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前生后世】03. 寻求智慧之光 谱写光明人生(释圆照) 返回

【前生后世】03. 寻求智慧之光 谱写光明人生(释圆照)

 

 

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只有去实现生命的质的超越和升华。不然我们哪怕上天入地,也没有办法摆脱无明和痛苦。

 

寻求智慧之光 谱写光明人生

 

——汉僧男众代表释圆照致辞

 

 

释圆照

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本科。

 

感恩堪布的无上慈悲,同时赞叹大家无比殊胜的因缘,迎来了这次清净庄严的聚会。首先,我谨代表汉僧男众法师对大家表示诚挚而热烈的欢迎!

 

在表示欢迎的同时,我还想表达另外一重更深的羡慕。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对于佛法的领悟,越早介入,越能更好地领悟佛陀圆满清净的智慧,指导我们健全而清醒地走好此生。羡慕大家能在最佳的青春时节,提早接受佛法的沐浴。基于这个原因,我想分几个部分,来给大家浅显地介绍一下个人的修行之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迷惘与探索

 

我与大家有相同的学生时代,只是因缘条件上略有不同。我成长于辽阔的华北平原上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我的童年,正值十年文革;到了中学阶段,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当时的思想封闭单一,自己的追求也简单平凡:读好书,学科学,以后以此作为力量,来帮助周围痛苦而贫穷的人们。当时的国家也是如此宣传: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民即将过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一心专注于数理化,对文科全无兴趣。

 

1984年我到上海读大学,学习电子专业。因计算机在当时稀缺时髦,而我的成绩也名列前茅,所以读书期间,我有丰厚的奖学金。看似一帆风顺,但实际上,内心真实地知道,自己的苦乐感觉,并没有太大的增减。都市中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学校里丰富的文化知识,虽然实现了一些微末的理想和超越,但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几乎未有丝毫改变。

 

当时的年代,思想刚刚解放,推行的仍是正统教育。一切围绕于西方的科技与物质制度文明,很少触及民族传统文化,何况修行!所以,便想着出国。因有这个想念,便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附带其他一些文化观念。只是,那时无网络,信息匮乏,前两年课业又重,便等到三年级以后,才开始比较自由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即人生的问题。

 

随着了解和思考的深入,便慢慢觉得,物质与科学,好像不能完全拯救人生,解决不了人生的全部。那么,若是如此,我将如何清醒而圆满地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呢?

 

于是开始探索。由于没有明师与正法的指引,就只能随缘参学。时值气功热潮,便投入其中。随着自己身心的微妙感受和气脉的实证实感,突然发现,古籍和圣人所记载和垂训的那些,并非完全是封建迷信。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和观念,很多也都是误导。我开始以崭新而开放的心态,来重新审视我们文化的精粹,也更加理性地面对主流的教育和思想。

 

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巨变的年代,从十年文革到改革开放,包括两次最大的学生运动,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思考。而那时又不像今天,有很多全新的知识和发达的资讯,可容我们全面的参考与选择,那时更多的是政治宣传和科技知识。

 

自己就只能继续沿着以前的路子,不断地摸索和缓行。譬如读《圣经》,练气功,修习传统文化等等,直到最后在北京工作。只是,依然找不到内心的根本归宿,找不到值得为之一生去奉献的奋斗目标。所以,那时候痛苦须臾未离。前方的迷惘,就像鲁迅笔下的毒蛇,一直在吞噬着自己的内心。

 

如今,回过头去,自然已经也无风雨也无晴,颇觉淡然。或者几乎忘却了当时的那种感觉,也已经无法说出当时的痛苦了。只是依稀记得,曾经痛苦过。人生无大苦,便很难生起出离的勇气和动力,归入对寂静安详之快乐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或许也算是导入我今日心境的一种另类的助缘吧。

 

2.求道与体悟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王府井书店看到了《六祖坛经》和《金刚经》。请购回家仔细研读,突然感觉,仿佛一扇新的世界之门为我打开,为我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冲击。随着研习的深入,也似渐渐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从黑暗中渐次地出离。因为有了这样全新而真实的体验,所以,搜集佛经、广闻博思,变成了当时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是,即便那时受了皈依,亲近了很多高僧大德,但依然发现自己烦恼不尽,仿佛修行了五六年的自身心性,在对境面前,了无用处。于是觉得一边工作一边修行,又无师父指导的这种路子,进步甚微,好像并不适合自己。

 

到了1994年,我实在无法忍受,也不能工作,就到处朝山参学,跑了一年,才有幸知道了喇荣。1995年初,刚过完春节,我就卷起了简单的行囊,一路到此。那时,独身单行,一辆破车,两天两夜,大雪纷飞。仿佛适应不了当时艰苦的条件,又仿佛所有业障在我终于发愿专心修道时一起来临,我一到就躺下来了,犯了胃病,两天不能起身。

 

所以现在,当看到你们这么年轻、这么顺利就来到了喇荣圣地,我发自内心地随喜。虽然我在这里也有这么个学位或者名声,但是实际上自己并未证得什么果位,获得什么成就。然而,在此圣地,我真正感受到了佛法的快乐!我想我们今天能遇到善知识、能遇到正法、能走在求取真理的道路上,这就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至少我自己是这么想的。

 

3.寄语与希望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需要食粮,我们的精神也同样需要食粮;我们需要为身体建立遮风挡雨的家,我们同样也要为精神找到一个温馨的家园。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只有去实现生命的质的超越和升华。不然,我们哪怕上天入地,也无法摆脱无明和痛苦。

 

所以,我们要超凡入圣,追求圣人的足迹。只有成为了圣人,才没有迷茫和无知,也没有烦恼和痛苦。在心获得自在的同时,我们在物质方面也就获得了自在。圣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是何等的自在和快乐啊!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想,追求这样的目标。

 

虽然大家现在都还年轻——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时光,但是我们知道再美好的鲜花也会枯萎,再健康高贵的生命也会逝去!但我们不应为鲜花的枯萎和凋零而忧伤,为什么呢?因为它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但愿我们到了垂暮之年,不会为自己一生的碌碌无为和选错人生方向而扼腕痛惜、忧悲苦恼!

 

我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我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行,但是我相信大家在喇荣圣地、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你们的此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