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论》与《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是三论宗所依的根本论典。其中,后三论是龙树菩萨所造,而《百论》则是提婆菩萨造。提婆造论,多名“百论”,亦有简别。今所知者,有三部《百论》。1.《四百论》,因有四百个偈颂,故名《四百论》。玄奘所译的《广百论》二百颂,就是《四百论》的后半部。2.《字百论》,又名《百字论》,因为只有一百个字,故名《百字论》。唐代人称为《字百论》。3.罗什翻译的《百论》,《提婆传》名为《百论经》,唐人称为《经百论》。此论原有二十品,每品各有五偈,因有百偈,故名《百论》。今论只有前十品五十偈,后十品罗什以为无益此土,故缺而不翻。此论皆是散文。古印度俗习,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此论凡标有“修妒路”者,皆是提婆本论,无“修妒路”者,是天亲注释。“修妒路”又译作“修多罗”,即是“经”意,此论称经,原因就在于此。

《百论》的作者,是提婆菩萨(约公元150-250年)。“提婆”的意思是“天”,因此,也有按照意译,称为“圣天菩萨”。提婆菩萨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王子,自幼聪慧异常,对当时的世间学问及古印度各种教派无不精通。后舍王位出家,游历至南天竺,在憍萨罗的吉祥山遇到龙树菩萨,受学中观法门,深得龙树正义,遂成为龙树入室高足,继承龙树大弘中观。在《智慧金刚集论释》中说,提婆菩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
(一)钵水投针
某时提婆菩萨,从执师子国(即锡兰)来找龙树菩萨论说法义。龙树菩萨早就知道了提婆菩萨的盛名,于是令弟子端一满钵水给提婆看。提婆看到水后,不发一言,随即取针一枚投入钵水中。龙猛见已,深加喜叹,曰:“水之澄满,以方我德;彼来投针,遂穷其底。若斯人者,可与论玄议道,嘱以传灯。”意思是说,满钵水表示龙树菩萨的智慧和学识很渊博,提婆菩萨把针投入,表示他自己如针沉水,可以一探到底,也表示能够继承和深入龙树菩萨的学说。于是令弟子赶紧请他进屋。坐好后,发言往复,彼此俱欢,犹鱼水相得。提婆退座起身,顶礼龙树菩萨双足说:“某虽不敏,敢承慈诲。” 
(二)辩输愿斩首
中印度摩揭陀国曾经佛法盛行,当时却被外道压制。提婆菩萨前去辩论,在王城建起了论坛,写明了辩论的主题:并且立誓:八方论士若能辩胜此者,我愿斩首以表屈服。如果对方辩输,则只要剃除须发,归依佛法僧三宝。前后三个月中,参加辩论的人没有一个能辩得过他,他们反而对佛法的教理产生了信心,因此他们以及很多旁听的外道,都自愿归依了正法。这样提婆菩萨前后化度了近百万人,从此,佛法在摩揭陀国又重新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盛事,颂扬提婆菩萨的功勋,还特地建了一座犍椎塔(玄奘大师到印度摩揭陀国时,还瞻仰过此塔)。之后,提婆菩萨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诸国弘传大乘佛法,并度化了南印度一个不信佛教的国王,使其归依了三宝。
(三)血写《百字论》
提婆菩萨晚年隐居山林,专门著书立说,弘传大乘佛学。有一个心胸狭隘的婆罗门年轻外道,见师父被提婆菩萨辩输,心里很不服气,一直想报仇。他发誓说:“你提婆菩萨以口胜我师,我就要以刀胜你!”一日,趁提婆菩萨在大树下坐禅,他暗中突袭,刺中了提婆菩萨的腹部。提婆菩萨不但毫无怨恨,反而慈悲地说:“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没有开悟,会追杀你的。”提婆菩萨在圆寂前,还用身上流出的血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百字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