种修法能够很客观、很坦然地面对自己,能够挖掘自己心里比较细微的小动作,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
⑤世间人在财产、受用、名誉、地位上一点都没有争强好胜的心是很难的,而且在家居士要努力进取,不能学佛后就疲沓下来,任何一件事情,该争取就争取、该努力就努力,不要改变正常的生活规律。自己的心态和生活理念会因为学佛慢慢发生变化,在世间积极向上的同时,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学佛者心里的失落感相较于不学佛者会少很多,会体现出自在和随缘,这是一种比较好的修行状态。我们要去除负面情绪,而不是去掉努力和追求本身。
⑥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周围的亲人和不学佛的人。作为一个正常的修行人,在整个修行过程中,要想让自己的慈悲菩提心更加扎实、更加增上,就需要在细的方面分析,但这一点只是针对我们自身,不能随便去衡量别人,否则世间人可能会觉得我们对善恶的评判有偏差。有时候我们需要把思路和想法换一种方式再跟对方沟通,或者干脆就不评价,否则把想法直直地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学佛的人太夸张了,善恶不分明,爱憎不分明。”人在这方面不分明就会被世人嫌弃做人没有原则。我们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让别人对学佛者有误解,我们在修自己心态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身边不学佛者的情绪。
2. 不同的害心。
①最为严重的害心是对严厉的对境----佛菩萨以及自己的上师、父母怀有恶毒之心。有些佛教徒因为爱而对不学佛的父母有很高的期许,希望父母对佛法能生信心、能学佛、能精进,一旦他们违背了自己的期许,就很难接受。有些人不太会表达感情,对父母不客气、不包容、经常指责或者苛责,这种方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家庭关系反而会紧张。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因缘没成熟时,不要对父母提过高的要求,只能包容他们目前所具有的种种不好的习气,因为那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在这一世的父母只有一个,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容忍,众生有那么多不好的习气和毛病,如果都不能接受,那怎么能度得了他们呢?
②对于包括旁生在内的有情,如果存心加害,则过患都非常严重。有时我们对旁生很宽容,但是对至亲至爱的家人和朋友,要求就会变得比较高,我们在这方面也需要反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需要换一个理念去思考问题,对于孩子的执著、孩子的欲求、年轻人特色的执取,我们应该包容,因为那是世人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慢慢平和了,减轻了激化矛盾的方面,可能家庭也就和顺了。我们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去锻炼,家人就是我们的对境。
③借用密宗的降伏事业企图消灭对方,这是最恶劣的一种行为。
佛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大乘包括显宗和密宗,如果佛法有害人的意义,那么佛法就不能叫做真正具有解脱道,就不能够安立“初善、中善、后善究竟的清净法义”的名称,如果有丝毫损害的道理在其中,就不配叫做解脱道的唯一津梁。对于学佛者而言,懂得了佛教的因果,学习了大乘的慈悲,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想借用佛法的力量来伤害别人,这种心态是对佛法莫大的诽谤,跟解脱道越离越远,这种人连世间最基本的良善之心都不具备,学佛肯定也没办法成功,更何况诽谤佛法会使别人生起大邪见,对佛法的传播有极大的遮障作用,这是一种自害害他的方式,这种行为会沾染极大的罪恶,绝对不能行持。
《大圆满前行》皈依的章节里提到过密宗的降伏事业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确确实实有降伏的必要。凡夫人很难决定“是否有必要”,真正具相的善知识才有观察这方面缘起的能力,经过反复观察之后确定有降伏的必要,也不违背佛法任何的要求和标准,才有可能去考虑。第二,相续中有究竟的大悲心。第三,必须要有超度所降伏对境的能力。降伏事业的要求非常高,凡夫人很难观察清楚各种各样的缘起,无法断定这个对境就应该用降伏法来诛灭;我们的悲心不到位,而且又没有超度能力,随随便便就想使用降伏事业是非常不合理的。
④口蜜腹剑也属于害心。
