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23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0 月 31 日 佛 历 2564 年
དཔལ་ཏེ་ལོ་པས།བུ་སྣང་བས་མི་འཆང་ཞེན་པས་འཆང་།།ཞེན་པ་ཆོད་ཅིག་ན་རོ་པ།།ཞེས་གསུངས།
帝洛巴尊者:
显现不缚执著缚,
断除执著那若巴。
有时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某位修行人是在创造世间八法,或认为一个真正的成就者已经获得自在,晚上可以没有梦境,白天也不用吃饭等等。这都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实际并非如此。他们还是要吃饭,睡觉,但显现已经不会束缚内心,一切都是妙用游舞。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现前就是要去创造这种自在。
平常修行期间,我们都在讲解要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但完全消尽思维,变成无情也不可能。因为有情永远不能变成无情,最多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当然,变成无情也不是我们当今修行的真正目的。
今天我们都是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传讲。有些人听完后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走的过程。有时候单纯讲解共同法,无论哪一种根机听起来都觉得与自己的心非常相应;但讲得稍微高一点,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好像在讲解另一个世界的事一般。但我们终究要从此岸去到彼岸,所以必须懂得这些道理,并要从现在开始做起。
一旦懂得对成就者生起敬信的道理,就不会把一切过失都推在对境之上。一旦出现这种显现,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眼根不净、业力沉重。不仅要如此思维,事实也的确如此。这就是“似违修行者形象,但与佛教无相违。”
往昔帝洛巴尊者告诉那若巴尊者:“显现不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漂泊轮回的根源不是显现而是执著。凡夫漂泊轮回就是因为执著显现,而成就者知道显而无自性,因此永远不会有执著。同时面对显现,凡夫与圣者的区别就是一个被显现所束缚,而另一个不被束缚。
比如很多人会在第二天对前一天晚上的梦境产生执著,时时寻思昨晚梦境的含义或猜测有什么预兆。这是没有必要的事。又比如有些时候会感觉在当天的修行过程中,有诸如神识出窍、眼前呈现不同境相等感觉。这些显现本身可能是一门功德,但一旦心生执著,就已变成魔障。
所谓魔障,并非外在显现的可怕魔鬼,而是执著。内心一旦被执著束缚,就已经身陷轮回,紧接着就要开始遭受痛苦。所以,要从轮回中超越,必须断除执著。以后在修行过程中,不要天天寻思、执著这些事情。
每当我们讲到不执著时,有些弟子也会回答我:“上师,自从第一次听你说不要执著以后,我就不执著了。但我去年修行期间出现的状况,你能否回答我一下。”去年的事情,直到今天还一直挂在嘴边,这若不叫执著,什么叫执著?若去年的感觉有实体,恐怕你会用布层层包裹后放在铁匣子中细细看护。
我们要学习的是显而无自性。比如走到房间里,无论房间里摆放什么东西,有多少,你都不会执著关注,这就是显而无自性。
如果外在显现不会影响我们,还有什么会影响自己呢?比如你对某件事生起执著,无论这件事情是好是坏,这个外境就会影响到你。世上有一句话叫寝食不安,就是因为对某件事情执著太强,情绪随之漂泊所致,所以这一切都是执著惹的祸。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执著,为什么进入佛门后有这么多的执著?比如没有进入佛门前,晚上也会做梦,梦本身就是一种虚幻,谁会执著于它?但为什么一进入佛门之后,对梦境变得特别敏感,天天思维梦境说明了什么,代表了什么?
平常我也告诫很多修行者:如果你平常就比较敏感,并且觉得自己身体越来越虚弱时,就要注意精神崩溃已经距离你不远了。最怕的就是这个。
比如有些人(无论是在家出家)过来见我时,我看他的身体越来越瘦,很担心他最近是否茶饭不思,身体感觉不对,尤其性格敏感的人更是心灵脆弱。别人斜眼看他一下,他就会一直执著这个人为什么要这么看他,从未想过,对方可能本就是斜眼之人。或者有人从他面前走过,只要感觉这个人和自己想法有冲突,就开始琢磨,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对自己有意见等等。
性格太敏感真不是一件好事。仔细观察周围也能发现,一旦有这样的显现,时间不需要很长,这个人的精神决定会崩溃,进入世人所谓的的快要进入精神病院的状态当中。因此性格不能太敏感。当第一次执著时,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很平常的感觉,但一旦变成一种习惯,就会出现非常不好的显现。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宝藏》第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