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9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返回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9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精品研习 2020-08-21




 

《藏chuan净土法》第29课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学习《藏传净土法》积资净障七支供的第二部分供养支。整个《藏传净土法》总体上讲到了往生四因,希望道友们能够牢记这四因。第一明观福田,这一点,我们每位念佛修行人都需要明观阿弥陀佛的身相。第二积资净障,也是最长的一部分,整个修行净土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七支供的方式来积资净障,这里是用七支供的方法来进行宣说。第三发殊胜的菩提心。第四发清净愿。
前面几堂课一直学习的是顶礼支,通过顶礼支能够遣除我们自相续当中的傲慢。第二支是供养支,科判当中是说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这句话的意思是,依靠供养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的吝啬或是贪心,因为这两种因缘都是使我们堕入到饿鬼的因,通过供养支断除自相续当中悭贪之心而圆满资粮,最终可以达到往生极乐世界,是这样的一个目标。
整个科判分了三个方面,第一真实供养,第二意幻供养,第三自成供养。对于这三种供养,我们在学习颂词之前可以先稍许提及一下。
第一真实供养,一般情况指的是我们平时真实财产财物的供养。像我们平时供的水、灯、香、花、烛、神馐、乐器等各种各样的供品,就是真实的供物,这些都可以列在真实供养的范围当中。当然还有我们今天学到的,讲到真实供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身体、受用、三世的善根全部都做供养。包括作为一个凡夫修行人,在一般情况下,他的身体没办法像真正一地菩萨那样做极大布施,把自己的身体直接供养给众生。但是作为凡夫修行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对阿弥陀佛或者是自己大恩上师做身体供养,等下会详细讲到。
第二意幻供养,所谓的意幻供养,意:指的是我们的分别意识,幻:就是幻化的意思,就是说我通过我的意识幻现出来,意识的力量浮现出来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意幻也有一种观修的力量,用观想的方式针对于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或者说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一切圣眷做供养,这就属于是意幻供养。意幻供养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我们后面也会详细学到。我们平时除了经常做真实供养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观修方式来做意幻供养。
以前讲《普贤行愿品》时也跟大家提过这个问题,比如平时上下班的路途当中,看到了商店里面琳琅满目的东西,那我不可能把这些东西真实据为己有而供养三宝,我就可以用观想的方式来供养。还有就是比如像这个颂词里面提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它只是一个局限性很小的范围,那我可以观想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无量无边世界所有的珍宝,所有这些以七宝为主的种种珍宝都供养上师三宝,这些全部都属于意幻的范围中,就是用观想的方式来做供养。
第三自成供养,自:就是自然而然,成:就是形成,就是由于众生共业所感召,自然而然形成的山河大地,优美的风景,天地之间的灵物,非常具有灵气,庄严的对境等等,这些都是缘于这个环境当中的众生的共业所成的,自然形成的万事万物,我通通都可以面对阿弥陀佛来做供养。所以这个自成供养和意幻供养,二者之间也是有互相涵摄的地方,只是角度不同。这是大致讲到了三种供养不同的特色。
今天我们会学完真实供养,下一堂课再学习意幻供养,大家就比较容易能明白,意幻、自成供养的具体供养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段的颂词,这段颂词它在真实供养小科判前面,实际上这段颂词八句话当中已经包含了真实、意幻、自成三种供养的内容。
戊二(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
分三:一、真实供养;二、意幻供养;三、自成供养。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这两句话指的是真实供养。
意幻七宝瑞相物这句话指的是意幻供养。
本成三千世界中,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意幻供养无量光后面三句指的是自成供养。
“本成”,本:指的是它自己的自然本质,自然形成的,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十亿之多,十亿:实际是无量数字的概念,这么多一个数字概念当中的日月、四大部洲以及须弥山,这些都是由于各个环境中不同众生的共业所感,自然形成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还有天人、人类、龙等等,通过他们各自福德而感召的种种受用,我用意幻供养的方式供养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佛。对于这三段,今天会学前两句话: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讲真实供养的部分。
这个颂词里面说到,吾身:指的是我的身体,受用:就是我所拥有的种种受用,善根:是自己通过精勤造作而积累的一切善根,不光是这一世,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世所积累的所有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水、灯、香、神馐、各种金银珠宝,用这些真实供品针对阿弥陀佛尊,做精进的供养。这两句话是属于真实供品的范围当中。
后面讲到的意幻七宝瑞相物,通过意幻供养的方式供养,七宝:是指轮王七宝,瑞物:指的是八瑞物,瑞相:是指的八瑞相。物:指的是八瑞物,就是从意幻供养的角度,它主要讲到了供养轮王七宝、八瑞相和八瑞物。这个内容和它的图片已经在法本当中,大家后一堂课可以逐渐学到。
第三种是自成供养。本成三千世界中:这个刚才也解释过了,本成:指的是它自然形成的、自然本质的。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十亿数之多自然形成的日月、四大部洲、须弥山以及天、人、龙等等这些诸多受用,实际上都是由不同众生自己的业缘所感召的诸多受用,我以意幻供养的方式供养阿弥陀佛尊。为什么要供养?其实我之所以对阿弥陀佛作如是的供养,主要的目的是,为利我故悲纳受就是为了祈祷阿弥陀佛,为了利益我的缘故,祈请阿弥陀佛尊慈悲纳受这些贡品。为什么叫做慈悲纳受?为什么我供养佛陀实际上是为了利益我自己,或者是说我及一切众生?是因为在佛陀的相续当中,本来已经具足了无漏圆满的断证功德,就是断证功德已经完全达到圆满了。佛陀本身并不缺少这些供品,他不会有缺衣少食的情况,而且也不需要这些供品,因为佛陀已经达到了最究竟的证悟境界。我们所供养的这些供品,在轮回中是一种有漏的生灭之法,对佛陀作如是的供养,实际上是把佛陀作为一种最殊胜的福田,我通过这种供养的方式,能够增上我解脱的资粮,是以这个为目的,所以叫做为利我故,祈请佛陀慈悲来纳受我所供养的这些供品。
