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脚印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音视频讲记 第09课 返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音视频讲记 第09课

智悲脚印 2020-12-05





第九课


丁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对于这一段,荣顿大师解释道:以上已经宣讲了基道果之般若,同时也宣说了般若空性的究竟功德,下面进一步宣说无上密乘的法。但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大师认为,将这一部分解释为无上密法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但他并没有讲不合理的原因,只是不承认这种说法。


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部分实际上宣说的是具有功德的咒语。


这段意思是说:我们应该知道,上面我们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实际上是一个大神咒。


什么叫大神咒呢?大家也知道,世间有很多所谓的神通、神变——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方便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作为修行人,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可以像显现神变那样无勤获得解脱、远离痛苦等一切需求和愿望;又因为其无所不包,故称为“大”,所以称它是大神咒。


咒语的意思,并不是非要指“嗡嘛呢呗美吽” 或“嗡班匝儿萨埵吽”等等,其他的任何语言都不叫咒语,有些以窍诀方式而具有殊胜能力、威力的语言,也可以称作咒语。


《般若经》中也经常讲,如果想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就需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想真正获得解脱,也必须要学习般若,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大明咒”指“智慧的本性”。般若空性是智慧的本性,《心经》是赐予光明的咒语,犹如智慧的太阳,在它面前,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具有黑暗、愚痴性的八万四千烦恼当下就会被摧毁无余;它能让沉睡了无量劫的,昏沉愚痴的众生从虚妄不实的黑暗睡梦中清醒过来,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世间的任何咒语、学问,无论哲学、科学、儒学、道教,还是婆罗门的咒语、伊斯兰的咒语,都比不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咒语。甚至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法门,也不能与之比肩,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超越一切、胜过一切、无与伦比的无上咒语。


是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能够让众生脱离三界火宅,永别生死苦海,成就无上佛果,无一法能与她相等,故称其为至高无上的咒语。


不管是从文字上、加持上,或者从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功德上来讲,任何一个咒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得上般若空性法门。


有些人可能会想:大圆满应该能超过般若空性法门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圆满的本体,实际上就是般若空性。无垢光尊者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全部用《中论》、《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来阐述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所以,我们应当视之为究竟的依靠。


还有一些上师在解释时说,“无等”,是指世间没有一个人能等同的佛陀;后面的“等咒”,是指等同于佛陀的咒语,《心经》实际上与真正的佛陀与佛陀的咒语没有什么差别。末法时代的众生虽然没有缘分见到佛陀的面容,然而,当我们见到般若法门时,实际上与见到佛陀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凡夫一般认为:念观音心咒,是自己的分别念,或只是自己的声音在念,外面肯定有一个实质性的观世音菩萨,我念咒祈祷他以后,他就显现神变过来了。我们的分别念是这样想的,这是没有通达密咒和本尊一味一体的误解,是有过失的、不究竟的见解。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过:咒语就是本尊。比如我们念观音心咒“嗡嘛呢呗美吽”,实际上这个咒语就是显现为文字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观世音菩萨。真正通达密咒和本尊无二无别的时候,密咒就是本尊,本尊就是密咒;般若空性就是佛,佛就是般若空性,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陀。般若空性和佛没有什么差别,与佛是同体的。


有些论师认为,“无等等咒”是从自利的角度而言的——为了自利,而使自相续获得佛陀的果位;“能除一切苦”,是从利他的角度而言的——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加持力,可以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障碍、痛苦等等。


真实不虚:《心经》所讲的内容,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这是佛的金刚语、谛实语,其威力、功德和加持力一定能实现。依靠般若之航船,即能抵达真实究竟之法界彼岸。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对即生证悟空性会有相当大的意义。念诵者即便今生不能证悟,在不久的来世,其相续中的般若空性种子也必将成熟,届时此人必定会遇到般若空性法门,并能依此断除轮回的根本。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讲的:“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不要说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哪怕对空性生起一种合理的疑惑,也能断除三有的根本。不言而喻,诠释般若空性的《心经》,其功德是相当大的,故说此咒真实不虚。


