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业因果实修引导
第四讲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传授
阿琼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再者,《胜鬘经》说到四谛有余及无余二种情况。首先,中士虽然遍知轮回一切皆苦,但没有了达细品缘起之苦,不知二乘地中尚有非染污无明,俱生、遍计二品中尚有俱生无明,及有意生身、无漏业、不思议死等,于苦当知尚有余。集当断方面,已断惑业,未断所知障,因此也属有余。了达人无我,以消除一合相法我执著证得一分法空,还未了达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宗义,道也属有余。虽已证得杀敌阿罗汉圣位,但仍需佛光照触出灭尽定,从头起修无上佛位,所以灭属于有余。
依据《胜鬘经》所说四谛有余与无余两种情形[1],这里先指示中士的道相属于四谛有余。“余”是未完毕的意思,“有余”就是尚未完毕还有要做的事;“无余”就是已完毕没有要做的事。
[1]《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云:“尔时胜鬘夫人复白佛言:世尊,若复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少分灭度,证少分涅槃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彼于无常败坏世间,得证常寂清凉涅槃。”
这个苦相十分微细,以无明习气地作为因,以此就会有无漏业,有无漏业就有意生身,然后就落到了不可思议死当中,总而言之属于变易生死苦的范畴。这个是无明习气虚妄分别现出来的,一种很细的错觉病,缘起牵牵连连的,不自在地就会发展的,这个就是苦的细的迁流。
集是苦因,在停止苦因上面,虽然比下士进步,不只是停掉了恶业,而且停掉了烦恼和有漏业,但是没有断掉所知障。也就是由于细品的苦因没停止的原因,细品的苦状也就没有停止,所以集当断上面还未完毕。
中士虽然了达人无我,消除了对合体法我的执著,但是还没有发展出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三个“大”的见地,由此,相续中并没有依止更深的道,因此所谓的道当修还未完毕,也就是道还没有彻底。
中士虽然可取得阿罗汉——杀敌的地位,也就是的确最终的结果是可以杀掉烦恼敌,全数寂灭分段生死之苦,但是,所谓的停止一切苦这个层面上没有达到究竟。也就是,还需要佛放光加持,从灭受想定出来,再从起点上来修佛的地位。也就是,要再升进到无上的佛的地位才行,到那时才是连最细的苦都一一全数地消除,因此灭当证是有余的。
■ 庚二、成就解脱之理
中士了知轮回六道皆苦,欲求自身解脱,由此欲乐发起道心,之后着手修解脱道。能生轮回苦者是集的业与烦恼二者,烦恼的根源为执我,因此其对治为通达无我慧。相续中最初不可能有依止智慧,因此需要以出离心为等起,入于别解脱门内,以守持净戒约束身心,在此之上修习四禅、四无色定,在此之上生起智慧。因此要观察,所谓的“补特伽罗我”存在在哪里呢?依照我与五蕴是一或是异作观察的话,即蕴我与离蕴我都不可得。依此修轨修习,现见无我,即是预流,相当于见道;得一来、不来二果为修道;烦恼为业之根,我执为烦恼根,如杀灭了幻术师,则其戏法迷幻之轮的势力随之而消退,由彻证无我故,执我所发生的业与烦恼消退后,获得有余无余涅槃二种阿罗汉果,即是无学道。
中士的等起由更深一层的缘起正见来开发。也就是,认识了轮回具体指六道全数是苦,有这么一个苦谛的正见,发展之门当然可以由苦集二门,或者十二有支门作为途径。等起的发展就是,以此认识就想求自己解脱,这样发心,单就自己一分上发了出世道心,这个心驱使着自己寻求解脱的道。
现在去探究轮回苦的由来的时候,发现能生的因是业和烦恼两者,往里头深入地探源的时候,发现所谓的业都是起了烦恼来造的;然后探究烦恼根源的时候,发现是执著我。
具体就是,发起出离心,入到别解脱门的里面,然后由守持净戒来调伏身心;进一步就要修禅定;然后依着定来开发智慧。怎么来开发智慧呢?按照修无我的轨则,要寻找所谓的“我”在哪里?或者是即蕴我,或者是离蕴我,只有两种情况。也就是,这个我,要么认定为它就是蕴本身,要么认为在蕴外面。那么去观察我和五蕴是一?还是异?这样观察到彻底的时候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我。
