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迷乱即入生死,悟达即归本源 返回

迷乱即入生死,悟达即归本源

 2.明空不二的法界

即是我们的本性

造颂 | 法王如意宝

注解 | 慈诚罗珠堪布

译文 | 益西彭措堪布


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讲记(2)


法王如意宝 造颂

慈诚罗珠堪布 注解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

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1


第二转法轮诠释了

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那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的知见也在于此光明界,天下的祖师“见自本性”也是见到了它。


它是人人本有的爹娘,是万法的根源,是真实的佛法。


为了要让众生悟入此光明界,佛陀出世说法、设立种种权巧,叫做“为实施权”。也就是以种种教法来引导众生回归。


佛初成道,七七日内默然不说法,表示真正的佛法无可言说,微妙难思。


但为了让众生明见本性,还是以悲心施设各种方便教法,引领彼等步步回归。


这些黄叶止啼般的权法,能让众生接近真实就可以了,其实并非真实之法。


真实之法唯一指自心光明界。


为了引导众生现见此光明界,世尊从第二转法轮开始,直接用教法指示它的空分和明分。


“从本体空分而言,如同第二转法轮所诠,具三解脱之法界,离绝一切戏论。”


第二转法轮说到如来藏本体空性,也就是具三解脱的法界,远离一切戏论。



“空”指无有任何是此、是彼的自性,如同虚空般无有实法可得。


或者说心前现的一切相全是空性,真实中本不存在这些事。


比如一多、常断、有无、来去、善恶、凡圣等的自性,全部得不到,因此说它们是空性。


既然是空性,就没有任何相可得,且不成为心所缘的境。


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中”是符合的意思。


你说它像个什么,是个什么,就已经不符合了。


它并没有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任何相,也不属于过、现、未的某个时分,或东、西、南、北等某个方分。


也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实中无相可得。


再者,本来没有什么因果实法,所以也没有果可愿求。


换言之,法性本来现成,体性无欠无缺,不必另求什么所得。


上三者分别描述本具空、无相、无愿三解脱的法界。


“本具三解脱”不是先前有什么实法系缚自己,后来才从中解脱出来。


  • “空”也不是让原本的实法后来成为空性;

  • “无相”,不是指本来有相状,后来把这些相状消除而变成无相;

  • “无愿”,不是说原本有果可求,但禁止众生去希求。


法界本来空性、无相,也没有什么果可愿求,所以叫做“具三解脱之法界”(此“解脱”是本自解脱,或者本来无事、本来清净、本来涅槃、本无可得、本自太平等等)



同时,法界也是“离绝一切戏论”。


一切口里所说、心里所缘的法,并不符合真实,所以叫做“戏论”,从中可以体会到属此范畴里的事全无实义。


比如遣责说:“你全是戏论!”“搞什么戏论?”,就是表明所作毫无意义。


懂得了这一点,知道凡是口中能说、心里能缘的都不是在真实当中存在,才能使自心歇息下来。


要想趣入修道,首先须要见到本性,才能够不落虚妄、了结轮回。


所谓“见空”是指见它,“见明”也是见它。空、明二分,是为了初学者容易理解而施设的一种说法,实际二者是不二,因此叫做“不二法门”。


时时处处,本性周遍一切。


由于它平等、绝待、圆融、不二,所以也可叫做“一真法界”或“一切皆法身”。


它原本纯真无妄,只是由于众生一念迷惑,入了幻梦而不能发现。


一旦发现、见到了本来面目,就是回归法界、远离戏论,达到“归无所得”的境界。


在第二转法轮的渐次教法当中,首先只说到空,也就是需要通达本性上没有任何边,没有任何戏论。


但是,一般人学教只认为外境法空,却不知道自心就是空性。


像这样,不能归于自己的本性就很冤枉。


所以,很多人在一个小小的片段里转来转去,没办法圆融、透彻整个教义,也不晓得多少年后才能悟解。




教根机的人则很容易悟到圆融不二;除此之外的学人很容易支离法理,也就是落在一个小片段上。


更严重的,就只认眼前一个个妄相,并不断地分别。


当然,仅说二转的空性还不够,佛陀进一步宣讲了三转的光明。



2


空并非顽空和断灭

而是智慧的本性


“从自性光明而言,如同第三转法轮之密义,非因缘所作,智悲力功德法尔自成而住


诸佛证得究竟后,自然显现无量无边的自性智悲力功德法,这就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


好比一盏油灯的色、暖、光、香等,都是油灯本具的德相;同样,自性也不是顽空。


虽然它了无一相、无法用语言描述或用心识揣测,但它时时处处都在显露,而且具有无量无边的妙用。


它的本体微妙难言。


而从名言上,又可以根据它的显现和起用,安立内具各种德相。


既然处处有灵知、时时起妙用,可见不是顽空、不是断灭,而是智慧的本性、是具足恒沙功德的大宝藏。


  • 对此可以安立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

  • 又可以说,它具足法、报、化三身,或者加上体性身、大乐智慧身等;

  • 或者说,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都可以去安立。


因为都是它表现出的德相,是自性本具的恒河沙数功德。


总之,从它离绝一切戏论,没有任何二边之相,叫做空如来藏;从自性上具足无量无数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来藏


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永远不坏,被称为“金刚体性”或者“无为而住”


“无为”就是非因缘所作,没有任何增减、变异。


“而住”则指自性原本如如而住,没有任何动摇的相。


由于性体上法尔自成、本来成就,从不失坏、亏减,也没有任何增加,故称“法尔自成而住”


具体本性有多少种功德呢?