有些讲义中又以法性力来解释这段话:三界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心经》所诠之般若空性,才是真实不虚,与法身空性无二无别的,故具有如是之加持。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因为具足这样的能力,所以,观世音菩萨当场宣说了般若波罗蜜多咒,也即如何修持上文所宣内容的方法。


揭谛揭谛:“揭谛”有“去”的意思,还有“证悟”的意思;“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让你去往的意思;


波罗揭谛,“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即请你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到真实的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菩提”是正等觉的意思,“萨婆诃”就是我们平时咒语中经常念的“梭哈”,是一种祝愿词,意即“请你去”,“祝愿你去,祝愿你证悟”。“梭哈”也有“到那里去安住”的意思。在安住的后面,有一个愿词,意即“但愿你安住”。


整段咒语的意思是说:去吧,去吧,请你到彼岸去,到真实的彼岸去,到菩提的境界中去安住!也可以说:去吧,去吧,但愿你到彼岸去,但愿你到真实的彼岸去,但愿你安住于正等觉的境界!


众生住在轮回的此岸,佛陀住在涅槃的彼岸,但愿所有众生都能精勤迈步,最终到达彼岸——证得菩提之胜妙果位。


此段咒语还有一层含义是:第一个“揭谛”,是让我们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进入加行道。“波罗揭谛”,是令众生迈向菩萨一地的见道。“波罗僧揭谛”,则是鼓励鞭策我们走向二地以上的修道;“菩提娑婆诃”,就是趋入无学道,也即佛的果位。


这说明,修行和证悟得果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还是要讲究次第——先修资粮道,然后修加行道,之后证悟见道,就这样一步一步圆满修持五道。


按照藏文的读音,也即比较接近梵文的读音来念,这段咒语读为:“达雅塔”(即真如、善逝如来正等觉中的善逝的意思),“嗡(表示吉祥或祝愿的开端词)嘎得嘎得(揭谛揭谛),巴嘎得(波罗揭谛),巴僧嘎得(波罗僧揭谛),布达耶所哈(菩提娑婆诃)。”


可能英文版的《心经》主要是从藏文版或梵文版翻译过去的,以前跟法王如意宝去美国、加拿大时,我们发现英国人念的这段咒语的读音和藏文发音比较类似,甚至比藏文还清楚。前段时间我在杭州机场碰到一位居士,他懂日文,我就让他念日文版《心经》,也听到日本式的“巴嘎得”的念诵方式,基本上还是和藏文发音类似。以前上师如意宝去新加坡时,参加了一个迎请斯里兰卡比丘到新加坡的法会,当时也有一部分斯里兰卡的比丘念诵《心经》,我当时的印象比较深,因为他们的发音和中文有些相似。当然,虽然每个国家都因母语发音的不同而在念法上不尽相同,但其内在含义却是一样的。


不过我想,如果念诵汉文《心经》,还是按照玄奘译本的咒语文字来念诵会比较好。唐玄奘对佛教的贡献那么大,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很多关于他是菩萨化身的公案,至于其他译师是不是成就真实语的大德也不好说,当然,如果是成就真实语的大德,其所翻译的咒语就会有加持力。


不仅是佛教徒,在具有佛教意识的国家中,普通百姓念诵《心经》的传统也相当兴盛。很多《心经》注释中也介绍,在美国、法国、马来西亚、柬埔寨、阿富汗等国家,《心经》已经不再专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而且也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心经》已无处不在,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了。


你们千万不要想:这么简单的咒语到底有什么加持啊?麦彭仁波切在宣讲《百咒功德》时,真的让人对很多咒语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比如,虽然表面看来,“嗡嘛呢呗美吽”或“达雅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实际上这些咒语的加持力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思维的境界。觉囊派的达龢那塔,还有荣顿大师的注释中也这样讲:咒语的功德不可思议。


《心经》是佛陀与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具有加持的金刚咒语,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平时或遇到一些违缘与不如意的事情时,如果没有时间念诵全部的《心经》,可以只念这个短咒,这样也有相当大的功德。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力宣说此咒语,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住于三界轮回此岸,挣扎于汹涌翻滚之生死苦海中的可怜众生们,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迷惑下去,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应该好好修行,争取早日离开这个恐怖的轮回。去吧,去吧,赶快到彼岸去吧!一定要到菩提佛果之涅槃彼岸去!


