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
2018年5月16日
藏历萨嘎月四月初一
禅定胜王节日,
飞幡日(不适宜挂经幡)
一切为业之自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即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当然,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根本无法改变丝毫,而是说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是以前世业力为主因,今生的行为、发心为助缘。这一点,在《俱舍论》中也讲得很清楚。
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的一切有情,乃至人类中一家的兄弟姐妹,有些特别快乐,有些非常痛苦,有些过得平平淡淡,他们所感受的千差万别、不可思议的苦乐,都与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就拿人类来讲,有些人无勤中就吃穿不愁、才华横溢、具足美德,而有些人从小一直努力奋斗,到头来却一无所有,除了痛苦还是痛苦,同样是人,为什么境遇如此不同呢?这就是源于前世的业力。佛陀在《百业经》中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我们所遭受的苦和乐,大慈大悲的佛陀以无二智慧揭示,此皆由前世的业力所生。由于业力有各种各样,有些是贪心、嗔心、痴心、嫉妒、骄傲等烦恼;有些是信心、悲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念;有些是善念与恶心交替出现,从而使以业所生的众生各不相同,众生的苦乐也迥然有异。
在座的道友,有些真的很快乐,就像夏嘎巴•措竹让周 一样,一生修行没有出现过违缘,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极为广大;有些显现上则吃了很多苦,从小到现在,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情绪也不好。在我的印象中,如今听课的四众道友中,有人就整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怎么办呢?我身体不好,头也痛,心脏也痛……”这种人什么痛苦都有,吃得也不好,穿得也不好,气色也不好,甚至走路也常被石头绊倒,不像别人一切都很顺利、很快乐,这就是前世的业力所感。
现在有些人尽管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有车、有房子、有钱财,拥有不计其数的受用,可人生几十年过了以后,一旦死期到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着自己,只有此生的善恶业会紧紧跟随,将自己分别引入善趣或恶趣。佛陀在《教王经》中也说:“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佛陀教诫国王道:当你死亡的时候,受用再丰富、眷属再不舍,也不可能让你带走(现在的国家总统、联合国秘书长也是如此),甚至最爱执的身体也会留在人间。到了那个时候,在业力的驱使下前往中阴长道,只有生前所造的业,会紧紧跟在后面,形影不离。如经云:“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
要知道,你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像用刀割身体马上就出血一样,当下便现前果报,而是如农民种庄稼,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成熟;或者像学生读书,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才会慢慢呈现它的作用。因果尽管不是同一时间存在,有些业在即生会成熟,有些在下世可以成熟,有些是几千万年后才会现前,但它在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必将自食其果,感受报应。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毗奈耶杂事》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方面,不仅藏地有很多精彩的公案,汉地《续藏经》之《指月录》中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宋朝有位法师叫文通慧,他小时候在河南开封府白云寺当沙弥,负责掌管盥盆等事。一次,有个卖鱼的人在寺院的盆里洗手,他见后非常生气,争执之中,不慎把他打死了。他因此畏罪逃走,到了五台山的总持寺,在那里呆了二十年,通过苦修而有所证悟,成了该寺的大方丈。
有一天,他突然跟下面的弟子说:“你们勿动勿言,看老僧了结二十年前的一桩公案。”众人皆问是什么事,他回答:“到了中午,自知分晓。”然后就结跏趺坐,一直在那里等。
等到中午,一位将军带着军队进入寺院。其中一个小兵看见法师,莫名其妙地特别气愤,拉弓准备要射他。
法师合掌说:“我已恭候多时了。”
小兵吃惊地问:“我和法师素不相识,何以一见面就嗔心顿起,很想杀你呢?”
法师说:“你是两世人,自然不记得,我是一世人,怎么会忘记?欠债还钱,欠命偿命,请你下手,不必迟疑。”于是将从前之事告诉了他。
小兵听后心有所悟,忽然大声吟偈道:“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意即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劫劫相缠并非一时偶然,倒不如跟法师化解冤仇,今天我就在此立地而化,往生西方。说完之后,他手持弓箭屹然立化。
文通慧法师下座为他剃发,更衣入龛。做完以后,索要文房四宝,写了一首偈颂:“三十三年飘荡,做了几番模样,谁知今日相逢,却是在前变障。”随后,他放下笔也坐化了。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这是真实不虚的。有些人即生没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但经常无缘无故遭人陷害、侮辱,这应该都跟前世有关。既然你前世欠了别人的,今生就只有忍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造了什么样的业,其果定会无欺成熟。《增一阿含经》云:“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一个人不管是造善、造恶,随着自己的行为,必定会感受相应果报。就像种下五谷之后,所生的果实不可能混淆,豌豆只会生出豌豆,而不可能生出麦子、玉米,同样,你造了善业不会出现痛苦,造了恶业也不会出现快乐。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有些人工作特别努力,但是将修行完全抛之脑后,时间长了自己也生厌烦心;有些修行十分精进,工作都置之不顾了,结果最后需要面对很多问题,付出的代价更加惨重。所以,培养一边工作一边修行的能力,对于很多有信仰的人以及将来愿意修行的人,都是很重要的。
-索达吉堪布
每日在线供佛
在网上供养如幻的佛,同时发愿、回向,也能产生如幻的福德。
- 索达吉堪布
请长按二维码,进入在线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