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堂
堪布传法
法师辅导
专题讲座
更多资源
搜索视频🔍
专业课程
过渡
基础
加行
入行论
净土
学经
大学演讲
过渡(进阶)
修心
念佛堂
密法基础
YouTube课程
近期更新
YT频道
YT播放列表
搜索YT视频
资源区
文字资源目录
本站全文搜索
微信公众号
堪布微博
乾隆大藏经
网站快照(外)
灵山论坛(外)
灵山一会(外)
工具区
字典
佛词典
在线供佛(外)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 Languages
English
简体中文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22 | 幸福,其实从没有一秒钟离开过您
返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智慧之旅22 | 幸福,其实从没有一秒钟离开过您
原创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2-07-16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智慧之旅
23个
2011年11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学举办了名为“自心宝藏的探索”的讲座。讲授人为大家分享了来到香港的喜与悲、快乐的主因和助缘、心的宝藏需要开启、透视“色”与“空”的关系、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悲剧、境界再高也不忘因果等话题。劝勉大家学会调心,放下执著,用善行来润泽心灵。
香港大学是中国香港的一所综合性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有亚洲“常春藤”之称,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2位。校训为
“明德格物”。学校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知名校友还包括朱光潜、张爱玲、许鞍华等。
说到港大,有一个“真·佛系”课程——港大佛学硕士课程。
该课程由港大佛学研究中心开设,作为一个听名字就很冷门的专业,却自开设以来就出人意料地倍受欢迎。
对于大多数就读这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目的自然不再是“庸俗”地找工作了,而是来思考人生,正如它学院官网上所说:寻求可持续的快乐。因此求学者除了佛教徒,还有医生、律师、教师、白领、艺人,以及退休人员。
教学人员也很厉害,基本都是海外大学的博士,有一半左右是出家法师,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严谨性和实修功力。
部分知名教学人员有:衍空法师是舍弃世俗眼中的“成功”生活,和妻子双双出家的传奇人物;广兴法师是中国最早送出海外求学的优秀“五比丘”之一;Halkias 教授是牛津大学毕业的藏传佛教专家;Peter Fung教授, 是跨界科学的大师,涉猎药物科学、电子工程、物理学、药物物理学、行为健康、精神病学……这个项目由英文授课,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既有学术类的课程,也有偏佛学入世应用类的课程,可谓内容丰富、启迪心灵。
我们之所以不开心,往往是被日常的琐事困扰,难决难断,纠纠缠缠。所以,这里我想告诉诸位一个最好的观察方法,就是古印度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出的:“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你们也可以这样想:当自己遇上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论事大事小,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那为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就像碗被打破了一样,事情已无法挽回了,那你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停地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要开心,首先就要解压,让心放松下来。随着佛教传入西方,很多大德都教人坐禅,并称之为“放松解压法”,让人们在初步的经验体会中,感受一种放松的心境。心一旦放松下来了,不管你碰到什么事,完全有力量不执著它。那时候你会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越执著越束缚,直至被压垮了,崩溃了……所以,生活中压力太大的人,要学着放松,有时间就坐坐禅、修修心。
这种放松的修心法,也可以叫“安心法”。本来,“安心”一词,在禅宗有特别的意义,不过从浅显的角度解释,了解事物通常的真实面,不受束缚,也算是一种安心。
把快乐建立在一个人身上,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以此类推,把快乐建立在钱财上或其他外缘上,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掌握好快乐的主因,也就是自己的心,进而通过修行开启心的宝藏,获得真实的快乐。
如果我们想要幸福,就要多少探索一下心的奥秘。当你真正去做了,是利根者的话,一反观自心就会了悟。这不需要长期研究,也不需要用理论细细推敲,只是依靠善知识的一种表示——简单而甚深的窍诀,当下就会证悟心性本面。而这样的证悟者,在汉地、藏地的佛教历史上,也可以说很多很多。
从前,慧海禅师去参访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他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儿什么都没有,来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都不顾,跑来跑去做什么?”
慧海禅师忙问:“哪个是我自家的宝藏?”
马祖说:“如今问我的这颗心,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无有欠缺,何须外求?”话音一落,慧海禅师就开悟了,从此认识了本心。
所以,对有缘者来说,善知识只需几句话指点一下,他当下反观自心,便了解了:“哦,原来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大道至简”!不了解的人,弯弯曲曲地探索、追寻,以中观的方法观察,以唯识的方法观察,以其他方法观察……但这些都是分别戏论。同样,学术界的人士,今天用考古研究佛教,明天用哲学分析佛法,虽然很想揭示其中奥义,但因为没有掌握关要,也始终触及不到深的层面。
这种层面,确实是一种深奥的境界,说深就极深;但说浅的话,也很浅,认识起来并不难。下面我简单地讲一讲……
不管是教授、学者,还是一般的佛教徒,现在请你们观一观自己的心——
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并不是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在大脑上,也不是在心脏里,更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存在,认为“我”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貌?……这么一一观下来,你会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稀有啊!原来心的本体是空性,同时又是光明。”
这种认识,在词句上,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
“光明”、
“法性”、
“现空无别”、
“明空无别”……但词句毕竟是词句,不是真正的认识,如果谁通达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意义,那即使他看似只是普通人,也已经与众不同了。
就像伟大的麦彭尊者,有一次他去求见大名鼎鼎的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尊者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门,见蒋阳钦哲旺波披着斗篷,蒙头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他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尊者当下开悟。
这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你的分别妄念被打死了,法身智慧就活过来了。在佛教历史上,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可谓比比皆是,有直接获得极高境界的,也有一般的明心见性。所以,当我们开启自心宝藏时,这种直接的方式最为殊胜。像直指心性、禅宗的棒喝,都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表示,驱散修行人内心的贪瞋痴乌云,当下现前心性的光明。
其实,了悟心性,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且,这并不是修行人才能做到的,世间各阶层人士中,都不乏“见性”者,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已。所以,希望诸位在心性上多下点功夫,以认识自心,开启自心宝藏。
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善知识的指点。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善知识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徧,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值得一提的是,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你有一定的觉受和修证,此时千万不能轻视因果。在佛教历史上,虽然是有“南泉斩猫”、“丹霞烧佛”、“济公吃肉”等奇特行为,但这是大成就者才能行持的。当他们证悟了至高境界时,为了调伏个别众生的执著,故意那样去示现,而我们作为凡夫人,万万不可效仿!
汉地的药山禅师曾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的修行境界再高如山巅,行为上也要低如海底。此外,藏地的莲花生大士也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可见,祖师大德们的意趣是相通的:哪怕你的境界再殊胜、见解再高妙,行为上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妄造任何恶业。
总之,希望大家要学会调心,放下执著,用善行来润泽心灵。若有一天,你真正打开了自心的宝藏,必定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求,令其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注:大学介绍及景点亮点来自百度百科及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