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释》03课* CC+笔记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重点
本课难点
本课脉络
1.极乐世界的主尊为何名为阿弥陀佛。
2.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3.极乐国土众生。
4.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脉络展开
一.极乐世界的主尊为何名为阿弥陀佛?
1. 佛陀光明无量无边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1) 释义:见法本P35第2段。
2) 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
“阿”:否定词, “无”的意思;
“弥陀”:“量”的意思;
念诵佛号时一定要有“阿”字。
3)阿弥陀佛的十三种名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4)无量光佛的名号来历:法藏比丘成佛实现了往昔的大愿,他的光明无量无边,无量众生能蒙受其光芒,所以其名号为无量光佛。
【教证】《无量寿经》法藏比丘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5) 阿弥陀佛的功德:
①佛光的特点:
并非肉眼所见的亮光;
佛光是无形的;
有各种类型:加持的光芒、智慧的光芒、慈悲的光芒等。
②任何人祈祷、忆念、顶礼阿弥陀佛,诵其佛号,佛光就照耀此人身心。
③佛光加被的体现:
佛光就照耀此人身心,一切贪嗔痴烦恼都会消灭,身心也会变得柔软;
时时刻刻会产生欢喜心,慈悲菩提心等善心以及正见也会不断增长。
【教证】《无量寿经》:“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6) 应系统闻思,生起定解和信心:
①系统闻思、定解、信心三者关系:
A. 系统学习佛理,生起真实定解。
B. 修行要从内心入手,对佛理生起定解才能产生内心的力量。
【教证】宗喀巴大师《密宗道次第广论》:“只有通过智慧对教理产生真实定解,才会引发不可劫夺、不可退转的信心。”
【法宝】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
C. 应通过闻思对阿弥陀佛名号生起定解和信心。
a 可以获得念修力量。
b 佛陀名号并非一般名字,其功德、意义,世间任何名称无法比拟。
② 未对佛法生起定解的过患:
A. 信心容易流于迷信;
B. 没有对佛法产生真实定解的佛门教条主义者;
C. 只是形式上的行为;
D. 内心没有被佛教真理感化。
2. 佛陀及其人民寿命长达无量无边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1) 释义:法本P38第3段。
2) 佛陀寿命无量:阿弥陀佛也称长寿佛,是无量寿佛的异名。
3) 人民寿命无量:往生极乐世界者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
【教证】《无量寿经》法藏比丘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 无量寿佛的不共加持:
【教证】《极乐愿文大疏》:任何众生如果毫无怀疑地祈祷阿弥陀佛,那么除了前世的异熟果以外,暂时的一切水火刀毒等怖畏皆能救脱。
二. 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1. 释义:见法本P38第7段。
2. 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
1) 按人间标准计算:阿弥陀佛成佛十大劫。
2) 按极乐世界的标准:阿弥陀佛成佛十天。
3) 【教证】
①《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
②《华严经》:“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
③《极乐愿文》中说:“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无数劫无死,愿恒住彼刹。”
4) 在法界中,有无数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接受的行境。
①类比说明众生心识的渺小:如小虫无法接受人类寿命的长度,人类也会无法接受极乐世界、天界、地狱等众生的寿命长度。
②教诫:知道自己的渺小,就不会生起傲慢心,也不会以浅见诽谤诸佛菩萨及清净刹土的功德
5) 应祈愿往生到极乐刹土。
三. 极乐世界的众生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1. 释义:见法本P40第5段、P41第4段、P42第3段。
2. 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1) 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阿罗汉。
① 数量:无量无边,其数量不是世间数目所能了知。
【教证】《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② 真实身份:
A. 并非《俱舍论》中的定性声闻;
B. 名为阿罗汉,实为大乘菩萨;
C. 不是真正的小乘声闻,而是幻化的大乘声闻。
2) 无量无边的菩萨。
①数量: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变成缘觉,以缘觉的智慧衡量,也无法计算其数目。
3.众生的特点:
1) 皆是阿鞞跋致
① 阿鞞跋致:意为“不退”。
②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不会退转的,既不退转到小乘,也不退转到凡夫,都是登地的圣者。
2) 多有一生补处。
许多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像弥勒菩萨),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教证】《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发愿说:“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 其数目非常多,不是算数所能了知的,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概说。
四. 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1. 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之理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1) 释义:见法本P42第6段。
2) 往生极乐世界是最好的选择
① 极乐世界:
A. 器情世界具足功德庄严;
B.往生到极乐世界,跟声闻、菩萨等上善人俱会一处,身心快乐,善根自然增长。
② 娑婆世界:
A.众生的相续总是不断涌现贪嗔痴慢嫉妒的烦恼,与众生相处会产生痛苦、烦恼,出现种种不悦意;
B. 有漏的财产没有实意,甚至会带来无量的祸患;
C.世间的一切不离苦苦、坏苦、行苦的自性,所有凡愚的言行举止没有实义,与他们交往不可能给自己带来超越世间的快乐。
【教言】《入行论·静虑品》:凡夫人是很难取悦的,你对他们再怎么好,反过来他们却经常对你带来各种伤害,这是必然规律。
③ 众生贪恋娑婆世界之因:
三界众生被无明烦恼遮障了本具的慧眼,一直贪执本不该贪执的对境(娑婆世界)
④要对娑婆世界有出离心,一定要出离凡夫的群体,从道理上明白往生极乐世界是最好的选择。
2. 如何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1) 具备善根福德因缘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① 释义:见法本P44第3段。
②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大福德因缘。
遇到净土法门,能够深信发愿、能忆念三宝、能生起往生的意念,是佛陀的加被以及前世的善根所致,这是无量的福德因缘。
