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因明|从名义关系谈万法唯心 返回

因明|从名义关系谈万法唯心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12-25

本文通过分析名称与意义的关系,说明名言世界本是心之所现。名言的含义随人们的习惯和认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每一个名称概念对应的所诠都来自于分别心的造作,外境在心前所现的相由此而不同。因此外境都是分别心的显现,要认知这个世界,则认知自己的心就好了。


关键词:语言;名义;名言;名相;实相


语言是人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藏汉佛学词典》中译为世俗智。它是人们思维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及其物化表现形式。因此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反映,借助于一个人的语言特征,我们可以观察他的内心境界。通过语言,我们的分别思维以物质化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得以认知这个物质世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可诠表的语言,并通过体悟语言文字所诠表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就可以帮助我们趋入名言实相。


01

名义的关系

1

真名与假名

一切所知万法,我们都是通过名相、法相和事相这三法来了知的。其中名相就是事物的名称,以语言本身所具有遣余的力量,任何一个事物的名称都具有排除非他本身的事物,从而代指特定含义的能力。因此每个词语都有各自对应的特定意义。当我们提到一个事物的名称,在心前就会浮现出它与其他任何事物截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等,这就是它的法相。要了知这一事物就需要依靠法相去了知它的特点、作用和本体等。事物的名称就是名相,即是名言、心识互不错乱可耽著之事,依靠事物的名相可以进行理解、判断和分析这个事物。此时名与义互不错乱地被执著为一体,我们就可以通过名义这种不错乱的关系,获得事物在外境上的真实自相。如果不能把总相和自相错乱地执着为一体,一切交流都没有办法进行。


当一个词语名称具有它自身所诠表的意义,名义二者能够相互对应而无有错乱,这样的名称就是真名。而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或者个人表达意愿的不同,当某个事物的名称以一种相似的理由或者有必要套用在其他事物上的时候,这个名称就不具有其本来的意义,此时就成了假名。比如说项峰垂胡是黄牛的法相,对于真正的黄牛来说,如果它具有这样的法相特征,这一“黄牛”就是真名;如果某个人看起来比较笨也被叫做黄牛,这就是假名,因为这个人不具有黄牛所对应的法相之故。判断一个名称是真名还是假名,需要与事物的法相相对应。以法相安立的名称就是真名,不具有法相而以其他的理由或者需要而安立的名称就是假名。


2

名义的关联

1. 名义相对应

任何一种事物的名称的由来都是人们为最初的某一个事物作命名,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运用,后来以人们共同认可的方式不断沿用下来,这样这个名称及其最初所表示的意义就成为一种名言共称。这就是法称论师所说的:“如是知已三门行,依此形成彼名言。”即首先用身体进行来取舍,再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后用心识进行破立,这个过程就叫做名言。如“瓶子”这个名词是命名老人最初给一个可以装水的大腹容器安立的名称,随着人们的运用和时间的推移,最初的瓶子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承认了叫做“瓶子”的物体具有“大腹”的法相特点和“盛水”的功用。了知这一点后,当我们见到一个事物具有“大腹”的外形特征和具有盛水的功用,我们就说所见的事物一定叫做“瓶子”,而不是诸如柱子、书包、手机等其他的事物,同时我们心前也会浮现一个“大腹”形象的瓶子。这样瓶子的名言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就建立起来。


对于真名而言,名义不错乱的对应关系,是需要以世俗共同的承许作为前提形成的。也就是与每个言说的字或者词对应的意义已经在人们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共识,这时候这个事物的名称就成为名相,此时名和义之间建立了一种不错乱的对应关系。


当我们了知名义关系后,见到外境事物就可以知道它的名称,知道一个事物的名称后心前自然浮现出它的本体、形象和功用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法相特征。所以,通过事物的名称可以了知它的意义,通过它的不共特征以分别心也可以推知它对应的名称,名与义之间具有这样特定的对应关系,不会出现颠倒和错乱的情况。在古代的行军中“望梅止渴”策略就是运用这个道理,那些口渴的士兵听到有梅子,就想起梅子的样子和酸甜的味道,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这就是“梅子”的名称所直接产生的效果。可见,当人们已经深知名称和它的意义的对应关系,通过一个事物的真名就可以在心前指引现出它对应的义共相。再如《毗奈耶经》里讲过一个比丘,他能忆起前世于五百世中,一直在地狱受苦,每每想起地狱场景,他就极度恐惧,导致他全身毛孔流血,为此佛陀也开许他穿花色的僧衣。尽管当下他不在地狱之中,只要一想起“地狱”,就可以直接让他忆起地狱的受苦的情形。了知名义关系的对应具有这样的力量。


2. 名称所诠义的变化

名称与其所诠的意义的对应关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和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一个名称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会随着说者要表达的心愿而变化,以分别心赋予一个名称不同的含义,而单独一个名称本身不具有任何特定的意义,所以名称对应的所诠都来自于分别心的造作。


比如,以前手机被叫做“大哥大”,现在人都叫手机,而现在的歌迷和影迷不叫歌迷影迷,都叫“粉丝”,这个新名词是来自英文单词fans的谐音演化而来的,但大家共同认可后,也就沿用下来。所以一个名称的意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这时候的名称不一定可以作为名相, 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又如现今这个时代涌现的“脑残粉”、“网红”、“小鲜肉”、“大咖”等各种网络用语名词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的词库。如果依靠传统的认知,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些词语对应的原本的内涵。这些也属于利用名称和对境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行比喻的说法,当被人们共同认可后就沿用下来,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所以说,人们只是随同说者想说的意愿,在特定条件下以分别心的造作赋予一个名称以不同的含义。


