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37)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37)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四品 业因果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宣说此等识积业之方式: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也就是在对显现境不起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
遮止显现境后不分别任何法而修行,是转生无色界之因,其种子存留在阿赖耶上。
《宝积经?禅定品》中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于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修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体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熟练者流转于无色界。此三者永远不能从此等三有中解脱,故当以正闻而闻法、以正修而串习。”
戊三、宣说识位: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如是对任何外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的阶段;明了觉知显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的阶段;
当时了了分明呈现行相即是五根识的阶段;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的阶段;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的阶段。以上即是七识聚。
《菩萨地论》中云:“不与外境相系且不分别即阿赖耶之分位;与外境相系而不分别即阿赖耶识之分位;分别觉知各自外境之行相即五根识之分位;初分别外境,即意识之分位,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染污意之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