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清净业障即是消除由妄心所起的迷乱 返回

清净业障即是消除由妄心所起的迷乱

 1.虚妄障垢的还净处

即是自心光明界

造颂  |  法王如意宝

注解  |  慈诚罗珠 堪布

译文  |  益西彭措 堪布

出自  |  忠言心之明点

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1)


法王如意宝 造颂

慈诚罗珠堪布 注解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

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此颂明示忏悔五大要义:

一、于何处还净;

二、所净之体性;

三、未净之过患;

四、能净之对治;

五、教诫勤净治。


一、于何处还净;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贪欲、嗔恚等诸障尘还净于何处呢?


答:自心光明界——如来藏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


从本体空分而言,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从自性光明而言,如同第三转法轮之密义,非因缘所作,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


《华严经》云:“诸佛子,谓摩诃菩提萨埵之种性,即与法界不二如虚空般广大本然明性者。”


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状表示。


1


虚妄尘垢于自心光明界还净



“贪欲、嗔恚等”是由无明力现起的各种虚妄障垢。


净除之时,还净于何处呢?犹如乌云,消尽于何处呢?


答:犹如乌云消尽于无云晴空,明空法界、自心的光明界——如来藏,则是净除各种障尘之处。


所谓消尽客尘而成佛,就是指无余显发了自心的光明界。


即便在众生位,此光明界也丝毫不缺地具足,因此是本来成佛。


如来藏并不是由修行新生的法,而是本来现成的妙体。只是先前被种种障尘遮蔽,不曾显露;后来证见本性、消除客尘障蔽,本性的力用便自然显发出来。


这种法尔元成的德相,就用“光明”二字表诠。


光明界就是心的本体。


所现的一切心只是这光明界的幻用,就像从大海现起水波那样。



2


自心光明界——如来藏,是什么?


那么,它的体性如何呢?


首先,如来藏不可思议,不是妄识所行之境:


“远离以见世间之心思维、言说事及无事等。”


如来藏不是凭借见世间的心就能够思维、言说的境,不是心缘相或言说相。


它不住一切边、不观待任何法,因此不可思议。


“事、无事等”,表示一切相对的二边。


实相中不存在这些二边的妄相,因此说“远离”。


“见世间的心”,指见到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世间现相的虚妄心识。


“世间”,指时方所摄的各种因缘生的现相。


对于这些现相,我们的眼睛可以见色,耳朵能够闻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身体有觉触,意识能知法。


六识非常活跃,能够现起种种分别、计较,可以进行各种思量、推理、言说等等,好像无所不能。


其实,所有这些见“世间”的心都是虚妄的。


因为它只是一种衡量妄识前现相的能量者。


它只能对于世俗生活里的各种现相、事件、规律、作用等,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建立概念,论述表达,或发展出一系列的言语、理论等等。


最多是知道这些世俗幻梦里的事,却根本缘不到绝待的本体。


就像古德所说:“太末虫处处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惟不能缘于般若。”


