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顶流 | 中观之父龙树所著《六十颂如理论》 (三)
龙树 · 六十颂如理论
我要谈一谈中观的目的为何。我想讨论这一点的原因是,当我们阅读、学习中观哲学的时候,往往可能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智识上的训练。有人这么想是有原因的,因为中观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国家,不是真正要创建什么政治体系,因此有些学生容易认为中观就只是一种智识上的训练。
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和许多宗教不同,佛教对建立国家真的不感兴趣。事实上,如果大家记得,佛教的“大老板”(佛陀)离开了他的国家。但是,我们不能将此误解成佛教不关心社会状况。当你了知一切都是出自缘起,并且因此开始发展出慈悲心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服务社会,而且这种服务是无偿的——这很重要。
佛教国家尼泊尔或佛教国家印度这种东西并不存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一旦哪天出现了那样的东西,就是佛教已然腐败的时候。
那么,我们的目的为何?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关注的是见到实相——不只自己见到,而且如果可能,如果你更加勇敢,甚至还要帮助别人也见到实相。
各位肯定听过“涅槃”一词,因为有这么多关于涅槃的东西:涅槃餐厅、涅槃咖啡馆、涅槃的相关书籍,甚至还有称作“涅槃”的香水。涅槃,即梵文的nirvana,在藏文中称为“踏巴”(tharpa)。“踏”这个字有“释放”、“解脱”的意思。从什么当中释放出来呢?从“不知道实相”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例如一个孩子看着在舞台上面表演的舞狮,孩子不知道这是假的,只是面具舞而已,于是感到害怕。但是后来这个孩子去洗手间时,不知怎么走错了路,到了舞台后面,在那里看到其实是人在戴面具——于是他解脱了,真正的狮子不复存在!
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达到涅槃”,例如有时候我们会说:佛教徒修持佛法是为了“成佛”。成佛与获得金色皮肤毫无关系,因为现在大家在韩国就可以得到金色肌肤。梵文的“佛”(buddha)具有觉醒、觉者的含义。我们谈到觉醒的时候,同样又要再度说到:觉醒成什么?从什么当中觉醒过来?——从“以幻为真”的沉睡中觉醒。
根本上,我们在谈的一直都是:看见实相。说到看见实相,它可能是简单而世俗地看见实相,像是明白或注意到无常这个事实,亦即世俗谛。例如,大家都会死,死亡是不确定的,让我们死亡的因缘众多,而永生不死的因缘却极少——实际上是根本没有。这是非常基本的世俗谛,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就连这个世俗谛都很难理解,尤其难以接受。尽管你可能在理智上有所理解,但是要实际从情感上接受,却很困难。举例来说,我计划两年后要去撒哈拉沙漠,而我现在就已经在查看旅行社、酒店、车票等等的这一切,因为我盲目地认为自己两年后还会活着。
现在你可能会问,了知这类真理有什么用呢?用处太多了!如果你明白自己的生命无常、自己随时可能死去,这样的认知会把你从许多不必要的欺骗中解脱出来。虽然我说过“佛法的目的与建立国家、政治体系或任何东西都毫无关系,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了知实相”,但是了知实相的利益却能为个人和社会都带来帮助。
你可能会问“如何起到帮助?这种了知如何能帮助我们个人和社会呢?”比如说无常,了知无常在很多方面皆大有帮助!在你向朋友道别时,如果你已经接受了无常,你就会发自肺腑地说再见,因为你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你会全心全意地喝一杯茶,因为这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杯茶。了知无常还会影响你购物、饮食的方式,了知无常也会决定你是否前往韩国。
这会有什么帮助呢?你购物方式的改变会对生态产生直接影响。其实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忆念无常也会让你变得富有。因为当你有了无常的观念,可能就不会购买不必要的东西。如果你不买非必需品,钱就留在你的钱包里。如果钱还在你的钱包里,你就稍微富裕些。
然而,当我们谈论实相的时候,尤其在中观学派中,我们说的不仅仅是无常这样的真理,我们说的是另一个层次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昨天讨论了实相,而且在我问各位实相是什么的时候,许多人都给出了非常好的定义。其中有人说到“可靠性”,这是我要挑出来讨论的一点。