所以最后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在座的所有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平时做上供下施的过程,应该换一种理念。现在世间当中,经常会有些不是特别让人生信心的现象,有一些护法居士,在护持三宝和道场,弘扬佛法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我所执。比如说他对这个道场付出了很多,供养了很多,他就觉得这个道场是依靠自己的财富和能力建起来的,就会把它执为我所。按道理来讲,佛教的道场是属于出家人主要修行的场所,是修行的所依。但源于众生相续当中对供养的知见有稍许偏差,很多人在供养完了之后,这个寺院基本上就成了自己的寺院,差不多就成了自己的家庙一样,乃至于需要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听他的安排等等一些情况。当初花了很大一笔资金来建这个寺院,本身那个福报应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说建一个寺院,成为修行人的一个所依之处,成为三宝的所依之处,这个功德是非常广大的。
但是由于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到位,那么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我自身的一种功德,其实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讲,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你供养三宝最大的利益是利益自己。供养三宝会使得自己生生世世福报不缺,实际上是为了利益自己的缘故才会供养三宝。而且真正意义上来讲,三宝其实并不缺少这些受用,只是作为我们轮回中的众生,需要在修行的道路上圆满自身资粮,能够有解脱的可能性,所以说以三宝作为殊胜的福田广做供养,这个是为了利益自己。当然我们更上一层,如果你是为了利益众生来供养三宝,更不可能把这个寺院执着成我所。在发心的道理上,我们还是要通过闻思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相续中最好是安住在一个清净发心的状态下来做供养。
再换句话说,供养的本身还包括下施,一个是上供,一个是下施。所谓的布施主要是针对一些病人、可怜的人、乞丐、贫穷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我悲悯饶益了对方,但实际上就像前段时间上师波切在讲《大乘经庄严论》的相关内容就知道,在讲第十七度摄品,大乘六度的修行这一段的内容里面,就说尤其作为初发心菩萨来讲,他的这些利益众生实际意义上最大的得益者是他自己,为什么?他是借用利益众生的这种方便,圆满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无法积累的资粮。
所谓的利他就是究竟的利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我在饶益众生,实际上对个人成佛道路来讲,众生是有恩于我们的。因为有了众生这种对境,才使自己能够在成佛这条路上稳固不退地走下去,所以众生是每个大乘菩萨在修行路上最大的恩德者,最有恩德的对境。所以我们在做供养时,心态应该有所调整,我供养对方并没有显现出我的优越感,而是发自内心欢喜,因为对方是一种福田,借用这样的福田可以圆满我的资粮和功德,所以说我是祈求对方能够接纳我的供养,以此因缘圆满自身福报,请求对方接纳这个供养。对众生做布施时,同样也是这个思路。实际意义上,众生是我们大乘菩萨最有恩德的一个对境。这是总的颂词内容,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真实供养。
如有“以净饮食作供养,以善意乐而印持”之说。所以,既不能供养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也不能供养通过盗窃、掠夺或以谄诳等手段得来的邪物,而要以清净殊胜的意乐供养自己往昔所积累或者最近辛勤劳作获得的洁净饮食、服饰等。
这一段内容有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前面那句教证,“以净饮食作供养,以善意乐而印持”,这两句话是什么含义?一方面就是讲到供品要清净,一定要以清净的饮食来作供养。第二句就是说在供养的过程中,发心供养的意乐要清净。对于三宝在做供养的过程当中,发心一方面要有清净的信心、恭敬心、欢喜心,另一方面自己的意乐没有杂染烦恼和世法的染污。
“以净饮食作供养”的意思就是,我们既不能供养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这就讲到供品的本体要清净,所供的东西要洁净,千万要杜绝不干净的问题,再有一个就是不能够太陈旧。以前上师曾经开玩笑说有一位居士给上师供养饮料,他可能觉得这个饮料是垃圾食品,我们居士自己不能喝,但马上供养上师喝这个饮料。这话一说出来,可能大家也会觉得简直是太过分了,自己不喝的饮料,自己认为这是一种垃圾食品,反而去供养上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有时在世间中,确实有很多喜欢做供养的护法居士,在供养的过程中供品清净,发心也清净,供养的意乐非常好。
但也有一些在这方面不太成熟、也不太懂道理的,我们在出家的团体当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一些在家居士,他把出家人所呆的场所,认为有点像是扶贫的对境一样,就是说出家人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是我们要去救助的一个对境。以前就出现过,他们把自己穿过的一大包的旧衣服、二手用过的东西,自己已经用旧、不太想要的东西,就打包寄到学院来,直接写到学院的扶贫会,自己详细地址也没有,退也退不回去。
我们需要纠正两个概念,当然他的发心不是一种恶心,但是他对僧众的理解上,对于三宝的认知上确实是有很大的偏差。可能他认为相对佛宝和法宝都是很珍贵的,但对于僧宝,他可能觉得是需要救助的对境,所以才把二手的东西,旧的物品寄到这里来救济僧人。
这一点概念需要重新纠正一下,第一点,三宝对境,包括僧众并不是被救济的对境,而是我们所有世间众生的福田,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楚。第二点,在供养的时候,供养的就是陈劣的衣服等低劣物品,供品本身不清净,在他习惯性思维当中,并没有意识到僧宝的尊贵性,反而习惯性认为出家人也是需要人们去救助的,是属于弱势群体的范围,自己没有生活能力,没有自足自给的能力,要靠在家人救济来过活。
“救济”二字可以针对贫穷者、乞丐、受灾者来讲,但是对于僧团,僧众因为长期闻思修行,他是有自己的福报所在,肯定有自己圆满的福德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僧人确实是靠在家居士、信士的护持来滋养生命,但实际上僧团的福德力不可思议,而且僧团的对境是最严厉的,我们是属于真正走解脱道的修行人,而不是真正乞丐的身份。这情况现在已经少很多了。,你们通过长期闻思修行,在知见上也懂得比较多之后,就会杜绝供养那种污秽的饮食。以前这边也碰到过,在世间上可能是很好的奶粉,仔细一看发现这些奶粉已过期几个月了。因为已经过期的缘故,在世间各大超市都不收,这些东西就成了处理不掉的废品。如果把它直接处理掉也比较浪费,但以僧众作为所缘来做供养,也不是好事,因为按理说僧众是最殊胜的福田,感觉上他好像是一种供养,但这个东西本身已经过期,属于陈旧的饮食,却直接就供养到三宝的身上,对他来说也是比较舍福的行为。
像藏地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些藏族人吃糌粑和酥油,若酥油放的时间长了就会不新鲜,他就觉得不好吃,不愿意去享用,然后就直接拿旧酥油或者已经有味道的酥油去供灯。供灯也属于供养三宝的范畴,像这种都属于叫污秽的饮食,这种供养是有过失的。当然这里我们要讲一个例外的情况,有特殊的情况,他虽然供养的是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但是却能够得到圆满的功德。那么这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没有别的条件了。