尽管众生漂泊于生死险境当中,受尽了百般折磨、千种苦楚,但绝大多数众生却安于现状,根本不考虑什么解脱不解脱、涅槃不涅槃的问题,相续中始终生不起出离心,根本不愿意离开这个轮回。


此处,佛陀给我们这些有缘众生指示了解脱之通衢大道,但能不能解脱,却依赖于我们自己,众生的命运都掌控在自己手里,佛陀也不可能把我们一个个扔到涅槃的彼岸去。


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提起正知正念,随时提醒自己:无始以来,我与众生在这个三界轮回中已经饱受了各种苦难,如果再这样待下去,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脱呢?现在对我而言,世间的工作、生活、名声、地位等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解脱——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所以,我这辈子应该尽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法门,至少要在相续中打一个基础——于临死之前,让真正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来,如果能达到这一目标,则即使这辈子没有得到解脱,下辈子也一定有解脱的希望。


如果大家在心里有一个这样的打算,依靠我们的愿力和行动,就一定能脱离轮回之牢狱。


最近非常流行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以及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都是讲主人公如何历尽艰辛、费尽心机从监狱中逃出来的故事。的确如此,尽管监狱里面有吃有穿,自己也可能是监狱里面的犯人首领, 有一定的地位,但这毕竟是监狱,永远得不到绝对的自由,所以,还是早一点逃出或争取提前释放比较好。同样,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有吃、有穿、有地位,能享受到一些暂时的安乐,但不管怎样,轮回的本质却是痛苦和不自由的,只有获得解脱,才能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无量的众生!


以上,玄奘译本的内容就讲完了。


下面继续按藏文译本(法成法师译藏,任杰老师由藏译汉)讲解第六个问题


丁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法成法师是藏王赤热巴坚时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译师。他在佛教经籍的汉译藏与藏译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汉译藏方面,如《贤愚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以及《宝积经》的部分章节等等;藏译汉方面,如敦煌石窟发掘的古书中,也有法成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版本跟藏文本的内容极其吻合。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贤愚经》时,我就对他十分佩服——不仅翻译的文字特别优美贴切,而且也使藏地那么多人从中受益,对藏地众生实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真是功德无量!


我知道很多人都能翻译,也基本上能表达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在佛经翻译方面,译师的证悟境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法成法师这样的译师所翻译的经典,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观世音菩萨宣说完密咒后,继续告诉舍利子:舍利子,大菩萨应该这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此处,观世音菩萨总结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然后教诫、交付于舍利子(实际上也是教诫后人):凡是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一定要尽己之力好好修学以《心经》为主的般若空性。


这是很重要的,弥勒菩萨也说过:获得见道的根本因有三种:第一是给别人宣讲般若;第二是让别人现证般若空性的意义;第三是自己入定修习般若,这三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般若经》中也讲:这三种因可以产生见道的功德和境界,其中的每一种因都有无量功德。


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中也说:如果能让声闻种性的人受持般若空性,使其于此境界中安住哪怕只有一天,这个功德比令整个三界众生都获得声闻果位的功德还要大。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密宗部分也讲到:安住一刹那空性的功德,也大于为三界众生赐予慧眼的功德等等。


上师如意宝以前给大家念过《心经》的传承,有些人也在其他的堪布面前得过这个传承。以后如果因缘具足,我们应尽心尽力给别人传授《心经》。当然,一方面所讲的内容要尽量符合佛经经义与高僧大德们的密意,这一点很重要,不能随随便便地讲(大家都知道,连现在世间开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讲错了话,也会犯法的);另一方面要有利他的悲心,然后自己也经常安住于般若空性中,如果这样做,功德是非常大的。如果实在是没有人愿意听,就多印一些《心经》发给有缘的众生,让他们与《心经》结个缘。


