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冈波四法丨噶玛巴8天讲授总合集(文字+视频+音频)史上最全丨珍贵收藏丨中文版
皈依发心
Sang Gye.Choe Dang.Tsog Kyi.Chog Nam La.
桑给 却档 凑纪 秋南拉
佛陀圣法诸等圣僧前
Jang Chub.Bar Du.Dag Ni.Kyab Su Chi.
蒋秋 巴独 达尼 夹速契
直至得证菩提我皈依
Dag Gie. CHo Ni.Gyie Pai.Sod Nam Kyie.
达给 曲宁 旗贝 苏南纪
愿我所作传法等功德
Dro La.Phen Chir.Sang Gye.Drub Par Shog.
卓拉 遍契 桑给 竹巴秀
为利众生成就诸佛行
念:三遍
CHAG TSAL.WA DANG.CHOD CHING.SHAG PA DANG.
洽擦 哇档 却净 夏巴档
所有礼赞供养福
JE SU.YI RANG.KUL SHING.SOL WA YI.
杰速 宜嚷 固行 嗽哇宜
请佛住世转法轮
GE WA.CHUNG ZED.DAG GIE.CHI SAG PA.
给哇 炯谁 达给 季萨巴
随喜忏悔诸善根
THAM CHED.DAG GI.JANG CHUB.CHIR NGO WO.
唐界 达寄 蒋秋 契喔哦
回向众生及佛道
SA ZHI.POE CHUE.JUG SHING.ME TOG TRAM.
沙西 波曲 祝信 美多昌
大地涂香敷妙花
RI RAB.LING ZHI.NYI DE.GYEN PA DI.
日拉 令希 尼喋 金巴迪
须弥四周日月严
SANG GYE.ZHING DU.MIG TE.PHUL WA YIE.
桑借 星杜 咪喋 普哇宜
观为佛国作贡献
DRO KUN.NAM DAG.ZHING LA.CHOD PAR SHOG.
作滚 南达 星拉 决巴朔
有情咸受清净刹
SEM CHEN.NAM KYI.SAM PA DANG.
森间 南吉 桑巴倘
有情思想和心识
LO YI.JE DRAK.JI TA WAR.
洛宜 杰扎 基大哇
随其差别而有之
CHE CHUNG.THUN MONG.THEK PA YI.
切琼 吞梦 帖巴宜
小乘大乘与共乘
CHO KYI.KOR LO.KOR DU SOL.
却吉 扩洛 郭度梭
我今祈请转法轮
回向
Sod Nam.Di Yie.Tham Ched.Zik Pa Nyid.
索南 迪宜 汤杰 昔巴尼
依此修诵功德证全知
Thob Ne.Nye Pi.Dra Nam.Pham Je Ne.
托内 涅贝 札南 旁杰内
祈愿吾等战胜烦恼魔
Kye Ga.Na Chi.Ba Lab.Chruk Pa Yi.
给噶 拿企 巴拉 楚巴宜
生老病死汹涌如狂涛
Sid Pai.Tso Le.Dro Wa.Drol Wa Shok.
昔贝 措列 佐哇 卓哇秀
祈愿吾等解脱生死海
Sid Zhi.Pal Jor.Ma Lue.Jung Wai Zhi.
夕息 巴佐 玛路 冲威信
一切有寂福报之生处
Thub Pai.Ten Pa.Yun Ring.Ne Pa Dang.
突贝 殿巴 雍令 尼巴档
释迦正法永住在世间
De Zin.Jed Pai.Kye Bu.Dam Pa Nam.
喋进 杰贝 杰布 档巴南
护持尊教具德上师众
Pal Jar.Gyie Gyen.Yun Ring.Zhab Ten Shok.
巴觉 即进 用仁 夏殿修
福德庄严莲足永长寿
十七世大宝法王【长寿祈请文】
嘉棍 尼杰 让速 噶玛巴
诸佛悲心自身噶玛巴,
嘉棍 称咧 记敦 噶玛巴
诸佛事业总集噶玛巴,
嘉棍 东措 旺固 噶玛巴
诸佛传承灌顶噶玛巴,
邬金 卓度 赤列 夏殿虽
邬金卓度赤列敬祈请。
Choe Nga.Chen Po.Dra Yie Ni.
却阿 浅波 札宜尼
以大法鼓音
Dug Ngal.Sem Chen.Thar Gyid Shog.
独雅 森浅 塔寄秀
解脱有情众
Kal Pa.Je Wa.Sam Ye Su.
噶巴 杰哇 桑耶速
无量俱胝劫
Choe Ton.Zed Ching.Shug Gyur Chig.
却顿 责净 修久季
说法而住世
第六集
2020.01.02
视频
50:05
文字
大家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今天课程开始之前,要做一个重要的宣布。本来明天是课程的圆满日,但是因为还有许多课程内容,可能说不完,因此我想这次的课程多加一天。
本来这一次课程是透过网络上课,所以我想日程时间的一个变动,应该对于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主要我昨天晚上也就是询问过各个佛学院,他们都说可以、没问题,因此我也就比较放心。所以这一次的课程从七天就变成了八天。
就我个人来说的确是稍微比较辛苦一些。说辛苦是有些辛苦,但重点是希望能够全部讲完。这也是我有蛮强烈的一个心,想把它讲完、讲圆满。所以就多一天课程、多加一天。
今天就昨天讲到的部分,就是「法趣法」的部分继续讲解。
一般来讲「法趣法」,它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佛法的修持是要如法的,或者说是符合佛法当中所说的这样去做修持。这就是「法趣法」的意思。
要能这样做到如法,就必须首先清楚,你有什么东西是要断除的——所断,违品的所断,还有顺品的对治法是什么?你首先必须知道这两者。
就违品的所断的部分昨天已经讲过了,就是“法不趣入法”的情况。
至于第二个是顺品的对治法,也就是我们昨天所谈到的“如何能够做到「法趣法」”?所以无论你称它叫顺品的对治法,或者说,如何做到“法趣入法”,方法是什么?我觉得最有用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观修无常、观修业力因果,还有观修轮回过患,这三个。
冈波巴大师说,思维死亡无常非常地重要,它就像是佛法的根本和基础;之后要思维因果和轮回过患,极为重要。心中如果没有确信这些道理,就算在做一些修行,但都不是真的修持;心中对这些生起了确信的话,就会彻底、全然放下世间的俗事,然后专注于修持。
你会看到,大师这样子说,“法趣入法”最重要的就是刚刚有那三个。
这三个当中的第一个是观修无常,是很重要的。有一位大菩萨许诺嘉措的《菩提道灯论》的大疏、注解中有说到,如果在心中不生起死亡无常的话,听闻、讲说的再多、修持的再多,也都只是今生的俗事。这一段是谁说的?是阿底峡尊者说的。
我们这些僧人太缺少观无常的修持了。所以,首先要观修无常,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口诀。这一段也是阿底峡尊者说的,就是说我们这些僧众——我们有时候称南传的僧人也用这个词,总之我们说僧人,太没有观修无常、太缺少做这种观无常的修持了,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首先要观修无常。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口诀,就是修行开始要修无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口诀。
这个时候好了,就会生起:
第一,对于死亡的确信。
第二,对今生真的放手。
第三,比起今生更重视来世。
所以观修一个无常,你心中同时就会生起这三种。无常如果你观修好的话,第一个,你就会确定说,有一种确信会生起,就是我一定会死亡;第二个,你会真正放手你的今生,放开对于今生的执着;第三个,观修无常之后会生起的念头是,你会知道,比起今生来说,来世更重要。
所以,我们说,「法趣法」,三个方法当中,首先两个是下士夫的修持方法,第三个,轮回过患主要中士夫的修持方式。
一般来讲,我们说什么上士夫、中士夫、下士夫并不是只说有三种人,而是说自心的三种不同的程度。所以修行时候的次第是,你就必须从内心当中的基础开始往上修,从简单的开始再往难的去修。
就像是你要练习健身、要举重一样的,要练肌肉的时候、要举重的时候一样。你刚开始练的时候,你也是先从可能一公斤两公斤,然后慢慢才加一点、加一点到五公斤六公斤,最后才有可能真的到抬起可能一百公斤,等等。
就像是这个次第。同时你对于内心的修持也是得从简单的开始修,如果一下子太难,或者说举重一下子太重,搞不好会伤到你的腰。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重点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我们说<达波四法>,这<四法>是跟阿底峡尊者《灯论》(《菩提道灯论》)当中所谈到的〔三士夫的道次第〕可以说是结合着来说的。
同样,在达波仁波切(冈波巴大师)的《胜道宝鬘》当中就有说到:「疏为显密一切大小乘,此上中下三士道次第,乃是三士诸圣之正道」等等。这上次引用过。
同样,在止贡吉天颂恭<四法>的注解中有提到说,「阿底峡之教言,达波仁波切心意精华之四法」。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四法>是跟噶当派的〔道次第〕是配合在一起而讲说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今天这一次讲说的这一部论当中,会发现,你在讲下士道的时候也会讲中士夫的修持,在讲上士夫的时候讲的却是上士夫的修持,或者到了上士夫的时候,却讲说的是中、下士夫的一些修持。所以,会看到它是这样交替着来讲解的。
但我觉得这样在意义上来讲,也并没有什么矛盾,没有什么不妥。为什么有时候次第会需要这样交替着、或者结合的、互换地来讲解?主要就是因为冈波巴大师,他自己是在教学上非常地善巧。
他的弟子当中,因为各种人士都有,有的是精通教理的智者,有的是实修的大修行人,还有一些只是很重视因果业力的在家人,甚至还有很多是不识字的牧羊人,也有到了垂暮之年的、年纪很大的老先生、老太太也都有的。
在个别为他们教法的时候,在讲解「法趣法」的时候,他解释的内容角度是不同的,像有时候会结合因果业力、就是世间正见的说法而说,帮助这个人、这个弟子得到人天的果报。
但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人,一见到冈波巴的时候,就发起心说我要解脱、我要出家受持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对于这些弟子,如果你先跟他说,你先别求解脱,你还是按次第先从下士道人天果位开始,这样说的话,这样也很奇怪,所以他并不是这样教。
他没有坚持要从下士夫这里开始讲起,而是同时为他们讲说世间正见,还有解脱的出世间正见。所以,就是下士夫跟中士夫一起来讲解「法趣法」。
同样,在讲解「法趣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对象可能是像帕莫竹巴、杜松虔巴这些,或者说某些噶当派的格西、善知识,他们已经饱学经书了,他们想要的是精进实修菩提心、大手印,对这些人来讲,他们在见到冈波巴大师的时候,为他们讲解「法趣法」的时候,冈波巴大师会同时在讲「法趣法」的时候,一起把上中下三种士夫的修持都讲解了。
尤其我们这一次所用的<四法>的论典,是怎么样记录而成的?
