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残酷才是青春——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上 返回

残酷才是青春——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上

   

  

残酷才是青春

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 2014年8月6日 』


主持人:

在座的各位朋友,以及正在收看网络直播的各界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远道而来参与此次聚会,也非常感谢嘉宾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研讨会的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上台致辞。

学愚教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法师、居士,各位来宾,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今天缘聚香港中文大学,这种机会非常非常难得。

佛教讲缘起,香港中文大学与索达吉堪布结缘在五年前,当时我们邀请堪布到中文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从那时起,堪布每次来香港弘法,我们都会邀请他到中文大学作演讲,而每次的讲座都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非常轰动,比如这次就有很多从东北、北京专程赶来聆听讲座的朋友。

本来今天要介绍一下堪布的,但是我想,在座不认识堪布的可能极少,所以下面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堪布,希望堪布给我们多一些智慧的开示,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堪布——



   我最初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同学结上善缘,确实如学愚教授所说。以那时的缘起,后来我在香港其他很多学校也作过演讲,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也在香港举办过多次。所以,就我个人而言,确实与这里有很好的缘分。


一、青春真的残酷吗?


美好的背后

今天在座的,有一部分是佛学爱好者,有一部分是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老师和学生,另外则主要是中文大学的学子,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残酷才是青春”。

听到这个题目,很多年轻人可能会疑惑不解:“青春是美好的,为什么把它说成残酷的呢?”

对于人生的这段青春时光,确实不少人认为它是美好的、快乐的,尤其西方一些浪漫主义者常常使用各种曼妙的言辞赞美与讴歌它,现在的影视剧等很多传媒也乐于宣扬人们青春时的各种愉悦体验,比如年轻人在花园里享受惬意的时光,在家庭中品尝甜蜜的生活……

对于这些美好的情景,我们也并不否认,但是如果用佛教的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幸福的体验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并非一贯的常态,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的阴影,这一分却常常被忽略了。

如同美丽的花园中常常藏匿着毒蛇,幸福的背后也往往埋伏着悲剧。悲剧没有出现时,人们没有看到它,也就不加防范;而当悲剧獠牙毕露时,很多人才惊慌失措,只有选择逃避,有些甚至陷入绝望。因此对于青春,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否则,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青春美好无瑕”的教育中成长,不知道青春的真相,那么一旦步入青春遭遇一点儿风吹雨打时,就会痛苦不堪、无力面对。

被错解的青春

藏传佛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有敲过鼓,于是愚笨地认为:鼓的声音那么大,肯定非常重。有一次他见到一只鼓,就倾尽全力提起来,因为用劲过猛,鼓反而掉落在地上,发出了轰隆的巨响。他听了,不禁笑道:“原来你不过是声音很大,实际上并不重。”他一直以为鼓是实心的,不知道鼓其实是空的。

现在很多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人,一直认为青春是完美的,无有瑕疵,这也许是一种错解,如同那个人最初对鼓的看法一样,并没有认识到真相,因为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的青春与美好无关。

我曾经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他说:“我的青春是血淋淋的,充满伤感,不堪回首。”我又问一个人:“你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回答说:“当时觉得很美好,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幼稚与愚蠢。”

所以,“残酷才是青春”可以说是给很多大学生提个醒,因为你们在心理上不一定很成熟,很多认知不一定准确。

十字路口的迷茫

18岁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比较单纯、清净,而18岁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却可能充满迷茫,缺乏自信,没有确定性。

我询问过很多大学生,发现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内心满是困惑与不安:“我所学的专业将来能不能用得上?”“我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我将来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吗?如果有,我能担得起责任吗?”

不仅是大学生,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就在前两天的研讨会上,有个人说自己已经大学毕业,而且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上上下下的各种关系,沉重的压力落在肩头,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的确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年轻人以前生活得很单纯,现在突然成了家长、部门负责人,崭新的角色使得许多人顿时不知所措。

在座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已经走过了青春阶段,知道青春到底是怎样的,但很多年轻人面对青春时,确实如同站在十字路口一般,很容易迷茫。

再加上,现在的时代也非常特殊——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又难辨是非的时代,全球各种资讯可以瞬间出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上,这一方面有其便利之处,但另一方面,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产品、信息,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智慧的辨别,就会陷入迷雾之中。

今天现场有很多老师,我特别希望你们在教导学生时,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应对人生的本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担负家庭,如何回馈社会,尤其如何修养自身的道德,比如坚强的品格、贤善的心地。这种教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走过青春。

我的青春是灰色的

曾经有记者问我:“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青春,你用什么颜色?”

我想了一下,回答他:“灰色吧。”

我觉得青春如果是灰色的,就有填成各种颜色的可能,比如红色——我衣服这样的颜色,或者白色——成为一名医生,再或者是黄色——藏传佛教里通常活佛穿黄色,不过我没有想装活佛啊。(众笑)

对当时那个回答,我还是比较满意,因为读书期间我对未来确实有过很多遐想:有一次看到医生时,非常羡慕这种职业,觉得应该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又有一次看见一个领导穿着光鲜、皮鞋油亮,又想将来当领导;还有我在山上放牦牛时,也时常感叹天地那么辽阔、大自然如此美好,还是当牧民好,每天都可以在蓝天白云下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当时的状态确实比较迷茫——想当医生,想当领导,想当牧民,还想出家……不过后来我走上了出家的路。之所以选了这条路,跟前世的因缘以及当时一些老师的指点有一定关系,如果完全让我自己抉择,可能只会无所适从。现在回过头看,这条路对我是比较合适的。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觉得很多大学生可能也处于类似的境地中。我询问过一些大学生:“你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回答往往是:“我也不知道,虽然我的专业是这个,但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派得上用场。”这话确实也道出了实情,所以很多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忧心就业的去向了。


虚耗的青春

现在世界上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多,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这些学生中,有些具备真才实学,有些则只是徒有文凭,内在的智慧并不成熟。

香港的大学应该普遍很好,学生在四五年里会学到真正的本领。不过我去过的一些二三等高校,情形很不容乐观,里面的很多学生一直在浑浑噩噩中消磨时光——男生每天沉迷于上网、抽烟、喝酒,女生则忙于打扮或者也沉溺于网络。这样的学生将来如何能成为栋梁之才呢?恐怕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指有些年轻人虽然已经走出校园,但是却赋闲在家,衣食住行的花销全部向父母索要,自己无力解决或者即便有能力也由于懒惰而不愿负担。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青春确实是残酷的。

如今的社会又非常功利,物质享受被大肆提倡,内心的道德无人问津,导致很多人唯利是图,把个人德行远远抛在身后。所以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身处这个时代,年轻人是快乐还是痛苦?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医者之心——河北医科大学演讲

                 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