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正确的见地,让你的人生从此如意|《解义慧剑》沙龙第一场报道 返回

正确的见地,让你的人生从此如意|《解义慧剑》沙龙第一场报道

智悲沙龙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9-23

Lesson 1

几曲旋律,一段短片,智悲沙龙于2018年9月16日晚正式拉开帷幕。小伙伴们相约在空中道场,共同学习《解义慧剑》,增长慈悲智慧。

 

沙龙以环保短片为引:雾霾漫天、冰川消融、林木折腰、动物被屠、白骨森森,桩桩件件,无不叩问着人类的良知。


法师问:“看了影片,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人类在地球上、宇宙中,只是区域中的一员,没有必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是主宰者,拥有唯一的话语权。如果我们想和所有的众生和睦相处,我们就要调整心态,并且拥有抉择的智慧。


抉择的智慧从何而来?这取决于见地。见地非常重要,见地能指导行为,而有的人称其为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地球公民,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懂得取舍。要知道,苦也好,乐也罢,都是由我们亲手创造的,每个人对人生的认知不同。认知的偏差,导致人生结局的千差万别。错误的认知会毁掉人生,而正确的见地,才能使人生如意顺遂。


《解义慧剑》恰恰能验证见地的正确性。因此,学习《解义慧剑》,其意义不言而喻。



《解义慧剑》的含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论典,接下来,法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造论背景,并阐释了论题的甚深含义。


《解义慧剑》虽然只有104个颂词,但是里面的内容可以含摄显密佛法的一切精要。麦彭仁波切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便造出了这部论典。造论仅需一天,但我们若想学懂嚼透,恐怕非一日就能一蹴而就。


解:是指在一个人心中生起一种非常稳固的认知。好比一个人很喜欢画画,因此热情地深入钻研。后来,当一个事物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他很自然就会明白如何以画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法师指出,解悟是非常重要的,书籍里的文字只是别人的认知,通过解悟融汇于心,文字里要表达的内容才是你的。


义:并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语言或者词句所要表达的意义,而是可以涵盖一切意义。至此,法师启发同学们不妨试着把心放开,体会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一切”到底有多大:是一所房子里面的一切事物,还是一片天空下的一切事物,或者更广阔。我们的心非常奇妙,如果能学着善用自心,我们对世界将会有不一样的感知。


慧剑:在佛法的教义里面,慧是以拣择为体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取舍的智慧。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只有拥有抉择的智慧宝剑,我们才能踏实自信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常见派 & 断见派


既然正确的见地如此关键,那么,世间上常见的错误见地有哪些呢?对此,法师以生活现象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常见派与断见派。


常见派

1. 常见派会有固守的认知

我们不仅习惯了把杯子放在相同的地方,还习惯了家庭稳固、工作稳定,生活无有波澜。殊不知,我们的身体也在刹那刹那地改变,对事物的认知也与过去截然不同。这世上,哪里有不变不坏的事物?


2. “神”、“实”的认知

法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类信神的根源,在于我们希望神是恒常不变的,能时时刻刻给我们添寿赐福。此外,还有一类更高级的常见派——认为物质世界恒常存在,不会毁灭。然而,现在很多最前沿的物理学假说,如弦理论,已经动摇了原始物理学的观点。

 

断见派

断见派源于不想负责任的心理。持这种见地的人,只会追求现世享乐,宣扬没有后世。法师谆谆劝告,遇到这种学说,我们要学会观察,切勿盲从。



现有价值观及价值观的过渡


在上述两种见地的影响下,快乐的保质期是如此短暂!许多人由于不满足,而陷入了“得欲再得”的窘境,无法从喜怒哀乐中抽离。法师慈悲地希望我们能追随智者的脚步,以净见量生活在清净的境界中。同时,法师还阐释了几个概念。

 

1. 不满足、窘境

要知道,不是所有执念都能带来成功和快乐。得到的那一刻,喜悦也许短暂存在,紧接着便是失去吸引力的忧伤,和漫长的不满足。


曾经那么喜欢那家pizza店,由于经济能力不足而只能垂涎三尺、望而却步,可是后来呢?它只不过变成了一段回忆,变成了朋友圈的几张照片罢了。


2. 净见量(影像式的认知生活)

宗萨仁波切曾经说过,一位摄影师和一个影迷看电影,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习惯了将影相执着为实有,所以承受着莫须有的喜怒哀乐,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又黯然神伤。


在佛法的教义里,一个人懂得抽出情绪而观看影片,这叫做出离心。当你看到有些人过度投入情绪,身心受伤,对他们心生悲悯,这就是菩提心。当这两种心串习达到一定的程度,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会和一般人不同,我们称之为见到了净见量的智者,即真正见到了真谛的人。这样的人,便可以尊称为“佛陀”了。

 

3. 观现世量(现量、比量)

我们所感知的外境,就其自身而言,它并没有拣择性。就像仓央嘉措尊者在他的情歌里所说的那样——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但是,感知的人各有执着,感知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所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虽然不同,但是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求同存异。


