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事炼心|“面对贪心”之一:在贪欲与苦行之间走中道
在经历了外部环境的动荡和变化后,人们似乎比以往更想追求“稳定”——“搞钱”,成为很多人应对人生各种不确定性的唯一出路。但当获取财富的速度无法同人们的欲望相匹配时,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挥之难去。为此,我们为您准备了“面对贪心”的系列修法,愿您能通过实地修持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全感”。
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相比,现代人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精神的层面来讲,我们却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更空虚、更浮躁、更痛苦、更贫乏。缺乏物质的痛苦,可以结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虚、痛苦,同样也能让人走上绝路。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杀人数为二十八万七千人,两百万人自杀未遂,焦虑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
精神上的负面影响和金钱有关系,但金钱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药物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行去解决。
贪欲有很多种:贪财、贪色、贪名等。只要有了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发展、成长壮大,它一定会无限膨胀,使我们不知满足,进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虚幻无实的目标与竭力填满欲望的沟壑中蹉跎了。大限临头回顾一生才发现,幸福的时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时候却占据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贪心不仅会毁掉这一生,也会毁掉下一世;不仅会毁掉自己,还会毁掉他众。
以抢劫为例,因为有了贪心,才会去抢劫别人的东西,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也破坏了别人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生活,包括动物也是一样,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因果关系。当我们越希望拥有更多物质的时候,欲望只会让我们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我们的压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闲的时光也会更短暂。最后,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全部被剥夺。虽然欲望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幸福,结果却把我们的幸福毁掉了。所以,适当地调整欲望很有必要。
释迦牟尼佛讲过,轮回是痛苦的,但佛并没有全盘否定轮回当中也存在相对的幸福。释迦牟尼佛经常讲,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并尽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报。人天的福报就是相对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暂、相对的,而不是绝对、永恒的。所以,佛经常告诫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勇气。
世人认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佛教也不会否定。大乘经典中说过:发起须弥山一样的我执,才能够成佛。所谓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虽然平时佛教很忌讳有我执,因为我执会衍生贪嗔痴,但此处的我执,却可以成为追求解脱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欲望。如果没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会学佛,不会渴望解脱,不会发愿利益众生。真正的修行,是一个庞大、辛苦、漫长的工程,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动力,才能达成目标。勇气的来源, 就是成佛的欲望。
欲望可以分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动力。世俗红尘的欲望如果过度,也会反过来毁掉自己。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放弃一切欲望,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会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当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堕两边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谓中道,就是不要太极端。比如,本来有条件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却以为吃苦就可以解脱, 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烂衫。这些做法对修行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阻碍。反之,不知惜福而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也是一种极端。选择中道,适当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举。
通过本期内容,我们了知了控制贪心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对治贪心,我们还应该知道它是如何生起的,具体需要哪些因缘。那么就请期待下一期的内容吧!
“低贪,才能低碳。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贪心,大家才能都过上低碳生活。过度的贪心,会导致各种灾难。现代人非常需要降低贪心的教育。低碳,从心开始!”
——慈诚罗珠堪布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历事炼心 | “面对痛苦”之一:痛苦来袭,你准备好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