《贤愚经》中有这样的公案,当初迦叶尊者托钵乞食,在城中化缘看到了一位麻风女,这位女子整个身上都已经腐烂了,就是说身体出现了浓血腐烂,她的麻风病很严重。当时麻风女好不容易乞讨了一碗馊了的发酸的米汤,正想自己享用时,正好看到了迦叶尊者路过,麻风女对于尊者寂静威仪的行为和他寂静庄严的相,生起了无与伦比的欢喜心,心里面非常想供养尊者,但她也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手里只拿了一碗发酸的米汤,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供品,心里一直处在欢喜羡慕的心念当中。
因为尊者他是大阿罗汉,能够了知人的心性,当时尊者知道麻风女心里的所思所想,就走到她跟前向她化缘。麻风女就带着很惊喜的心情,把自己破烂碗里酸臭的米汤倒在了尊者的钵里。而且倒的过程中,麻风女因为得了严重的麻风病,身体已经在腐烂,当时一只蚊子落入汤里,麻风女试图除去蚊子,结果手指掉落在米汤中,就是有一个手指头掉在了尊者的钵里面。像这样的饮食如何去吃?而且从供品本身角度来讲,这是不是属于不清净供品?食物的本身确实是不清净的,但是尊者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享用那碗发臭的米汤,就等于是麻风女供养了一位殊胜的圣者,命终之后转生在富贵家,并且值遇正法获得饶益。这个公案就是个特殊的例子。
再有像大家比较熟悉的阿育王的公案。当初在做孩童时,看到佛陀和两位大阿罗汉走过来,心里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手里面捧了一把土,放进了佛的钵中来做供品。因小孩的心相续非常清净,而且手头上确实也没有其他的供品,导致后世获得了像阿育王这样广大福报的身份。这是属于特殊的情况,供品低劣,但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发心极为清净,即便是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低劣的物品也是可以获得圆满功德的。但我们平时不能借用这个公案,自己随随便便就在佛前供养不太好的东西,然后在佛面前这样想:虽然这个东西不太好,但我的发心很清净。你有能力供养好的东西不供养,而只是说自己发心清净,这个是很难立足的。
还有关于低劣的衣物,陈旧的衣服,有一个比较具特色的公案,《贤愚经》卷第五,贫人夫妇叠施得现报品第二十五。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她一出生身上就自带一身白叠,白叠就是指印度白色的沙丽(细软的白布),是白色纱的衣服。随着她日渐成长,乃至于到出家的时候,这件与生俱来的雪白软毯也随着变化而非常合身。但是出家了就有点不方便,出家应该是穿红黄法衣的,所以她这种算是比较奇特的现象。众比丘也到佛跟前去问,这一位自带白叠的比丘尼她前世的因缘。佛陀说她前世极其贫穷,而且贫穷到她跟丈夫两个人只有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丈夫出去乞讨时,妻子就只能呆在家里,因为没有衣服穿,全身赤身裸体。妻子出去乞讨时,丈夫只能呆在家里,没有衣服穿,穷到这种程度。
后来遇到了一位比丘来托钵劝化,两个人就商量,家里唯一的家当就只有那一件破衣服,一旦把这件衣服供养出去,谁都不能出去了。这件衣服是他们存活的唯一助缘,现在供养佛陀的话,只有在家里等死。但是两人是这么考虑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贫穷成这样,肯定是因为往昔没有好好培积福报而感召的果,如果说我们这一世再不培积福德,来世可能更加凄惨,最后决定哪怕是饿死也要供养佛陀。最后这两人就用声音呼唤佛陀,因为把衣服供出去,人就赤身裸体,实际上也是不恭敬的相,就出不去,在自己家门口的位置上,伸出手把一件肮脏的衣服想供养佛陀,佛陀知道二人的心情,也明白他们的意思,就伸出他福德圆满的手,接过了那件肮脏的供品,就是那件脏衣服,而感召后世福德广大。这些公案就是特殊的例子。
(网络搜索公案原文白话文:后来遇到了一位比丘来到这极为贫穷的夫妻家门口托钵劝化,适巧妇人檀腻伽裹着破旧的毯子出来。比丘不仅为檀腻伽说布施供养三宝的功德,并且劝檀腻伽到毗婆尸佛说法的地方去听佛开示以种植善根。檀腻伽听了比丘的说法,既感到欢喜又觉得羞愧,因为她连遮身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去到大众当中听佛开示呢?比丘看出檀腻伽的迟疑,慈悲的询问缘由。檀腻伽说出她们夫妇的困窘,同时问道,何以她们会贫困到这步田地?比丘便为檀腻伽说悭贪的果报。檀腻伽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回到屋里向丈夫说:“我听了外面这位比丘所说的道理,感到非常法喜,也觉得很惭愧,今生这么穷苦是自己过去所造作的因果。所以我想把握佛住世的因缘,将我们唯一的这张毯子供养佛。”檀腻伽的丈夫说:“这张毯子是我们仅有的财产,没有毯子遮身,以后怎么外出乞食呢?岂不是要坐以待毙了吗?”
檀腻伽回答:“人生难免一死,纵然是有这张毯子裹身乞讨,早晚也是会死去的。我们这么穷困,就是因为过去生不喜欢布施,悭吝的缘故,今生可千万不能再错失供养佛的因缘,来世才能不再这么穷困潦倒啊!与其生生世世不断的受着贫穷的煎熬,我宁可因布施而饿死,也不愿放弃改变命运的因缘。”丈夫想一想,檀腻伽的话不无道理,今生的困窘谁知道要煎熬到何时呢?实在是苦到极处了啊!
于是檀腻伽将仅有的一张毯子请比丘代为供养毗婆尸佛,并且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烦恼。当比丘持着这件毯子来到佛前时,佛亲手接过檀腻伽的供养,并且为他们夫妇祝愿。来听佛开示的国王、大臣及大众们觉得疑惑:“这么一件垢秽不堪的毯子,佛为什么要亲手持取?还给予这么深厚的祝愿呢?”佛知道大众心里的疑惑,就说:“虽然这件毯子看起来又旧又脏,但却是檀腻伽夫妇的全部财产,除了这件毯子,他们一无所有。至诚的供养,是最清净的大布施。”这时,在场的所有大众纷纷将随身的衣物、用品,布施给檀腻伽夫妇。
过去的檀腻伽就是现在的白净比丘尼;由于檀腻伽是以至诚恳切的清净心供养佛,在往后的九十一劫,每一世出生之时,都有雪白的柔细软毯裹身,并且生生世世衣食丰裕无缺;又由于檀腻伽曾发愿要解脱烦恼、听闻佛法,所以今生能于佛陀住世之时,随佛出家修行,真正的解脱烦恼,证到阿罗汉的果位。)
就是说供养那种陈旧的、很低劣的、破烂的衣服,也有福德圆满的可能性。主要的关键看你的心清净不清净,如果我们供佛的时候有一个清净的意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清静的意乐,它不可能说你本身有这个能力,而却不去做这供养,只是口头上说我的发心清净,这点其实也是比较难建立的。所以现在在座道友,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大部分道友在福报上面我相信都没什么问题,不至于像我刚才举的两个公案,麻风女和没有衣服贫穷者的那种现象,这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平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作真实供养还是很重要的,上师仁波切在这一堂课也是开玩笑说,有些人身体也懒得动,实际上是不太想供养,或者懒得去身体力行供养,只是天天意幻的方式,我供养佛了、我供养师了、我供养三宝了、我供养三世诸佛了、我供养阿弥陀佛、天天就光是想想这个珍宝,然后供佛了;想一想这些山河大地,这些奇珍异宝,之后用观想的方式我送给佛了。天天这样子想可能也不一定有效果,一方面当然不能说他没有功德,说这个不圆满;但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有实际的能力,可以作真实供养,那么应该要尽量的做真实供养。在做真实供养的同时,也要随时随地做你没办法作真实供养的意幻供养和自成供养。如果自己实在没有作真实供养的能力,那么再再地做意幻供养,但这个发心要清净。
