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闻法时必须要断除三种过失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闻法时必须要断除三种过失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5-02-22

听受佛法的人叫做“法器”,法器在听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三种过失。我们平时也应该详细观察自己,如果具足这三种过失,当下就要远离,否则,所听的佛法再殊胜、再深奥,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的时候,不管在上师面前,还是在光盘面前,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如果耳识不能专注于法义,东边有一个声音,马上散到东边去;西边有一个声音,马上又散到西边去,如此一来,听多少法也得不到利益。   

闻法时心首先很重要,心要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倾听上师的法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我原来也讲过,以前学院有位加秋喇嘛(现已圆寂),他对法王信心非常大,六七十岁的时候,每次听法王讲课,都一字不漏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和他在大经堂后的小木屋听课,听课的过程中,哪怕上师在课堂上开个玩笑,他也会琢磨半天,说:“上师讲了一个很好的玩笑,这个意义很深啊!”然后一丝不苟地记在小本子上。我看了以后特别感动,多年以来,他就是这样依止上师的。

可我们有些人听课时,上师开一个玩笑,觉得与自己无关;上师讲一个教言,觉得对自己没用,将上师的话作了百般取舍,只留下一小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实际上,假如你真把上师视作佛陀,即使上师开玩笑、说些无关话题,也能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们现在看法王如意宝的有些原话、讲记,当时觉得意义不是很深,只是一句普通的笑话,而如今越去细心体会,越觉得隐藏着甚深的密意。所以,听法时不能像挑食一样,这个不要、那个不要,而必须做到全盘接收、专注听受。不专注的话,就如同在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但上师讲了半天,也好像是对牛弹琴,被你全部当成耳边风,一句法义也没有听清。   

其实耳没有专注的话,长两片耳朵也没用。那天我看一个老师正在批评学生,她使劲揪着他耳朵说:“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起先不吭声,但老师揪得特别凶,他只好乖乖地回答:“这是用来听老师话的。”所以,你们听课时也要摸一摸耳朵——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讲了多少法也一句没听进去,那它简直是虚有其表,不是真正的耳朵!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光是耳朵专注听还不行,倘若对所闻之法没有铭记于心,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一堂课下来连一个公案、一句法义也没记住,内心犹如一张白纸,讲完后什么印象都没有。那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上师的教言,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上师传授任何法要,我们都应该努力记住。就算记不住所有内容,起码也要记几个对你管用的问题。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尽相同,什么管用也不能一概而论。那天有个人很烦恼,打电话给我讲半天,我劝了一下,结果她说:“哎哟,堪布您的话对我不管用!我还是给一个活佛打吧,活佛每次说的话很管用。”世人解决问题都要找管用的方法,同样,我们听法时也要记住对自己管用的窍诀,今天记一个、明天记一个,这样听课才没有白费。   

其实,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下面讲第三种过失,这是障碍修慧: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在闻法时,倘若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比如,去听课是为了看到喜欢的人(贪),听课时对某人怀有极大嗔恨心(嗔),听了一会儿就昏昏欲睡,不停地打瞌睡(痴)。那么,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样。

一堂课的时间其实很短,我们听的时候,应该像两天中只吃一顿饭一样珍惜。毕竟一天24小时中,只有1个小时的听课时间,其他23个小时都在做别的事情。这1个小时能断除我们相续中的烦恼根本,具有不可言喻的价值,故一定要把时间、精力全部用上,千万不要杂有任何“毒素”。   

如果依靠佛法而造恶业,这没有任何必要。尤其在上师面前听课时,不要把上师当作贪心的对境,也不要当作嗔心的对境、痴心的对境。世间上有那么多人,非要把上师作为贪嗔痴的对境,这是特别可悲的!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所以,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修所生慧。很多老修行人也经常说:“修行好不好,要看有没有对治烦恼。如果能够对治烦恼,说明这个人修行很好。”

概而言之,闻法时要断除以上三种过失。大家也应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一发现这些过失就要马上断除。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这些过失,但如果没有改,纵然闻法动机很好,也不会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