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4)
仁波切说:
“
你聚集了所有这些暂时性的东西
然后试图把它们组装成坚实之物
这如同聚集五百个泡泡
然后试着用泡泡来盖房子一样
许多泡泡已破灭
有些正在爆破的边缘
我们竟然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勤奋
要用泡泡来盖房子
我们盖了许多泡泡屋
那正是苦
”
在被各种各样“泡泡”围绕着的周五
我们更新《宝性论》第三十四讲
希望你每读一句
就看清一个泡泡
如仁波切所说
“愿你用超越一切见地之眼来见一切”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七金刚句 : 佛行事业(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七日 / 前言
每一个人都想要享乐,每一个人都希望快乐,追寻快乐没有什么不对。佛教并不否定这点,不会反对它,然而享乐或快乐是非常相对的。某人的快乐不一定是其他人的快乐,乔治‧布什(George Bush)的快乐显然就不是萨达姆‧海珊(Saddam Hussein)的快乐。身为佛教徒,当我们祈求「一切有情众生皆快乐」时,想要同时满足萨达姆‧海珊与乔治‧布什二人的快乐可不容易!
甚至在我们一生当中,快乐的意义也是变化不定。曾经,快乐是沙堡或玩具,然后快乐是计算机游戏;然后快乐可能是跑车,也可能是大房子,或一个好的工作;临到终了,快乐是收集桌布。这是因为我们对快乐的诠释一直在改变。依照对快乐的不同诠释、对快乐的不同见地,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价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它们。
在佛教中,我们也寻求快乐,然而根据佛的说法,快乐是当我们不受我执与法执[1]的束缚。这是我们所谓的无尽财富、永恒大乐、享乐或随你怎么称呼它。
329
轮回生死无始际,众生流转于五道,
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
轮回痛苦恒如触,烈火利刃盐生苦,
大悲云降圣法雨,善能平息此诸苦。
依据佛法,不论我们居于五道中的哪一道,总都有过患。正如在秽物或其他任何脏物中嗅闻不到香气,在五道当中我们也找不到快乐,至少找不到任何永久的抚慰或无尽的快乐。因为假使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东西,那么过去让你高兴的事物应该可以永远让你高兴,但情况似乎不是如此。
此五道中有无尽的苦痛和焦虑。苦有苦苦,如天灾、战争与饥荒,基本上是苦上加苦,那是我们拥有的。即使没有那些苦,我们肯定也受制于变化,因为我们身处五道中。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思惟这个真理很重要,非常重要。若以佛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诸行无常」来说,我想,仅仅这句话即涵盖了直至证悟的整个法道。
然而当我们讨论无常、讨论没有任何事物是确定的时,最终会落入智识层面的讨论。我们对于恒常与确定有种持续的渴望和幻想,因而有像是润肤霜、维他命、药物等诸如此类的物品。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暗地里就是相信「确定」是存在的。这是为什么我发觉存在主义者相当矛盾,如果他们着实不想相信任何事物,就不应当相信「确定」。即使是佛法的修持,当我们在祈求和禅修,特别是在寻求加持时,其实都是出于我们对「确定」的渴望。
但你不能请求佛:「能否请您改变您初转法轮的说法?」即使他真的改了,那也改变不了实相。我们应该知道,「万事万物皆变化不定」是不会改变的事实,因此思惟不确定性十分重要。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座一半的人明年或过些年会坐在轮椅上,也许某些人腹中会有其他生命,或许某些人会因为将成为别人腹中新生命的贡献者而焦虑,又或许他们将会经历快乐的感受。事情可能会有戏剧性的变化,那也不错。戏剧性的改变很好,缺乏戏剧性的改变就不太妙了,其最狡猾之处是让你怀抱希望。它让你相信,事情即使已在变化当中,但它们仍是确定的。缺乏戏剧性改变就像是最完美的伪装,让你相信事物恒常不变。然而每件事都会改变,你的悲心,你的虔诚,你的敬意,一切一切都会改变。这是变异之苦(坏苦)。