供品清净,还有一个是从来源的角度。一个是供品的本身要清净,第二个说也不能供养通过盗窃、掠夺或以谄诳等手段得来的邪物。这个意思就是说,供品的来源也要清净,这个也属于在供品清净的本体范围当中,就是说它的来源,有些实际上是偷东西,小偷偷了东西之后,为了保佑自己后面不犯事,不会有人来查,甚至说我下次偷盗的时候能够顺利一点,他也跑到寺院当中去,拿着自己盗窃来的钱财去供养三宝,这个就叫做供品不清净。供品来源不清净,他是以造恶业的方式来供养。
还有像在藏地有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藏族大部分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以家里的财产主要是牦牛、牛羊。比如说一头牦牛,要是拉到屠宰场去卖,可以卖好几千块钱,它还是很贵的。他们通过自己一年的饲养,养好了之后,可能会把自己家里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的牦牛直接送到屠宰场去卖钱。卖回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钱,他可能1/3拿去供养三宝,用这个方式来清净自己杀业,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比较愚痴的。有钱之后,另外的2/3他就会拿去过他想过的生活。这种很愚痴的行为都叫做供品来源不清净。这不属于误杀,也不是说是自己没得选择,而是明明白白地去杀生。但期许用杀生的钱来供养僧众供养三宝,是不是就能清净自己的罪业?这个其实是很难的,这都属于是发心不清净。他的这个行为对于三宝来讲,也属于供品不清净,其实这种供养是没有功德的。
像汉地刚才讲到一个偷盗的问题,还有像掠夺、谄诳,这个比较好懂,有些是借用非法的行为不择手段,缺斤少两、欺诈、抢夺,各种各样的,有些是借用官位的因缘,有些是借用自己是经商的,里面就做一些手脚,等各种不好的方式得来的财物,然后就供养三宝,祈求三宝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好,让自己能够继续升官发财等等,这些想法其实都是比较愚痴的,这都属于供品不清净。
我们说真正要供养,应该是要有一个清净殊胜的意乐,这种殊胜的意乐,就是你不要指望着用造恶业的方式挣到钱,然后再拿出一部分去寺院里做功德,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了。你这样子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好像是我先造恶业,造了以后我再忏悔,这个想法都是比较愚痴的。如果你真想让自己的罪业清净,前提就是先尽可能的不去造恶业,在自己的意乐上面不能够造恶业,然后再忏前戒后,你才有可能达到清净的结果。像这种明白无误的就是去造恶业,然后又幻想着我把这非法行得来的财物供养三宝,来清净罪业,这种想法也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是很难清净自相续当中的罪业的。
那我们供养三宝的清净供品,一个主要是靠自己往昔所积累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最近辛勤劳作获得的洁净饮食、服饰等。第一种,就是有一些人他往昔积累了善根功德,培福比较好,所以这一世他不需要勤作,他就是富翁,就像现在社会上的富二代,基本上就比较符合这种。虽然现在的社会也比较复杂,因为转生在富豪家,所以钱财享用一生都没什么障碍,不需要勤作就可以过富足的生活,跟他自己往昔所积累的善业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一世的福报或者受用是无勤获得的。
第二种,就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才能够获得的资粮,把这个作为供养三宝的清洁饮食、服饰等等,这样去做供养才会真正具有功德。所以上师仁波切在这个地方举了《大智度论》画师的公案,公案不再重复。但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意义有几点,这位画师实际上他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因为正好遇到的县官也是一位居士,这个县官很随喜他的发心,反而赐予他珠宝和聚落(一个村落或者叫一个县),使得他即生当中得到财、得到名、又得到地、身份和各种受用。这个就属于现世现报的例子,主要是因为他的发心极为清净,出去挣钱12年才挣了30两金子,一次性全部供养僧众,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这件事要是落在我们自身头上,我辛辛苦苦付出了12年的辛劳,得到的财产全部供养三宝,而且心相续当中没有丝毫的悔心,也没有觉得自己多么的光荣伟大,而是发自内心认为是因为我往昔培福培的不够,所以才是这样的贫穷命运。通过辛苦劳作十多年,才攒了这么一点钱,他的心态非常清净无染,供养了之后心里面也是满心欢喜。在妻子对他做各种责难,甚至把他揪到官府里去质问,他也没有后悔自己供养僧众的行为,所以他整个发心意乐是特别的清净。由于意乐极为强大清净的缘故,所以感召现世就感受了供养的果报,使得他远离贫穷的状态。
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像画师一样做到这个程度,但是你们可以去体会,真正布施它的核心点是发心清净,这一点很重要。再给大家讲一种染污心,就是沾染一些名闻利养、世间八法的心。有些人在做供养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希望得到名利。像现在有些做慈善的,就是借用慈善的事业来增上自己的名誉声誉,增上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度,增上得到好的口碑等等。按道理来讲,慈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确实起到了自利利他的作用,是一件非常好的善法,但它也会因某些人在做的过程中发心不清净而染污了本身。不能够说慈善本身就是有问题,或者慈善不值得我们修行人去做,这个事绝对不能这么得出结论。但如果行持的人他发心不清净,可能还是会对很多人起到饶益的作用,这一点来说他还是会有功德的,但源于他的发心有了杂染心,就比如说是为了让自己增上名誉,增上好的口碑,增上粉丝,得到社会的承认,以达到他个人获得一些福利的目的等等,其实他做慈善事业的福德几乎就所剩无几了,就很小。最终也就像他所期许的那样,只是得到一个名声,除此之外,相续中的福德几乎消失殆尽,这个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像我们在座的道友,你们都是想希求解脱道的人,那么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于世俗里面这些虚的东西,图名、贪财这些确实是轮回当中有漏有为的法,不可靠,得到之后也像手上的流沙一样,瞬息即逝。你当初享用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特别的春风得意,也只是那么一刻,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只是无法长留的一个阶段而已,过去了以后,你什么都没有留下。最终你发现,好像曾经辉煌了那么一下,就像昙花一现一样,过后自己名也没有,财也没有,福报也没有了,就落得很可怜的境地。
