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6课 返回

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46课

一、 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真实圆满的菩提心,一定是“为利众生愿成佛”,既要具足利益众生的部分,也要具足成就佛果的部分。通过悲心缘众生,通过智慧缘佛果。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具足了,才是真正的大乘菩提心。静虑品宣说的是让世俗菩提心增上的方法,也就是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分为意乐(改变心态的角度)和行为(行持造作的角度)两个方面。行为又从行为上的修法和通过殊胜的行为主宰我们的心两个方面宣说。行为上的修法,首先定位要利益他众,同时要断除珍爱自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自己非常珍爱,为了让自己获得利益、避免痛苦,伤害了很多众生。首先从观念上要认知“珍爱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其次通过行为和不断的观修来减轻、断除我们珍爱自己的习性。

 

本课主要宣讲的是“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个方面宣说:


一、“以意乐自我嫉妒”。就是在意乐和心方面,自己对自己修“嫉妒”(与低位者换位思考的修法),从而减弱或消除珍爱自己的心态。具体思维方法是:我现在很快乐,生活如意,学修顺利,而其他众生生活艰难,今生没有学佛修善的机会,来世会更痛苦;现在自己高高在上,受人尊敬,而他人却饱受蔑视。我的所作所为唯求自利,根本不照顾别人的苦乐,以此对自己生起嫉妒:自己平时对高者也不断生嫉恨,希望他们能提拔与帮助自己,那么自己比别人高时,作为公平正直的处世者,理应对自己也生起妒意。如此思维,就能做到在高位时能关注利济低下者;对自己嫉恼、谴责,也会减轻自我爱执,断除珍爱自己而生起利他之心;利生菩提心的渐渐生起、加强,行为上会得到良好转变。(详见颂词1)

 

二、“以行为代他苦”,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代受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菩萨乘修行人,其重要标志,即是自愿舍弃自身安乐享受,而取受他人的痛苦,当然这需要一定修证。作为初学者一时无法做到,也应尽量帮助众生解除痛苦,尽心尽力帮助他人获得安乐。心里常观想串习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说,有了这样的发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强大的人也能代受众生之苦。(详见颂词2)

 

三、“以心行置低位”,在心态和行为上把自己置于低位,把众生置于高位,即自轻他重、自低他高:

1、修行人平时不能观他人过失,即使别人犯了再大的过错,也不能呵责诽谤,而应将这些过错揽在自己身上代受,帮助他维护名誉、度过难关,以此把对方置于高位,从而对治自我执著,熏习对众生的悲心。而在对待自身过失上,应毫无覆藏地在众前忏悔,使自己处于低位。这一高一低,可调伏珍爱自己的心态,断除我爱执。(详见颂词3)


2、作为修行人,要彰显他人的优点,隐匿自己的名声,要像奴仆一样为众生谋利。(详见颂词4)

发心师兄:定解C08

审核师兄:定解C20  定解C05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