去汉地时,我时常会印一些《心经》发给大家,并嘱咐他们多念。在人心涣散、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想给外面的世间人讲《心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场面,有一次,应一些居士的邀请,我到一个城市给大家传讲《心经》。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心不定,身体也不定,讲的时候我往下面观察,发现好多人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还有一些人中途相继离开了,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是自己被冷落的失落,而是看到大家与般若法门缺乏缘分的遗憾。


在学院讲《心经》就完全不同了,有这么多大乘根基的人,讲法时,大家一直聚精会神地专注聆听,中间一个人也不会起来乱跑,很多金刚道友也好像安住在一种空性的境界中,对传讲者而言,这真是一种享受。


过去讲《金刚经》时,我自己也对《金刚经》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凡是见到别人,就千叮咛、万嘱咐:你要多念《金刚经》,多念《金刚经》啊!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刚经》的功德又在逐渐淡忘,现在讲《心经》,又开始四处宣传《心经》的功德了。


乙二、(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从本文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即安住于甚深光明等持中,当舍利子问完所有的问题,观世音菩萨讲完《心经》的所有内容之后,释迦牟尼佛才从甚深光明的禅定中出定。当然,佛的出、入定本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显现上是佛在这个时候才出定。这就像在一个道场中,有一位大上师什么话也不说,一直坐着,同时下面有一个上师问,另一个上师回答,当全部提问和回答都结束的时候,大上师才开始给大家说话一样。


此时,佛从禅定中出定,并开始赞叹观世音菩萨:好的好的(善哉善哉),好(善)男子,是这样,是这样的(如是如是),不管是词句还是内容,你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正像你所说的一样,大家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不仅是我释迦牟尼佛,包括所有如来,都会对此随喜的。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以前的内容,全部是佛陀意加持的佛经,而这一段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佛经,后面一部分则是佛开许的佛经。


为什么此经要由佛陀最后认可呢?有些藏传佛教的讲义认为,这牵涉到几个理由:其一,如果佛没有赞叹的话,舍利子会这样想: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错了?他心里会有一种疑惑;其二,观世音菩萨也会有疑惑:佛陀在场时,我虽然宣讲了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但到底我讲得对还是不对?其三,其他的天人、罗刹、夜叉等众生也会这样想:刚才舍利子已经提出问题,观世音菩萨也给我们宣说了般若,但观世音菩萨说得对还是不对呢?如果得到佛陀的认可,舍利子会想:我今天提出的问题这么殊胜,连佛都认可了;观世音菩萨心里也想:太好了,我今天的回答让佛陀都高兴了,依靠佛陀的加持,我肯定完全说对了;其他众生也想:今天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佛陀所认可的,佛刚才也说“善哉善哉”,那就跟佛说的没有任何差别了。


现在也是一样,对于有些新法师讲的内容,如果上师没有表态,下面的人就不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如果上师签字或亲口说“对,你讲得对”,大家心里才会踏实。以前学院的一些堪布刚开始讲法时,也需要得到一些大堪布的认可,如果没有得到认可,下面的人也会有点疑惑:到底他讲的是正法还是非法?堪布自己讲的时候,心里也七上八下:到底我讲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上师如意宝开口说:“你讲得很好,讲得很好!”,那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怀疑都会遣除,从此以后,这个人的讲法就好像跟上师的说法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种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从佛教历史上看,佛陀的这种认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甲三、(随喜赞叹):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认可之后,负责提问的舍利子,回答问题的观世音菩萨,以及在场的世间人、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无量无边的众生(每次佛陀说法的时候,都有无量无边的各种不同形象、不同颜色、不同语言、不同种类的众生聚集一起)都生起欢喜心,并发愿依教奉行。(虽然这段文字非常短,但加上这段才是一部完整的经。)


我想,这次传讲《心经》,可能也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众生在听闻,愿他们也能早日获得菩提果位!