所以既然我们选择的是解脱道,甚至我们大家选择的是大乘道,那一定要做广大的供养,我们依靠供养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断除自相续的悭贪之心。行持这种法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杂染一些世间的东西。当然有些初学者没有闻思到位,居士和居士之间比,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供养上师1万,我供养2万,你供养2万,我供养5万,看谁的福报大。一方面他源于上师或者三宝或者阿弥陀佛这样的对境作供养还是有功德,但另一方面,他在那种竞争心的形态下,来拼谁的福报大小,还是落在一个名利当中,以这样的心态去做供养,福报被他的这种发心已经损减的所剩无几了,这些人都不懂法义,不知道怎么把握自己的心,虽然做了很多善法的功德,但非常可惜,他的福报经常被杂染的发心折损了,就有点事倍功半的结果,这个是比较可惜的。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是要实现事半功倍的一种效率。借用自己清净的意乐,广大的发心,真正如理如法的行持法行,小小的善行都能培积广大的福德,乃至于到菩提果之间都不空耗,不会消耗殆尽的福德力,这是我们所要去选择的。如果能够真正按照法义去行持,在大乘修行的过程中,你会觉得非常的快乐。修行的本身实际上是具有安乐之自性的。
如果自己的饮食只能自给自足而一无所剩,那么首先陈设于三宝(所依)前作供养,然后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这样自己享用也可以
这个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在藏地的传统当中,供养三宝的东西自己是不享用的,就是为了断除自身的贪心。有些人他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想供养三宝,是为了我在供台上放一下,马上就自己能吃。有时好像我个人也是这种心态,没有完全能对治得掉,就是断除掉这种习惯性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讲供养三宝,主要是以供品清净庄严、殊妙等等这些为主。另一方面也是说,如果你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做供养,这个功德也很大。
但有时在供养饮食的时候,就是买了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想供养完了,在佛台摆完了之后自己吃,因为自己很喜欢吃,所以就控制不住这个心念。当然供佛自己心里面也很高兴欢喜,但总是有一个后面我就可以好好享用的想法。不过凡夫人的心态,有时不是很好把控,不过我们即便达不到这句话,这句话意思说,如果你的饮食再没有多余的,只能够自给自足、一无所剩了,这个时候如果你供养了三宝,你自己就饿死了;如果你自己吃的话,就没得供养三宝。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可以先把这个东西陈设于三宝的所依面前做供养,就是你也供养了,事后观想三宝将这个东西赐予我,就像赐予悉地的方式一样赐予我,自己再享用。这样解决了你可以供养三宝,同时又可以使自己饱足。
按照汉地的习惯,居士专门喜欢吃供过佛的东西,不是因为他们相续中悭贪,就是他的理念当中,这个东西是已经被三宝加持过的加持品。比如说我买了香蕉之后,我不供佛直接吃,那么就是吃了香蕉的本身,它给到我润肠、爽口、滋润的作用,吃的也很高兴,觉得非常的香甜。我把这个香蕉先供养三宝,供养佛陀,然后再享用,他认为吃这种供品可以清净罪业,加持力更大,他是那样的概念,所以居士们都很喜欢抢供过佛的供品来享用。
这个不能完全说他是有贪心,他视这个东西是一种加持品,具有能够让他增上功德,清净罪业的一个加持品。当然按照我们这次学《藏传净土法》也可以说是有依据的。因为藏地的环境很方便,到处都是山、草,所以随便放在一个干净点的地方,飞禽类就直接把它叼走吃完了。但是在大城市当中,这个是特别不方便的。而且在汉地的习惯当中,寺院当中都一直认为,佛台上撤下来的供品,是具有加持力的食物。所以上师仁波切也是这样说,我们这个东西供完了之后,你送出去是可以的。若自己享用,就观想三宝赐予我悉地的方式,自己享用也是可以的。在这里也算是有经教的依据。
我们应当供养我执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善根),所谓我执的三种事物是什么意思?就是身体、受用、善根。我执指的是,他会把这个东西执着为我所拥有,我的身体,我的受用,和我精进培积的善根,这是我们最执着的三方面。
即供养自己所珍爱的身体,滋养身体所需的饮食、财物、牲畜、住宅等一切受用以及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这三方面是我们每个人最执着的。你说我们每个人谁不珍爱自己的身体?为了这个身体付出一生的辛劳,都乐此不疲的。为了让身体庄严好看,自己绝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在给身体吃喝,给身体打扮、美容、理发、沐浴,用各种的化妆品来修饰他,实际上都是为了这个身体。每个人对身体、受用的执着都是比较严重的,我如果没有这些受用,我当人
的意义好像都已经失去了。我什么都没有的话,一般情况下,自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所拥有的资具或者物资,他是受不了的。
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讲,三世所积累的善根是修行人最执着的,他最执着自己的善根功德。每个人修行人都会习惯性地惦记,我做这件事情功德大还是功德小,我培福福报大小的问题,我的善根会不会损耗,这是修行人最执着的一个点。对于这三者身体、受用、善根,通通供养上师三宝,或者说供养阿弥陀佛。这也是修心为什么?对治我们对于身体、受用乃至于贪著善根也是一种贪心。但他对治的方法非常善巧,不是我们说这个东西就不要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没有达到等净无二的境界,怎么可能说善根不要了?这个只是词句上的说法。其实在修行的意义上,我们都不可能说对善根不执着。
这种执着以前上师仁波切在不同的经教里,在讲课的时候都说过,作为修行人,他希求成佛的执着和希求善根圆满的执着,乃至到获得佛果之前是不能舍弃的。它是一种善的执着,这种执着可以让我们脱离轮回,成为脱离轮回的因,而不是束缚在轮回中的因,所以对善根的执著相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就是应该要执着它。你从对恶的执着转成对善的执着,你的解脱就会越来越迅速,很快的速度就能够得到真实的解脱果。这一段就说整个这三者都是一种修心,那具体的看下面。
尽管我们现在不能够做到真实供施自己的身体及一切受用,但是要观想:以承侍阿弥陀佛的方式供养身体,
我们不是说要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供养阿弥陀佛,那么身体怎么供养?上师在这堂课以开玩笑说佛陀也不吃人肉,你说上师我把我的腿割下来,大腿割一截,小腿割一截,然后放在一个盆子里摆在上师跟前,供养上师,这是我的身体,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佛菩萨也不希求这样的供养。那么所谓的供养身体到底是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我们虽然真实去供施自己的身体不是很现实,供施自己一切的受用,这个作为凡夫修行人是很难做到的。供养身体是属于极大布施,就像一地菩萨供养自己的头目手足一样。那么供养自己的一切受用,属于财施里面的广大布施,就像我们的本师在因地的时候,供养自己的宫殿、国土、妻子、儿女,这些都属于广大布施的范围。
作为初学者是遮止广大布施和极大布施的,不建议初发心者做这样的一种供养。为什么呢?容易生悔心。一个就是做广大布施,包括连妻子、儿女所有的国土、宫殿都供养掉,当他自己生活处在一种贫穷或者无依无靠的状态中,因为把自己的资财全部都供养干净了,那么自己变成无依无靠的一个身份,甚至用乞讨来生活,他就容易生起后悔心。所以作为初发心者,在相续、修力没有稳固的时候,不建议做这样的广大供养。
