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堪布言教】 工作和修行如何协调?--中国文化书院问答 返回

【堪布言教】 工作和修行如何协调?--中国文化书院问答



中国文化书院问答

问:我先生做的是管理工作,压力很重,当他专注佛法的时候,工作就使不上劲了;专注工作的时候,佛法又疏离了,即使勉强观修一下,也会不由自主想工作上的事情,为此他特别烦恼,请上师开示工作和修行如何协调?


索达吉堪布答:你先生的问题,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的问题:不修行吧,人身难得,一定要修;要修行吧,工作又太忙,顾不上。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其实这件事不难。对我们藏族人而言,从小的时候开始,修行就被很好地结合进生活,成为习惯,一旦习惯了,也就容易了。认为二者水火不容,修行时就不能过平常生活,也不能工作,工作时又不能修行,那你可能永远没时间修行了。作为在家人,你们都有家庭和社会责任,完全放下来不太现实,想抽出一个单独时间修行,一个月,一个礼拜,行不行?很难。


所以,我们要习惯在工作的同时,完成一定的修行。比如,你可以每天看三四页《大圆满前行》,你可以在走路或坐车时,念够一定数量的咒语,习惯以后,就不至于中断修行。有些人喜欢极端,修的时候完全舍弃工作,等家庭和生活的压力累积得承受不住,就不得不去工作;一工作起来,又把修行全部放下了。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除非你像学佛前一样做个一般的在家人,或者干脆出家,两者都做不到的话,那最好兼顾——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大多数的佛弟子也都是在家人,他们就是这样的。那时候都如此,何况现在?


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理好,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每天空出一两个小时学修佛法。每天一两个小时,肯定空得出来。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特别忙,这儿出差、那儿开会,但只要一空下来就学佛法、做功课,天天如此。这样两件事都做好了。特别是修行,不会退失。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平时要翻译、要传法、要管理、要搞建筑、要办学校,同时还要跑出来跟你们交流,但我的功课从来没落下。出来的车上或飞机上,我会念一部分功课,中间一有空就翻译,哪怕两三个偈颂,也坚持翻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要想坚持,最忌讳的就是冲动,一会儿热情高涨,什么都不管,一心修行,一会儿又心灰意冷,什么都不修,这样既做不好工作,也修不好法。你应该有一颗恒常心,安排好,永远也不放弃。你不必放弃工作,因为你要生活;你不能放弃修行,因为你要解脱。只要你不放弃,就总能找到一种平衡的方法,让生活和修行同时进行。

问:我们现在学佛了,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去卡拉OK,但一聚会就被边缘化了,因为别人觉得你另类。请问,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对待?


索达吉堪布答:这个问题也很现实。学佛的人不喝酒、不吃肉,圈子变小了,对待起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他去。如果因为你的行为,减少了一些不好的朋友,生活反而简单、正常了,这是好事。现在人“无酒不成席”,你不喝酒就不够意思,你不娱乐就成了怪物,“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你最近受了什么奇怪的教育?”……我们学佛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人们的认识已经是这样了。


还有一种是,你可以用“健康”这个理由跟朋友解释,比如,“医生说了,我再喝酒就没命了”,“要是我继续吃肉,血压肯定降不下来……”这样渐渐地,周围的人也会理解。其实吃素很时尚。有些藏地老乡说:“你不吃肉不行,营养不够。”我说:“你们知道吗,奥巴马也吃素,他身体很好。”不过他是为了环保,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在各个学校里推广他的理念。眼下在一些圈子里,喝酒、吃肉、KTV仍然是重要部分,但慢慢也在变。你们可以试着转变别人的观念,即使做不到,也要善巧自处。

问:晚上我们要去共修,一下班就得走,但领导看你不加班,就会找你谈话。这时候该怎么办?怎么才能既不得罪领导,又能继续共修?


索达吉堪布答:这个也得善巧。看来佛教里强调善巧,是很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维和祈祷,要借用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大悲,再加上你自己的善巧,一定会有办法的。

问:为了修法,跟领导撒个谎怎么样?算妄语吗?


索达吉堪布答:这叫方便妄语。你准备说什么样的方便妄语?(众笑)

问:有个师父跟我讲,说开车时念咒语不计功德,必须坐下来静心念才计。我已经发愿念某个咒语十万遍,但他这么一说,我就气馁了,请问您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答:我的观点是,开车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念。也许对一般人而言,这么念不如静下来专注,但对一个修行纯熟的人来讲,就不同了。我们藏地有许多大德,他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念咒,已经习惯了。以前有位格西,他每天一边看《因明》、《俱舍》,一边念咒,法义完全领会,咒语也念得有质有量。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在睡梦中也能念咒。我就亲眼见过几次,就在旁边看着,他人已经睡着了,但手还一直在拨着念珠。我们没有这个境界,但开车或做事的时候念咒,肯定有功德。那位师父说一定要坐下来念,可能是从严格角度讲的,坐着念心比较静,功德大一点。

问:您能不能拿您典型的一天,说说您的起居情况,比如几点起床?都做些什么?这样我们也好随学。


索达吉堪布答:就说今天吧。早上我五点半起床,念了半小时咒语,禅坐了一会儿。然后念了一小时经,这是我的功课。念完后,磕了一百个头。接下来,我喝了点五台山的文殊茶,一边喝茶一边看书——社科院教授们给的书。之后写微博,吃早餐,然后就到这里来了。

问:那您一般几点睡觉?


