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佛法的智慧,先用于今生再谈来世 返回

佛法的智慧,先用于今生再谈来世

 

 编前语 

通过佛法的明灯,

为当代社会提供智慧的启迪,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让传承薪火相传。




| 第十二期 | 

《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潜能的开发 

- 禅修 -


如今欧美很多大学,都设有佛教的研究机构和禅修中心。尤其是禅修,对人体调整、潜能开发有非常大的作用。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所发挥的能力,还不到潜能的百分之十,即使是顶尖级科学人士,其智慧也没有被完全开发。而这种智慧,佛教认为,就藏在我们的如来藏中,人人都拥有,如果因缘具足,完全可以被挖掘出来。到那时,你不单单可以懂英语,懂阿拉伯语,还可以慈悲对待一切生命,拥有很多超胜能力。这方面依靠现代科学很难达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佛教的禅修,来认识心性、认识自我。




 不变的真相 

- 四法印 -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四法印”,有人说,这些理念是佛教和非佛教的最大区别。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佛教的“四法印”,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智慧的人不得不承认,即使科学也没办法推翻。





 真正的和平 

内外兼修 -


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认为和平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的和平。佛教认为,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的状态,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重要。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宰,有佛教所谓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观察自己的情绪。当你过于浮躁时,可以提起智慧,用心来观察心。这时你会发现,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当中,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在认识的当下,所有烦恼会消失无余。




 生活的主题 

愿行菩提心 -


佛教有一个根本法义,叫利他心。在大乘佛教中,利他心又称为菩提心,它是最核心的思想,依此可以成就佛果。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如果心里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叫愿菩提心。这种发愿通常需要一个殊胜的对境,如果没有,也可以在佛像前或者寺院里发。而行菩提心,不但要发愿,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众生。度众生包括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也叫六度,它涵摄大乘佛教的全部行为。这种行为与世间道德极其相应,若以六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长按了解更多内容



 往期空中教室课程回顾:

心智科学,你可听过?

精神的奢华之旅

佛教与科学

挡住孔子的土城

...




 友情提醒

回复"1":学会“面向未来”招生简章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索达吉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10":《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