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尽未来际也演说不尽,就因为它无限无量,故而叫做“无量恒沙性功德法”,可归摄在智、悲、力三者当中,因此称为“智悲力功德”,也就是“自性光明”的涵义。



3


寂灭妄现、还归本源

就叫做还净



“此并非自体不空之谛实,亦非如兔角般毕竟无之空无,而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即于此处还净也。”


这样的光明界,既不是实有或假有,也不是一种空无。


它远离一切相状,没有任何此者彼者实法的体性,所以不能说它实有或可得(住在任何边上);同时又不是顽空或单空(没有明分的空,没有灵知妙用的空);更不是像兔角那样的毕竟无或断灭空(完全断灭了的空)


因为有灵知,能随缘变现、妙用无边,所以是不住空、有两边。


傅大士在《心王铭》里形容为“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水中的盐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色相可得。


但品尝它,就能感知到咸味,以此比喻自性本非空无。


它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妙体。


你说它有,寻找时却毫不可得;你说它无,恒沙妙用却历历现前。


它完全离绝了戏论,任何此者彼者的定相都不可得,也不落在任何时方所摄的某一分相上。


这便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能现”


因此无法为其定相。


如果它固定在某一种相上,那就成了实法,被定死在那里,还怎么可能变现一切呢?


只能是除了彼定相之外,什么也显现不了。


但自性能够现起一切相用,由此可知是离戏的妙体,一切边都不住,此即是“现空无二的法界自住”。


也就是说,不是由因缘让它这么住,而是法尔如是本住。


“住”也只是名言的表达,其实没有任何能住、所住。


法尔如是,从没有断、续之相,称为“自住”



光明法界就是障尘还净之处。


最初由于一念无明,迷头认影,把自心所现的影相执为真实,之后缘境不断地分别、计较、起惑、攀缘、逐取,从此出现惑业苦的轮回,如同陷入迷梦一般。


尽管迷惑颠倒,光明界却恒时不增不减、不受任何破坏。


其中,入生死迷梦,就叫做杂染或障垢;寂灭妄现,还归本源,就叫做还净。


所以,并不是在空间里的移动叫做还归,而是迷乱即入生死、悟达即是还归,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诸法本来清净,原本如此,不存在任何相对的相,所以也叫做“绝待真心”。



4


虚妄尘垢无法染污本来清净


“对此,以白色晶镜即无垢晶镜之相状表示。”


对此无垢光明界,用白色的水晶镜,即无垢的水晶镜来作表示。


水晶镜有两个相:一是清净,本身没有一点尘垢,或者没有任何红黄蓝绿等相。


表示本来清净、没有任何二边戏论相


二是光明,也就是什么相都没有,却有了了然的明分,并非顽空或死寂。


古德常说的“净裸裸、赤洒洒”,就是指自性清净,诸相不可得;同时又不是顽空,它有了了灵知的明分。


这叫做“明空不二”所表诠的就是自性光明界。


此处用譬喻表示,是因为它没有一切所缘的相。


“表示”,就是用一种表示法指示,以弦外之音让心有灵犀的人在指示下会悟本性。


见世间的心能所相对,以能取妄识取种种相。


但真实中,一切相对的二边全然无有,没有任何法可以执著。


超越了一切心识缘取、语言所表诠的相,因此称为不可思议。


譬喻只是相似的诠表。


应当言下知归、契归本性。


否则,如果还要执著水晶镜有一定空间,或者是一种物质的相状,就已经离题千里了。


白色水晶镜表示自性清净的法界或“自性涅槃”、“本来清净”、“自性光明”等。


“清净”和“光明”只是名言上的表达,不能由此执为分开的两种实体。


法界本自不二,没有任何“二”可得。


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才先说“空”,再说“明”,实际上空明不二,现量证得时也不是只证单方面。


此明空不二的法界便是三世诸佛的本源,也是众生和佛本来平等的本体。


对此,“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众生和佛犹如酒醉和酒醒般,只是迷和悟的差别。


法界本来没有任何二边的戏论,诸如圣凡、染净、苦乐、有无等,丝毫都不可得,叫做“绝待”。


凡夫对此愚痴不知。


反之,懂得此义才能通达经论所说本来无佛无众生、无染净增减等含义。


再者,因为光明法界绝待、不落任何边际,所以本来圆融,故而圆摄十方三世一切法。


时间、空间等全是众生的错觉。就真实来说,“无二亦无三”,一切无不是此光明法界。真正证得了它,就回归了本来。


总之,纯真无妄、圆融不二的本来法界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原始佛、法身、如来藏。


(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非常殊胜,加持力极大。尤其观修班应重点辅导、讨论此忏悔颂,以消化这些很深的法义。这样用心修学会得到很大利益,因为本道歌是法王上师最重视的教言。)



忏悔要义颂

自心明界无垢水晶镜,

若为忽现障尘悉掩蔽,

深明等持影相难现故,

四力白布精勤以拂拭。

忠言心之明点



法王如意宝 造颂




往期精彩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金刚萨埵心咒内部共修》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