另外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做布施更是如此。因为凡夫人他在割截自己身体时,感受的是自相的苦受,非常强烈明显的剧烈苦受。因为不堪能,99%的可能性是会生起后悔心。你要是把自己胳膊或者大腿上挖一块肉下来,那种痛苦就容易让自己生起后悔心,那这个布施的功德就被损毁掉,因为他这一念后悔就全部都失毁了。所以作为凡夫修行人,初发心的因地菩萨是遮止做这些大供养的。
但是要观想:那我们供养身体是什么样的方式来观想?承侍阿弥陀佛的方式供养身体就是说用我的身体来供养阿弥陀佛或者上师或者僧众,就是在承侍他们。这个承侍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从而断除所谓我的身体是我的这种执著,之后精勤行持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事业;这个就是指,我用我的身体精进地行持饶益众生的事,把他们都引渡到极乐世界当中去,这个就叫用身体来供养上师,这个讲法是极具善巧性的。所以在座的道友们,如果你们相续中愿意以大乘道来修习一生,愿意修行净土法门,净土是大乘特别捷径的精要法门,它的核心是一定要发菩提心的。那我愿意发菩提心,这个实际意义上就等同于你已经对阿弥陀佛做了极大供养,就是把你的身体供养出去了。怎么供养?在实际的行为当中去好好地利益众生。
可能作为你们在座的人,有很多在实际发心当中,就有特别多的纠结,觉得耽误闻思了,觉得发心会有很多的矛盾。其实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本身,并不像你世间当中的那种普通工作,而是你做这件事的本身,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层面,就是对阿弥陀佛做身体的极大供养,这个功德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能够迅速圆满资粮。所以我们大乘的道始终是什么?你真实的利他就是究竟的自利。
这些内容其实前段时间上师波切在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就讲到了,度摄品里面以四个理由宣说为什么度的决定数目为六,其中有一个可以圆满自他二利的角度,它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方面就是说,从自利的角度可以归摄几点,从利他的角度可以归摄几个,所以这个度数为六是决定的。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讲到,其实大乘菩萨他的这种利他就是最究竟的自利。自利和利他并不是别别他体的关系,并不是互相不相干的两种法。而在大乘的理念当中,我度化众生,我饶益有情,我发心为众生做事,我身体力行积极地广弘佛法,让有缘的众生都能步入佛门,其实这就是最圆满的自利行为,它是这样的一种理念。
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给大家多强调一点,因为每个人的我执都是根深蒂固的。在不清楚法理时,让一个人放弃自己觉得特别切实的利益,而迈出那一步去饶益有情,他就觉得很纠结。他觉得我去利益众生,我去发心,会浪费我很多闻思、念咒的时间,我的这个时间,那个时间,我的修行怎么办,我的功德怎么办?发心过程中还会有种种的烦恼和违缘,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周围的人却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生起了嫉妒傲慢之心,有些人就认为你做的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自己付出了很多之后,还得不到半句好评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很容易生起退心,就说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些,我自己在家里好好的念佛不好吗,我自己在家里好好的祈祷阿弥陀佛难道就不能成就吗?
话当然不能这么说,就是说自己好好的念佛,肯定也有解脱的机会,但是真正的大乘道的走法,在饶益有情的过程当中,哪一个饶益有情的事业会容易做,不都是违缘重重的吗。你帮助一个众生让他步入解脱道,你在做能够让众生值遇佛法,甚至于解脱的顺缘事业,那怎么可能不遇到违缘。但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清净了自己无量劫的罪业,圆满了无量的功德,而真实究竟的佛果的自利功德,实际上是在利他的过程当中获得圆满的,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说到这个问题,大家还是要在想法上多去思维,把自己包裹的很紧,光是我我我的这些想法,一点一点的放淡。放淡一点,你就能迈出去一步;再放淡一点,你就能够永远地再迈出去一点。在这个磨练的过程当中,大乘道会走得越来越稳固,它所培积的资粮也会非常地迅速。
作为初学者来说,实际意义上,众生是我们最大的恩德田。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我在饶益有情,我在度化众生,我在引导有缘的众生能够接触净土法门,让他们能够在临命终时,也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表面看起来,好像我是一个具功德者,但实际上,是众生成就了我们每个修行人,使得我们成就了佛果。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具恩德者。如果道理上能够懂得,在整个修行的路上,发心的过程当中,心态上就会摆的比较好,不管遇到了什么,坚持自己的发心不退。
还有一种方便方法,上师在这一堂课里面也提到了。比如说你自己没有很强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事业,你的能力是做不到的。那用什么样的方法也可以算是对阿弥陀佛的身体供养,做这种极大供养?就是融入到具相善知识的事业当中去。真正具有法相的大善知识,他都具有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具有这样的威德力,我们根本就做不到十万分之一,但这些具相的上师们他们能做得到。像我们的上师仁波切本身就是一位特别具相的善知识,他有广大的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修行人,在能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投入到上师的事业当中去,在上师整个事业的氛围当中,你做其中的像一滴水或者一个螺丝钉一样的作用,那么上师整体弘法利生的功德你都能够获得,就是这样的一个力量,这个也是非常善巧、具有方便能培积圆满福德。
换句话来讲,说的比较通俗,咱们还是还是沾自己上师的光了,借用了上师的这种事业。你们在外面的居士,在这个各地区,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因缘,需要为学会发心,不管是哪个角落,哪个行业,或者说哪一个环节,做一些发心的工作。其实不要刻意地去回避,或者说就是逃避,就是不答应,我忙、我不方便、我没时间,这样那样各种各样的,其实你在这里面出一分力,就整个都是融入在整体上师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
那么我们在学院里面,也是自己参与到上师的事业中,在里面增添一分哪怕是半分的力量。虽然自己的能力和福报确实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你能够参与到哪怕半分的作用,也会获得整体上师弘法利生广大功德的福报,这是名言的一个法尔道理,是修行的捷径。所以也希望你们自己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见解,真正很客观地去面对,我这条大乘道应该怎么走。
