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第四讲|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往往在听到菩提心的利益时,会有一个危险,可能会把菩提心只当成是一种同情心。我必须强调,菩提心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菩提心是悲心与空性的结合。”
--宗萨钦哲仁波切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上一讲中的第一个问题和最后的讨论,两者非常相辅相成。其实这真的是关乎见地,因为不同的见地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我们称之为“所缘大所缘”(以大所缘为所缘)。在声闻乘中,轮涅之间的区别可说是更为坚固。而在大乘中,这两者有点像湿和水:既非同一事物,亦非不同事物。但你不能真正把湿和水分离,因为如果将湿全部拿掉,就没有水,水就不见了。所以当菩萨看着众生的时候,一公斤的众生即是一公斤的佛。基本上,这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半公斤的烦恼情绪就是半公斤的智慧。我讲述的方式有点偏向密宗,但也不全是密宗,即使在标准的大乘佛经里也有谈到这些。事实上,这部教文里也会讲到,或许是在第二品的时候,而且讲得非常有意思。
种姓这个词在印度语里是jāti,意思是出生,有点类似继承人的意思,或物种(species)--我喜欢“物种”这个词。大家知道,种姓有其自身的职责(svadharma)。非常美妙的是,受菩提心戒的仪式里也有这个概念。到了大乘的时候,寂天等人便会说:“当你发愿要令一切有情证悟的那一刻,当你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你就成为佛的法嗣,你就成为佛的物种。”记得之前的偈颂吗?菩萨就是如此看待大家的,把我们看作佛的种属、佛的种族。事实上,接着在第三品中说到:“现在这就是你的种姓。那么你的种姓职责是什么?你的种姓职责就是行菩萨道。”这就是介绍它的方式。
听众:我想,他们说的佛子可能是指我们所谓的gṛhāṇa-paramparā。Paramparā(师徒传承)这个字指某一特定传统的传承,而gṛhāṇa也许是指居住在相同环境里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梵文“佛子”所指的意思。
我们的确谈到种姓职责,基本上人人都是同一种姓,即佛种姓。其实上一讲的问题和讨论都是出自这一点。令一切有情全都证悟的愿望并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努力,这个愿望非常可行,并不抽象。愿一切有情证悟远远比达到世界和平容易得多,也比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容易得多。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可以将这深奥的菩提心分作两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我应该要再做些澄清。事实上,如果将菩提心分类,应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但胜义菩提心在第九品谈到空性时才会讲到,而这里则是从第一品开始就对世俗菩提心有着大量教示。在世俗菩提心之内,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这两种菩提心的区别是:一个仅仅是愿望,另一个则是伴随这愿望一起的行动。因此,智者必须了解,在这两种世俗菩提心之间有许多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力量--愿菩提心能结出很多果实,而行菩提心能结出无穷的果实。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像我们这样的无明众生,一旦真心诚意地立下誓愿要让无量有情众生获得解脱,那么自那时起,即使发愿者处于散乱、昏迷或沉睡之中,如此发愿的福德仍能如天空般无边无际地增盛。这是佛陀本人在其他佛经中详细阐释过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真诚地允诺要令一切有情解脱,就如同立誓或受戒。誓戒是一种纪律,誓戒也有如一个可以增长我们福德和善行的容器。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不会杀人,但我们不一定会因此积累任何福德。我们不杀人只是因为懒惰或没有能力杀人,或只是因为没有理由这么做--我们何必杀人呢?但是如果我们受戒不杀生,那么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因为没有杀生,就连睡觉这样平凡、日常的行为也能积累福德。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 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 有情无量德。
如果你立下一个大誓愿,像是希望令一切有情证悟,那么这是个很大的誓言。所以寂天说:如果我们发愿令众生从头痛等世俗痛苦中解脱,纵然是如此有限的想法,也会让我们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何况我们拥有令人赞叹的无量心念,例如令一切有情众生从各种苦和苦因之中解脱,这种心念和行为的利益还需要解释吗?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天人,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 利乐诸有情。
下一偈再次影射、暗示--也许这不是正确的词--有所谓的世间法,认为顺从父母和长辈是理所应当的事。当然,在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等地,这种文化十分强大。而寂天却在此评论道:即使是你的父母,他们是否有解脱一切有情这样宏伟的心念?是的,他们可能爱你,他们可能温柔待你,他们可能对你慈悲,但仅仅是对你而已,他们不会有想要令一切有情证悟的这种愿望。即使是最可敬的父母,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愿望。
下一句可能是在对天神做些评论,例如帝释天、梵天、妙毗天、湿婆等。即使是这些天神,他们有令一切有情证悟的愿望吗?像是你的父母和所有这些天神、非天等等的众生,他们可能连做梦时都没有出现过如此贤善的心念;他们可能连做梦时也没有梦想过能令自己从轮回中解脱,更遑论让一切有情从轮回中解脱了!