【教证】《华严经》:“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登无上道。”
③ 往生极乐世界须具足大善根。
【教言】蕅益大师:往生净土须具足深信、大愿,深信、大愿就是大善根。
A.如果具足了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所摄的善根,就很容易发起深信、大愿,这样就能轻易往生净土。
· 要有对三界毫不贪恋的出离心;
·有“我往生净土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会造就广大善根;
· 有空性的见解,往生的品位就会很高。
B.有离四贪(一是不贪执今生,二是不贪执轮回,三是不贪执自利,四是具足无二慧)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难。
a【教证】文殊菩萨《离四贪教言》:“贪今非教徒,贪世非出离,贪自非菩萨,耽著非见解。”(释义:贪执今世不是佛教修行人,贪执三有世间不是出离心,贪执自利不是大乘佛子,抉择究竟见解时若有耽著则不是正见 。)
b 具足以离四贪的正见摄持善根,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2) 一心不乱,执持名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① 释义:见法本P46第3段。
② 七天法会的依据。
极乐法会、禅七、佛七、观音七、地藏七等七天的法会,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③ 活着时一定要结上往生净土的善缘,要尽快以闭关的方式专修七天。
A. 七天中一心一意观佛、念佛,除了睡觉吃饭以外摒除一切散乱;
B. 临终时就会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C. 要发愿闭关念修,这样的因缘很珍贵、很重要;
D. 世事无实义,应念修阿弥陀佛;
【教言】《乐邦文类》:“世事等一梦,人生谁百年?念念弥陀佛,池中结宝莲。”
④ 尽量一心不乱多造往生善缘,专注一处而修的善根是最重要的往生资粮。
A. 不同根机者都能达到受持佛号一心不乱。
a 利根者只需一天。
b 中根者需要二至六天不定。
c 顿根者需要七天。
B. 初学者应如何做。
a 初学者尽量不被烦恼和恶念所转。
b 如果偶尔产生恶念要马上发现并以四种对治力忏悔。
C. 净土宗最提倡一心不乱。
a 在所有的用功和修行中,以一心不乱念佛最为要紧。
b【教证】《西方合论》:“念佛求生净土,功行观门无穷,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第一也。”
D. 要做到一心不乱,首先做到不贪恋世间非常重要。
a 临终一念之差也会导致修法不成功。
【公案】大德临终生起一贪念,变桃中小虫的公案。(详见法本P48)
b 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对世间任何东西都不能贪恋,否则就会障碍往生。
E. 七天专心下工夫,欲求一心没有不成功的。
【教证】《宗镜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教言】:“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当尿壶!”
F. 散心念诵也有功德,一心专注念佛功德更大。
【教证1】《万善同归集》:“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教证2】《法华经》:“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⑤ 在临死前专修七天往生法,以此因缘一定能往生净土。
3. 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 释义:见法本P49第3段。
2) 要发愿往生净土
① 如果没有发愿是无法往生净土的。
② 思维极乐世界的快乐和娑婆世界的痛苦。
③ 古代的许多大德都是一心发愿往生净土的。
公案: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的公案。(详见法本P49)
④ 一定要对净土法有难得之心。
【教证】《大阿弥陀经》:“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
⑤ 为了究竟的安乐,一定要趁早发愿往生。
A. 人生很短,未来很长,应为了生生世世的前途而发愿。
B. 不能贪执娑婆世界,培养出离心。
比喻:路人经过的花园不是永远的居所,轮回的花园不必贪恋。
C. 精勤忏悔往昔所造恶业,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说明:经文解读中黄色底文字为《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名词解释
原文:《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有十三种不同的名号,如无量光佛、无碍光佛等,前一段时间在学习《极乐愿文大疏》时,我给大家作过介绍。为什么这位佛陀名叫无量光呢?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二愿说:“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如今法藏比丘已经成佛,实现了往昔的大愿,他的光明无量无边,无量众生能蒙受其光芒,所以其名号为无量光佛。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僧祇劫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原文:阿弥陀佛也称为长寿佛,长寿佛就是无量寿佛的异名。《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任何众生如果毫无怀疑地祈祷阿弥陀佛,那么除了前世的异熟果以外,暂时的一切水火刀毒等怖畏皆能救脱。这就是无量寿佛的不共加持力。
异熟果
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原文:《极乐愿文》中说:“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无数劫无死,愿恒住彼刹。”贤劫这样的一个劫只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日,往生极乐世界者于无数劫中不会死亡,所以我们应该祈愿往生到极乐刹土,在那里永远安居乐业。
贤劫
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其中有许多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就像弥勒菩萨一样),其数目非常多,不是算数所能了知的,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概说。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如果要结上往生的善缘,就应该多造善根,而且造善根时要尽量一心不乱。所谓的一心不乱,如果连一个分别念都不能产生,这对初学者来讲是很困难的,可能谁都做不到。但自己应尽量不被烦恼和恶念所转,如果偶尔产生恶念要马上发现并以四种对治力忏悔。这样专注一处而修的善根是最重要的往生资粮。
四种对治力
四种对治力分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离恶对治力;现行对治力。
(一)所依对治力,在这里是指皈依金刚萨埵后具足愿行菩提心。余处也有其他忏悔的对境。
(二)厌患对治力,对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心。
(三)离恶对治力,是指回想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愿从即日起纵遇命难也不再造那样的罪业。
(四)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力行持一切对治往昔所造恶业的善业。
《普贤上师言教》
——《藏传佛教辞典》V1.1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