索达吉堪布答:以前有资料说,晚上要睡足八小时,但今年有更科学的统计说,每天睡八小时的人死得快,四五个小时足够了。所以,睡眠时间太长对健康不利。一般我十二点钟以后睡。昨天要晚一点,我们那边有个病人,说要我念经,让我等着。但我等到一点钟,还没有来电话,就睡着了。

问:那您什么时候写作或翻译?


索达吉堪布答:一般是在下午。

问:《普贤行愿品》里有句话,就是“恒顺众生”,但这对我们来讲很难。一是自己有分别心,再一个就是,众生的确是有善有恶、有正有邪。面对善的时候好做,我可以从善如流、与人为善,但面对恶人恶事的时候,该怎么办?还要随顺吗?


索达吉堪布答:恒顺众生,就是在一切时候随顺众生。这是《华严经》等大乘经典教诫菩萨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里说:“言行恒时随顺友。”针对这句,曾有人问:“如果对谁都随顺,那么对贪心大的人,是否也要随顺他生贪心?对嗔心大的人,是否也要随顺他生嗔心?”法王说:“当菩萨随顺这种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度化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比如,文殊菩萨在度化国王的明妃时,首先就是随顺她们,然后才让她们皈依,并引导她们获得解脱。”不仅是文殊菩萨,许许多多菩萨也都有自己的善巧方便,他们在各种场合里随顺世人,度化有情。


所以,在接触所谓恶劣众生时,如果你有能力、有方便,不妨先顺着他,以赢得信任。比如,当你想帮助一个有邪见的朋友时,可以先听听他的观点,甚至适时地表示认同,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恰当地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慢慢度化他不过,你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随顺了。一“随顺”,说不定被别人吸引,度不了别人,还跟着人家跑,这不成了“同流合污”?

问:我做媒体工作。听堪布开示“依止善知识”部分时,我有疑惑。现在有些人虽然披着上师的外衣,但我们已经在很近的距离,看到了他的私心以及不如法现象,请问这时候该怎么做?是视而不见,还是揭露出来提醒一下身边的人?


索达吉堪布答:这个问题要分开看。有些不如法的现象,如果危害面比较广,让大家知道也好,有个提防。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给整个佛教带来负面影响。现在有很多藏传佛教的上师在汉地度化众生,劝大家皈依、发心,让大家行善,而很多人也皈依了,懂得了法理、得到了摄受,这非常好。与此同时,也有来谋私利的。那些比较单纯的人,因为没受过佛教教育,加之心急,一见到上师也不观察,直接冲上去依止、供养。等看出问题了又生邪见,甚至闹到打官司。这种现象是有,就像工业革命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商品,真的假的都有。


看到这些问题,要不要说出去?这要观察我们有没有制止的能力,制止的话,效果好不好。如果你有能力,确信效果会好,那就制止。但如果你观察到,这对他个人不利,你度不了他;对佛教更加不利,装着不知道也好。为什么?因为一旦你报道了,现在人你们也知道,一个人的问题,他们不会怪罪这一个人,他们会说“藏传佛教怎么怎么”、“汉传佛教怎么怎么”……本来这个人代表不了任何教派,但“丑闻”一出来,就会损害整个佛教的形象,也会伤及很多人的善根。


而且,媒体对佛教的负面报道已经够多了。其他宗教不好的地方,他们不敢报,怕人家抗议,但不怕佛教,“今天这个和尚干什么”、“明天那个寺院怎么了”……而我们佛教徒也太“慈悲”了,随你怎么说,不在乎。这样一来,反而让佛教受到歧视。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更需要的,一方面是法律,法律对佛教的保护;一方面是多些正面报道,以赢得社会对佛教的普遍认同。

问:我一位朋友的母亲刚刚过世,她这段时间的心情很悲痛。我在两年前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这次很想帮她走过这段无常,所以介绍她看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也推荐了您的《苦才是人生》。她看完后,特别特别想要见您。我说我们正在上您的课,她今天就想来听,但碍于学院的规定,来不成,非常难过。我也为此很不开心,就向您诉诉苦,也没有别的。


索达吉堪布答:国学班在管理上有些规定,非常有必要。但她处在这样的困境里,想要见我的话,可以单独安排个时间,晚上或明天早上都可以。亲人死了,这是最悲痛的时刻,很需要帮助。没有感受过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为什么这么难受……”但正在感受的人,是很难摆脱痛苦的。以前在学院时有人请我念经,我很少去。但后来我父亲死了,我去请一些上师、活佛念经,有些答应了,有些没答应。我知道他们忙,但还是沮丧:“我家人死了,请您念个经,为什么不答应?”我感受过,就知道她的痛苦。用自己的感受来为别人着想,也是一种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