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智悲翻译】018 我是否依然故我? 返回

【智悲翻译】018 我是否依然故我?



【智悲翻译】018 我是否依然故我?

我是否依然故我?

Buddhism andScience:

Am I thesame person I was yesterday?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

Ananthaswamy, Anil

新科学家,2011723日,211卷,第2822期,41

New Scientist;7/23/2011, Vol. 211Issue 2822, p41

作者简介:《物理学的边缘》作者,新科学家杂志在伦敦的顾问,近期成为新闻副主编,同时是国家地理新闻的投稿人。

【主题】自我意识(意识)、研究、无念(佛教)、脑功能定位、人格解体、精神分裂症、赛斯·吉莉安(Seth Gillihan)、玛莎·法拉赫(Martha Farah

【摘要】本文探究以佛教“无我”观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这类研究提出“自我”仅仅是思想与情感的集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赛斯·吉莉安和玛莎·法拉赫定义了自我知觉的三方面: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及主导感①,前者中有某些部分已被鉴定为对应大脑某些区域。本文讨论了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障碍②及虚假记忆。

我们醒来时,它就在那儿;我们睡着后,它又溜走了,也许,它将重现在我们梦中。它,就是我们的那种感觉——“我们”驻扎在自己的躯体中,从内往外,掌控并感知世界。这种个人认同感,穿越时间,从我们的初始记忆起,经由此时此地,延伸到带些想象的未来;就是这些,联接后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人类的“自我”意识。

人类思考“自我”的本质,已历经数千年。“自我”真的存在?或者,只是一种错觉?而且,若“自我”真实不虚,则“自我”为何物?我们又在何处找到它?

对于上述问题,不同哲学传统的既得结论大相径庭。观点之一极,是佛教的“无我”观念,认为人只是思想和感觉的集合体,转瞬即逝。另外一极,则属二元论者的思想,最新观点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和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196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提出。他们论证,“自我”以一种独立的“场”形式存在,而“场”与大脑相互作用并控制大脑。

现代科学甚至可能倾向于佛教(观点)。人类的自我意识确非一种自主实体,而是源自大脑内部发生的通常的思维活动。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赛斯·吉莉安和玛莎·法拉赫已经推出一种观点,认为“自我”有三方面:生理自我(产生于真实感)、心理自我(包括人的主观观点、自传体记忆和区分人我的能力)及一种更高层次的主导感;该观点将生理自我的行动归因为心理自我(《心理公告》,第131卷第76页)。

当前,人类正在解密上述各方面的某些基础性大脑活动。例如,在洛桑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奥拉夫·布兰克及其同事已经揭示出:生理意义上的自我集中对应着大脑颞顶叶皮层。生理自我集成人类感觉到的信息,以产生一种真实感,而这一感觉正在定位于某一特定地点的特定躯体。如果,颞顶叶接收到的输入信息相反,则前述感觉可能受到显著扰乱,导致大脑产生灵魂出窍的体验(《新科学家》,2009101034页)。

想要找到主导感所处的位置是困难的,那是一种能够控制我们行为的感觉。在一项借用核磁共振的研究中,志愿者通过移动操纵杆使得图像在电脑屏幕上晃动。当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开始行动时,大脑的前脑岛已经被激活,而当他们将行为归因于实验者时,右脑低级的顶皮叶层开始活动。(神经成像,15卷,596页)

但是其他的调查人员通过不同的实验认证了更多头脑的区域,这些数字远比我们原先以为负责大脑调控区域的数目多得多。

看起来,在头脑里,自我既是遍及一切又是无处可寻,“如果你列一张表(用来记录产生一个自我的感觉需要哪些因素),这几乎要遍及头脑每一个角落”。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藤贝格大学的认知哲学家托马斯·梅辛格说:自我只是一个假象,我们都被大脑欺骗,误以为我们是真实存在而又恒常的。

大量的精神病也足以清晰地证明我们原以为不可侵犯的实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举例来说,那些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人心中怀着妄想,那些妄想正是由其他人或事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自我的分裂,因为当这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察觉到是他们自己在做,”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安妮·塞斯说道,“那就是主导紊乱。”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是人格解体障碍,患者会持续感觉到身体与思想的分离。甚至从我们自己的回忆中丝毫不爽地编织出我们成长的记忆都并不是那么容易。研究表明,我们每当回味过去的同一件事,我们所忆起的细节都不一样,从而改变了自己。

所以自我,尽管它看起来稳固恒常不变,但是事实却是它时刻在改变。我们不再是一年前的我们,明天或是一年之后的我们于今天的我们也不一样。除此之外唯一能让我相信的理由便是,因为大脑以其一流的骗术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注释

①:主导感(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Sense_of_agency)在社会认知,道德推理和精神病理学范畴广泛运用。

②:也称自我感丧失症,它导致患者持续或反复感到人格解体和。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或反复的经验,感觉自己从心理过程或身体中分离出来。这些症状包括“自动化感”——经历着生活改变,但却没有任何体验,感觉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失去对身份的确定感,感觉就像是在梦中一样,感觉和自己的身体失去联系。(维基百科)


智悲翻译中心

译者:在水歌者逐月

校对:贤通明心在水歌者

智慧的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感恩您的阅读,敬请关注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