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佛教对于理想如何看待?
答:我以前读书时,老师也常让我们讲自己的理想,当时一个同学说他以后要开飞机。二十多年后,有一次我在山路上看到他骑着牦牛过来,因为以前的关系很好,我就跟他开玩笑:“记得你以前的理想是开飞机,这牦牛是怎么回事呢?”他笑着说:“这是地行飞机。”
然后他又反过来笑我:“你以前的理想是当老师,现在怎么出家了?”我说:“出家也是在当老师,我的教课一直没有停过。”(众笑)
现在很多人的理想,是在这一生取得一种成功——财富充裕、事业有成等等。而按照佛教的观点,远大的理想不应仅着眼于此生,而应当放眼来世、来世的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并且不应当只围绕着自己的利益,而要多想想如何帮助他人,这样的理想才有意义。
(七)问:我是南京大学的学生,老师曾经这样跟我们讲:科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上升到哲学中寻找答案,哲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上升到宗教中寻找答案。为什么科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宗教中可以找到答案?
答: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实际上,对人类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往往是信仰宗教的。这不是传说,我曾经了解过,你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比如牛顿就是有宗教信仰的,这在传记中有清楚的记载。爱因斯坦也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是神秘主义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则纯粹是一个宗教徒。还有荣格,他对佛学也有很深的研究。
这些科学家或哲学家,在宗教中找到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奥秘。这些奥秘也成为他们很多卓越成果的源泉。
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涌现了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所大学所在的哥廷根城只有十二万人。我曾经跟这所大学的教授有过交流,他们说这里的科学家几乎全部都信仰宗教。
科学是近几百年才诞生的,主要研究外在世界。而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着重对人心进行探索。所以,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宗教中能找到答案。
我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赞叹佛教,自赞毁他的做法在佛教戒律里也是不允许的。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如今科学家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甚至是他们眼中的“奥秘”,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圆满的答案。
鲁迅先生在看了佛教的《瑜伽师地论》《贤愚经》后,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许寿棠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曾有一种说法是,人的追求是有层次的:一般人追求金钱;层次高些的追求艺术和哲学;再高的追求宗教。
确实是这样,一般大多数人只为了钱财而忙碌;有些境界的人对钱财看得比较淡,而热衷于追求艺术、哲学,虽然这些不一定赚钱,但他就是喜欢,这也让他获得比追求金钱更多的快乐;层次再高的人会追求宗教,它的确会让人受益匪浅。
现在很多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学校教育中也常常宣扬宗教是迷信、是麻醉药。实际上,这些观念是不合理的。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马克思学院也讲过:马克思把宗教比喻成“鸦片”,实际上这是一个正面的比喻。因为在当时的英国,鸦片能给人带来精神安慰、消除痛苦。但在中国,由于鸦片战争的缘故,这个比喻就有了负面的意思,由此导致人们对马克思的话有了误解——认为宗教是个坏东西。
(八)问:有句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么如果一个人信佛,却既喝酒又吃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他的品格值得信赖吗?
答:如果这个人有济公和尚的境界——“帽儿破,鞋儿破”,那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应该没问题,因为像济公和尚那样的成就者,已经没有了我执,对于吃穿都远离了取舍。
但是我看很多后学者往往和济公和尚相反——帽子没破、鞋子没破,我执更没有破,只是嘴上喊个漂亮的口号。这些人根本不是真正信佛,只不过为了便于喝酒吃肉而找一个说词,佛祖也并没有留在他的心里,只是留在了他的嘴上。
其实,济公和尚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成就者的境界,却去做成就者的行为,只会误入歧途,也难逃因果的“惩罚”。
(九)问:修行过程中,先度己还是先度人?
答:佛教中讲菩萨的发心有三种:
一种是牧童般的发心,牧童把牛赶在前面,自己走在后面,这种发心就是发愿先度化众生,之后自己再成佛;
一种是船夫般的发心,船夫把他人和自己一起渡过河,这种发心是希望自己和众生一同成佛;
一种是国王般的发心,国王自己先登上王位,之后再度臣民,这种发心是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
在佛教看来,“先度众生,再度自己”的发心是力量最大的,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这种发心。尽管众生无有边际,难以度尽,但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发心,这些菩萨却可以迅速成佛。
对于一般人来说,发愿“先度自己,再度众生”是最现实的。当然,个别人心力比较强,发愿“等众生成就后自己再成佛”,这也是有的。
(十)问:富人可以用丰厚的财物供养高僧大德,以此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这是否说明富人的学佛条件优于普通人?
答:对善知识的供养中,财供养不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华严经》中讲,供养善知识时,上等是法供养,中等是承侍供养,下等是财供养。
法供养,是自己如理如法地修学佛法;承侍供养,诸如帮助善知识做一些弘法利生等的事情;财供养,是供养善知识一些钱财物品。
一个人实在没有能力做上等、中等的供养时,再作财供养,供养几百万、几十万都可以,但这是供养中最下等的。供养钱最多的人,也许获得的功德是最微小的,甚至可能没有功德。
佛教中讲,虽然没有钱财但是有真诚的信心,这种人依止上师的条件是最优越的;相反,虽然腰缠万贯但是缺乏信心和正见,也不能守持清净的戒律,这种人即便供养上师很多钱,也不一定有功德,并且对自己的修行也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
有人认为:“我非常贫穷,要让上师欢喜很困难。”实际上,真正的上师不会喜欢钱财,而会看重法。这些上师即使接受钱财,也是用于弘法利生。所以作为弟子,做财供养并非主要,如法修学才是关键。如果对于上师所宣讲的法认真地思维、修行,把这个功德汇报给上师,比供养多少钱都好,真正会让上师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