另外一方面,未来你们长期地闻思修行下去,肯定会成为对别人有帮助、有饶益的身份,那么你在引导有缘众生,或者说引导后来新学员的过程中,应该要给他们一种正见,不要把自己种种的分别念掺杂在其中,要具足真实的正见,把正确的佛法意义传与他人,这才是最究竟的一种自利,这是具有窍诀性的一个讲法。这一段里面说,作为我们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身布施,就是身体供养,以上就是它的精华要义。
为了在临终时不贪执受用,从现在开始就要供养一切受用;
这个问题,上师在这一段后面说,为了临终时不贪执受用,从现在开始就要供养一切受用,此处应该是真实供品当中的第二大段,就是吾身受用,自己的受用也是我们最大的执着点。前面的身体是最大的执着点之一,受用是第二大执着点之一。尤其人在临命终时,如果受用方面贪执不断,很容易障碍自己的往生。对于自己的身财、受用,执持不舍,这个是很难往生的。不是说我们现在必须要把家财散尽了。这里上师波切也讲到了须达长者,实际上就是给孤独尊者,我们在佛经当中经常会看到他的名字,而且大家都很熟悉。他和王子一起供养佛陀精舍,也是佛陀广弘佛法最平凡的一个地方,在经文当中经常出现。
须达长者的这个公案,上师在这里也大致讲到了他的过程。好像前段时间我们也讲过一次,今天这里就不细讲了。经教里面描述他是七次富贵七次贫穷,就说他一生当中,你像这么大福报的富豪之人,他的福报圆满甚至超胜于国王,这么大一个具福德者,在一生当中都出现过七次贫穷。而且他七次贫穷,基本上都是因为他做广大供养,做广泛的布施,把自己的家财散尽了,穷到最后要到垃圾堆里乞讨,要到垃圾堆里面捡东西的程度,穷得一穷二白。他不是自己挥霍掉,都是做供养、做布施散尽家财。他的妻子跟他一样有善根,面对丈夫这样不停地散尽家财,上供下施,一点意见都没有,而且依旧很欢喜,富贵的时候也跟着丈夫富贵,贫穷的时候也跟着丈夫贫穷,一块过苦日子,没有丝毫的怨言。对自己曾经缘于佛陀及眷属做这些殊胜的供养,一点悔心都没有,非常地欢喜。
看到这些古代殊胜的修行人的经历,其实会给我们末法时期不管是不是修行的人,哪怕是世间人,假如能够听得到一点点佛教里面的公案,我觉得对他们的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你就比如说咱们现在社会上的富豪,不管现在显现上,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得到了他的权势和财富,毕竟他往昔肯定是培过善根的,那有一些因为经济危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夜之间穷困潦倒,一夜之间就破产了。其实有时候大富豪破产,可能他破产后的财产都比我们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要多得多,这个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说。我们看到须达长者这一生的经历,七次富贵七次贫穷,他依旧不变他的初心,最后确确实实福报非常圆满,导致于在地底下直接涌出宝藏。尊者能够施舍成这样子,肯定相续中对这些身财、受用、家财万冠没有任何的悭贪之心,这一点大家应该是比较公认的。他的相续也成熟。夫妇俩在佛的教法之下,直接获得了须陀洹果位。作为在家人,他所得到的初果果位就超凡入圣,成为圣者了。
这个对我们很有警醒的作用,如果把这些佛教里面简单的公案,真实故事给在家的富豪讲一讲,那他有一天真遇到破产时,肯定不会选择自杀了。你只要能够找对方法,不要担心自己暂时的这种起伏,商场上的起伏,经济危机的威胁。像在古印度的时候,连给孤独长者都会遇到这种现象,那我们现在末法时期,本身相续中的福报就浅薄,外在复杂环境跟古时候是没法比的,他都会遇到七次的大起大落,我们现在财富突然拥有,突然一下又消失了,又算什么呢。如果你能够把握住自己乐善好施的这颗心,你根本就不用紧张,不用害怕自己的福德再不会来。你就在培福上好好去培积,因果绝对是功不唐捐的,它的规律是不会出现好像有如是的因,却感召不了如是的果这样的情况。
我们换句话来讲,作为须达长者他的福报有多大,那他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七次起伏?毕竟也有他的一些因缘。在名言的现象当中,好坏苦乐,富贵贫穷,它本身就是名言无常的一个法性,是自然的一个现象,所以不用特别的执著,产生很大的恐惧心,就觉得整个彻底完蛋了,自己也很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这里面的道理作为我们修行人,同样
有用。从古时候看这些高僧大德,再好的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时候;再富贵的富豪,他再怎么去培积福德,也会遇到起起落落的现象,这是名言的一个自然规律,所以心里面不用太恐惧。
关键是我们心相续诚信因果、秉信三宝、乐善好施,坚定自己行持这些善法,一定会得到善果这样的知见,走下去就对了,未来的果肯定是光明的。中间过程暂时的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名言中的正常现象。它不会因为你学佛,而往昔的一些业缘就不现,也不会因为你学佛,就像我装进了保险箱一样,什么违缘都不起现,这个在有些课的内容中,也再再跟大家沟通过,你学佛到底对佛法是什么样的认知?你对于佛教里所讲的因果,是如何去理解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提到过,也跟大家曾经分析过:相对来讲,三世因果所导致的,看似好像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的那种现象而已,这些我们在前面很多堂课当中也涉及过一些。
同样今天这个地方,讲到受用的问题,作为须达长者,他的福报圆满,他是舍卫城首富的身份,都会有七次的起落,虽然是大福报者,虽然是富豪,但他的相续中对于受用丝毫不贪着,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本分。并不是说修行人就不能够拥有财富,但是他拥有财富,在他修行的心态上来讲,确确实实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成为他证悟的因缘。
将一切善根观为(普贤)供云而作供养。真实财物中的供水、净足水、鲜花、薰香、涂香、酥油灯、香水、神馐、乐器等所有一切供品,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作供养。
就是我们修行人很执着自己的善根,我辛辛苦苦培积的善根,为什么要给别人?我们这里说观为普贤供云而作供养,就是把善根也供养阿弥陀佛及一切众生。有时候大家可能对这种供养不是很紧张,因为第一个方面,我知道虽然这样去观想,但是功德还是我的。第二个方面,很多人学了菩提心都知道,我这样去观想功德更大。知道结果是很好的,但实际意乐上,你真的愿意发自内心把自己这种善根送给某一个对境,这个对境可以首先选自己喜欢给的对境,愿意给的对境,如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我巴不得把善根给他让他越来越好,这个一般父母都有这样的心。然后第二个就是给到普通人,第三个给到一个你最讨厌的人,你把你辛辛苦苦挣来的善根,你说我把这个善根送给他,愿他们能够好上加好,而且这个人还天天损恼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还是修行非常好的一个状态,也是菩提心比较到位的一种状态,但我们这个讲的就太高了。不管怎么样,现在基本每次我们的课前课后都是观想,将自己所造作的善根来做普贤供养。说到普贤回向,其实就是把善根供养给别人了。
真实财物中的供水、净足水、供养清净的水,享用的意思;清净自己的双足。比如说作为一个凡夫,平凡的可怜众生,他会供养清净的水来洗佛菩萨的足,代表完全五体投地的恭敬。这能够感召到他世世得到尊贵之身的果报,还是很殊胜的。
鲜花、薰香、涂香、酥油灯、香水、神馐、乐器等所有一切供品,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作供养。
