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2日,初春,老师走进汕头大学的“至诚讲坛”,与师生们一起分享幸福的真谛是什么?老师先从“认识幸福”开始,然后告诉师生们,欲求幸福,需要借鉴圣贤的智慧,在这次演讲中,老师还告诉大家了幸福的小窍诀,让我们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灭除自私自利的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汕头大学(Shantou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是一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CDIO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组织成员。
汕头大学的校训:有志、有识、有恒、有为。


谈到何为“幸福”,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幸福来自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源于爱情;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地位……
而我认为,从佛教的根本观点“万法唯心造”来看,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结果得到了什么呢?大多却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往往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
有些人认为,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这就是幸福。
2009年,英国举行了一次“谁是最幸福的人”的征文比赛,收到全世界一百多万篇来稿,最后,评委选出了四个“最幸福”的人: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在沙滩垒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以世间的眼光看,这四个人都非常幸福,他们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就不一定了——儿童在海滩玩耍时,沙滩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给宝宝洗澡的母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这难道不痛苦吗?医生这次的手术非常成功,但下次万一失败了呢?跟心爱的人步入婚姻之后,生活会事事尽如人意吗?如果认为有钱就会幸福,或者结婚就会幸福,那么你也应该想想:自己梦寐以求的这一切,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这时候,还有幸福可言吗?还有些人认为,离开了痛苦——比如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不痛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当然,如果他们的幸福观都成立,对照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每天也可以晒半小时太阳,但并非人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福的,终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今许多人认为,幸福的根本是金钱。但实际上,金钱和幸福有关系吗?是有关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心理学家认为,金钱对于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只占五分之一。作为普通人,一无所有当然非常痛苦,然而,有了钱,也不一定就幸福,反而可能带来过多的压力。所以,金钱跟幸福并不成正比,否则,有钱人就一定快乐,没钱人就一定痛苦,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住房,这种观点也不尽然。对有些人而言,刚开始有个小房子,就感觉不错;然而一段时间后,便不满足了,开始提升住房条件;过一段时间,又不满足了,想再换一套大房子……到最后,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们也不觉得开心。所以,好的住房并不意味着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在于所处的环境。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住在城市的中心比较幸福,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城市二环以内的房价特别高。可是在美国,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因此,如果说幸福在于环境,何以中国人觉得幸福的地方,美国人却觉得不幸福呢?总之,人们往往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就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我们好好思考就不难发现: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哪怕拥有了一切,也仍旧不会快乐。因为世间万法都是如此,没得到时,认为得到它会快乐,等真正得到后,也就没什么了。比如,没车的时候,你认为有车会幸福,刚买时你也感觉开心,可是过了两三天,就没有感觉了;没房子的时候,你觉得有房子会幸福,刚搬进新居时也非常快乐,可是过一段时间,也没什么兴奋了;没成家的时候,你觉得结婚会幸福,可是婚后才发现,对方的想法、行为与自己都不合,反而成了痛苦之因。那个时候,你可能又觉得离婚快乐,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才是得到了最大的幸福。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没搞明白何为“幸福”。不仅是人类,动物也有这种心态。小时候,我在家乡放牦牛时,经常喜欢观察它们。有些牦牛要求很简单,只要有草吃、有水喝,就满足了。而有些牦牛则不同,它们有许多目标:有的喜欢伴侣,找到了就很高兴;有的公牛喜欢打架,胜利了就得意洋洋……放眼现在有些人的行为,跟它们也有点大同小异。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反思:在那些琐碎的事物中,怎么可能蕴含着最难得的幸福?我曾看过恩格斯的一句话,他说:“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园里读书,嘴里衔着烟斗,阳光温暖了我的背脊,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幸福?如果是,那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幸福。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世间很多人没有想过无常,他们认为幸福永远不会消失,正在享乐的时候,根本不想几十年后的变化,更不会想到最终的死亡。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人财富、权势样样具足,过得非常惬意。不过,这种局面能否长期维持,就不好说了。192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海滨大饭店,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会议。在出席会议的人当中,有九位是当世最富有的人:全球最大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粮食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煤气公司的董事长……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26年后,这些“最幸福”的人却成了最可悲的人:一个疯了,两个破产而死,三个自杀,还有三个犯法而死。现在不少人往往觉得,幸福来自对外境的占有和享受,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始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没弄明白何为幸福。若能懂得幸福的根本在于心,而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也不一定要实现某个外在的目标,那轻而易举就可拥有幸福。
当然,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在也是判断不出来的。1924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四川访问,他和陪同人员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嵋山。当时是炎热的夏天,轿夫们累得满头大汗,罗素暗自心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或许他们在想,为什么我是抬轿子的人,而不是坐轿子的人?”一路上,罗素都在琢磨这个问题。到了半山腰,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轿夫们又说又笑,对于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反而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有关国外的事情。表面上看,在酷热的夏季,抬着客人爬山,这应该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轿夫照样怡然自乐,可见幸福确实无关乎外境。后来,在《中国人的性格》一文里,罗素引述了这个故事,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目光,看待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大家要记住罗素的话,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所以,在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时,不能仅凭外在的现象。看到无钱无势者,不要以为他们不幸福;看到荣华富贵者,也不要以为他们肯定幸福。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多么幸福啊!拥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国王笑了一下,随后说了一句:“那么,我们就交换一天的位置来看看如何?”
第二天,国王让朋友代替自己处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国事结束后,朋友疲惫不堪,不禁感慨地说:“当国王实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你痛苦的一面。”
还有些人以为,当明星就肯定快乐,这也是一种误解。前不久,我在上海遇到一个明星,在时下的娱乐圈里,这个人算是比较有名。她给我讲了当演员的辛苦,她刚演了一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每天晚上要背熟四张A4纸的台词。她还对我说,自己刚出道时演过一个公主,在大概半年时间里,每天穿着特别沉重的服饰,演其他角色的小丫头们都受不了,中途纷纷离开了。听了她的话,我想:人们特别羡慕明星,其实明星也有痛苦,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恐怕也无法应对这一切。

