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你的认知能力?
LIFE DIARY
【Date:2021.01.31】
MYLIFE
LIFERECORD
[编者按】
什么是认知?
比如你看了一篇文章,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场讲座,你感觉收获很大;或者你通过不断练习学会了游泳…这份感受与收获,以及学会的游泳姿势,到底在你的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多出来一些细胞吗?还是细胞的样子发生了改变?如果都没变化,那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储存在你大脑中的呢?
我们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并不是凭空冒出来一个概念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关概念,并把它们连接起来,组合成一个新概念。
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相反,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知识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理解速度会越快,这就是我们看书会越看越快的原因。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提高认知能力?那就多看书,看越多,认知能力越高.....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LIFERECORD
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对我们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具备学佛人应有的正知正见。即,应该对生死轮回、宇宙、人生以及世间万事万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至少也应该对事实真相有个了解。因为这是解脱的基础。
要了解某个事物,必须学会由表及里一层层地观察思维的方法。同理,如果我们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就必须去观察、思维:外面的世界如何构成?人本身的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过细致地观察,我们才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人的我又是什么样的。
至于观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讲的汽车和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点,我们在了知到房子的构成,是石头或钢筋水泥的基础上,还应再进一步去观察,钢筋水泥又是什么等等。
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么建的就满足了,不会进一步观察和思维。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显得无义又烦琐,但对于我们而言,就必须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维。
LIFERECORD
2
那么,佛经上是如何教我们思维的呢?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明示。假如,我们有一块布,用肉眼观察这就是一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但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一堆线。当我们面对这一大堆线的时候,刚才那块布去哪里了呢?
这时,我们就应该思维,刚才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过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说从未有过布,那么请问:我们平日里买来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么?
如果说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就没有,那么请问:布去了哪儿?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维的,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主张或说法,而是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LIFERECORD
3
下面,我们继续一拆到底,来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布拆了以后,通过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布是由线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线拆开,又得出一个结论:线又由更细微的线、丝或羊毛组成。
又请问,这根被拆的线去了哪里?它存在过吗?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们看见的是什么?构成布的又是什么?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后就消失了吗?消失到哪儿去了呢?……这样先有后无,难道不是象彩虹一般如梦如幻吗?
我们再接下来看拆剩的这一堆羊毛。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一根细羊毛已经是观察的极限了,但还可以把这根羊毛切成很多犹如微尘般大小的段落。这其中的一份,已经不能称之为羊毛了。把微尘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尽头不能再分(即变成空性)为止,剩下的是什么呢?
请注意,最后的结果是最关键的。将这极小的微尘一分再分,可以无边无际的分下去吗?或者分到一定时候,就分不下去了呢?
LIFERECORD
4
所谓“分不完”的概念,是由于我们人的意识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任意识去无休止地思维,就永远可分。
但是,手表体积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达一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踪的地步。
就象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
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相性的“波”,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LIFERECORD
5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作“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地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
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
文字:来自《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