首先,是他自己所写的吗?不是,并不是他亲手写的,并不是。是不是由某一位大师的高徒,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编辑而成的?也不是。
这部论典其实就是大师对于不同根器的弟子开示出的一些精华、一些口诀,他的某位弟子依照自己的记忆很真实地记录下来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重点。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是一个母亲,很慈祥的母亲,她有九个孩子的话,她会知道每个孩子的长相、身形,还有对食物的偏好,等等,她都会知道。所以,当母亲在帮孩子们准备衣服、食物的时候,也会各自的给予到他们所需的、他们喜欢的。但如果是一个不怎么关心孩子的母亲,这个妈妈可能就会、反正都一样,就给一样的衣服,一样的食物,也不会真的怎么去管他们。这是一个比喻。
同样,如果是一个具德的上师,他在带领弟子的时候,就会像慈母呵护孩子是一样的。他会看这个弟子他现在修持的情况如何,然后适当地、次第地给予他不同的修持的教法。他关注的是尽力地、怎么做可以对这个弟子有帮助,他是非常慈悲的。而不是说,不管对你有没有用,反正我只会这个,我就只教你这一个,然后就好像把个重担、把个石头丢给他,让他去扛、去接一样。这样子的话是不行的,不见得对这个弟子……(音频中断)
一般来说,这里谈到「法趣法」,你会看到在冈波巴的其他教言和他弟子所写的注解当中都认为说,主要「法趣法」这部分是指欲求人天果位的下士夫这个部分,但也不完全是如此。
因为,就像前面说过,也有就中士夫、上士夫的角度来讲说「法趣法」的,刚刚前面讲过了。
在《冈波巴教言集》当中,有一章节叫<大众开示集>,这里面就提到一段话,说,「法趣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趣入世间法」,二是「趣入涅槃法」。所以,「法趣法」,冈波巴大师自己就说分成两个部分来说。
第一个,「趣入世间法」是什么?是在了解死亡无常、业果后而生起了信心,因此对于恶道心生恐惧,希望籍由尽力行持善业,关闭来世落入恶道之门。然后一心希求投生善道的天人身、清净的人身,还有天人的快乐、人类的快乐,天人的财富。为了得到这一切,因此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做。这就是「趣入世间法」的部分。
所以,从这一段你可以看到,「法趣法」就是要首先知道死亡无常,相信世间正见的因果,还有加上害怕来世会投生三恶道的痛苦。因此,希望能够得到天人或者善妙的人身等等。从这一段你会看到,这是从下士道的角度而说。
但接着,冈波巴大师就解释第二个,「趣入涅槃法」。「法趣法」有两个,一个是「趣入世间法」——下士夫,接着谈到「趣入涅槃法」……(音频间断)但是你会看到,后面却说,又知道小乘、声闻的过患,我在想,这可能是一些文字写错了吧。
因为在之后「法入道」的时候才会说是上士夫,就是说大乘的时候才会看到小乘的过患。但是在这一段就先谈到了小乘的过患。所以,我想可能是拼错,或者是他抄写的时候放错了位置等等。
总之,这一段在说的就是「法趣法」,这里可以解释成「趣入世间法」和「趣入涅槃法」。
「趣入涅槃法」这一段意思就是,声闻行者他们知道了一切轮回的过患,所以从此不再对于轮回的快乐有所贪着,视三界如火坑,因此生起想要解脱轮回的心。然后一切的所做的善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轮回、证得涅槃。这就是从中士夫的修持角度而说的。
在这里,我们说「法趣法」的时候,你会看到论著当中就同时讲到了下士夫、也有中士夫。一般来讲,我们说「法趣法」一般来配合三士道来讲,它是属于下士道。一般会这么解释。但是你会看到,在这里,(讲)「法趣法」的时候,大师自己也说,它其实也可以包含了下士夫跟中士夫的修持。
再来,「法入道」的时候,一般来讲是配合了中士夫的修持,所以会说,「法入道」的时候在讲的就是想要求得解脱,包括了证得菩提,包括声闻菩提等等。但主要还是说,「法入道」最主要谈到的是中士夫。
但是在这部论当中,「法入道」的时候,却似乎讲到的是上士道的、就是菩萨的修持。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重点,希望大家要能够知道的。
总之,前面我们这一段,这一次主要有讲到了很多轮回过患,还有因果业力这方面的内容。我想针对这一段也简略地讲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般我们说,在讲到「善恶业果」这部分的时候,说到因果的时候,可能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们通常对于讲到因果的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通常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这种看法,我觉得都是比较狭隘一点,或者说比较肤浅的。
比方来说,很多人会觉得,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出人头地,就会得到一些名闻利养,或者变成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或者再举一个更夸张一点的例子,有的人会觉得,哦,我只要再努力一点,再加上一些机会,自己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
但是,同时我们又发现,你看到有些人他也没有怎么特别努力,或者说他根本没有什么样的一些天赋,但是他生来就像是皇亲贵族一样,或者是名门的望族。我们这样一想,奇怪,他也没怎么努力,怎么会这样子?这让我们觉得好像一切又说不太通了。
或者再举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人会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喝酒,也没有抽烟,我吃的也很营养,也很注意自己身体健康,还经常运动,我应该不会生什么病的。但如果有一天突然检查出自己得了绝症,就会觉得非常非常的意外。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可是你会看到,有的人刚好相反,偏偏他一辈子都抽烟,或者都喝酒,然后吃的也都乱吃,但却活到了100多岁。所以,看到有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好像我们的人生怎么不太公平,到底因果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子的想法?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太单纯地把因果想的太简单了。其实因果是什么?它不像是什么“1+1=2”那么的简单,它不是这样的。其实,事实上因果不是这么简单的,远远不止于此的。
当然,的确因果以它最基本的原理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么简单,这么地基本。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在种豆种瓜,很多人都在种瓜的。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狭隘地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去看问题。
我们说,一切的众生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之间也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昨天我也谈到宇宙的这个部分,有谈到宇宙是多么地浩瀚,多么地伟大,昨天有谈到。在这么大的一个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他们之间因果上不论是直接和间接都有相互的关联性的,这样的一种关联性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和理解的,是太浩瀚、太不可思议的。
举个例子。像我们下棋,我们说白色的、黑色的象棋子,你们可能不知道,僧众们你们可能不知道,西方来讲是西洋棋,但东方来讲是围棋,有种黑棋、白棋,象棋,我举下棋、围棋来做例子。你会看到每一个棋子,每一步棋都有它的作用,还有它的一种道理、一种能力在里面。而每一个棋子、所有棋子都是整个棋盘、棋子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每一颗棋子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的、牵动着的。所以,如果一步走错了,可能全部就乱了。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感觉。
同样的,就像下棋的例子、棋子的例子,宇宙当中,或者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当中,众生的数量是很多的。刚刚一盘棋就那么多个棋子。但是,我们世界上众生的数量是多少呢?那可是比一盘棋子的亿万倍更多了。再加上不止今生,如果说还有无数的前世的众生的话,那真是多到无法想象的。
所以,讲回来,因果的法则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相互牵制的、影响着、牵动的,这样的一个大网、坛城之中。所以我们相互之间是这样互相地牵动着的。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觉得,我做了这件事就会达成这个目标,或者这样做了,马上就会有哪样的结果。不是这么简单的,它是非常、非常复杂的,甚至是说不清、很麻烦的。但我们总是把因果想的太简单,又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等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去想这种因果,去理解、去认知,但这样是不行的。
事实上,实际的情况也不是这样子。比如说,太阳的升起,它也不是为了我们某一个人而升起的,太阳会升起,是因为是宇宙自然的一个法则,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太阳是为了自己而升起。
所以,无量的众生之间的这种息息相关的相互作用是很紧密的。
另外还有一种昨天提到的,就是无数个前生和后世,这个可以说是一种纵向(的关联),刚刚众生之间息息相关是一种横向的广大。
总之,我们有无数个前生、无数个后世,所以,就是这些无数个生生世世的连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因果是什么。
真正的因果发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说,如果你种一个小树苗,你会需要八九十年才能长成大树。同样,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也是需要时间才能够达成的。
有些人并不是怕吃苦,他们很愿意努力,但只是因为太心急了,所以总是觉得等不到结果,然后就放弃了。
其实,有些时候,时间越长,就说明他的收获会越大。就像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钻石,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是需要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形的。