但是在此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这一点,而且我也应该告诉各位这一点:要探讨佛教哲理,可以通过分析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情感上、经由虔敬心而接受的方式。记得吗?昨天讲过有三种不同的探讨方式,在这里我们不会谈论密乘的方式,而是主要讨论利用推理的方式来建立见地。
在佛教学习中,推理和逻辑是非常重要的研习内容。但推理和逻辑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几乎总是主观的。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你不是直接感知事物(现量),就是使用逻辑推论(比量)。“我看见有人在这里”——这是直接的认知,不过这只是人类世俗层面的直接认知。“我后面一定有人,因为我能听见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推论。但是逻辑推论非常不可靠,因为也可能我今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喝了很多大麻饮料——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饮品,就不需要说明了——所以我才听到声音、听到人的动静,于是我认为他们一定是人。
你们也听到了吗?你们能听到我身后的声音吗?能听到,好,这就是共识,所以那里一定有人,因为你们也同意了。但是你们也可能全都喝了大麻饮料,一百个傻子的同一个决定并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真实,因此共识其实并非真正评判实相的最佳方法。
我现在是在讲中观,并且我只是给各位一些可以用来稍微探讨这部论典的工具。主要的逐字逐句解释,请和堪布讨论。而且各位应该进行逐字逐句的研读,因为尽管我说过这部教文是公元150年的著作,内容却极为先进,其中没有任何一个论点是过时的。是否如此,各位总是可以分析看看。
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一些关于推理的想法。推理始终是一种逻辑推论,而推论通常是主观的。
现在回来讲“真实”或“实相”的定义。龙树说过:“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根据龙树所说的含义或定义,实相必须是不造作且独立的。因此从逻辑上来说,实相必须是恒常的。如果实相不是恒常的,它就不可靠了!“噢,他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他真的很慈悲。”然而第二天你去他那里的时候,他却脾气很不好。我们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脾气不好,但是过了一天,他又满脸微笑。因此,任何依赖外缘、有所造作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龙树不断阐述事物并非真实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请时刻牢记:龙树等中观学者,还有我们所有人,我们不相信有真实存在的涅槃,我们不相信我们钟爱的那个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必须明白这一点!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得把这刺青在皮肤上。但是要小心,如果你把“涅槃并非实存”纹在身上某个地方,然后在一个情绪化的佛教团体中晃荡,你可能会遭人殴打。
因此,佛陀——亲爱的佛陀——并不真实存在。我又在重复这些内容了。然后你们会问:“这有什么意义?那我们在这里做什么?我们何必花钱飞过来,在这里坐上一整天,而不是在其他地方玩乐,我们在做什么呢?”这就是昨天讲过寂天所说的:“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此痴。”2原因在于:我们因为不了解实相而正在受苦。
我会再三地重复这一点。因为你正在做噩梦,你梦见自己正在和一头大象睡觉,而你并不喜欢那种感觉。想象一下,如果它是一个填充玩具,那当然没关系,但我说的是一头真正的大象。如果它是一个玩偶,如果是小飞象丹波,那还挺好的。但是如果你梦见自己正在和一头大象睡觉,你会想要摆脱那头大象,不是吗?尤其如果那头大象想干坏事,尤其是那头大象就要亲吻你了,你不会喜欢那样。特别如果你是那种严守道德、清教徒式的人,你不会希望别人看见一头大象正在亲吻你。而大象就要亲吻你了,你的第一反应是左右看看是否有人正在观看你,接下来当然你会设法把这头大象赶走。
龙树在这里是怎么说的呢?“大象并不存在,这只是你的梦。”但是他还附加说明了:当你在梦中成功摆脱大象之后,当你意识到没有人看见你,也没有监控摄像头,于是你放心了——“啊,没有人看见我这么做。”那就是涅槃;从大象当中解脱出来,即是涅槃。但是龙树又说,那也是错误的,因为大象从未存在过。那么你是从什么当中解脱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偈颂来确立的,即:
生死与涅槃,此二非实有。
遍知三有性,即说为涅槃。
