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食,断之——为美食正名
文|释圆溉
01
缘 起
如今时代,许多文艺青年信仰:“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听起来富于情怀,适可安放那迷茫的青春;寻找美食,已经成了自然的生活习惯。
最近几年,大众点评网在各大城市很是火爆,人们在选择餐厅之前,都会不约而同先看一下网上的点评,各式美食如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
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风弥全球,震撼了许多人,让人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物质更加富足的当下,世人对美食的推崇已臻至极点。然而,殊不知,正是对美食的贪恋,让我们更加陷入到轮回的狂欢之中。
02
历史上对饮食的推崇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或说伊尹、或说彭祖为中国烹饪的始祖,由三材调五味,从此食物则有了滋味。而夏商周三代的钟鸣鼎食广为人知,在夏朝已有了疱正一职,专管膳食。
《礼记·礼运篇》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饮食和男女,是人的最大的欲求之处。而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大的厌恶所在。如此,构成了人们日思夜虑的两件大事。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也就是说,饮食和男女,这是本性。仁为内,义为外。
饮食,是老百姓生存于世最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之一。而中国民间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始出自《汉书》,原文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而在《三国志》中也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以老百姓为根本,老百姓以食物为天,也就是说百姓以食物作为维生所系。
而之后的历史迁变中,对饮食的烹调更为精致,如唐宋元明的海味珍馐,清朝民国的满汉全席,直到现在八大菜系呈百花盛开之势,饮食一直便是民生的根本。
03
段食释义
美食或饮食,实乃段食,唯欲界中有,接下来便详细分析其本质。在《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三分别世间品,生者众生世界支分下的“依何而住食之缘起”的科判中,有情依食而存住,段食欲界三处性。彼并非为色之处,不利自根解脱故。触食思食与识食,均为有漏三界有。
众生依靠什么在三界中存留呢?众生是依靠食这个因缘而住存的。本师成佛不久,以其智慧之眼观察众生之性格与界性后,说众生应依食而存活,如经中云:“本师成佛不久,则恩赐一法,即众生以食而存。”
此处之食,并非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所吃和所饮的食物,而是凡是能够维持生命的一种养料均可称为食。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其中段食唯在欲界中才有,而余三食在三界中皆有。
1. 段食的本体
段食,也就是依靠鼻、舌、身三根,一口一口来享用而称为段食,其本体即香、味、触三处之自性也。
段食,古时也译为搏食或团食,可抟可握。顾名思义,即分段而食,那么鼻舌身三根如何分段而“食”香味触呢?首先,舌根一口口饮用有味道的食物,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再说鼻根,比如嗅到鲜花的香味时,鼻根就一分分“吞食”香味的微尘,也符合段食的自性。而身根,通过接触外物的过程中,也一点点“吞食”其微尘,这些都是阶段性的,因此称为段食。
段食的自性为香味触,那么,为什么不把色和声安立为段食的自性呢?一般来说,有些人可以依靠声音存活于世间,但这个时间非常短,因此未安立在段食中;色法也不能安立为段食,是因为它对于自根以及解脱没有利益。
2. 段食的特点
段食唯欲界中有,如果没有断除对段食的贪执,是不能够成就禅定的,这样一来也就无法转生色界、无色界,则更加无法出离轮回。
在第一分别界品中,颂词云:欲界具有十八界,色界之中十四界,香味以及鼻舌识,此四种界未所属。无色界中则具有,意法以及意识界。
欲界具足十八界,而色界只具足十四界,因为五境中的香和味在色界不存在,那么缘外境的鼻识和舌识自然也不存在了。在无色界中,因为无有色法的缘故,只具足意界、法界、意识界,因为它们可增长无色界的烦恼。
其中,在色界无有香和味,因为香和味是段食性的,只有远离了段食的贪执才能转生到色界中。不过有部宗认为色界天人的鼻根、舌根等是具足的,只是没有外境,由于没有外境的缘故,虽具足根,但亦不会产生鼻识、舌识,因此色界只具足十四界。
由此看来,即使仅欲获得色界初禅的禅定,尚需远离对段食的贪执,何况是色界无色界更高的禅定?
3. 别说遣疑
既然说段食唯欲界中有,那如何理解除人之外其余五道众生的段食呢?