所以,形成一块石头都需要这么多年,更何况我们自己的因果报应了,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要有这种大的、有力量的结果,它是需要时间才能够发生的。
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在做善事的时候,为了让善事的结果发生,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总是太着急,所以,要有一种耐心等候;同时也要有信心,相信绝对是善有善报的。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因果,就不会担心,做好事没有收获,不用担心的。同样你也没有办法说去自己欺骗自己——曾经做过的坏事不会有报应。如果你真的相信因果,你也不会再去欺骗自己了。
所以,以上种种的原因,如果是一个心比较开阔的人,或者说比较有长远心的人,他会怎么做呢?他会用这辈子来为下辈子打算,他知道这样做才是事半功倍的。就是因为今生努力做一些,未来就会有好的结果的。他知道是这样子。所以俗话来说,放长线钓大鱼,有这种说法。
所以,讲回来说,做任何的善行都不要太急功近利。所以,同时也不要只是为了眼前的、此生的一些小利,蝇头小利,忙碌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没有比别人更厉害。这是没有什么用的。你这么努力之后,还是没有办法、还是不如人。
总之,因果不是你自己一个人觉得的规律和法则。同样,善恶业果当中,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不是你说了就算的。也并不是说,我们只是为了别人好,或者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情,就是善行,但不一定的。
举个例子。我们说医生的职业是个真正能够帮助到别人、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结果有这么一位妈妈,她就逼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去学医,将来成为医生,但是她却忽略了这个孩子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等。这里某部分来讲,妈妈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位妈妈她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而不是站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想的。
同样,我们说自己的行善,有时候我们在做的事情说是为了别人好,但其实只是比较偏颇的,你并没有真的思考为别人好,而是依照自己以为的、对别人好而去做,这就变成只是自己在去做决定,是你做出的一个非常个人的一种判断。
所以,我觉得行善必须要以很全面、很开阔的心这样去想,而不能够用自己很主观的、或者说比较狭隘的思维去做这样偏颇的、个人的判断。
然而,我们说因果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遵照这些圣者的,像是佛陀、祖师们的教言跟口诀,然后去做取舍,尤其是我觉得应该要依循佛陀的教言当中所说的这些标准去取舍和实践。因为真正细微的因果,只有遍知的智慧才能够知道。所以,我们真的要遵循、然后去实践佛陀的教诲。我觉得善恶取舍的真正的关键和办法就是这一个。
所以,不要觉得因果业力就是这个样子,想得那么简单,而是真正要依照这些圣者,还有祖师们,看看他们的教言、他们的口诀是怎么说、怎么解释的,然后再来看看自己的想法对因果的认识是不是真正很全面、很正确。
噶举过去祖师有一个教言,就提到说,讲到因果取舍是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看自己的问题,看他人的功德,让我们的取舍能够正确做到的方法就是这一个。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当你自己在行善,在做取舍,是你自己,但不是把你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首先有很多的问题要承认的,第一个我们有我执,有我爱、我执等等。所以,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智慧真的看清楚全貌、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就很急切地马上就去想要做什么是不行的。
所以,重点是你要先去以别人的角度来想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重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做课后的课诵。
第七集
2020.01.03
视频
39:10
文字
大家吉祥如意!今天会继续讲解<达波四法>。
昨天讲到了「法趣法」的部分。在这当中也谈到首先要观修「死亡无常」,第二个观修「业力因果」,大概这两个部分,我所想的、心中所想的大概都简单地说了。
接下来会简单地略说一下「轮回过患」的部分。
「轮回过患」的观修,可以说就是中士夫的修持。但是,现在主要是在讲说下士夫修持的「法趣法」的部分。为什么说「轮回过患」,这属于中士夫的修持,还要可以说映衬到、放在这里来说呢?
从,首先整体教法,严格地来讲,也就是说<达波四法>,他就是和下、中、上三士夫的次第配合来说的。但是,如果从弟子的不同的根器、意乐的角度来说,在讲说<达波四法>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同时讲解两种士夫或者三种士夫修持的方式,然后来对不同的弟子,诠释「法趣法」的部分。
因此,不仅仅是在这部论当中有这样子的次第,有时候会有交替。在达波仁波切其他的教言当中,「法趣法」说到的时候也提到了,还有「趣入世间法」,「趣入涅槃法」这两种。
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不同?这与前面所说的是一样的。
在谈到「趣入世间法」,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相信,世间的正见,因果业力的正见,所以不为此生而造任何的恶,而努力为来世而行善。这就是「趣入世间法」在这里的意思。
所以,这就像是萨迦的<离四贪执>中的,「贪着此生非行者」这个说法一样。
我们看到,所谓的佛弟子或者修行人的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至少是什么?是为了来世而修,需要是有这样的一种心而修持的人,而且他是比较有长远心、心胸开阔的一个人,这才可以称为叫佛弟子。在这个上面如果再加上了,还想要解脱、希求解脱、或者出离轮回的心的话,那有这样的心的话,那就更好了。
所以,「法趣法」跟“为了来世而修”可以说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总的来说,无论你做再多的修持、修行,如果你做的目的都只是为了今生而修的话,这可以说就不是真的修持了。
这里谈到「轮回过患」,我们如何做修持、做观修呢?
也就是,你意识到知道说,我持续在轮回当中是不会有自由的,如果能够得到解脱,才是真正的自由。你有这样的认识之后,所以努力地想要培养首先心向解脱的心,同时力行实践各种解脱的方法。
我们说为什么轮回是不自由的呢?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业和烦恼所控制,但是,我们现在很难马上就看得出所谓的业和烦恼它的坏处在哪里,这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所以我们先从业跟烦恼的结果——这是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的——所以要观察业跟烦恼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痛苦。所以这也是「轮回过患」,主要就是观修轮回痛苦。
「轮回过患」的经文昨天已经念过一次了,但是我想现在再念一次。所以这里的经文是:
即便人天二道较之尚好,但人有生老病死、求之不得、患得患失、恐遇怨敌、忧失亲眷之诸苦,天人又有死堕之苦,乃无间地狱所受苦楚之十六倍有余。因此要深晓无论六道之中投身何处,唯有痛苦一途,故而,若出离心未己之志,何谈令法趣法。
讲到这个部分,谈到了「轮回过患」,所以我想也分享一下自己对「轮回过患」观修这部分的一些想法。
在平常,我们会说,在这样子的轮回里面,只有痛苦一途,为什么我们说没有任何快乐,只有痛苦呢?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说,哦,我不苦,还很快乐呀。甚至会想如果能够投身到天人,可能还更快乐。怎么会说唯有痛苦呢?有人会说轮回是苦,可能是他疯了吧?少根筋,疯了吧?但是,我们谈到苦,我们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苦。
举个例子来说,好,身体不舒服是一种苦,或者胃痛,或者我们说伤心、难过,等等。
总之,身体和心理上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痛苦,这种我们会说它是一种苦。这种苦是佛教当中所谓三苦当中的只是苦苦而已,只是三苦当中的苦苦而已。所以,轮回唯有痛苦,这句话当中的苦,如果说成只是苦苦的话,那真是太局限了。
轮回唯有痛苦,这句话当中的苦,是比这种苦苦——身心上的这种不舒服更深刻得多的。
比苦苦稍微更深层一些的苦是什么呢?就是坏苦。对于坏苦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比如说,生活当中来讲的话,很多事情随时都会变成痛苦,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举例来说,平时我们都会面临生病,或是失业,或者说破产,或者说我们说父母亲人可能有一天会失去他们,或你所爱的人或者是朋友、你可能被他们抛弃等等这种情况。
所以,随时你心中都会带着这种压力,就是会遇到这种痛苦的压力。同时,还有这种天灾人祸。
举例来说,去年的新冠疫情等等,就让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痛不欲生。尤其我们心中还有一种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呢?必须要面临的就是死亡。
死的时候,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这就是一种痛苦。
所以,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多、很多你无法控制的各种情况,这种隐患,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有爆发出来而已、显现出来而已。
如果我们说很有安全感,没有这种担忧的话,你为什么还那么努力要比如说存钱,或者随时都还要养生、注意养生,还要更努力去维持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如果你有安全感,你就不需要那么做了,不是吗?