我想我昨天已经讲过这一偈。实际上没有轮回这样的事,也没有涅槃这样的事;没有真实存在的轮回,没有真实存在的涅槃。
有一点要注意:永远要强调“真实”这个词。涅槃并不真实存在,它显现,并且作为幻相而存在,如同那头大象。于是,你会问:“所以佛教徒所做的一切就只是试图摆脱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吗?”我可能会说:“是的,你终于开始稍稍理解佛教了。”
你甚至可以问一个更好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既然问题并不存在,那么不论佛陀教导了什么,他是否只是编造出所有这些法道以便我们能够从这个并不存在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呢?”这个问题表示你理解得更好了。
《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这是佛陀亲口所言:涅槃或证悟就像一个幻相,就像一场梦,有如海市蜃楼;如果有什么东西更胜于证悟,那也是如梦,如海市蜃楼。
接下来你会问:“那么既然所有事物都是幻相,为什么仁波切您不坐在这部经典上面?为什么您不拿它当卫生纸用?为什么您总是顶礼它?这可不像在说它是个幻相,而是在说‘神圣的佛法非常珍贵’。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我睡着了,而这头大象即将亲吻我。其实我并不介意大象亲吻我,但我在意别人的眼光,被人看到给大象亲吻可不太好。特别是你们还带着手机,可能会拍照,然后把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那就完了,我会丢掉我的工作!这可是严重的事情,我会丢掉仁波切的工作,而那是我唯一知道怎么做的事情——我从丁点大的时候就开始受训成为一位仁波切,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好好清洗碗盘。
我在试图表达的是:我是一个处于法道上的修行人,即“法行者”,是在法道上前行的人,表示还没有抵达终点——因为还在法道上,所以怎么可能已经到达目的地呢?我是自己“我执”的受害者——虽然“我”并不真实存在,但“认为我真实存在”的习气让我深受其害。而且由于我是“认为我真实存在”的无明受害者,所以如果有人赞美我,我会变得非常兴奋,不过也很快就忘记了;如果有人批评我,我会感觉很受伤,而且不会很快忘记;接着所有其他的情绪会不知不觉地生起,这些情绪继而造成行为,情绪和行为一起产生结果,结果又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的情绪和业行。于是,我就这样一圈又一圈地轮转,我的习气、业力、烦恼便产生了身体。身体极为依赖各种元素,因此我的身体并不可靠,所以我需要饮食。更糟糕的是,我有时候甚至会担心六块腹肌。需要饮食还可以理解,操心六块腹肌实在很荒谬,但我确实会为此忧虑。这就是实相,这就是为什么被称为苦谛。我在谈“蕴”,因为我想今天将会讨论五蕴。
我想我讲得有点零散。下一偈:
有为生已坏,安立彼为灭;
如是诸正士,说如幻事灭。
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论述。记得吗?从桌上这个苹果一直到佛陀,一切都是幻相。在听闻一切皆幻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那么修行的果呢?意思是,如果你修行,如果你清净染污,如果你积聚福德,如果你经历各个次第的禅修,如果你修持苦行,如果你完成了菩萨乘的所有修持,最终达致证悟,那又是什么?难道那不是一个真实、真正的终点吗?会有这样的问题。主要的答案已经给过各位了,不过这里再详细解释一下。
这也是在讨论时间是相对的。要永远牢记这一点:佛教徒从不相信有一个真实的开始和一个真实的结束。记得吗?“真实”意味着独立、不造作,因此没有一个真实的、独立的开始。有很多很多详细的论证,其中一个论证是:当你想到开始的那一刻,这个开始就已经变得依赖于正在思维它的人,因此这个开始是依他的、非独立的等等。这是一种佛教逻辑,我们对此不做过多的讨论。
同样地,独立、不造作的结束也不存在。因此,“长时间修道而最终获致证悟”虽然听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的终点,但是根据龙树的看法却并非如此。其实这相当枯燥乏味,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理智型、学术型的学生,这是一个我们可以争论很长时间的巨大议题。因为当我说“证悟不是一个真实终点”的时候,理智型、学术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因为证悟不是一个真实的终点,所以这是否意味着轮回在继续?”不,轮回并不是在真实地继续。因为如果你说轮回在继续,意味着你主张大象是存在的——明白吗?总是会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本偈所表达的意思。例如彩虹,一切的因和缘合宜地汇聚在一起时,就可以称之为彩虹的生起;而当一切因缘不再相合时,便可以称之为彩虹的消亡或彩虹的终止。然而,没有彩虹的真实生起,也没有彩虹的真实灭止。
