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即使不想学佛,也要断恶行善 返回

【索达吉堪布】即使不想学佛,也要断恶行善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9-07-12



宣讲《弟子规》的目的,就是想挽救下一代的孩子。大家都清楚,人生非常短暂,而这一生,却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尤其是现在,多数人并不重视传统文化,只是一味地追求钱财、地位、名声,致使伦理道德受到了极大损害。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将有缘众生安置于佛教的光明大道中,即使与佛教没有因缘的,也要让他行持善法、断除恶行。


在古代,不管老师所教的,还是学生所学的,其目的都是让人具足善良品德。我们看“教育”一词:所谓“教”,《礼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让孩子增长善法,挽救他的过失。而“育”,《说文解字》中云:“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让孩子一心向善,形成善良的人格。所以,教书育人的内涵,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孩子怎么样做人。


昨天也讲了,在“德”和“才”之间,古人把“德”放在第一。本论云:“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也说:“首孝悌,次见闻。”要先以孝悌为基础,再扩大见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逐渐广学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所以,现在的教育次第确实颠倒了。你们也可以看看,任何一所学校的老师,谁把德育放在第一了?老师教书时只看分数,得满分、成绩好的才得奖,但此举最多只培养了智慧。所以,去年我在智悲学校里就要求: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奖,但更重要的,应该鼓励德育,德行也要分上、中、下三等,分别发给相应的奖品。这样做,孩子从小会觉得“做好人是有必要的”,让他脑海里有这样一种观念,才是教育的根本。


我们办学校、教学生,一定要重视德育。否则,孩子们学了再多知识,也只是增长傲慢而已。有些西方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任何社会团体里生存,真正起作用的,思想和行为的态度占了85%,智慧只占15%。然而,现在人全力以赴希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文凭,但这些能用于生活中的却很少。就算你读了大学、研究生,所学的知识能否全部派上用场呢?恐怕也不行。所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和善心,才是最为关键的。


现在有些人提到父母,就跟其他众生差不多,这样的人能不能修大乘佛法?尤其是菩提心能不能在他相续中生起呢?非常困难。只有对现世父母有报恩心,进而了知天下众生皆为父母,如佛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菩提心才能真正生起。


所谓的父母,狭义上讲,就是今世双亲;广义上讲,在多生累劫中,每个众生都当过自己父母,凡是众生,没有一个未曾当过父母的。因此,修行人要先孝顺父母,进而才能对一切有情生起悲悯之心。


大家应该相信发愿的力量。早上起来就要愿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晚上睡觉前也要如是回向。不说大的世界和平、国家安宁,我们可以从每个家庭开始,愿他们不要整天吵吵闹闹。现在的许多家庭,大人天天斗,小孩子互相斗,小孩跟父母之间也在斗……家成了激烈的“战场”,不平静、不安宁,这样的生活也是种痛苦。所以,大乘佛教徒应该默默发愿:愿大大小小的争斗与战乱,全部得以平息。这也肯定能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弘扬佛法。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每日箴言


众生的分别念千奇百怪,如果学佛只是每天念点经、拜拜佛,虽可种下善根,但相续中的邪见很难遣除,因此,通过辩论的形式断除怀疑、增长智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 索达吉堪布






致朋友:


澳洲(菩提)佛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1677855

       布里斯班:

      0420687876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