先说地狱有情,在其业力现前时,自然会吞下铜汁铁水、粪便屎尿,便是其段食;而饿鬼众生,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公案说饿鬼父亲出外十二年谋求食物,结果只得到一把比丘的鼻涕,还被打得鼻青脸肿,足以说明饿鬼界也具足段食。而旁生界,互相啖食,或以草木果实为食,亦是段食的自性。
04
五欲的狂欢
正是由于对饮食的贪执,让我们陷入到轮回的狂欢当中。
纵览当今时代,不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亦或商务宴席乃至国家元首间的洽谈,都离不开美食美酒,饕餮大餐。韩国料理、日本寿司、墨西哥烤肉、法国意面……世界各地的美食均可聚于一处,多少人自诩为吃货一族,且颇自以为其乐。
在浮华的背后,岂不知,蕴含着巨大的过患。且不说吃掉了多少生灵,单是沉溺于轮回的欲妙中,也是极为可怕之事。
在佛经中,五欲,即指五妙欲,“财色名食睡”,又指“色声香味触”。由五欲中再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难了。
此处,单独说食,所谓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饮食众味,人们藉由饮食来资身活命,故而贪求恋著无有厌倦。所谓味欲,也即对于种种包含菜肴等美味,乐著无厌。
虚云老和尚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世人贪食,专在酸、甜、苦、辣、咸、淡、甘、辛里打滚,务求珍馐美味,肆意伤生害命,以资口腹;也有吃素的人,弄斋菜还叫荤菜名,什么捆鸡、油肉丸等等名目。这是习气不忘,杀心还在,虽不是真吃荤也犯了戒了。好好丑丑,到肚都变为屎,何必贪求美味、争夺不休呢?好的吃得多,屁也多屎也多,有什么好处呢?
星云大师讲,饮食本来是为了养身活命,但是人们却往往美食当前而不知节制,暴饮暴食,冷热互渗,结果损害了身体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普遍患有营养过剩、肥胖臃肿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时而食,乘兴而食,破坏了肠胃的功能;更有许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样式口味上力求变化翻新,甚至不惜杀生害命。
千百年来,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类大肆捕杀的对象。长此以往,不但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遗祸后世子孙,也为自己种下日后恶业苦果的种子,诚可悲矣!
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吁大家节制食欲,因此在丛林的清规里,订有食前作五种观想的条文,称为“食存五观”,其中“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及“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两种观想,正可以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
05
段食,断之
如上所述,了知了段食的种种过患后,不管是佛教的修行者亦或是非佛教徒,都应该尽可能断除对饮食的贪执,过知足少欲的生活。
佛陀为出家人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饮食但为资身办道,非为口腹之欲。在《俱舍论》第六品讲到四圣种,具足四个特征可称为具足圣者种姓,
一是以粗粝斋食为满足,
二是以菲薄衣食为满足,
三是以简陋床榻为满足,
四是喜爱闻思修行。
断除对饮食等的贪执,这便是修行人清净庄严的威仪,如此才是真正的圣者种姓。
而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至今奉行着托钵乞食的古老传统。眼见寂静庄严、威仪如法的出家队伍,怎能不令信众生起信心?
06
躬行中道
不过作为修行人,固然要过知足少欲的生活,粗茶淡饭度平生,但仍然要行持中道,因为若无身体这座青山常在,闻思修行、发心利众的绿水也无法长流。
当初佛陀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时经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衣衫褴褛、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始终未能证悟。
后来,佛陀悟到仅靠无意义的苦行是无法成道的,因为执著身体反而使心无法清净无法获得解脱,所以毅然放弃苦行,前往尼连禅河边,欲洗去身上的污垢,因为实在虚弱不堪,遇到牧羊女供养肉糜,饮用后恢复了气力。而后,以吉祥草敷金刚座,端坐菩提树下,正意系心入三摩地,降伏四魔,除诸阴盖,彻悟成佛。
而在《米拉日巴大师集》中,琵达带着食物到护马白崖窟寻找哥哥,看见米拉日巴尊者“坐着,眼睛下凹,陷成两个大洞;身上的骨头,一根根向外凸出来,像山峰一样。浑身一点肉也没有,皮肤和骨头像要脱离似的,周身的毛孔都现着绿茸茸的颜色……琵达一瞧,起初以为是鬼,害怕得要逃走……”
尊者把琵达食物吃后,依照上师信符的指示修行,打开了身上的脉结,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乐、明、无念的觉受,生起了难以言说不共的证悟功德:通达了妄念即是法身,了知轮回涅槃一切法皆是缘起;自心一切种识本离一切方所,行为错误则招致轮回,善行解脱则获得涅槃,而此生死涅槃之体性皆为不二空性光明。
为此缘起,尊者唱起了一支缘起心要歌:“……善良施主来供食,二利缘起成于斯。人身难得却易坏,养以食物始不衰,芸芸物种遍大千,会合天公降时雨,则能成就利生缘……”
因为有世尊成道及米拉日巴尊者证悟的殊胜缘起在,作为后学者,我们也应躬行中道,饮用有营养的食物,滋养身体,如此方可成办道业,利益更多有情。
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身体具足众多的过患,如同怨敌一样,但仍然要保护好这个身体,因为若守持好作为一切功德之根本的戒律,则依靠此身亦能做种种的饶益众生之事。
结语
如上所述,美食虽极具诱惑,却如同美丽的罂粟,贪执之便深陷轮回。美食的自性实乃段食,而若未断除段食,即使想获得色界的禅定尚不可得,何况是超出三界轮回?不过修行人也不应走极端,因为适量的饮食会让我们的修行更为增上,所以要行持中道,饮食有量,过知足少欲的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