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22 | 幸福,其实从没有一秒钟离开过您 返回

智慧之旅22 | 幸福,其实从没有一秒钟离开过您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2-07-16





2011年11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学举办了名为“自心宝藏的探索”的讲座。讲授人为大家分享了来到香港的喜与悲、快乐的主因和助缘、心的宝藏需要开启、透视“色”与“空”的关系、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悲剧、境界再高也不忘因果等话题。劝勉大家学会调心,放下执著,用善行来润泽心灵。

香港大学是中国香港的一所综合性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有亚洲“常春藤”之称,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22位。校训为 “明德格物”。学校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知名校友还包括朱光潜、张爱玲、许鞍华等。


说到港大,有一个“真·佛系”课程——港大佛学硕士课程。
该课程由港大佛学研究中心开设,作为一个听名字就很冷门的专业,却自开设以来就出人意料地倍受欢迎。
对于大多数就读这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目的自然不再是“庸俗”地找工作了,而是来思考人生,正如它学院官网上所说:寻求可持续的快乐。因此求学者除了佛教徒,还有医生、律师、教师、白领、艺人,以及退休人员。

教学人员也很厉害,基本都是海外大学的博士,有一半左右是出家法师,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严谨性和实修功力。
部分知名教学人员有:衍空法师是舍弃世俗眼中的“成功”生活,和妻子双双出家的传奇人物;广兴法师是中国最早送出海外求学的优秀“五比丘”之一;Halkias 教授是牛津大学毕业的藏传佛教专家;Peter Fung教授, 是跨界科学的大师,涉猎药物科学、电子工程、物理学、药物物理学、行为健康、精神病学……这个项目由英文授课,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既有学术类的课程,也有偏佛学入世应用类的课程,可谓内容丰富、启迪心灵。











我们之所以不开心,往往是被日常的琐事困扰,难决难断,纠纠缠缠。所以,这里我想告诉诸位一个最好的观察方法,就是古印度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出的:“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你们也可以这样想:当自己遇上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论事大事小,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那为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就像碗被打破了一样,事情已无法挽回了,那你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停地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要开心,首先就要解压,让心放松下来。随着佛教传入西方,很多大德都教人坐禅,并称之为“放松解压法”,让人们在初步的经验体会中,感受一种放松的心境。心一旦放松下来了,不管你碰到什么事,完全有力量不执著它。那时候你会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越执著越束缚,直至被压垮了,崩溃了……所以,生活中压力太大的人,要学着放松,有时间就坐坐禅、修修心。 
这种放松的修心法,也可以叫“安心法”。本来,“安心”一词,在禅宗有特别的意义,不过从浅显的角度解释,了解事物通常的真实面,不受束缚,也算是一种安心。



把快乐建立在一个人身上,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以此类推,把快乐建立在钱财上或其他外缘上,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掌握好快乐的主因,也就是自己的心,进而通过修行开启心的宝藏,获得真实的快乐。


如果我们想要幸福,就要多少探索一下心的奥秘。当你真正去做了,是利根者的话,一反观自心就会了悟。这不需要长期研究,也不需要用理论细细推敲,只是依靠善知识的一种表示——简单而甚深的窍诀,当下就会证悟心性本面。而这样的证悟者,在汉地、藏地的佛教历史上,也可以说很多很多。
从前,慧海禅师去参访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他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儿什么都没有,来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都不顾,跑来跑去做什么?”
慧海禅师忙问:“哪个是我自家的宝藏?”
马祖说:“如今问我的这颗心,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无有欠缺,何须外求?”话音一落,慧海禅师就开悟了,从此认识了本心。
所以,对有缘者来说,善知识只需几句话指点一下,他当下反观自心,便了解了:“哦,原来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大道至简”!不了解的人,弯弯曲曲地探索、追寻,以中观的方法观察,以唯识的方法观察,以其他方法观察……但这些都是分别戏论。同样,学术界的人士,今天用考古研究佛教,明天用哲学分析佛法,虽然很想揭示其中奥义,但因为没有掌握关要,也始终触及不到深的层面。
这种层面,确实是一种深奥的境界,说深就极深;但说浅的话,也很浅,认识起来并不难。下面我简单地讲一讲……
不管是教授、学者,还是一般的佛教徒,现在请你们观一观自己的心——
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并不是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在大脑上,也不是在心脏里,更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存在,认为“我”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貌?……这么一一观下来,你会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稀有啊!原来心的本体是空性,同时又是光明。”
这种认识,在词句上,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 “光明”、 “法性”、 “现空无别”、 “明空无别”……但词句毕竟是词句,不是真正的认识,如果谁通达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意义,那即使他看似只是普通人,也已经与众不同了。
就像伟大的麦彭尊者,有一次他去求见大名鼎鼎的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尊者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门,见蒋阳钦哲旺波披着斗篷,蒙头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他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尊者当下开悟。
这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你的分别妄念被打死了,法身智慧就活过来了。在佛教历史上,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可谓比比皆是,有直接获得极高境界的,也有一般的明心见性。所以,当我们开启自心宝藏时,这种直接的方式最为殊胜。像直指心性、禅宗的棒喝,都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表示,驱散修行人内心的贪瞋痴乌云,当下现前心性的光明。
其实,了悟心性,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且,这并不是修行人才能做到的,世间各阶层人士中,都不乏“见性”者,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已。所以,希望诸位在心性上多下点功夫,以认识自心,开启自心宝藏。



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善知识的指点。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善知识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徧,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值得一提的是,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你有一定的觉受和修证,此时千万不能轻视因果。在佛教历史上,虽然是有“南泉斩猫”、“丹霞烧佛”、“济公吃肉”等奇特行为,但这是大成就者才能行持的。当他们证悟了至高境界时,为了调伏个别众生的执著,故意那样去示现,而我们作为凡夫人,万万不可效仿!
汉地的药山禅师曾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的修行境界再高如山巅,行为上也要低如海底。此外,藏地的莲花生大士也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可见,祖师大德们的意趣是相通的:哪怕你的境界再殊胜、见解再高妙,行为上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妄造任何恶业。
总之,希望大家要学会调心,放下执著,用善行来润泽心灵。若有一天,你真正打开了自心的宝藏,必定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求,令其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注:大学介绍及景点亮点来自百度百科及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