所以当这个解脱一切有情的愿望在你心中生起时,这是非凡殊胜的事。佛陀赞叹说,这个想要利益众生的愿望甚至比供养一切诸佛更有力量。菩提心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并将其安置于解脱大乐之中的愿心,这种心念的力量还需要解释吗?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一切有情众生都想脱离痛苦,却又匆忙奔向造成痛苦之因;一切有情众生都想要安乐,却因为无明而彻底远离安乐之因。因此,有情众生失去安乐与安乐之因,他们被苦因所染污,受到无尽痛苦的折磨。菩提心这殊胜的心、觉醒的心,是希望满足这些众生对安乐的渴求,并令他们从苦和苦因之中解脱。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善德,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上师或善知识,没有比菩提心更大的福德。世间凡夫认为,懂得报答他人的恩德和慷慨,就是品行良好的人了,而菩萨甚至无需任何理由或原因就自发地为利益众生而行动,因此具备菩提心的菩萨拥有无量的福德与力量。
⬧ 菩提心是悲心与智慧的结合
我要将诸位的注意力再次导向菩提心,尤其是它与第九品所阐释的智慧相关的层面,因为我们往往在听到菩提心的利益时--诸如各位已经听到的那些,而且后面还有更多--会有一个危险,可能会把菩提心只当成是一种同情心。我必须强调,菩提心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菩提心是悲心与智慧的结合--当我们谈论智慧的时候,是在谈空性。
假设有一位初学菩萨刚进入这个菩萨的圈子,他没有任何背景,但深受这条勇士之道所吸引。然而我们知道,即使只是在理性上要熟悉空性这样的概念都很困难,所以初学菩萨必须从某处开始着手。当然我们会从慈心和悲心开始着手,但那样就能成为完整的菩提心吗?我一直在说:不行。所以要怎么做才行呢?要如何使这位初学菩萨的菩提心成为真正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要有“愿一切有情证悟”这样的观念。
这里有两点是你应该注意的:[1]你不是只给他们食物和庇护所,你是要给他们证悟--你希望、你发愿令他们证悟。这是一个要点。什么是证悟?再次重申,证悟就是证得无二。在佛教中,证悟不是一个你要去的地方,证悟是妄见彻底消失。妄见来自哪里?来自对二元现象的执着。[2]另一个层面是:这一切有情众生,不仅是你的父母、孩子,不仅是你的邻居、同胞,而是“一切”有情.....这有什么效果呢?这个“一切”“无量”的概念和“无二”相辅相成,因为像一切、无量这样的词语非常模糊。从实修角度来说,作为今天授课的最后内容:假设你有个生病或临终的邻居,你可以愿他安好、平安、健康,不仅如此,通过这个善愿的力量,也愿能引致他的证悟,这样就让菩提心完整了。但如果你只希望让某位特定众生免于痛苦,并将他安置于证悟的境界,这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在大家能够确切掌握空性等课题之前,我知道现在菩提心对某些人来说有点抽象。尽管如此,这个无量的心态是大乘尤为独特之处。
▽ 视频合集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