《心经》是文字般若,为我们指示了一条永断无明、了脱生死的门路。在这五浊恶世,唯有凭借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让我们顺利地出离三界。其他任何的世间学问或宗教,都不可能像佛法一样,能使众生沉积已久的迷痴、妄想、无明、执著荡然无存,获得无上的解脱果位。


般若波罗蜜多是珍贵的,值得用全副精力去学习与修持,我们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学佛因缘。唯有放下一切对三界的留恋,才能打开解脱之门;唯有不计较一切风风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才能迅速回到永远不需要流浪的避风港——涅槃之彼岸。


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予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没有领略到般若的内涵,只是形象上的学佛,而不是真正的学佛。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当然,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教的真谛所在——心外求法、执妄为真。真正的迷信者,就是不懂般若的学佛者与世间人,因为他们迷恋于世间的色相——明明诸法皆为空相,却误认为真——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执迷不悟,即使是在更为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也是执妄成真、不能自拔。


不久前,天津13岁的少年张潇艺为了追寻网络游戏中的英雄朋友,从一栋24层的高楼顶上纵身一跳;山东省德州市的19岁少年张亮亮为了凑足上网费而劫杀打工妹;南京市的一位父亲为挽救迷恋网络游戏的儿子,两次割腕自杀;武汉的一位母亲为了劝说长期沉迷网吧的儿子,以跳江寻死相谏……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资料,目前至少有 6%的网迷患有强制上网症。


据说,在网络游戏《传奇》中,一个初学者若要修炼到38级(总级别是50级),花费的上网费用和游戏点卡费用共约4000多元,这还不包括占用的大量时间、精力以及情感的隐形投入。有些玩家在辛辛苦苦升到30多级之后,被黑客用木马软件盗取了密码和账号,资金、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一下子“烟消云散”,就像世间人为名利钱财苦苦奔忙操劳,好容易积累了一点财富和荣誉,不料却遭到盗匪的偷窃,仇家的陷害一样。


在眼下炙手可热的大型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多名玩家因过分迷恋游戏中的虚幻世界而先后意外身亡。生命的脆弱和猝然离去,给所有游戏痴迷者敲响了警钟,但是,在现实这个虚幻世界中,哪怕有无数人为其粉身碎骨、肝肠寸断,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幡然醒悟,放弃这些如幻如梦的世间安乐呢?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如果今生不好好修行,整天在世间八法上忙忙碌碌——家里的私事,单位的公务,有钱的人忙着怎么花钱,没钱的人忙着怎么挣钱,空性境界就不可能从天而降!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将来作打算。如果遇到了甚深般若法门,却既不愿听闻,更没有修持,则像入宝山空手而归一样令人惋惜。


我们应当好好地思考一下,专心修行的时刻已经到了,如果不抓紧时间,恐怕就来不及了。学佛最重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慧。解脱不需要意气用事,而需要长期的坚持。真正学佛的修行人, 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清除自己的无明习气,时时刻刻与自己的我执作斗争。最后让我们一起发愿:但愿依靠般若空性的加持、依靠佛陀和法王如意宝的加持,能使普天下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提问与解答:


1、提问:上师,我这一生都过得十分坎坷,这是不是因为前世造的恶业太多所导致的呢?


解答:有些人在自己的人生生涯当中,一直都一帆风顺,没有遭受过什么风风雨雨、艰难波折,而有的人却是命运多舛、举步维艰,这都是前世所造业力的结果。佛经里面也说过“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说,如果想知道自己前世表现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遭遇就可以很容易地推知;如果想知道自己来世的境遇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举止就可以很容易地得知。今生感觉快乐,是因为前世积善所致;今生多行善业,来世就能更多地感受善果,就会过得很快乐。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困难挫折,决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甚至选择自杀,佛教徒不是懦弱的,而是坚强的,对于人生的种种不幸,要有直面勇对的胆识和心力,更要有扭转命运的勇气和信心,一次不成功,还有下次的机会,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也可以知道,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任何事情都会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前世的恶报也许会因现世的某种善业而消减,我们不相信宿命论,我们只相信因果不虚。


2、提问:堪布老师,您刚才讲到,如果声音是实有的,那么它们的性质就应当固定不变,但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声音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声音就不是实有的。不过,事实上对所有的人来说,尽管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却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大家都听到了,或者这个桌子大家都看到了,这又应当如何解释呢?