虽然,命名老人给我们创造了文字,也教会了我们语言,但是对内外事物感知能力的标准是我们自身本具的——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我们的鼻舌可以分辨味道的好坏,我们的身体可以感知粗糙和细腻。我们的心识具有明清的感知能力,它不但能感受外境,当你去看自己的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也有感知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法师以农夫、画家、神父为例,解释了比量。无论是农夫、画家还是神父,虽然他们职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不被欺惑的心作为量。农夫收割粮食,画家研磨染料,神父虔诚祈祷。他们无不在体会着心识现量带来的无欺感受。不但如此,农夫因为种下青稞的种子,比量可以推测秋天可以收获青稞的果实。画家知道因为染料洒到了画作上,画不能再卖一个好价钱。神父相信祈祷心中的慈悯,可以净化心中负面的情绪。人们以不欺惑的心识作为衡量生活的量,我们称之为观现世量。

 

4. 平凡世间遇到瑜伽世间

作为普通人,我们依靠观现世量生活在平凡人的世界里,我们称之为平凡世间。智者以净见量,生活在清净的境界中,我们称之为瑜伽世间。


当观现世量的平凡人,感受到对影相的执着会带来痛苦时,当智者看到平凡人因困惑缚心而生起悲悯时,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就有了交集。



建立正确见地,趋入正法


正确的见地,可以用四种理来验证。四种理为:

1. 作用理

2. 观待理

3. 法尔理

4. 证成理


法师循循解说:作用理和观待理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理证,前者以因推果,后者以果推因。那么,何为法尔理呢?比如火有火的热性,水有水的湿性。不需要任何道理去证成,这就是法尔理。


《解义慧剑》单独阐述了证成理,可见其重要性。接下来,法师对证成理做了分析——我们面前的电脑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远离了一或者多的自性,就像魔术师幻化出来的气球。再进一步分析,一个笔记本电脑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又会有上下左右前后。重要的是,每部分又可以如此细分下去,如果说每一个部分不能够代表面前的电脑,那为什么组合之后的和合相就是电脑了呢?当我们观察到最细微的时候,六颗不可再分的没有方分的微尘又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如此仔细思维下去,想要找到一台坚固不破的电脑确实有点儿困难。

 

从平凡世间的世俗谛跨越到瑜伽世间智者的胜义谛,如果因缘没有具足,相续(心)中的智慧也不会生起,所以要以四依法来趋入正道:


1. 依法不依人

恰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言:即使是我说的法也不要轻易行持,一定要再三观察。在当下这个时代,信息繁多,真假难辨,我们不要轻易信从,一定要再三观察。


2. 依义不依句

我们习惯于将语言文字和实物执着为一个,从而取境。比如,我们请别人把手机拿来,首先头脑中有了一个手机的概念,随后会执着于放在屋子里桌子上的那个手机。但是,桌子上刚好有两个同款手机,别人拿来的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手机时,我们可能会想:我要的不是这个,怎么能拿错呢?这就是名义相混淆而取境的一种表现。


3.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理有相对的和绝对的。当一个新的科学成果出现的时候,前面被认可的一些内容就不得不被推翻了。但是在被推翻之前,这些理论我们还是认可的。这种暂时性的认知,称之为不了义。而那些不随人的认知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究竟真理,则称之为了义。


在佛法的教义里,有部经部宗承许万法有一个实有的基础,就是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这是分别观待物质和心来安立的。唯识宗的教义,即随理唯识宗的观点,则承许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来作为一切事物的载体——我们的心就像一个硬盘,里面储存了形形色色的种子。当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显现出不同的果实。从解释平凡世间的角度来讲,唯识宗的理论是非常健全的。之后就是部分自续派的相似胜义谛,即单空。这些并非真正的实相,但是它可以成为趋入实相的阶梯。


最究竟的真谛,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般若空性。即佛教教义中应成派以上所承认的观点。我们耳熟能详的《心经》《金刚经》等都是诠释般若空性的佛经。当然,在另外的场合也有用光明分来诠释般若的。法师指出,这个光明,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电灯所带来的光。以上佛教各宗派的见解,前前观待于后后,我们安立为不了义。但是,若想趋入最了义的法有一定的困难,不了义的法像楼梯一样,给我们提供助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了义不了义,不能单单用好坏来区分。


4. 依智不依识

智慧的本体,本来就是远离一切增减的。智慧也不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所能感知的,更无实体可言。它的本体是光明的,本身就具备一切功德藏。识则只属于我们世界的东西,如果一直依识寻智,那就真是南辕北辙了。所以,智者的引导对于真正想悟入实相的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警戒


至此,沙龙接近了尾声。法师梳理了全课的脉络。屏幕中,两句经文赫然入眼——


1. 《楞伽经》:“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

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觉者悲悯众生的体现,智者的善巧方便是帮助我们趋入智慧之路的明灯。作为后学者,我们应当先找到与自己相应的正理,然后渐次趋入最究竟的真谛,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2. 《楞严经》: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这个时代,各种学说层出不穷。没有抉择的智慧,在这样一个繁杂的环境里想提纯自己的智慧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习《解义慧剑》,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目,勇敢坚强地生活。


伴随着华晨宇一曲《山海》的响起,第一场沙龙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法师,请问……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援疑质理,纷纷提问,法师拨云见日,答疑不倦。所提问题涉及到日常生活、情绪排解、人际交往、科学知识、佛法教义等。


恰如善知识所说:有佛法,就会有办法。烦恼纵有八万四千,法门亦有八万四千。只要我们追随智者的脚步,通过学习生起正确的见地,拥有了抉择的智慧,生活中种种的烦恼、障碍、违缘便会烟消云散。




- 今晚8点,精彩继续 -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沙龙第一课音频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