如果说人生就是所谓的你以为那样的圆满的、完美的话,我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各种负面的情绪,像是惊慌,或者说总是隐瞒,或者说内疚,还有失望,还有寂寞,还有尴尬,等等这些情绪。
所以,接着第三个就是所谓的行苦。他又比刚刚谈到的这种隐患-坏苦更深刻一些。因为它不只是一种感官上的痛苦,所以你感官上是感受不到的;它也不是一个很清晰的一个东西;它甚至也不是一种隐患,而是一种本质、性质上的苦。
就好比我们一想到要坐牢,听到说我要坐牢,想到要坐牢,马上他就会想到这种经历是苦的,他并不是因为身体受伤而痛苦,或者饥饿。或灾难,而是一种整体上的、本质上的苦。
所以,这种苦的概念我觉得是跟这里所提到的唯有痛苦的这种说法,我觉得是最接近的。所以我们说很多次,就是我强调的,会说轮回的本质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最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有自由的吗?根本上、可以说是不自由的。
譬如说,我们自己以为说,好像可以心想事成、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做不到的。你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譬如说,我们总是会害怕失败,害怕失去机会,或者被别人嫌弃、或被别人抛弃。所以,我们总是可以说是活在了别人的眼里面。所以我们也总是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学习是要比别人好,或者你为什么那么努力的工作,只是为了让可能家人周遭的人感到骄傲,只是这样子而已。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生命当中你充满了很多的无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譬如说对于一些地方或者对于某个人真的是实在是受不了了,很烦了,但你还是得生活在那里,还是得跟那个人在一起。你有很多这些无可奈何的状况。
总而言之,这些无可奈何,还有这些苦恼,这都在说明什么呢?都在说,我们是不自由的。可以说是身不由己的。所以因此由于说轮回的本质都可以说就是不自由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只是比关在监牢里的人好一点点而已。哪里好呢?就是能够活动的空间更大一些而已。他们的牢房就那么大,监狱就那么大,而我们只不过比他们活动的空间大一些而已。
我们只是跟这些坐牢的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跟他们一样,也还是有很多的规矩、很多的标准、很多的道德眼光判断等等,在限制着我们。所以这些等等都限制着我们。
同样还有很多,譬如说你有很多无数的目标,还有很多的事业工作等等,等着我们要去完成跟实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说每天都在度假,是做不到的,而是你就必须不停地工作,甚至不停地学习。
有的人可能心中想,如果我有一个伴侣陪着我的话,可能会好一点吧,所以就结婚。但是,没过几年,结果婚姻也变成是牢笼一般了。
所以,你现在能够感受到的、以为的自由,只是因为跟更大的限制或者说制约相比,而自己习惯、或自己造出来平衡出来的一种习惯而已。所以其实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所以(大家)都是、可以说身不由己的。
这整个情况,这就叫做轮回。
现在轮回当中的无奈,还有还有很多的限制,还有很多的束缚,你有时候想想到底这些束缚限制是来自于哪里呢?是谁在束缚限制我们?
原来就是自己的烦恼和业力。事实上,我们完全被烦恼和业力牵着鼻子走,完全被他们控制了。这有一点像、我们有时候会遛狗,就像是这个样子一样的。这只狗它没有自己的选择,就是被牵着走。
所以,很多人就因为看到、知道生活中的无奈,轮回中的这种束缚跟限制,他们想不出其他方法去处理、去面对,有的就喝酒,或者说抽烟,更甚至更不好的可能会选择吸毒,这只是为了放松,用各种这些方式想要对治这种无奈。但这种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你酒醒之后,所有这些无奈束缚又会回来的。
所以,根本的解决的办法、出离轮回的办法、得到自由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从轮回中出离出来。好,那什么叫从轮回中出离出来?首先轮回他是个地方吗?他不是。轮回不是一个地方。
举例子说,是不是说我就离开这个地球,逃到外太空就可以了吗?也没有用的。
所以,轮回它不是你所居住的这个地方有问题,不是。所谓的轮回,是你的心理有问题。如果说,是地球或你居住的地方有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跟这么多大成就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
所以,轮回是在我们心里的。而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就是我们的烦恼和业力。
所以,我们对于苦是什么,真的要更全面、更深刻去看。不要一谈到苦,就觉得是我身体不舒服、我胃痛,或者我内心里为没有买到iPhone12,或者说没有买到最新的iPhone而非常难过。我们谈的苦不是这一些。
所以,前面说的,轮回的本质是苦,我们真的很难体会到这一点。为什么?为什么没有办法体会到轮回是苦?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从烦恼和业力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过,所以我们不知道解脱的情况是什么。我们常常说,这种痛苦是比较而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是这样子的。
跟一个快乐的人比起来,你才知道自己是不快乐,或者是痛苦。就像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句话说的一样。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像是那些大成就者那样的内心的一种自在,和他们解脱的快乐,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甚至我们从来、根本没有这样想象过。所以,我们也从来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大成就者那样、那般的快乐和自在。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在每天忙碌的时候,有时候真的要停下来想一想,稍微放下手边的忙碌,静下来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真地、彻底地解脱,从烦恼跟业力中彻底解脱出来,有没有可能?
彻底地解脱是说它是在某个地方吗?并不是的。有些人以为说我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我到了净土才叫做解脱,是这样吗?解脱是只说你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吗?不是的。如果说是在外在的话,是不是这些印度或者说这些大成就者,他们也就不会留在这个地方,会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并不是的。所以,真正的解脱是指你心里的解脱。
所以,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无论再怎么好,再怎么完美,都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们不是问题本身。
所以,问题是内心,所以只有通过修炼我们的心,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就是你的心有没有修好,有没有修炼好?
所以,这是我想到「轮回过患」的时候,就想到了上面这些要跟各位说。
讲回来「法趣法」。我们讲了几个部分。
第一个,首先要知道「法不趣法」是什么情况。
第二个,是「法趣法」的方式是什么?这两个大概都讲过了。
第三个,是「法趣法」的标准和征兆是什么呢?