所以有苦苦、坏苦,此外还有另一种苦(行苦)。我们经验到的每件事物都不是如其显现的样子,这是很大的苦。基本上,一切现象都是和合的,它们都像是一种聚合。如果你聚集的某些事物不是暂时性的,那会是个加持,但你聚集的每件事物事实上都是暂时性的。如果你聚集了所有这些暂时性的东西,然后试图把它们组装成坚实之物,这如同聚集五百个泡泡,然后试着用泡泡来盖房子一样。许多泡泡已破灭,有些正在爆破的边缘,有些即使还没破,迟早也会破。然而,我们竟然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勤奋,要用泡泡来盖房子。我们盖了许多泡泡屋,那正是苦。
也许你们现在看着我,并且认为,如同我自认为的,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反狂热主义者,非常狂热地反对极端。但我们不知道,也许我具有十年内成为完全极端主义者的一切属性和全部特质。我可能派我所有的学生去做各种事情,并且以不可置信的逻辑去合理化那些事,而不会被击败。然后我可能会有更多学生!只需一点小小的因缘即能改变所有一切,比如飞过的蜜蜂所落下的一滴花粉,那可能就会改变我的见地、我的行为,改变一切。
330
已知天中死堕苦,人中亦有寻求苦,
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胜亦不求。
智慧以及随佛语,生起信解此是苦,
此等业惑是苦因,此灭由智所见故。
那些具智慧的菩萨们完全不想成为因陀罗(帝释天)。他们知道,即使是因陀罗也会遭受诸如死亡或迁转的痛苦。人间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知道,人间有许多积聚资财又丧失所有财富等等的苦痛。菩萨们知道,此等痛苦的起因是染污与业;并且,他们受到启发,要终止这些因、缘、业。因此他们会致力于道上的修持,方式是了解「知苦」。「知苦」确实很重要。我们不说「舍弃痛苦」,我们说「舍弃苦因」;但要做到舍弃苦因,首先要知苦。你们不要以为:「我们知道苦啊,那很明显!」不!沙堡、桌布等这些我们认为是愉悦的事物,其实是苦。
331
如病应知因须断,乐住当得药当依,
苦因苦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触修。
由于菩萨们想要免于疾病,亦即免于苦,因此知苦是非常重要的主题。而疾病的对治或用药,是菩萨们正在努力做的。
| 喻四:梵天
332
犹如梵天于住处,梵宫不动之同时,
遍于欲天一切处,无勤自然而示现,
333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动摇之同时。
第四个譬喻是梵天,我们先说摘要。
我们讨论过帝释天,现在来谈梵天。这一位是更高的天王,是印度教三大主要人物之一。他创造了全世界,因为他是最善巧的魔术师之一。他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在过去世中,做了许多具不可思议之善德的事情,尤其是梵行的修持,并且避开了所有的不善行。梵天是创造者,毗湿奴是守护者,湿婆是毁灭者。梵天有四面,我想这是因为他想要看见妙音天女。妙音天女是个活泼的年轻女孩,四处游荡,而梵天头转得不够快,因此只好化现四张脸。但重要的是,即使他的化身示现于各个界域中,他也不曾离开他的座位。同样的,佛以各种不同的外相及化身示现,而不离法身。
334
如梵恒住无量宫,不动遍入欲界天,
诸天见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乐。
如是佛于法身中,不动示现诸世间,
有缘众生见欢喜,由此恒能净诸障。
梵天从未离开他的座位,却处处示现,他的化身之一出现在欲界的天道。当天人看到梵天的形相,并了解到他们自身财富的不足与不完备。他们认为梵天的财富比较好,因此舍弃了对自身天人财富的执着,转而强烈地希望成为如梵天一般。他们终其一生致力于此,结果是他们将会转生于梵天界。
同样的,佛,或说法身,示现在不同的道中而不曾离开过法身。其缘由会在下一个偈颂中解释。
335
如依梵天昔誓愿,及与诸天善业力,
梵天无勤而显现,佛陀化身亦复然。
为何天人能看见梵天的化现?是何原因呢?有二个原因。一是梵天本身的福德,比如透过过去世的发愿,成为强有力的梵天。第二个原因是天人的福德,他们自身善行的力量,让他们毫不费力地见到梵天的身相。同样的,佛的化现或色身(化身和报身)能被看见,其因有二。首先是,佛身为菩萨时的发愿以及事业;第二是众生的善业与福缘,比如他们自身发愿的力量。
336
降入胎诞往父国,嬉乐苦行降魔军,
证大菩提转法轮,涅盘无缘者不见。