“太末虫”指细菌,它什么地方都可以住,却独独不能住在火焰上。


它比喻分别心处处能攀缘、分别,却独独缘不到般若。


这里指的是实相般若,也就是绝待的光明界——如来藏。


《圆觉经》也说:分别心无法测度圆觉境界,就像萤火无法焚烧须弥山一样。


轮回心只能生轮回见,不能入于如来大寂灭海。


一切思维等都从妄心而起,妄心无法缘真实。


所以运用思维来辨别乃至明了诸佛境界,就像空花又结空果那样,只是辗转的妄想而已,一无是处。


“圆觉”指本自圆满的正觉,它不落于任何相对的二边,即绝待。


所谓“二”指世俗,既可以总括为“能、所”,又可说为一切观待假立的二边。


由于最初一念错认,在心前立境,之后便出现了能所对立,落在“二”里面。在此范畴里的一切都是妄现。


所以,其实我们每天都活在世俗的迷乱当中,还误以为心前显现的各种相都是真实,随后缘着这些假相不断地分别、思量、言说等等。


而光明界并不是某种对境,也不偏指某种心法,不住任何事、无事等二边。


它是不二的法界,因此分别心根本测不到它,言语也说不到它。


对于此光明界,佛经中也称它为真心、真如、如如、法界、圆觉等等。


它就是显现众生和佛差别之前的本来面目。


众生和佛都是观待而立的假法:观待迷惑的众生,安立觉悟的佛。


而本性上没有妄相,没有生灭、增减、来去、一多……


总之,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也没有什么众生和佛可得。



3


一旦迷失本性,就会落在迷妄之中



然而一旦迷失本性,就落在幻梦当中。


法界原本不住任何相对的二边,它是绝待、圆融、不二、周遍的,我们却执著心前每时每处的妄相为真实,结果心一直住在这些幻相上,迷而入于幻梦中。


虽然入梦,但从没有离开本性,只因落在迷妄之网,不能自返,对这一点安立为暂时“远离”本性。


由此不断地现起妄相,心里认为有这样那样的法,口中也不断地言说。


而这些全是世俗,都是如迷梦般虚假的法。


落于其中,妄念不断地起作就叫业;又由错乱惯性的力量,本来没有的种种法会不断地现起,这就叫做轮回。


它的力量不断加强,本有的光明界就会有而不现,本无的幻尘法却会无而显现。



4


虚妄尘垢无法染污本来清净



但是,光明界本来清净


不是跟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本来没有任何观待假立的法。


或者说,没有任何以因缘造作的客尘法,没有任何以无明现起的惑、业、苦等杂染法,原本就是一尘不立的体性。


因此,再怎么现起虚妄,都染污不了它;再轮回多少次,它上面也没有生死。


它还是明知的体性,故称为“明界”。


其中,“界”指一切法的生处或本源。


所以我们常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所谓“成佛”,也就是恢复本性。


认得了这个本性,知道自己原本是佛,就能回归。


换句话说,不是修成新生的佛,而原本就是天真自性佛。


傅大士说的“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也是指它。


只不过随迷染缘就现出各种生死幻境,随悟净缘就能回归本来。


而且是由不同的染污程度分出六凡法界,从不同的回归程度分出四圣法界。


对于本性,迷了是众生,彻悟了就是佛。


同样,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时说的“唯求作佛”,也不是新生个佛来作,而是指恢复本来。


所以,他开悟时连说五个“何期自性”,也是指本来如此,并不需要新造什么。


一切造作的法都随因缘而现,是观待而起的法,无法以本身的力量安住一个刹那。对这些虚妄的事,不应当作真实。



5


“还净”就是把妄心现起的一切迷乱消除



由此可知,我们首先应当明了自己的本性,即还净之处。


所谓“还净”,并不是原本不清净,现在要把它变清净。


自从最初一念入迷,之后一切二取现相的体性都叫做“杂染”;对于虚妄分别的消失就安立为“还净”。


还净也只是恢复本来,或“归无所得”,并不是新得了什么。


成佛也不是从外面求。


向外只会越走越远,越求越得不到。


因为,最初入迷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立了法见;之后不断驰逐,波波浪走;结果轮转了一世又一世,了无出期。


现在既然要回归本来,就不必再向外求。


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不向外寻找,不是必须在时间上历经多劫、在空间上越过遥远的路才能到达。


其实,一念迷是“此岸”,一念悟就叫做“彼岸”,中间也没有实法可得,只要歇掉妄心、回到本源即可。


古德也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见指妄见)。”


自性原本即真,哪里需要求什么真?


只需歇下妄心,歇即菩提。


否则还会一直在幻梦里沉沦,受各种虚妄之苦。


总之,“还净”即净除错乱、还归清净,也就是把妄心现起的一切迷乱消除。


并不是有实法可消除,不过是一转一觉而已。


迷了就不断幻梦,觉了就尽除错乱。


也不是先前有后来变成没有,而是它原本就没有,现在“息妄归真”而已。


还净之处的如来藏、光明界,即自心本有的光明。


此处光明就是般若,从中能起现无边的妙用。


或者说一切的灵明妙用都是它,它是万法之主。


迷惑时,从中变出无量的惑业苦;了悟后,则显发无量的智悲力。



6


一切都是本性,一切都是智慧。


本来具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此光明法界,不落常断二边,从没有任何断、续的相,故称为“常住”


没有相对的苦乐客尘相,没有迁变的苦相,就称为“大乐”


也没有人我、法我,故称为“大我”


没有相对的染净——从本以来没有杂染,也没有相对杂染而立的清净妄相,就叫它“本净”


这是本来涅槃,本自具足常、乐、我、净,所以叫自性或本来面目。


它离绝一切边,不是心所缘的境,无法用分别心揣测,根本不是言语、思维所能到达,即所谓“凡有言说,皆为戏论”,“举心即错,动念即乖”。


此处没有凡夫开口处、缘取处。一起心、一攀缘就已经错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契证才能明白。


佛成道时便是彻证此如来秘藏。


因此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如果问一个人:“你有没有智慧?”


对方大概会说:“没智慧。”


其实这很滑稽。


每个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怎么能说没智慧呢?


只是一般人往往把本具的智慧,跟世智辩聪混为一谈,认为聪明伶俐、能言善辩才是智慧。


当然,能说会道、见风使舵、有种种计谋与智巧,都是本来智慧的起用。


但如果跟无明和合,完全用错地方,就成了颠倒恶慧,成了造恶的罪魁祸首,使人长劫陷入苦厄;如果能正确使用它,作各种发明、创造,利人利世,那也是本性的妙用。


如果分辨不清而执著有为的妄心是无为的智慧,则很难见到真正的本性智慧。


所以,为了体现甚深与尊重的缘故,古德译经时很多直接用“般若”,而不翻成“智慧”。


其实“般若”有体有用,用此方的名词很难说尽它的涵义。


古德常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法身、般若都是表诠本性的不同名词。


黄花、翠竹表示显现的事事物物。


它们无一不是本性所现,或者说就是本性、般若。


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如果问一个人:“你吃饭、穿衣是大智慧吗?”


他可能莫名其妙。


其实,一切都是本性的神用,哪里离开智慧了呢?


如果认识“用不离体”,就知道穿衣吃饭、言语动作无不是智慧之用,就见到桌子也是智慧,风也是智慧,声音也是智慧,吃喝拉撒,无不是智慧。



忏悔要义颂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

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忠言心之明点



法王如意宝 造颂



往期精彩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金刚萨埵心咒内部共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