如昨天所说,中观具有强大的解构力,所以什么也不会剩下,一切都会被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相对层面上,因、缘、果不起作用”,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因此,我的意思是,龙树的学生甚至要更加谨言慎行。你越是确信事物并非真实存在,越会极度注重善恶业与慈悲,你会变得更加挑剔——以一种不造作且不极端的方式。
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珍视龙树的见地,因为这是真正的根本。我在很多不同地方都反复讲到这一点,这里要再重复一下:我知道佛教总是和非暴力有关,尽是微笑、素食、禅修的人,但是如果你失去这个见地,你就有大麻烦了——你会成为素食狂热者,你会成为狂热的非暴力分子,而那其实就是一种暴力。
实际上,依照龙树的观点,当你一落入相信某个事物真实存在的时候,你就成了一个狂热份子。四法印的最后一个法印是“涅槃寂静”,或者说“涅槃超越边见”,亦即“唯有不把幻相当作真实的人才是真正寂静的人”。不过在这里我们其实只是在智识上和哲学上的层面进行讨论。当然,实修总是很困难,当然如此。只要一天不吃午饭,就会让你没法认为午饭并非实存,因为有一种叫作“习气”的东西。要知道,每个宗教似乎都会谈论某种魔鬼或邪恶事物。如果问我“在佛教之中,总是让佛教徒感到惧怕的魔鬼或邪恶是什么?”那就是习气、散乱的习气。
由毁坏成灭,非遍知有为;
彼于谁现起,如何说证灭。
传统上,我们在研究佛教哲学的时候,会学习辩论,并非因为这是印度人老爱争论不休的习惯,而是因为除了现量以外,比量是唯一的途径,而说到比量或推理的时候,必须谈及辩论。
在过去的古印度,佛教徒和数论派、正理派、前期弥曼差派、顺世派之间具有实在令人惊叹的辩论。这些学派名称可能对你们没有太大意义,总之它们都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流派。当今很多人把它们统称为印度教,实际上这并不正确。相信大家都知道,印度教这个名称是亚伯拉罕宗教徒发明的,可能英国人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名称。例如我们研习佛教哲学时,会有佛教的论点和来自其他教派的反对论点,但是从来没有“印度教”一词,而现在印度教这个词语被用来指湿婆、克利须那、毗湿奴等神祇的追随者。印度教不是一神论,可以说它是泛神论,印度教确实具有数量极大的各种神祇。
这可能离题了,但是有时候某些佛教徒一听到“佛教是印度教的一部分”时会很抓狂地说:“才不是呢!”然而,这样的否认响应不是那么重要,那不要紧。不过,我想印度现在确实有些自称为印度教的宗教。这太复杂了,但是无论如何,各位需要了解一点:悉达多王子——亦即成佛之前的佛陀——被认为是一个革新者,因为他反对很多所谓的印度教理念,例如种姓的想法。而且,佛教的“无我”观念非常独特,因而菩提心的思想也非常独特。
总之,佛教与这些流派有很多争论,不过其实大多数的艰难争论都是在佛教徒之间展开的。有些佛教宗派相信五蕴实存,或者根据他们论证的方式,几乎就是在说五蕴实存,而这一偈正是在驳斥那种想法。如果你相信轮回真实存在,那么由此推论,轮回之终结就是一个真实的结束。首先,如果五蕴实有,那么五蕴之灭尽就成为真实存在的涅槃—这是从推论而言,我们现在在谈逻辑。举“色”为例:五蕴之一是色,即我们的身体。如果按照前述逻辑,当你死亡时,可以说你的色身也结束了——你的身体被火化、埋葬,总之你的色身灭尽——于是你不得不推论说,你进入了涅槃。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这么努力设法证得涅槃了,因为反正我们都会死亡。
现在我又开启了一大议题,但是不要惊讶,有相当多的佛教徒不知不觉地倾向于那种看法。无论如何,我不会对此展开讨论,虽然我很想这么做。我在说的是那些不能接受转世概念的佛教徒。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转世,那么由此推论,你就是相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束。这么一来,一切都不重要了,何必出家为僧?何必做三年闭关?何必错过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根据那种观点,你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反正你最终会死,而且死后没有转世,亦即没有轮回,而轮回的终止即是涅槃,所以保证可以获得涅槃,因为我们全都必然死去。诸如此类,可以主张的论点很多,这个偈颂也是一个类似的论证。
诸蕴若未灭,恼尽莫能脱,
何时蕴尽除,彼即得解脱。
如果诸蕴真实存在,由而可以推论出“蕴不会灭尽”,因为“真实”的本质是独立、不造作。如果是这样,即使消除一切情绪或烦恼也不能获得证悟。我们现在是在探讨辩论,说到辩论的时候,总是会谈到按照对手的论点会得出什么结论。“蕴”和“我”是轮回的根源,我们接下来要解构它们。不过此前我们先中场休息,因为这个主题有点巨大,值得我们休息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