在这里达波二叔侄的侄子贡巴崔钦宁波他的亲传弟子叫做祥玉扎巴,就是蔡巴噶举的教主,他是一位大成就者。在他的教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想这是对于「法趣法」的一个总结,我想用他的话来做个总结——如果再不总结的话,我们这一次就不是<达波四法>的课,而是“达波一法”了。
这位祥玉扎巴他怎么说的?他说:
总而言之,法趣法是什么?是你越是持续修持下去,就会一天比一天进步,也会每月每年的进步,持续下去,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烦恼越来越轻,从内心深处会去接受自己的失败,性格会越来越好,对于此生等等的贪着越来越小,骄慢或贡高之心越来越小。
这种修持有进步的感觉,你自己会感觉到,甚至自己的上师、法友也会感觉到你的进步,连本尊、护法都会感觉到你的进步。
由于这样的缘故,你的心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安心、踏实。
这时候从各方面来看,你都会有一种坦然、一种无憾的感觉。你会知道就是因为没有调服自心,所以我在轮回中轮回这么久。
因此,修行如果没有成为对治烦恼的方法,调伏到自心的话,闻、思、修等等的修行都没有用。所以一定要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我觉得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
重点是,修行,你要发现自己的进步,你会要一天比一天更进步,每一个月每一个月更加地进步,比起今年,明年你要更有进步。
修行就是你的心会越来越柔软,傲慢越来越小,悲心越来越强,我执越来越少等等。但这不是你自己在那幻想,说我更好了,是你真的感受到自己不一样了,而且你的上师也会说,不错,你有进步。
不仅是这样,甚至本尊、护法这些在本质界当中、法界中的这些本尊、护法,他们都能够知道你的进步。
不然,很多人我们说修行修很久,完全都不进步。
如果你发现没进步,就代表有些问题了,你的修行出了问题了,就是修行没用对方式。如果你发现修行越来越糟,当然是更不用说修行修错了。比如说,越修越傲慢的话,那更不用说了,根本不用再谈什么「法趣法」了。烦恼越来越重,你完了……你这个修行真是不行了。
接下来我觉得还是要谈一下「法入道」的部分,简略地来还是讲一下。
所谓的「法入道」,意思是什么呢?简略来说,就是你所做的止恶行善的修持,不仅仅是为了来世,而是为了得到三士夫的某一士夫的果位,对不起,是三乘的某一乘的果位而修。
直贡吉天颂恭大师他怎么说呢?虽然有「法趣法」,但仍然还要继续去修持「法入道」。虽然你已经厌离了此生,但是如果你还贪著来世人天果位、轮回的乐果的话,你法就不入道。所以必须要知道,整个轮回的本质即是痛苦。这是直贡吉天颂恭所说的。所谓的「法入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我们说到「法入道」,我们对于「法入道」的认知是什么呢?是在说希求声闻缘觉这种菩提果位的中士夫的内容。但是就跟我们前面在讲「法趣法」时候是一样的,这是不一定的。不一定「法入道」只讲中士夫。
譬如说在达波仁波切对大众的开示中就提到说,他谈到「法入道」的时候,冈波巴大师说,「法入道」有两类,「法入道基」和「法入正道」。
「法入道基」是当你知道、意识到小乘的过患之后,抱着慈悲心与菩提心,进行一切程度、一切能做到的白善法的积资与净障,同时为了等虚空一切有情登上无上菩提,所以我一定要证得具有三身五智的一切,直至佛果。
第二个,「法入正道」,意思是指随念世俗皆如梦幻,而且不但抱持着慈悲心与菩提心来进行所有的修持,同时更是万法皆如梦幻,如此即是方便与智慧的并行不离。
以上两类就是「法入道」。
简略来说,上面谈到,能够从空悲双运的这种修持法门而进入大乘之道。同样在洛拉亚巴大师的《四法大疏》中有提到说,讲到「法入道」这个部分的时候,论中有提到说,道,可以分为暂时和究竟的这两种菩提。所以洛拉亚巴大师提到,「法入道」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入暂时的二乘之道」和「入究竟的大乘之道」。
我们从这次用的这一部经文当中来看的话,其实「法趣法」中已经讲述了中士夫了。所以,在这里,「法入道」的时候,应该最主要的是指「入究竟大乘之道」,而不是入「入暂时的二乘之道」。所以我想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一次的经文中怎么说,会清楚。
经文说:
若欲令法入道,应以慈悲之心,喜彼胜己之心,即世俗菩提心为本,了达内外万法皆乃缘起聚合之显现,如梦似幻,咸可令法入道。
所以,我们谈到「法入道」的时候,内容是很广的,真的要详细说的话还要再两三天,但这次的时间也是不够了。总之,今天没办法讲了,我想明天会再简略地讲一下「法入道」的部分。
明天要讲三个法:「法入道」、「道断惑」、「惑显智」。一天中要讲这三个法,我觉得可能有点困难。所以我刚想了一下,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再多一天的话,这也没用。
这点像一般我们做糌粑,不太会做糌粑的人,他先在糌粑粉里倒一点水,茶多了,不行;再加一些糌粑粉,结果糌粑粉又多了,又太干了;之后又再加一些茶……结果做半天,做了太多了糌粑,吃几天都吃不完。
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直东加西加下去,我觉得也不行。所以,我想不要再多加一天。但是,就算不多加一天,我想可能要多加一个小时。所以明天我们会……印度的时间7:00~8:00是一座法,然后修持半小时,可能之后在8:30~9:30大概是这样子,两个小时来讲的话,如果不好意思让佛学院僧人辛苦的话,说一声:请求原谅。
我自己也是不容易,可以说从早到晚都在想内容。虽然也有一点辛苦,但我还是觉得有这样的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我也觉得自己很有福气,也很欢喜。所以提起精神,为各位说。
好的,我想今天大概就讲到这里了,就得要先休息了。正确时间会应该会再公布,再跟大家公布的。
(法王念课诵)
明天最后一天,会念《大手印祈愿文》,我想各位僧众应该都会背吧?所以,不需要准备课诵内容了。
另外,我平常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在《丽江大藏经》当中最后念的回向文,用词会有一些不同。在《丽江大藏经》里面的「以此功德愿证佛自性」这一段后面是希望众生快速地解脱,所以又多了一个快速的意思。
好的,谢谢。
第八集丨上部
2020.01.04
视频
44:15
文字
第一座法
首先要问候大家,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昨天简略地讲说了「法入道」。
「法入道」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出离心的话,持戒、行善、或者闻思修等等的这些修持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得到解脱。
同样的,就只是布施他人一点点吃的东西,这是一种善。但是,如果你带着菩提心而这么做的话,这个善它就是成佛的因。
所以我觉得,「法入道」可以这样子来做解释。
「法入道」这个部分,可以说针对三乘各自的修持来做不同的阐述。总而言之,「法入道」有两个,一个是「趣入暂时的解脱道」,还有一个是「趣入究竟的遍知佛果」。有这两个。
但是,就以我们这一次用的经文来说,因为「趣入暂时的解脱道」这个部分已经在第一法的轮回过患的时候讲过了,所以现在的「法入道」主要在说的是「趣入大乘道」。
尤其冈波巴大师他的意趣、他认为是说像是《妙法莲花经》等等大乘佛教的这些殊胜的经典当中阐述的一个义理,就是究竟一乘的观念。冈波巴大师觉得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解脱庄严论》的序言当中,就有这样子提到,这样的究竟一乘的观念很重要。
同时,还有另外一部论,是洛拉雅巴指《〈四法根本颂〉笔记》中也有说道:「道法亦依人之根器,不了义而说三乘」。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三乘的说法是不了义的,了义来说只有一乘。所以,洛拉雅巴大师对于这两句的解释是说,这两句隐含的意思是说,了义来说唯有一乘,此意在《妙法莲花经》当中有说的很详细。这里我们就不多做解释了。
总之,「法入道」这个部分,你会看到在冈波巴的其他一些教言当中都有提到,有两种入道的方式,「法入道」两种:一种是依靠生起世俗菩提心而建立、或者说「趣入大乘道的基础」;第二个方式是依靠生起胜义菩提心,斩断实有的执着——这样的一个根本斩断,以此而进入「道的正行」。所以,有两种入道的方式。
另外在一位叫喇嘛祥玉扎巴大师,他有说,为何法需要入道呢?因为虽然佛法已经能够对治烦恼,降伏自心。然而,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的话,就不算「趣入大乘道」,仅仅是趣入声闻和缘觉的道中而已,无法得到无上的菩提。因此,要想尽办法与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里我们判断是否是一个大乘行者,标准在于说你有没有发起大乘的菩提心。而菩提心是否生起的关键,又在于说你有没有大悲心;而要生起大悲心,又必须要依靠慈心等等,这些心才可能生得起。
所以会看到,心性的修炼是有次第的,他不可能突然就生起了这种比如说世俗菩提心,突然就生起了,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里谈到了慈心、悲心等等。所以,我想针对慈心跟悲心,说一些我个人的想法。
大概昨天太晚睡了。最近我比较忙,准备课程,有的时候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所以,好像比较没精神。但是你可以看到后面吗?有竹子。
可以看得到竹子吗?看到竹子,看到竹子你可能会想到一个电影吧?《功夫熊猫》。有时候有些人跟我说,你长得有点像《功夫熊猫》那个熊猫,再加上今天背景又是竹子的话,大家真的觉得我就是活活生生的一只熊猫坐在这了。
讲回来。这里说慈悲。慈心是什么?是说希望他人能够得到快乐;悲心,就是希望他人离开痛苦。我想,这个应该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在大乘佛教当中谈到的慈悲,他不就是文字上这样的一种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是非常的广大,而且深刻的。
我认为说,慈悲主要牵涉到、关乎到的是我们看待他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真实的情况是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来说,平常我们说,最简单我们会对他人有关心的这种心情,这种心叫什么?就是同情心。他属于一种能够理解他人痛苦的一种心情。
再更进一步来说,就是一种同理心,也就是能够体会他人……这种同情心,它再更强烈一点的话,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不只是理解他人的痛苦,也能够体会他人、有一种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你真的能够你变成是他一样的感同身受地去体会。