自兜率天降生,以大象的身形进入摩耶夫人胎中;诞生于蓝毗尼园;返回父王宫殿;恩爱众妃;出离一切,行苦行;弃苦行,入开悟体性道;降伏众魔;成正等觉;教导可调众生趋于涅盘;最后入般涅盘。不具福缘者不能感知到上述这些。基本上弥勒的意思是,你必须具有福德才能看到所有这些。
| 喻五:太阳
337
如日普照诸莲花,有花闭合有花绽,
日于功过无分别,佛陀日轮亦复然。
338
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
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
339
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
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
同样的,佛好比太阳,传播佛法如同放射光芒。那些具有福缘者,那些将受佛调教者,会如莲花般地绽放,并且如收成般地获得利益。其他众生则像是夜茉莉受到挑衅与激怒。法身和色身有如太阳与光芒,它们无时无刻地照耀一切处。这个譬喻的目的显示出,佛没有「这些是我的弟子,那些不是」等等的动机、意图或偏见。
340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虚空中,
显现遍知大日轮,智慧光芒照群生。
法身和色身有如太阳与其光芒,毫无偏见地恒时放光照耀。太阳的光芒无尽亦无量。
341
由于所化清净故,于彼一切水器中,
如来日轮之影像,无量一时皆显现。
但世界上某些地方,像是某些破损或装了浊水的容器里,阳光可能不会显现。
342
恒时周遍于一切,法界虚空之中央,
升起佛陀大日轮,应所化山次第照。
虽然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然而当太阳升起时,阳光便会照射到地表。同样的,虽然佛,或称「法身」,看似与此世界相距甚远,但佛的慈悲光芒,即佛的色身,仍将来到此世界。
343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众生。
日出的阳光照射到地表时,首先触及最高的山峰,接着是次高的山顶,最后到达平地。如同太阳,佛的光辉首先触及菩萨,然后是缘觉,再来是声闻。然后它也触及到「不定根器」,甚至触到貌似不具根器者──那些也许被佛的教授惹恼的「异教徒」或无信仰者。这可能解答了昨天各位提出的很多问题。帕楚仁波切说,「倘若你与佛结了善缘……」金刚乘说的是与「上师」结善缘,「那么你将即生成佛。」也许我不该说这个,因为这是金刚乘的内容。总之,帕楚仁波切又说:「即使你与佛仅有恶缘,仍保证你能终结轮回」。
344
一切国土虚空中,日轮不能普照射,
无力破除无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大悲体性遍放射,种种彩色光明网,
能为众生照明了,真实微妙所知境。
如同之前讲过的,弥勒要说的是,佛远远胜过这个譬喻。他说,此处以太阳为喻仅仅是为沟通之用,它不是特别好的譬喻,因为太阳和光芒并非遍一切处。太阳不具那种威力,有时它会下山;即使当它全力照耀,也只能照亮事物的表面,无法照亮无明的黑暗。佛远胜太阳,他同时照耀十方;他的光芒从不休息,并且能照亮内在的无明黑暗。当佛光照耀到地球,首先驱散粗重的苦及苦因,带领众生从恶道趋至善道。然后,它最终会救拔众生从善道中解脱,驱散粗重和微细的二种苦因。
345
佛陀进入聚落时,无目盲人重得目,
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
无明瞎却溺有海,邪见暗覆诸有情,
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当见不见处。
佛会照亮或开启众生的眼睛,使他们见到未曾见过的事物。当佛走入城中,盲者将见到光明,然后他们会停止从事不必要之事,而勤于善行。这则偈颂有一个重点,当大乘谈到「盲目」,意指让你盲目的是你具有某种见地。我一直没有真正对弥勒强有力而又富诗意的遣词用字适当地阐释,「见地让人盲目」即为一例。
基本上,具有见地即是盲目。在大乘佛教中,你必须灭尽所有的见地,这是佛说法的缘由。首先要努力去除不善之见,努力熟稔善见。然后试着藉由去除我见以去除我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切见地皆须舍除。尊者每次说法之前都会念诵此祈请文:「顶礼灭除一切见者乔达摩。」因此,具有见地确实是盲目的。当如同太阳的佛进入轮回之城,他的光芒灭除一切见地,灭除众生的盲目,于是他们开始以超越见地之眼来见一切。
「注解」:
[1]
对现象的执着。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