总之,所有的声闻、缘觉的道,就属于中等层面的顺应了缘起律的正道。更高级地看到了出世染净两重因果,知道轮回是苦,轮回苦的因是业惑集,根源是我执。然后以缘起的正见告诉自己,必须得停掉因才可能息掉果,因此,寻找因的时候发现是执著我,然后了解到道的根本就是要见到无我,然后就会停掉执我。又知道无我慧也是由因缘来发生的,不是凭着空想会出来,因此他是非常理智地致力于怎么来发展无我慧,遵循戒定慧三学的程序。一旦这些因积聚了,当然果一个一个都会出来,假使守好了戒就容易得定,得了定就容易发展观慧。这样的话,一旦现量见到了无我的时候,那就取得了出世的第一个圣果,这时必然就会停掉我的种种分别。那么这样再进一步,相续中依止这个无我慧,这时就是真正的道,处处都是这个无我慧作为根本,然后在一切处要修习的就是停掉这个执我的心,一旦根本上歇掉了之后,就像老幻术师杀掉了一样的,那自然一切以它所出现的惑业苦的苦轮,就是那个幻轮,全数都没有了,这样就达到了解脱的地位。
■ 庚一、四谛无余之相
再提高一层,看上士的灭因之道。上士对于轮回边及二乘寂灭边退除心意,这以外没有其他应知之苦,苦当知已尽无余。集当断上,包含了业、烦恼、所知及习气四种障,没有更多的所断之集,因此集当断已尽无余。道谛上,已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胜义谛二无我的自性,道当修已尽无余。果上已得佛之法身,此外无有所得,灭已尽无余。
由四谛上缘起正见的提升,大乘在四谛的修学上达到了无余,此“无余”就是所作已办,没有需要再作的事。
对此分成四个方面来认识:一、苦当知无余;二、集当断无余;三、道当修无余;四、灭当证无余。
上士不但认识轮回范畴一切法都是苦,而且认识二乘寂灭边的范畴也全是细品的苦性,这样子在缘起果分的认识上比中士进步了,而且没有再多认识之处了。也就是细上,凡是由一念妄动引起来的细的缘起的相,都认识是苦性,也就是随着一种虚妄分别作为因,而且处在无自在的迁流当中,当然是苦。那么像这样子,不但在轮回范畴退了心,而且在二乘寂灭范畴也退了心,也就是不再想在轮回上求安乐,也不想在二乘寂灭范畴上求真实的安乐,因为这上面都不是真乐。这样子就发生了大出离心,要超出轮回有边和二乘寂边,得到真正超越一切生灭迁流的大乐,这个就叫“大出离心”。那么就像这样子,在苦当知上是彻底了,没有再要知道之处。
在缘起律因的认识上,不局限于中士所认识的业障、烦恼障为生死苦因,而且知道,更细的所知障与习气障成为变易生死之因。那么就像这样,在应断苦因——集的地方,含括了业、烦恼、所知、习气四大障碍,此外没有更多的所断,因此集当断是无余的。
诸法真理胜义谛上没有人我和法我,就上士而言,在明见没有人我的上面,进一步了达了诸法真理胜义谛二无我的本性,这样子相续中依止的是圆满的道谛,没有更多的内容,因此道当修上已经彻底了,没有更多的了。
一、等起
“上士于有寂二方退除其心,随后发起大出离心”
等起就是对于有、寂两个方面都退了心,之后以大出离心驱使来修大乘佛道。
二、修行
“依远道法相乘等显密二乘律仪防护身心;再修习四禅、四无色定及密咒生圆次第,此为禅定;其上通达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见地,即是智慧。自声闻独觉乃至阿努瑜伽以下,皆是由分别调伏分别,阿底瑜伽护持离戏本来清净唯一见地本面,由此,一切高下的分别悉解脱于大本智界中,”
三、证果
“依此,无余摧坏业、烦恼、所知及习气四障,证佛法身,从中流现无休止色身——受用身与变化身,广作有情义利。”
这里将远、近、顿、渐的各种成佛的上士之道综合起来说。如果是大乘这个道,终究都是要成就佛果的,那么就像这样,到达它的果位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呢?实际就是能够将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无余地消尽,之后得到正觉法身,从这里无阻地流现色身——受用身与变化身,普作众生义利,到此就完全回归了真理本身。
实际上,法性本来就有空性和缘起两个层面,空性就是一个相都不可得的,而缘起就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必然就会发生作用。这样子的话,当彻证了法性的时候,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或者说自利究竟的角度,已经证得了正觉的法身,已经没有一点点妄动,回到了法界本身,法界如何就那样的。然后就缘起这一分上说,是永远无可遮阻的,因为它是法性的定律,也就是,这样地安住在法界没有一刹那移动的同时,发生极为广大的利生的大用。这个大用是以遍法界的量,普应法界清净与不清净两种众生的机缘,在这样地与众生能感之心和合的时候,一定会出现源源不断的智悲力加持的力用。由清净众生的感力,就出现受用身,无碍普作利他的事业;由不清净众生的感力,出现变化身利益众生的事业。总而言之,到此就达到了法身、色身不二的地位,这就是大解脱之地——无上圣位。所谓的依照缘起正见行离苦得乐的正道,到此就登峰造极了。
■ 乙三、结成
这些内容实际是一大藏教的总纲,可以说是三士道的总纲,所有正道的总纲,三乘、五乘、九乘法道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