但是,这里谈到的是慈悲,他不仅仅是同情心,他也不仅仅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比同情心或者说同理心还深刻得多。
而我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慈悲心它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或者是这种感情,它比较像是一种建立在智慧,或者说对于究竟的实相是什么的一种认知,这样的基础上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者说一种心叫做慈悲。
具体来讲,是对什么有认识呢?也就是认识到,我和他人之间是没有分别的,是平等的,这就是慈悲的一个基础的认知。
我们人类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学会了很多的概念。其中有一个概念是什么呢?这个我们可以控制的身体,这个蕴身,就叫做我自己,旁边、或者其他那一个你不能控制的身体或蕴身,他就是另外一个人、他人。
所以,这样的一种概念,他是你本身就具有的吗?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的。他是后天被教导出来的,被灌输的一种思想。
换句话说,我们会说“我”、“你”、“他”,这样子的称呼,是我们人类出于很多的原因而衍生出来、创造出来的一种产物。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现在的一些研究,比如说谈到世界上对于现存的一些古老的语言当中,看到里面没有很清楚的“你”、“我”这些的用词,并没有。所以,其实从究竟的角度、实际的层面来看,“我”和“你”、和“他”也不是各自相异的。也就是说,“我”、“你”和“他”并没有我们概念上认为的那样子是有距离的,或者有隔阂的。并没有。
不仅说“你”、“我”、“他”是没有隔阂的,而且任何人、我们之间都是一体的。换句话说,自己和现在周围所有的人,或者说和所有的众生之间都是没有分别的。我们概念中认为有的“你”、“我”、“他”的分别跟距离,这些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的身体,就认定说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没有关联的个体。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确实的证据或者合理的逻辑能够说或证明自己和他人之间是完全独立,完全互不相干的。
所以,每个人是分别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这样的一种概念,它纯粹是你思想出来的一种产物,它并非事实。但是因为我们太熟悉和习惯这种思维模式,所以会觉得很自然、理所当然,就是有这样的分别;甚至完全不会去质疑,这是有问题的。
但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现在世界上有各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国界,而国界这样的一个界限、这样一个概念,其实也都是我们人为的、或者说刻意之下的一个产物。但如果你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什么国界、边界的这样一种概念。
譬如说一棵树好了,它的生长是完全没有、不会在乎国界的;还有天上的鸟,它也没有国界的概念,到处飞;地下爬的虫子,它也是自在的、到处爬行的;甚至讲回我们人类自己,事实上。也是由于可能被告知了,然后你才知道我是有国家、这里是这里、那里是那里的这种划分。
所以,以这个做比喻,同样的,我们和他人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分别的,会有自己、我、他人等等的区分,其实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的一种概念。
那么好,如果说实际上我们是一体的,为什么我们和其他人你会说看外在的身体,不管是身形、肤色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内心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甚至行为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呢?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强烈的二执的习气所造成的,就是有这种强烈分别自他的这种惯性所造成的。
举例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这个身体它可以让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活,但是,它也像是一个阻隔、一个墙一样,限制了我们的心识的一种自由移动。
在我们死后,我们会说进入中阴,心识离开身体之后,这个身体被称为叫做微细身或意生身的状态存在。这个时候,你心识的能力就不再受到局限,可以随意到达你想要去到的地方。因为这时候你的心识不再被这种微细身或意生身所影响,所以各种限制你的心识开展能力的逆缘障碍变少了。
所以,经典中会说,在中阴的时候,比起你活着的时候更容易认识出自心的实相。过去许多的祖师、经典当中都有这么提到。
讲回来,我们这里谈到慈悲、大乘佛教当中谈到的慈悲,说的通俗一些,白话来讲就是什么呢?——没有把别人当成别人,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说就是自己,自他之间是无二无别的。这就是慈悲的意思。
比如说,我们都会看到一些故事,圣者,过去的祖师、圣者可以替别人承受痛苦,或者说替别人生病,这样的一种能力,他为什么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想一想,可能有许多的原因,但最主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圣者他们的内心深处,就没有将自他区分开来。
换句话说,在他的心里就没有自他的分别,所以他能够没有任何私心、贪欲,可以说全心全意、完全地利益他人,为他人付出。
所以,我们平时在许多教言当中会听到,告诉我们要珍惜他人胜过自己。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要变成一个能够舍下一切的大英雄,不是说要变成那样。事实上是和刚刚前面说的一样,这样的观修其实是改正我们错误的认知——以为有自他分别的认知,然后能够看清楚事情的真实的情况、真正的面目是什么。
譬如说,有时候我们……这里做个比喻,我们收藏了一幅画、一张照片,因为你长期把它卷起来收着,突然有一天你想要把它摊开、铺平、欣赏的时候,它很自然地都会卷回来,对不对?这时候你要该怎么办?你必须把它反过来再用力地卷一下,这时候再打开的时候它可能就变得比较平整了。
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自他之间,我们太习惯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是独立自主的不同的个体。因为这种观念太强烈了,所以我们很容易地总是会内心深处想到的都是关爱自己、珍惜自己。或者说,会对于我们的亲人、或者我们所认定的好朋友生起关爱之情也比较容易。但是除此之外,要对任何其他人生起这种关爱之心,你会发现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练心、就是修心的时候,是有次第的。你会先从珍惜自己开始,然后试着关爱他人,再修自他平等、还有自他交换,直到修成到自他是无别的。
修心、练心的过程是要这样子,持续努力地修持,我们坚硬的一种自我的执着习性,才有可能得到软化;还有我们紧抓着不放的那种以为是独立自主的这种概念的绳索,才有可能松解开来。最终我们才可能跟佛菩萨一样,体悟到自他完全平等,没有分别。
讲到佛菩萨,站在佛菩萨的角度来看,佛菩萨他是没有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分别的。事实上我们就是佛菩萨的一部分,我觉得佛菩萨他们的认知是这样子。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佛菩萨对我们的这种救度是完全没有保留的、没有私心的,是完全平等的。
而且经典中说,由于佛菩萨断证功德的圆满,使得他们超越了这种粗分的蕴身、肉身。他们是以一种类似于意识一样的状态而存在。所以我们和佛菩萨之间的沟通,自然就是什么?——透过心念,像是信心、虔诚心才能够沟通得了的。
人跟人之间透过语言沟通,那么你跟佛菩萨怎么沟通?你没办法像我们人跟人说话一样。当然我们的讲话、祈请的语言、文字他们可能也听得到,但是,实际上只要是我们的念头一生起,佛菩萨瞬间可以说就完全清楚地了解了我们的念头是什么。
平常我们都会做祈请和发愿,如果你这个时候心口不一、心口不如一,或者在那边装模作样地来发愿的话,或许你可以骗得了自己,或骗得了别人,但佛菩萨们可都是明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能够知道我们的心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地强调动机一定要清净,而且要具备虔诚心,也就是当你在三宝面前祈请和发愿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念诵和祈请的时候,最关键、重要的就是内心的想法是否清净,你是不是具备了虔诚?佛菩萨不会根据谁烧的香比较粗,或者哪个人供的灯比较大,来决定要听谁的祈请。那个灯点的比较大的、亮的,我要先听他的,或者排队他是VIP是贵宾,所以,来来来,我先帮他。不会的。
所以,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对他祈请,他是同一瞬间都能够听到、了解到,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也没有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这样的分别,没有。他刹那间就知道众生的苦乐。所以没有这种先后、主要次要的分别。
总之,从佛菩萨的角度来说,不仅仅是我们和佛菩萨之间,没有我们这样的分别,同时,他甚至也不会把某一个众生和另一个众生区分开来。所以,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把我们当做过外人,都是当成自家人。
但问题是我们自己太没有信心了,或者是见外了、没信心了,所以才会把佛菩萨单独地摆出来、供在高处,这样去仰望。而也就在那一刻开始,他被我们供出去之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和佛菩萨是有距离的。
