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亲友书》08丨阅读参考 返回

《亲友书》08丨阅读参考

1.毁坏名誉的六种法

①赌博。

赌博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发心。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喜欢赌博之人总想着自己会有一把特别走运,总想碰运气,这种有瘾的心态属于贪欲心。贪欲心自性即是恶法,而且心态必定特别散乱,是禅定的违品。


②看聚会。

A.现代社会中的表现是沉溺在影视当中。

B.把握中道。

在家修行人可以看一些内容健康、时下热门的影视作品,如果学佛后对于这些一点都不接触,与他人交谈时,自己一无所知,会让他人无法接受;但也不能沉迷其中,活在虚幻的状态中是不合理的。


③懒惰。

A.不要让学佛成为懒惰的理由。

有一些道友以精进学佛为借口推卸世间的责任,这是一种懒惰,这种行为会给佛教带来负面影响,一个好的学佛人不可能在世间任何事情都不做或者得过且过。我们平时的闻思修行要实实在在,把握合适的分寸,不要找各种理由掩盖自相续中的懒惰之心。

B.《入菩萨行论》中的三种懒惰。

  a.同恶懒惰:推迟拖延。

  b.耽著恶事懒惰:心思总是散乱在无意义的、恶劣的世俗琐事上,在修行上没有进取。

  c.自轻凌懒惰:自我放弃,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很低劣。东方人一直有谦卑的习惯,但谦卑过度就会变成“看似是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不能做,实际是不愿意付出努力或者懒得做。”


④依止恶友。

A.恶友。

所谓恶友,就是贪嗔痴严重、对善法没有兴趣、对三宝不恭敬的人(《普贤行愿品释》第5课)。

B.把握交友之道。

一方面,有些人在人格上一无是处,接触他会折损自相续中的善根、信心、正见,应该远离这种恶友,否则会耽著在无义琐事中,甚至造作恶业,没有解脱的希望。

另一方面,在家居士也不能与社会彻底脱离,在接触世间朋友时,不能完全用宗教的戒律去要求他人,有些佛教徒用佛法的标准评判周围的人,发现全部是恶友,这是有问题的。

佛教中讲“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看到满大地都是恶人,说明自相续也不清净。自己看不惯世人,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虽然外在行为有了一些改变(如不杀生、不妄语等),但是自相续未必真的那么清净,甚至有时还不一定比得上不学佛的世间人。

世间人打交道时,应该用最基本的人规法则去衡量。有些人虽然抽烟喝酒,但是在人规上还是会把握一定的分寸,有原则、有善心,而且会把我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也会对我们付出真心,这就是末法时期可以交的朋友。我们如果能把握合适的分寸,就可能交到一些很好的朋友,甚至别人可能因为我们的因缘而有学佛的机会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觉得满大地都是恶人,一方面会伤害他人,另一方面,佛家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种状态下与他人结下的都是恶缘,又何谈度众?


⑤饮酒。

不饮酒是居士五戒之一。喝酒有过失,因为酒的自性会起到迷醉、遮障智慧的作用,在家人由于工作等原因不方便断酒,要以不喝醉为原则,尽量少喝。


⑥夜晚入村落。

A.含义。

无所事事、闲逛,去一些不清净场所。在末法时期,指晚上出去进行一些不太清净的娱乐活动或者过夜生活等。

B.把握中道。

在家居士白天要上班,晚上可能会有一些应酬活动、走亲访友等,该随顺的要随顺,要把握合适的分寸,行为上不要走极端。一方面不能因为要守这一条,什么活动都不参加,结果弄得工作、家庭都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到不自欺,不能以随顺为借口,耽著于一些散乱的活动。

2.知足少欲

①含义。

知足是对已经拥有的有满足心,少欲是对于还未拥有的欲望鲜少。


②正确理解“知足无财真富翁”。

知足少欲的功德是在心上建立,并非只有穷人才可以知足少欲,富豪同样可以具有这样的功德。前世相续中有知足少欲功德的人,相续中不会有悭贪(断除了布施的违品),这一世的受用会很圆满,这是名言中的法尔道理。


③知足少欲是很好的学佛基础。

在学佛过程中,知足少欲体现在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暇满人身、值遇正法、值遇善知识、走解脱道的机会,不跟别人攀比功德、信心、修量、智慧、福报等。知足少欲可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和,不是为了与他人比较、竞争,做自己应该做的,稳步地前进。而且以知足少欲为前提才能修出随喜的法相,才会真心为别人随喜回向,有了这样的心量,才有生起菩提心的希望。

知足少欲并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变相的懒惰。在修行过程中,当我们过于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时,可能会丧失精进的状态,耽误修行;而过于苛责自己时,又容易生起烦恼,因此,需要用“知足”的砝码维持自心的平和。

【案例1】有些人感觉自己平时比别人学的好,当别人考试成绩超过自己时,心里会愤愤不平,怀疑阅卷有误、别人抄袭等。

分析:我们对自己的成绩要有知足之心。考试前尽力复习,考试时也没有发挥失常,这就是自己正常的成绩,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对三宝进行法供养,没必要与别人比,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一点的心思是傲慢心的体现

【案例2】初学者座上观时,半个小时中可能有25分钟都在打分别妄念或者瞌睡,只有5分钟的时间安住于修上师瑜伽、菩提心或者念佛中,有些人因此感到非常沮丧。

分析: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最起码半个小时中有5分钟在忆念三宝,继续努力时间可能会延长到6分钟、8分钟,甚至最后半个小时都能缘在所缘善法上。当然,并不是满足于每次座上只有5分钟缘到三宝就可以,其他时间一直处于放逸状态中,只是有时大家会过于苛责自己,这时需要换一个思路。

3.断除贪妻

① 含义。

本论是针对乐行王进行宣讲,后学者在学习这部论典时,对于男性是断除贪妻,对于女性则是断除贪夫。作为在家人,应在心相续中远离对妻子(或丈夫)的过度耽执。


②如何得到和合的眷属。

与异性交往时,不能仅从外貌、财富、工作等客观条件进行判断,还需要在性情上进行观察。当然,由于前世业缘,如果造了邪淫罪,这一世可能就会感召不和合的眷属,不一定能遇到应取的四类妻子。我们可以通过祈祷具光佛母等殊胜本尊,感召柔顺的眷属,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③夫妻之道。

有些人的家庭环境特别复杂,自己过得很不快乐,可以借用佛法的方便祈祷本尊、念诵心咒等窍诀尽量调整,忏悔自己的罪业,不应总想着用离婚来解决问题,想着“离婚以后一个人方便学佛”,其实修行不一定有增上,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在家人离婚是学法的污点。我们要把握中道的分寸,并不是佛教徒绝对不能离婚,但是动不动就离婚是不合理的。

《大圆满前行》中讲“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言争吵当热瓦”,夫妻之间只是一段时间的聚合,终归要有生离死别,珍惜当下很有必要。妻子不要给丈夫太大压力,丈夫应该疼爱妻子,给妻子比较安定的家庭环境,而且忠诚于妻子,彼此要有知足的心态,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各自把各自的道守好,尽量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亲友书》07丨阅读参考

《亲友书》06丨阅读参考

《亲友书》05丨阅读参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