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究竟是什么? 返回

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究竟是什么?






【编者按】 



人脑中的记忆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我们的记忆结构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三个记忆结构,就像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三个连贯又独立的加工工序,我们的大脑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会先进入感觉记忆,接下来只有那些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感觉信息才有资格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也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当需要被我们大脑运用的时候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不如我们打个比方,如果说长时记忆是电脑的中央存储器,那么短时记忆就是我们电脑屏幕上安装的各种软件和程序,而感觉记忆不过是你在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输入到电脑里的信息。


再比如你和一位好朋友在QQ上畅聊,你发送的文字就是一种感觉记忆,被保存的聊天记录就是短时记忆,而对于QQ这个程序的内存所占整个电脑里的空间,和在C盘形成的新的系统文件,就是一种长时记忆。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再理解一次,当你看到了一位让你心动的异性,“看”这个动作就是产生感觉记忆的推力,如果你觉得他或她的盛世的美颜打动了你的心,那么他或她的高鼻梁,大眼睛就会成为你的短时记忆,于是你开始一天又一天的想他~或想她~久而久之,你发现自己根本忘不了他或者她,于是他或她就成为了你的长时记忆。


所有的喜欢都是源于第一眼的对视,对视多了,就尴尬了,莫名就会出现其他情愫了。所有的爱都源于第一次的怦然心动,就是这么个道理。


也难怪有太多的科学家感叹,人类才是地球史册中最不可言说,最捉摸不透的完美创造。我们的记忆只有经过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三个过程,外界信息才能为我脑所用。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 ▍ ▍ 




幻觉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唯识宗认为,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众生的心以外,没有物质,密宗也基本上这样认为。当然,这与唯心主义者所讲的没有物质,只有心或意识的见解是不同的。


唯识宗与密宗都承认有物质,但这个物质是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创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众生的意识。在众生的意识里,能储存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佛教称之为“习气”。


当习气的能量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显现外面的世界、众生等景象,所以,外在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我们的内心。


什么叫习气呢?比如说,如果在地面的雪上撒一点有颜色的东西,当雪融化以后,颜色就会残留在地面上。同样,如果我们偷了东西,这个偷东西的业就会像雪上的颜料一样,以类似能量的方式,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能量,就叫做习气。










  ▍ ▍ ▍ 




轮回



什么是业?   


要想全面了解业,《百业经》、《贤愚经》等佛经,都是很好的教材。在梵文里面,业称为“嘎尔玛”。


比如,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叫做业;一个人去建一栋房子,建房子的工作,叫做业。具体地说,一个人去杀一头牛,这个人不是业,这头牛的生命也不是业,这个人去杀这头牛的整个过程,才叫做业。


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作者做某件事的过程,却看不到其中的业,但即使看不到,也不能说明业不存在。以杀鸡为例,当内心有了杀这只鸡的念头,也有了杀这只鸡的过程,则在杀鸡结束的时候,就留下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播洒并存留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这就是业的种子。


阿赖耶识就是承载业的一种载体、容器。


的种子,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就像电脑数据储存在硬盘当中一样,虽然肉眼看不见硬盘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数据仍然在硬盘当中存在。


当业的痕迹留下以后,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会产生。 










  ▍ ▍ ▍ 




起源



业还可以分为引业和满业两种。


引导众生投生的因业,叫做引业。决定众生投生之后健康、多病、贫穷、富贵、长寿、短命、幸福、痛苦等满一生的业,就叫做满业。


一种引业,可以让一个众生反复多次投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造了无数的弥天大罪,死了以后却转生为人,就是因为此人过去世所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引业还没有穷尽,所以即使他这一世造了如山的恶业,都只能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不会立即成熟让此人堕入地狱,这就是引业的功用。 


去世时候的最后一个念头,像横跨两岸的桥梁,是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故而相当重要。











  ▍ ▍ ▍ 



解脱



业,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推动力,有了内心的震动,稍稍发展就形成了烦恼和业,并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与世界。 


有些人没有任何证据,却爱说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但因果道理连任何科学和哲学都无法推翻,我们又怎能一概否认?


就像犯法要进监狱一样,做坏事受苦报,是天经地义的事。




文字:来自《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