但事实上,自始至终,佛菩萨都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都没有分开过,不然我们都以为佛菩萨或者是在密严净土,或者在什么样的净土,总之,你必须要拿一个望远镜才看得到他。不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大乘谈到的慈悲,就是建立在刚刚讲的这样一种很深刻的、究竟的真理上而讲说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话,真正了解慈悲的道理是什么的话,那么我们帮助一切众生想要离苦得乐的心就不再是梦想了,而是你真的现实中能够做到的。
举个例子来说,你每天也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得到快乐,不是吗?而你从来也不会觉得让自己快乐是一件不能达成的宏愿。不是吗?所以,当哪一天你真正认识到了所有众生和自己是没有差别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在那一天,很自然的,慈悲,也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慈悲自然而然就做成了、就达成了。
我想「法入道」的部分,这一次就说到这里了。
虽然还想多讲一些无实、空性的部分,但是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我还是念一下,第三法,「道解惑」的经文:
若以如是明了,方能由道解惑。初,以观修无常之故,解贪著此生之惑;观修因果故,解邪见之惑;观修轮回过患故,解贪著轮回之惑;观修慈悲故,解小乘之惑;观修如梦似幻故,解物质之惑。
总之,以上三乘之修持可解下乘之迷惑。
一般来说,「道解惑」可以由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个是结合上士夫的修持,第二个是同时结合下、中、上三种士夫的修持,第三个是结合密乘而说。
从这部经文来看是第二个,就是同时结合三种士夫的修持而说。就这部分的重点前面大致都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第一座法就先讲到这里,虽然还剩一点时间,但因为等一下还有第二座法。印度的8:30再开始,是印度的8:30才开始。所以加两个半小时,印度的8:30,所以是11点。我们这里的11点开始。
好的,谢谢。
第八集丨下部
2020.01.04
视频
01:08:35
文字
第二座法
大家听得到吗?好,可以。
在这第二堂课当中,主要谈的是「惑显智」的部分。
在我们这次用到的文本当中,提到的是:
继而,虽有「惑显智」者,藉由观万法于究竟,乃无生无灭之修持力,得万法中任何显现与念想皆为自性显现之确信,此时惑即显智。
在谈到「惑显智」的时候,大部分的观点都认为,「惑显智」主要谈的是密法的修行,但其实也是有同时讲解显密的两种方式来讲解。
所以,在冈波巴大师的《法会开示录》当中就曾提到说,「惑显智」有「依循显教来修持」和「依循密乘来修持」这两种方式。
所以这里就有提到说,首先:
显教波罗密乘的「惑显智」是依解惑之心视世俗如梦幻,当此心体悟到一切能所二元本来无异、无二,自性清净,无相、无见,能所寂静,远离戏论时,此即「惑显智」时。
所以,这个就是显教的波罗密乘的「惑显智」的方式。
第二个,接着大师提到说:
密教金刚乘的「惑显智」是要彻见到,一切惑与不惑,在自心中本来无二无异,他们不过是心的自性本体与展现,迷惑者本身(也就是惑他本身)也是清明无念、明空双运,难以指认和无间断,没有中心与边际,此明觉不僵固并赤裸。如此俱生的心性即是法身的本质,俱生的显现是法身的光芒,所有一切,包括一切轮回与涅槃等,我们所经验到的外境都与自心无一无二,应让其显现为平等性与离戏大乐,总之一切的迷惑都是无明。而当他们展现为明觉本质时,此即「惑显智」。
所以,也就是说,显教这里认为,能所二元的经验会在亲见法性的等持位的时候隐没;后得位时,则要于亲见法性的本质的力量,视这些世俗显相如梦如幻;而密教则认为,一切迷惑的显相都是源自于本来光明心,并且会在最后经过显、增、得这三个阶段的时候融入光明心。所以仅是让光明心现前,这些迷惑就会自然停止。
所以,上面那一段大概的意思就是在讲这个。
当然,真正的「惑显智」的方式,的确是必须依循密法,特别是大手印之道来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在洛拉雅巴的《四法大疏》当中就有提到:
总之,不共大乘的修行方式并不会将一切客尘、迷惑视为所断,而会任其展现为本质。特别是此现量之道,不但不会执见一切迷乱的自性,更会依加持之力,刹那将其显现为本质的加持。此即为第四法「惑显智」。
所以,可以说,迷幻皆显现为本质,这就是特别依靠大手印之道来解释「惑显智」的部分。
一般来说,因乘或果乘,就是显密二乘,在亲见实相的方法和道法上的确是不同的。所以,在冈波巴大师回答杜松虔巴的一个问答集当中就说到了,大师说:
道有三种,以理性为道,以加持为道,和以现量为道。
也就是在说,对于实相的亲见的了悟,如果依靠显教来说,主要是依靠比量,也就是理性、逻辑来做观察,然后深入理解实相是什么;但密教的时候,主要是依本尊瑜伽、气脉明点等等这些缘起加持来体悟实相;而再到大手印的时候,主要是依靠殊胜上师的正确的指引跟教授,而能够赤裸地认出「本然」、「是」的这种方便法,而作为它的特点。
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不同的方式的。
接着大师又说:
步入三种道的行人分为两种,渐根者与顿根者。顿根者指的是烦恼等障碍浅薄,修法的习气深厚,指有宿缘者。但他们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所以我自认为自己是渐根者。
总之,你会看到,这里这样的行者可以分为两种,就是渐根者跟顿根者。
所以,顿根者他是说烦恼障碍很浅薄,然后修法习气深厚,不只是今生,过去生都有这样的修持。
有的人会觉得,顿根是今生不用修,是不是以前也不用修?并不是的。
但众多的经典中提到的修行方式,大多是以三学的这种渐进式的学习为共通的。或者说,藏传佛教当中,更是会次第的、逐渐的,三士道次第,以三士夫道次第的方式来教学。
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说,达波噶举所认为的这种顿修而能够现证的这种修行方式不合理。其中,最大的一个批判者是谁呢?就是萨迦班智达。在他的一个《三戒律》的教本中就提到说,他就对我们达波噶举的教学次第有一些批判。他说:
现今的所谓大手印和汉地法门的大圆满,由上、降或是由下、升,渐次修或是顿修,除了更改别名之外,内容是没有丝毫的差别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说,他认为达波噶举将修行人分成渐根者与顿根者这样的一些观点跟说法,事实上来自哪里?是来自于汉地,来自于中国佛教。而这里会提到说「汉地法门大圆满」,汉地本来并没有大圆满,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里这样提。
总之他这里主要提到的「中国汉地」是指中国佛教当中的的禅宗。这个禅宗在藏人们怎么说称他为「中国和尚的见解」?为什么它被称为「和尚的见解」呢?「中国和尚的见解」呢?
和尚这个词,其实指的就是在藏语当中的像是堪布,可以说亲教者、传戒者,所以它是一种……现在,堪布已经变成一种学位,但其实过去按照经典来说,传戒的人才叫堪布。所以,类似这里的和尚,其实就是可以说是堪布原本的意思。就像是在藏传佛教当中,所谓的喇嘛,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僧人都可以叫喇嘛,但是在国外来讲,看到藏传披着这样僧服的人都称叫喇嘛。所以,这里对和尚称为叫「中国和尚」,也是有类似这样的情况。
据说在应该是公元第八世纪的时候,在公元786年那个时候,也就是在公元第八世纪,当时是藏王赤松德赞执政的时期,藏王就从敦煌迎请中国的法师叫摩诃衍——其实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意思——迎请他入藏弘法。
当时也迎请了像莲花戒等等印度的大师入藏弘法。但是这两方面有矛盾。印度的论师们认为,摩诃衍,就是这位中国的和尚的观点违背了佛教的见解。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争论。当时这段争论过程被称为叫做「顿渐之争」。
「顿渐之争」,这个发音藏文叫「顿渐」,其实它的意思就是顿修跟渐修之争。
在现存的这些藏传史料当中,大部分、90%都认为是摩诃衍输了辩论,因此,他的这些说法或者说传承不能在藏地弘扬,大部分都这么认为。
所以,当藏族的很多论师们说,达波噶举——冈波巴大师依循的是「中国和尚」的观点时,就等于是很长的时间都给噶举派扣了一个大帽子,认为噶举观念是错的。
但是,近代在敦煌出土了许多赞普王政时期的一些文献,其中有一个叫做《顿悟大乘正理决》,这本书写于什么时候呢?是成书于公元794年。那么那一年是什么呢?也就是「顿渐之争」结束的那一年。
这本书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从敦煌出土的这个文献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本现在存于法国的图书馆,一本存于英国的图书馆。
总之,在这本书的序言当中提到了什么呢?说,赞普赤松德赞邀请了中国来的摩诃衍为首的三位中国法师,还有30位印度法师入藏弘法。同时,摩诃衍并且为赞普的王妃叫做莫卢氏剃度,使她成为藏传佛法史上第一位女性出家人。
同时在申年时,印度的法师们向赞普禀报,指责摩诃衍的观念不符合佛法。所以这里就记载说,文献记载说,摩诃衍知道这件事之后感到很伤心、很伤心,就向佛陀的圣像前祈愿之后,主动希望能够跟印度的法师们辩论,并且得到了当时赞普藏王的允许。
得到允许之后,经过很长期的辩论,好像是一年、两年、大概三年的辩论之后,最后印度的法师们还是无法战胜汉地来的摩诃衍。因此他们怎么做了呢?他们竟然谋划串联要伤害摩诃衍。这样子做了之后,导致摩诃衍的一个藏族弟子叫做乞奢弥尸,以死谏的这种方式来抗议,结果让印度的法师们恐惧万分,无法再捣乱。有这样一段历史。
终于是在戍年正月十五日,赞普才宣诏下令说,摩诃衍所说的禅宗法义完全符合佛经,亦无差异,从今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学习。这是在序言当中,敦煌出土的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
不但如此,此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当时整个的问答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我们一定得看的。
然而这本书目前只有中文,现在有人将中文翻译成藏文,我也翻译了这本书的序文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赞普时代的《敦煌目录》中——赞普时代有《敦煌目录》,类似的目录有三部,三部当中有一部是没有的。
在《敦煌目录》潘达玛中还有提到说,有一个叫《卧轮禅师看心法》等等禅宗大师的著名的名录都有。总之,在赞普时代赤松德赞之后,就有这样的记录。
同样,还有一个叫努钦佛智,我不确定他是什么时代的人,有的时候说是在赤松德赞那个年代的一位大师,也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说法。努钦佛智所写的一个叫《禅定目炬》,当中怎么说?
