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没有“气象卫星”的古代,先人们用智慧总结出了一套非常科学的预测方法,精准地描述了天文气象的变化规律,不但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还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在电子产品上获取天气信息,我们已不再依赖于这种老式预测天气的方法。但“二十四节气”并没有被人们所遗忘,相反地,依靠其衍生的“节气文化”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立春要“啃春”—吃春饼、炸春卷,谷雨要采茶、喝茶、吃香椿等等,人们过得好不热闹……老话说小雪大雪又一年,到了大雪这个节气,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唐朝诗人元稹的名作《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黄钟随气改,鹖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大雪的到来,令气温骤然下降,天寒地冻,万物寂寥,连鹖鸟都不叫了。鹖鴠(hé dàn)即褐马鸡,冬季多活动于1000~1500米的高山地带,是我国的稀有珍禽,大雪之时它也无法忍受寒冷,所以不再鸣叫。
随着节气的变化,河流冰封、动物冬眠、候鸟迁徙。人也不例外,进入了寒季,要做好封藏。这也形成了冬季特有的风光,比如冰雕、雪雕、雾凇等等;进一步衍生了大雪时节的民俗、饮食和运动,比如泡温泉、滑雪、溜冰,中医三九贴、大雪宜进补等等。
我出生在南方,印象中下雪的次数屈指可数。或许是冬天出生的孩子,我从骨子里喜欢雪。那一年特地飞了趟哈尔滨,逛了一圈雪乡。
住在雪乡的晚些时候,老天没有辜负我一个异乡人的愿望,大雪绵延到次日早晨。兴奋之余,想起了南朝谢惠连《雪赋》中描述雪的形状和特性:“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失素,纨袖冶,玉颜掩。”
雪花片片,风起时飞舞于天空,停止时堆积于地面;随万物之形,顺势覆盖,无为无改。悄悄地,当眼睛看见它时,已然是白茫茫的一望无际。人们常常抱怨,冬天是灰色的,没有绚丽而让人压抑。可是,它却让我们看见了心的本色,纯净无染。能染的,仅仅是外境。
就像《雪赋》结尾的总结“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这白雪,在月下难掩其皎洁,在日下也不固守气节,随时生灭,毫无执着。这般让你爱而不能留住的白雪,冬天有它,还有什么好忧虑的?
况且冬日的傲雪寒梅、笔直而坚挺的青松、在严冬开始抽芽的“荔枝草”(荔枝草又名雪见草,据说可入药)无一不在寒冷中积蓄力量,汲取着雪中的养分。冬虽肃穆冷酷,但雪却带来了生机,至此雪盛之时,只消看它时而旋转升腾激浊扬清、时而看它缓缓落下滋润万物。
多少希望,多少心愿,多少甜蜜,多少怀念,都被寒风吹彻。每个人心中的秘密,都在大雪中一一覆藏,让我们把过往变成暖炉,燃烧身边寒冷的空气,一直温暖到春天……
文字:圆誉
编辑:圆愿
来源:智悲德育制作部
征稿
推荐阅读
以善存心 以德存世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