解答:你先不要坐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比如说,如果一个声音被三个人同时听到,那么这个声音究竟是好听的声音,还是不好听的声音呢?如果三个人的感觉各不相同,那岂不成了三个声音了,因为一个实有的声音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好听和不好听,这只是态度的问题。


这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由每个人的业力所形成的业感。就像六道众生同时去看一碗水,有的会看成铁水,有的会看成脓血,有的会看成住处,有的会看成甘露等等一样,正因为水不是实有的,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果人类一口咬定那是一碗实有的水,其他道的众生一定会起来反驳,因为他们明明看到的就不是水。同样,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声音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声音也不应该是实有的。


抉择声音的空性,还有其他办法,比如用时间的长短来分解等等,此处我不多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中观方面的论著。


3、提问:堪布上师,有一种说法认为,般若可以归纳为《金刚经》,《金刚经》可以归纳为《心经》,而《心经》又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空”,那么,该如何区分世间、小乘、大乘与密乘的空性呢?


解答:没有学过佛法的世间人认为,碗里面一无所有,经堂里空无一人,就是所谓的空性;小乘行人认为,仅仅人我不存在,就是佛陀所说的空性;大乘行人认为,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虽然有如梦如幻的现象,但其本质却根本不可能存在;密乘认为,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大光明,当然,这种见解比较深奥,大家不一定能够理解。在一开始,我们可以先将万法抉择为中观所说的空性,这种空性不是仅仅不存在的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无论是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这四边的哪一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存在。等到这种见解稳固之后,就会对佛法与上师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作为密乘弟子,更要在稳固见解的基础上修持五加行,在修完五加行之后,再去修持密乘,那时就会有手到擒来之感,因为密乘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就生起了。


4、提问:堪布,请讲一下念佛与观空的关系,究竟是念佛重要,还是观空重要呢?


解答:念佛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一些文化不高、分别念不重的老年人来说,念佛更为重要。在念佛以后,内心可以平静,罪障也可以消除,修持净土的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念佛,肯定能收到殊胜的效果。


《般若心经》讲的是空性,是禅宗最为推崇的经典,但却不是禅宗独有的见解,任何一个大乘佛教的宗派,都应当承认并修持《心经》。


很多不明事理的人认为,净土宗与禅宗是互相矛盾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也是水火不容的,坐禅观空的人,就不能念佛;而念佛的人,又不能观空性。其实,所有的佛教,都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 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大家不应该把界限划得如此分明,所有的佛教都是圆融一体的。在念佛的同时,也可以观修空性,在观修空性的同时,也可以虔诚地念佛,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虽然在胜义当中,念佛是空性的,但在世俗当中,念佛却能够积累资粮,往生净土。


昨天我听说,这里的工作人员从来不排斥任何一种教法,无论是小乘佛教的比丘,还是藏传佛教的法师,在这里都能受到同样的尊重,我听了十分高兴。佛经当中也说过,我的出家人再不好,但仅仅以身披袈裟的功德,也理当受到人天的礼敬,更何况依教奉行、严持净戒的出家人呢?


现在很多人就有这样的一些想法:“既然我是学禅宗的,就决不能念佛,更不能修持密宗”;或者“我是学密的,密法是最上乘的,净土宗算什么,禅宗也不过如此……”;或者“密宗出家人是要吃肉的,他们没有一点菩提心,我可不屑与他们为伍!”……总之,只要谁不能接受对方的宗派,就一定要挑出对方的毛病来批驳一番,这就是没有领会到佛教的真正内涵所引起的。


很多人所谓的佛教徒并没有真正地学佛,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要么睡觉、要么玩耍,剩下的时间,也是忙于世间法,既不看佛法的经论,更不修持佛法,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在遇到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问题之际,就无法观空,所有的执著,都一下子跑出来了。


如果我们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修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就一定会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就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的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宽阔境界,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这些是是非非的分别,也不会有这些对错好坏的取舍了。


注:本讲记的内容,是由各地的《心经》开示汇集而成。听法者先后不一,讲法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为了让各种根基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故保留了很多针对不同人的教言,若有前后矛盾处,敬请诸位谅解!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智悲脚印 ∣一个自利利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