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的哥哥问小男孩:“你说,哥哥是老朋友,还是小朋友?”
小男孩高兴地道:“哥哥是老朋友。”
一旁的妈妈笑着说:“这孩子真不会说话,幸亏是哥哥,要是姐姐,早被你气炸了。”
可是,小男孩却无辜的说道:“老朋友就是最熟悉的朋友啊。”
微信有一篇文章,提到有个小女孩在桌子上吃饭,掉了一勺饭在桌子底下。爸爸看见了就问她怎么把饭弄掉了?结果,小女孩又拿起勺子弄掉了一勺饭。爸爸见状,认为孩子是故意气他的,立马火冒三丈,扬起手来想动手打孩子。这时,妈妈在一旁拦住了爸爸,问小女孩为什么把饭弄掉呢?小女孩睁大无辜的眼睛告诉妈妈,道:“爸爸问我怎么把饭弄掉的,我就告诉他是怎样弄掉的啊。”
乍一听孩子的这些理由,我们所谓的“大人”们会啼笑皆非,但是,你不知道孩子的视角,所以,无法理解孩子的做法和感受。
有下面三个场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体会父母的“降维”行为对孩子造成的打击。
有一位妈妈,她耐心地给孩子讲了许多关于邮票的有趣故事。以此,孩子对邮票有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搬进新的家,妈妈为儿子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张写字的桌子。
一位妈妈说:“儿子,这张桌子今后将陪伴你共度晚上写作业读书的美好时光,希望你和它相处愉快。”
另一位妈妈说:“儿子,书桌给你买好了啊。这可是2万多块的桌子,看你的学习是不是能配得上这张桌子?”
孩子刚毕业就去了一个陌生却令他向往的城市发展。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向远在外地的妈妈要点生活费。
一位妈妈闻言立马给孩子打了1000元,并让孩子不要操心爸妈。
而另一位妈妈却抱怨孩子:“怎么又要钱了,要多少?”孩子不好意思地说:“你看着给吧。”结果妈妈马上给打了100元,接着补充道:“都这么大了还问老子要钱。”
试想这样两个孩子,谁的内心更开朗向上?遇到困难哪一个会更有信心战胜困难?
父母给孩子什么维度的教育,孩子就生活在什么样的维度。
今天,在网络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谈论“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在学校遭受霸凌”的问题。答案是,丧失父母保护的孩子!
而父母的降维打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孩子,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足够的关爱,促使孩子在心理上因丧失父母的关爱保护而缺乏安全感。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总是会自作聪明地替孩子预设解决的方法。
比如,孩子在学校由于爱骂脏话,被孩子们集体投诉。
面对这样的情况,回到家后,有些妈妈会很生气地询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孩子呢,总是一副委屈的样子,边掉眼泪边说:“我都是在帮助他们呢。”妈妈此时为孩子设想了适合孩子话语的场景,并且苦口婆心地教孩子该如何解决问题。
几次下来,孩子却学会了撒谎。其实,开始孩子根本不知道这是在撒谎,他只是按照妈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己找借口开脱。
这就是妈妈用自己的所谓教育对孩子实施了降维打击。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比如,孩子上小学时写作和阅读可能就是一件令家长无比头疼的事情。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难题,出现了不少各种类型的培训课,妈妈们宁可勒紧自己的腰带也要为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殊不知,对孩子最好的阅读启发以及写作引导都在爸妈的手里。因为给予孩子最真实的爱,就是启发和唤醒孩子!
父母要擅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是孩子感受爱的点在哪里。因为,每个孩子感受爱的方式不同。有的孩子受了委屈,及时给他一个拥抱就解决问题了;有的孩子受到了委屈,及时给他一个拥抱就解决问题了;有的孩子则需要你在语言上声援支持他一下。
如果,他在学校和小伙伴为了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小文具而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妈妈或者爸爸可以适当地给予语言支持,帮助孩子释放不愉快,这样孩子内心会无比舒展,性格会更加外向而开朗,因为,他有足够的爱。
1
以善存心 以德存世
智悲德育
本文文字已获授权,版权由原作者享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