显教可依弟子的根器利钝分成顿、渐两门,渐门有印度的莲花戒论师的观点,主要依循的是不圆满的、不了义经。
顿门是什么?
是从迦叶尊者,一路经由达摩祖师传承到摩诃衍的禅宗(就是中国和尚、汉地和尚的禅宗),此即依循了义经的顿门。
这里谈到了藏文叫做「中国和尚见」,或者说,这里所谓的禅宗,可以说是了义跟不了义都圆满的这样一个传承。禅宗也是源自于印度的,它并不是中国佛教自己创立出来的,并不是。
禅宗是由达摩祖师所创立,他的见解主要是依靠三转法轮的《入楞伽经》为主,他的传承下来到第六祖是慧能大师,他是一位很出名的禅宗的大师。从他开始认为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像是《金刚经》等等才是了义的。
这位慧能大师其实是不识字的,但是对于般若的「离言思」这些内容天生就有一种信心,所以它不依文字,仅仅是依靠上师阐释的教言而了悟心性。他开创的禅宗可以说叫做南宗——南方的宗派,或者也叫顿宗。
另外还有一位大师,他是慧能的老师弘忍的另外一个优秀的学生叫做神秀。这位神秀大师是精通显教三藏的大师,他也是弘忍大师的弟子中最知名的一个学者,但是弘忍主要传法给了慧能,所以神秀就没有在南方,而是在北方发展,所以就叫北宗,或者叫渐宗。
所以,禅宗里面也有顿门跟渐门两个。他们的渐门是指什么呢?是慢慢要先透过知识、经论的学习慢慢去修,而息妄修心。顿悟是指说不立文字、彻究心源。
所以,不一定说「中国和尚见」就一定是所谓的顿修的顿门而已,不一定的。
同样,还有在天台宗——中国佛教当中,主要依据的是《妙法莲华经》,也有这种顿宗跟渐宗的说法。他们认为大乘种姓开启者就是顿修、顿根者;渐根者,也就是说大乘的种姓未开显的,是渐修的行者。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这里我们说摩诃衍的见解,我觉得这个「和尚见」本身就错了,它并不是某个人的见解,应该要清楚,它就是禅宗的一个传承,并不是某个人的见解。所以,现在我们谈到禅宗其实是全世界大家都知道的这样一个名称了。
所以,如果我们说,这个禅宗是错的、观念是错的,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但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藏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就是别人都错了,就是过去的人是这么说了、我们也就跟着说,所以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但现在我们都可以走出藏地,到了全世界,如果我们还按照过去的历史,这种错误的方式误解了史实,根据过去这样的判定人云亦云的话,那就不太行了。
总之,我们藏人在谈到历史的时候,常常是别人怎么说就跟着说,很少会去亲自、自己去思辨。所以,如果过去的人说错了,后面的自然都会跟着他说,而误解了真正的情况。
所以我就觉得,要更正这个错误,首先我们必须要先抱持一个公正的心,持平公正的心,而且避免人云亦云,以真正的一种理性的分析,去对于这些问题做观察跟研究。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才会知道,很多历史当中我们是不是误解了,或者说当时的一些说法、历史本身就是错误的。
总之,今天要说的说了很多,说了渐门、顿门。也说到了噶举的可以说四种瑜伽的部分。
很多人会说,瑜伽的这四种次第,有的人会说这在经典、续典当中都没有说是不是噶举的,自己新创立的。本来我也想说一下这部分,但时间也不够。或许之后再有多一些时间的话,再跟各位说了。
我们这一次辩经法会上有这次的课程,我也尽力地想要说得好一些,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好。还是尽量为了这个缘起,还有圆满各位的心意,所以讲说了。
或许在藏历年的时候,为了尼众的谶摩、比丘尼辩经的时候,可能再过一个星期再讲课,但是那个时候到底要说几天还不确定。但想到、觉得那个时候或许可以再讲课,但还没有完全确定时间、日期。
再来是,听说各个佛学院好像要献身口意供养,如果我真的在你们现场,我觉得供养才好像比较有意思。透过网路供养的话,首先我拿也拿不到,你们供也供不到,但只是好像,哦,我供养了、我接受了,这样的一种想法而已。
过去有一个故事说,上师在灌顶,有个上师总是说,你要想你得到灌顶了。这个人就说,这个说法不错,他也学一学。所以他也拿了一把的酥油,希望上师你想、你得到了酥油,其实他要把酥油收回来。我们现在网路的供养搞不好会变成这个样子。
好吧,现在还是我念一下献供文,你们开始准备吧。
(法王念诵献供文及苏曼寺的堪布念诵供养文)
天波仁波切念得很好。以前我们辩经法会的时候,有维那,好像天波仁波切你那时候比较没有当维那敲铙钹的经验,好像那时候他的手都起泡了。所以,谢谢你。
还是其他人先静音。
这次的辩经法会,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讲这样一个甚深广大的<四法>,我自己也觉得很幸运,我觉得要非常谢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然最主要苏曼寺,还有苏曼噶旺仁波切,还有苏曼寺,苏曼佛学院,由于是你们的安排之下、请求之下,才有这次的课程,所以要谢谢你们。其它就没有要多说了。
从荧幕上看过去,首先我自己没有像过去的祖师有任何的这种证悟,只是当自己身处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尤其是噶举派比较式微的时候,也觉得要更加努力,有一个责任在。
过去这一两年当中,我有一个感想,就是,我觉得我应该要活久一点,以前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是有些原因的。可能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可以要活久一点。不是说我很有能力,而是说感受到,真的,我不做不行,也不能总是期待别人会那么去做。尤其未来这些噶举的法王、法子他们都会再转世再来,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好,我什么都不做,就把工作丢给他们,这样是不负责任,不行的。
所以觉得自己为了这件事,可能要稍微长寿一点才能做得到。当然我也不能说我到底能活多长、多久,我不知道,但希望能够长寿一些,能够为教法、为众生再多做一些事情。
今年一般说是我的本命年。也很感谢各个寺院,为了我也一直在很好地修法,所以也借这个机会特别要谢谢你们,很感恩你们。
因为你们的发心,因为你们的祈愿,同时我自己也是有这样想要继续尽量为佛教、为众生多做些事情,这样一个心愿。但我觉得最重要就是长寿一点。看到过去很多这些祖师的传记、记载说,有的人、有的祖师就是因为寿命不够长,因此没有办法很好地传扬佛教。总之也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这样来发愿。
我要做个宣布,噶举祈愿法会今年没有办法举办,所以换一种方式,会在网路上带领,有这样一个课诵、念诵祈愿。在1月20号到28号。对不起,20~27号有八天的时间,1月20~27号会有这样的祈愿。就像之前疫情的时候有带领大家课诵。
接下来我也会用中、英文说一次。
由于疫情的关系,2020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的话,是非常辛苦的一年。而今年的、2021年的祈愿法会也无法举行在菩提迦耶。所以从这个月的20~27号,我会带领大家进行为期8天的网路共修,叫做“除障祈愿共修”,跟去年的祛病消灾的共修一样,我们每天都会念诵不同的内容。
八天当中每天的共修都会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13点钟开始。共修的法本也将在近期上传在DHARMA E-BOOK的正法电子书的这么一个网站上面,所以之后大家都可以下载。
(法王噶玛巴念诵《大手印祈愿文》)
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