就是经济条件能够承担、能够应付的。以前佛陀在经教里面,也曾经对于在家人他的财物如何去理财,其实在很古老的佛经当中是有这样宣说的。比如说作为在家人来说,自己所挣到的财产应该是,有些经教里讲分三份,有些说分四份,分这几份应该如何去分配?比如说你挣到这个钱,分成四份,一份就是供养三宝,就是每得到一笔钱财都用1/4的部分去做,就像我们这里所说的,上供下施的一种供养来增上自己的福报,就是培福。第二份就是作为你平时做生意,或者做什么事情的一个正常资金运转,就是要有1/4的钱来做一个正常的运转。第三个1/4,就是自己去享用,我挣的钱自己肯定要享用的。第四部分就是把它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就是万一出现了饥荒、战争、灾难、生病了,这些钱就可以拿出来急用。
就是佛陀在经教当中,也是告诫在家人,要合理去处理自己的财产,要合理地去分配。并不是很简单的说,你们在家人为了福德圆满,你们要把挣得的钱全部一分不留地供养三宝,佛陀并没有这样说。而是一种很合理,把它分成四份的方式。也考虑到了要储存一部分,考虑到自己要受用一部分,考虑到他有一个正常运转的那一部分。他挣来的钱,本身也跟他前世的福德因缘有关系,这是根本因。同样的话,我再把这个得来的资金,继续去做上供下施,会成为我后世,乃至于生生世世福报的根本。所以他这个安排就是非常地合理。那我们自己平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也可以做一个合理的分配。一方面你要懂得你挣到一分钱,要去培福的道理。另一方面,就是合理地运用这些财富,不至于自己因为财产管理不善,而导致一些负面的影响。
当然如果说,能够像须达尊者他这种广大的布施行,我们当然是万分随喜的。这种行为可以算是广大布施,把自己的身财、受用全部都布施干净,但它还是容易使初学者生起悔心。你像须达长者,他去垃圾堆里面捡东西吃,他心里不难过,我们可不好说自己是不是一定不难过。当你受到家人的责骂,受到别人的歧视,自己变成一个真实可怜的乞丐,跟自己以前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反差,你说你一点都不难过,这个谁也不敢保证的,还是要观待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那个佛经里面的教授,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也有培福、也有受用、也有储蓄,也有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这一部分运转等等,这些方面都要考虑的。
拥有财物的那些富人是由于往昔曾积累福德所致,如今成为富翁的,
就是说这一世成为富有的人,和他这一世的精勤劳作、他的经商方法,这些都有关系,这些都是助缘。根本的因在于往昔肯定是培积过福德的,否则他光是这一世的助缘具足,没有往昔的福德之因,他再怎么精勤努力都是很难成为富翁的。这一点因和缘的关系大家应该以前都听得比较多,应该能明白。
现在更应该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财食受用来积累福德
作为富翁来讲,你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富人,是因为往昔积累善根所致。如果你想来世继续具足福德,具足丰厚的受用,那么这一世还要继续培积积累福德,你来世才能依旧成为富豪,才能够受用不缺。就像银行里面存钱一样,不能光花不存,还是要借用自己富人的这种身份和丰厚的受用,再再地积累福德,才能使得自己的财富留存到今世乃至于后世。
无有财物的人们是因往昔未曾积累福德而导致如今成为穷人,反过来另一个层面就是穷人,他是因为往昔未曾积累福德而导致如今成为穷人,现在虽然十分贫穷,但是包括乞讨得来的饮食在内,都需要作供养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往昔没有积累福德才导致于今生贫穷,所以我要想我的来世脱离贫穷,这一世再穷也要去做供养。所以这两句话就说明,富者也要做供养,穷人也要做供养,要了知当中的因果规律。
《贤愚经》卷第五里面有个公案,叫做“迦旃延教老母卖贫缘第二十六”。就像这个老妇人,特别的穷,穷的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尊者劝戒她之后,她想供养尊者都没东西供,她就伤心大哭,后来尊者说你不是没有东西,你现在不是在这里打水吗?你把这水供养我,这就是你的供养。她就是在尊者的教授之下,供养尊者一碗水,供养一次后,永远远离了贫穷。
所以穷人其实也不是说不能做供养,如果说一分钱都没有,其实还可以做七种布施,比如说面带微笑,就是属于赐予别人微笑的布施。眼睛用那种喜眼,用温和慈悲的眼睛去看对方,别人得到一种温暖,这个也是一种布施。用爱语来做布施。还有就是把自己的房舍给道友们共修,作为经堂,总共是七种,我们后面能学得到,这样就能够培积大福德等等。
上师以前讲《藏传净土法》曾经引用过佛经的教证,哪怕是一分钱都没有的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很多供养,就看你自己会不会供。我们现在在座的各位道友,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会说有穷的连一分钱都供养不成的情况。那么在自己现有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合理分配财产,也不要去跟别人比,在自己经济能力的范围之内,积极做上供下施,就能够生生世世远离贫穷。而且,做供养不是拼财富,关键点是锻炼自己的那颗舍心。你相续当中一定要远离悭贪之心,才能够生生世世舍离贫穷,这是关键点。不是说我供养的钱多,我来世就会永远远离贫穷,我供养的钱少,来世可能就还是贫穷,不是这样的道理,它主要在于自相续中那颗舍心。
前面我们依旧说到,须达长子他能够对佛陀及眷属作如是广大供养,相续当中真的对身财、受用没什么悭贪之心,对于佛陀又有无与伦比的恭敬心,所以才能够做到这一步。我们虽然说没办法跟尊者这样去比,你们也不要硬这样比,但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找一个借口,实际上自己相续当中对身财、受用执持不舍,对于身外之物非常耽执,这样可能即便是做过供养,悭贪之心也没办法舍掉。舍不掉这一点,你来世有可能还是感召贫穷的果报,所以还是要在心上去修炼,要在心上去断除自己悭贪的烦恼,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圆满的功德。
所以,富者不应死守不舍,穷人也不能以无有为借口而将供养当作付税一样。
这句话说的非常的经典,付税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供养、不得不做,但心里面就好像是给别人交税一样的,特别无可奈何地去做供养。这里为什么这样去描述穷人?就是因为穷人的财富不多,所以他对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资具特别的耽执,他很恐惧把这些东西再舍掉,他就一无所有了,所以这种悭贪心更加不容易放弃。但是他又懂得这些道理,明白舍一得万报,我只有布施才能得到财富,才能得到受用,生生世世不贫穷。虽然道理上这样说,但因为贫穷的缘故,心里面对于财物是非常悭吝的。所以在做供养的时候,一方面,有些就是以我穷、真的没钱这个借口不做供养。还有一种情况,即便供养,就像付税一样不情不愿,不得不做,但做的同时悭贪心一点都没有断掉,其实这个都没有作用。就是说我们真的要做供养,是从心上去断除对它的执持不舍,这种供养才能够导致于自己生生世世福报圆满。所以了知这些道理之后,有些富人就跟那个BaBaGong???一样的,虽然富可敌国,但是对于财产死守不舍。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高中课本里就有这样的课文。这种情况即便是富豪,一样都是堕落到恶鬼的果报。
人人都要尽己所能来积累福德。
积累福德的方法是什么?从自相续当中要断除悭吝心,拥有舍心和施心的功德,这样的一种意乐,在做任何的供养,都是圆满资粮的方法。那么在自己能力的范围之内,尽其所能,哪怕做一次的布施,哪怕是做一个微小的供水等等这些善根,都可以圆满自己的资粮。当然如果说经济能力具足,能够做精致的供品,广大的供养,那个确确实实福报是非常圆满的。
今天的辅导就先讲到这里。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