当今时代,不少人缺乏面对痛苦的能力,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生活是充满阳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顺顺利利,不会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因此,人们在享受快乐时,一定要有所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比如你现在有钱,你要想:“如果以后没钱了,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现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更不会选择自杀。反之,假如没有任何准备,遇到危机就很容易崩溃。现在的年轻人对感情特别执著,他们认为恋人就是自己的支柱,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恋人身上,每天用各种言辞赞美恋人。由于内心的期望过高,一旦恋人背叛了自己,他们就无法面对现实。其实,这些人应该想想:恋人离开自己,也许正是个机会,可以选择另一条更好的路。因此,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比如,堵车的时候,没必要怨天尤人,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其他事。我自己就是这样,遇到堵车了,就会趁机下车散散步、念念经,或者思考一些问题。
此外,当别人骂自己时,也要把它当作修忍辱的机会。当自己被单位开除时,没必要丧失信心,而要想到寻找其他出路。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发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和人真的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击,遇到一点挫折就倒下去了;有些人则有面对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违缘,也能顽强地站起来。所以,大家应该观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还是坚强的人?有时候看来,人生这条路的确不那么平坦,所以我们不能把一切想得太好。昨天,陈院长带我参观至诚书院,看到一件名为“抉择”的雕塑时,我非常有感触。这个雕塑造型独特——一个人悬在空中,双臂向身体两侧平伸,被许多双手往外拉扯着。陈院长说,这表现人在抉择的过程中,被光明与黑暗、爱与恨、幸福与悲伤等矛盾牵扯。由此我想到,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准备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准备迎接失败……若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己将来到社会上,定会受益无穷。不仅对待自己要如此,在看待别人的生活时,我们也要有全面的眼光。现在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因为对世间绝望了,才选择这条逃避现实的路。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其实,人是不会为他人吵架的?人在吵架的时候,往往一开口就是“我”——你对“我”如何不公平,你对“我”说过什么……小到家庭内的吵嘴,大到部落、国家间的争论,都是以“我”为中心引发的。幸福是基于满足感之上的一种心态,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上有幸福,无论谁得到这种外境,都应该拥有幸福。比如,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谁跟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倘若金钱是幸福的根本,那谁有了金钱就会幸福……这可能吗?绝不可能。因此,虽然我们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根本是心。帮助他人不成功时,我们会有悲伤、难过的感觉,不过这并不重要。实际上,只要有一颗无条件利他的心,我们的一切所作就有了意义。我曾经帮过一些贫困大学生,当把学费交到他们手中时,我觉得这笔钱用得非常有意义。反之,如果这些钱是花在自己身上,我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帮助众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不仅帮助人,帮助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小鸟时,看到笼中的小鸟一只只飞向蓝天,我会感到非常欣慰。其实,易地而处去想想:如果我在狱中,有人将我救出,我肯定特别快乐;同样,小鸟也有苦乐感受,它们也想获得自由……
既然幸福是一种心态,那从外境上寻找是不现实的,只有向内心探求才能获得。像不丹,只是一个南亚小国,总人口不到70万,虽然经济不太发达,但由于全国上下都信仰大乘佛法,所以人们非常幸福,被公认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相反,日本尽管经济发达,可是日本人却没有幸福感,最近一些年以来,每年都有三万多人自杀。1990年,我去过不丹,看到那里的生活,我非常羡慕。当然,我不是羡慕不丹人的物质生活,而是羡慕他们内在的幸福。在不丹,生活上虽然非常简单,可人人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中国人认为对外开放好,可是不丹人认为,毫无控制地对外开放,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沦丧,人心也会因此而不平静,所以他们不愿意开放。要知道,在人心浮躁的地方,不一定能找到幸福,而在人心宁静的地方,往往能发现幸福的足迹。尤其是若能懂得知足少欲,经常保持满足感,很容易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外在的物质再丰富,永远也跟幸福无关。
我也关注过陈光标,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的慈善事业可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现在不好下结论。从总体看,中国的慈善理念不太普及,希望国家尽早出台“慈善法”,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自去年“郭美美事件”后,大众对国内的慈善机构议论纷纷,中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一定打击。不过我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代表一切,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还是要从大局出发,考虑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做慈善要有正确的理念,不能认为是自己在给予别人,而应想到是别人在成全自己——依靠别人接受帮助,才实现了自己的善愿,因此,我们要感谢被帮助者。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今天你帮助了一个人,然后一直想着何时得到回报,这种心态就不好了。
昨天到了汕头大学,我发现你们的校园氛围特别好。我不是故意对你们说好话,再过一会儿,我就要离开了,你们对我印象好坏都无所谓。但我去过很多大学,大多数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程,很少推广传统文化、慈善、放生、环保等理念。而汕大,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如果经常禅修,让心平静下来,烦恼等不好的念头没有了,就能开发智慧,也容易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因为时间关系,我没办法广讲,只能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窍诀——每天早上起来后,大家稍微坐一会儿,让心静下来,然后向内反观:“一切痛苦和快乐,既然都是心安立的,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也这样安住一下,然后反观自心。这种观察很简单,逐渐习惯以后,心就不那么粗暴狂躁了。一旦心调柔了,就可以有效地支配身体,否则,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大家应该经常禅修、观心,努力调伏身心。

注:大学介绍及景点亮点来自百度百科及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