有些人表面上把对方夸成一朵花,但背地里恨不得对方死或者希望对方倒霉,这种表里不如一的狡诈心态罪过很严重,会成为地狱的坠石或鬼魔种姓的因。
3.生起害心的原因。
那些无有惭愧、疑虑种种、心胸狭窄、心灵肮脏、胸中充满恶意之毒水的人们容易生起害心。
害心由三毒产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佛教徒要多散播正能量,要相信世间有好人,要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包容。世间的好与坏都跟自己的心有关系——心里正能量多,看这个世间就是美好的东西多;心里负能量多,看这个世间就是污秽的东西多。负能量多就容易生害心,断害心要从心态上去调整——心态要变得健康、阳光,相信世界上大部分是好人;从根源上挖,还是要修慈悲心,调整自己的良善之心,让自己充满正能量。
4.害心的果报。
①异熟果报是必将堕入三恶趣中。
《华严经》云:“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一是别人总挑自己的毛病,让自己心里不胜其烦。二是因为以前老损害别人,导致这一世自己老被别人损害。
②等流果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人憎恨。
A.人生起嗔恨的时候表情也很难看,所以脾气不好的人会感召相貌不好看。
B.害心都是在非理作意的状态下生起,也是一种愚痴的状态,所以嗔恨心重、害心重的人来世会显得比较愚昧无知、正理的智慧不高。
C.以前因嗔心伤害了别人的身体和心,那果报就是自己的身心容易受到别人损害。
③增上果的表现是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的环境中,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横死。
④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缘。
5.生起恶心会损耗自己的福德。
①心里生起害心希望别人不好、不幸福、不快乐,假如对方没有违缘障碍的因,就不会生起相应的果,自己光是这样想是达不到目的的——并不会随着自己的分别心就能导致对方不好,结果就是不仅没有干扰到别人,反过来又因恶心增加了自己的业,损耗了自己的福德。
②有些修行人借用恶咒或者所谓的降伏法去诅咒别人,想让别人不好过。咒语本身是有力量的,不管起的作用好或者不好,它会按照你的愿望去成熟,但是能不能对别人起到折损作用要看对方的福报,如果遇到“个别无有福德、势单力薄”的人,咒语就真的会对他起作用,让他显现出不好的相,但因为自己有恶心,这也会使自己折损很大的福报,摧毁了今生的善根也摧毁了来世的解脱;如果对方是一个福德很深厚的人,自己的恶咒根本伤不了他。
③学净土的道友要重视培福,能发心是好事情,对境是成千上万的居士,福报会快速上涨,有了广大的福报,修行的违缘、身心的不顺、方方面面的障碍就不会对自己产生损害。
一心念佛是很值得赞叹的行为,但是如果还达不到特别深入、一心专注的状态,以福养慧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是福慧双修——在念佛精进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发心工作,当自己的福报上去了,念佛的顺缘也会多一点,更容易达到一心专注的效果,修行也更容易圆满。
6.随喜对方的不幸就等同于自己造业。
别人出现违缘时自己暗自高兴的心态确实有点恶劣,修行人要经常反观自心:我现在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的这种心态、这个发心合不合适?自己要及时调整不好的状态,这样对自他都有益。
有时候对某些道友的习气以及不好的地方特别有意见,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就要注意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如果因此引发出来不宽容、苛责、鄙视的情绪,甚至就认定他不好,当他遇到一些违缘时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心就不好了。每个人修行的道路都需要自己走,一定要把“自”和“他”分清楚——我们只能给自己提要求,不能要求旁人达到这样的标准。
现在好多佛教徒把握不好分寸,会给别人提各种各样的评判和期许,从对方的角度来说可能就变成了互相误解或对抗——我们认为自己修得蛮好,一直在容忍他们的习气,而实际上是他们一直在包容我们,只是没跟我们计较而已。我们要求自己就可以了,对别人要包容,这样自他都能过得快乐一点,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修行状态。
总的来说,修行人需要断除害心以及一些比较细微的恶心,要能多包容别人、多去接纳别人的不足、多去看别人的好处。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