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德育 >> 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怎么办?
返回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如果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他是人,我也是人,我俩同一时间学的,为什么人家的品行那么高尚、学习知识那么快,而我这么差劲?”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
我看过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显现上对别人也有竞争心。当然,若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则没必要有太多攀比,但如果在善法方面,还是应该互相竞争。比如考试一部论典,你们是在同一位上师面前听的,假如别人成绩特别好,那你为什么不行?这个时候,就千万不要修自他交换——高分给别人,我心甘情愿得零分。(听说附近一所小学,在全县考试中,全校共30多人,其中19个得了零分。这样的话,老师的“营养”应该不错!)
因此,在学识上、德行上,不要毫不在意、喜欢修宽容心,而应让善心善行日益增上。《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大家都能去除染污而自新,最终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世人皆称许“德才兼备”,故一个人既要有德,也要有才,而这两者之中,仅有才是不足够的。现在有些读过高等学校的人,拿一个文凭就沾沾自喜了,在别人面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但内在的德行很差劲。今天,我资助三年的一个大学生来了,他读中央民院,每年放假都来取学费。可近几年来,他很多行为让我不满意,而且一年比一年差。这次我实在忍不住了,狠狠说了他一顿,并告诉他:“我给你的钱,感觉基本都浪费了,没什么意义。”他赶紧回答:“不会呀!我马上就大学毕业了,今年准备考研究生,这个应该没问题。”确实,他人比较聪明,考试可以说轻而易举。但我说:“你读研究生的话,我不想继续资助,因为觉得有点不值。你的学费是每年8000元,若把这8000元给80个乞丐,每人可以分100元,这应该很有意义。但像你这样缺乏德行的人,做人连基本的孝顺都没有,佛教信仰也越来越减弱,真是一年比一年让人失望!”后来,他用各种方式让我生欢喜心,但我也清楚他在表演。或许我的判断并不正确,但90%以上应该不会错。
这几年,我资助过不少学生,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四川省藏校、拉萨的好几所大学,以及汉地很多高校。然而,有些学校的教育,不说佛教的崇高精神,就连儒教中向善的德行都没有,以致很多年轻人从那里毕业之后,言行举止、甚至眼神中浮现出来的,都是贪婪和狡诈。
所以,人光有学问并不够,关键在于是否有德。对刚才那个大学生,我还说:“智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德行都远远超过你。”人若没有德行,即使学得再好,最终也可能会培养成一个贪污分子,祸国殃民、贻害自他。所以,尽管我最初的发心是好的,但因为凡夫没有他心通,即使做慈善事业,结果也不像想象得那样美好。如今事已至此,想挽回也没办法了。但不管怎样,做事遇到一两件不成功的,也不应该就此停止,今后还是要继续努力。
其实,一个人的德行,能从小养成是最好的。前两天,有个8岁的小孩,把自己30元的零花钱供养给我,说是做智悲慈善基金。我问:“30元钱能做什么?”他说:“很多小朋友没有笔和纸,可以用这些钱帮助他们。”他的话虽然很普通,但这种善心若能延续下去,那他长大之后,对社会、对人类乃至对所有众生,肯定会有利益。
可现在的学校很缺乏这种理念,从一开始教给大家的,就是要为钱、为生活、为今生而奋斗;到最后,以自私心、虚荣心、狡诈心学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骗人那一套。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若想出淤泥而不染,确实也比较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尽量追求高尚的人格。
概而言之,自己的德行和才学不如他人时,包括出家人在内,都要自我督促、发奋图强。有些人可能认为:“哎哟,修行人比这些干什么呀?”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行持善法方面,每个人都应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别人得奖,我为什么不能?别人学得好,我为什么学不好?”努力向上的精神不可缺少。古人是如此,现在有智慧的人也应这样。所以,在德行与才学上自勉很重要。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十四课
生命的真正意义
孩子摔倒了,父母扶不扶?
念念不忘,愿望就会很快实现,是真的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