02

以分别心建立名言

名言”所具有的含义同样随着人们的执着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胖子”就是指身体脂肪层比较厚重、体型臃肿的人,“美女”则是形体和容貌美丽可人的女子的代名词。所以通常当一个女孩被称为美女的时候,她都会很高兴,若有人说她是胖子,她就会很生气。倘若是在唐朝的话,人们以胖为美,胖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那时候说一个女孩子很胖,她就会心生欢喜。真正的美与不美的意义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是心的一种执着。


再如“莲花”本是一种花的名称,但生活中也有人被命名为“莲花”的情况;而有些人行为慢吞吞,思维反应也比较慢,也会被叫成“黄牛”的名字,这都是随同命名人的某一方面的意愿,或者借助名与义存在部分相似特性而形成的以喻义命名的方式。把一个女孩取名为莲花,从最初就这样命名,后来也沿用下来成为女孩真正的名字,这就形成一种名言共称,莲花就成了这个女孩的名相,与女孩的法相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个别情况把一个“”叫做黄牛时,黄牛只是一个戏称或者绰号,没有成为他的名字,那么黄牛只是这个人的一个称呼而不是他的名相,因为“黄牛”对应的法相在这个人身上找不到。


实际上,名称仅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代号。正如,我们在幼年时候有个乳名,学生时代有个俗名,出家后有个法名,每一个名称都是代表我们个体的代称,一旦沿用下来成为共称的名言,就成了我们使用的名字。当人们提到这个名字,知道我们的人马上就会想起就是“这个人”,与我们本身直接对应。从小时候的“宝贝”,到长大的“莲花”,再到出家的法名,无论用哪一个名称所对应的都是我们本身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而名称本身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所以,一个名称和意义的特定关联是以分别心的造作形成的,外内的一切所现也都是分别心在时时操控和导演。


现今所说的科技创新,也是分别心的力量所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都是科学家内心智慧的物质化过程,是其内心世界的外现过程。现在无所不在的人工智能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无人飞机、无人码头、无人工厂到机器人送餐员都是这样创新出来的。又如前几年日本导演藤子突发奇想的著作《机器猫》被拍成动漫,机器猫可爱的形象和背后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的粉丝,人们见到这样的商机后,“机器猫”形象的玩偶就出现在商店中和各个家庭中,可爱的“机器猫”就诞生了,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一样成为一个从无到有来到世间的新事物,它的名相、法相和事相就这样接连产生。所以说,科技在改变人的生活,人的分别心在改变这个世界。


03

如幻的世界

名义的对应关系是一种假立的关系。我们知道,名相、法相和事相都属于分别遣余识前的安立。当我们面前有一个黄牛的自相,而在我们心前总相概念中,又把它分成“黄牛”的名相、法相和事相三个反体。这个总相与外境黄牛的自相混合执着为一体,通过这样的错乱可以获得外境中真实的自相。这样的错乱现象很有趣也很有用,我们通过心的假立与分摄来,即总相和自相的错乱混合就可以认知外境,沟通和交流。


这种有用的错乱关系是通过学习才建立起来的,形成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后天的各种学习、训练以及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以人们现有的概念为基础,然后我们应用这样的概念去认知这个世界。这样,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根深蒂固地把所认知事物的名称和意义建立起对应关系。如同我们出生后,父母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这是水,可以解渴;这是火,可以燃烧。如果最初火的名称为水,那么形成名言后,水的本性就成为具有燃烧的热性。同样,真实意义的“黄牛”并不存在,如果最初以“美女”来命名黄牛,这个最初命名也被沿用下来,那么“美女”所诠释的法相就成为现在共同认知的“项峰垂胡”了。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用任何一种名称命名,同样以执著心可以建立起不错乱的对应关系。所以“美女”可以不是美女,“黄牛”也可以不是黄牛,都取决于人的分别心如何假立。


分析这种错乱为一体的过程可以发现,不仅是名义的关系是分别心的造作,世俗名言的一切都是由分别心主宰,外境都是心之所现。法称论师说:“境之法相识所知”,也直接阐明了这个道理。即对境必须通过识来安立,境就是识的本性,这样定义境的法相非常准确。可能很多人会有种错觉:外境分明现在面前,怎么能是识的自性?这里不同的宗派都以自己的方式安立了认知外境的理由。按照《中观庄严论释》所说,无论唯识宗还是经部宗,都将所安立为心的一种行相,也就是说所取境实际上是心变成外境的行相,能取就是能见的心识,即能取所取都是自己的心,这就是说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都是自己的心。这就说明所有外境都是自己自证心识的幻化,实际上并不存在,万法唯心造。


以前龙猛菩萨让一个弟子观头上长角,弟子在山洞里按上师的教言一直修,最初他的角摸得到但看不到,后来也能看得到了,卡在山洞里出不来了。他托人捎口信问龙猛菩萨怎么办,龙猛菩萨教他再继续观没有角,然后他不断地观修,角慢慢就没有了。可见,心的力量真的非常大,心可以造作一切,万法唯心现。


可见,一切缘起法都无实有,和幻化没有一点差别,只是凡夫因无明耽著其为实有而已。外境中没有一个真实实有的法存在。我们每天喝水的瓶子,看似很真实,但以离一及多因等中观宗原理分析时也同样不存在。眼见为实从实相来说并非真实。《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04

结论

透过名称、意义以及与外境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再去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观自己执着的一切,都无有真实义,而自己的执着心可以不再因别人一句笨如牛的调侃而烦恼。对显而无自性的外境中的一切,我们心里有什么就会现什么,一切烦恼皆是庸人自扰。


看似真实的外境都是心的幻化,要以一颗明清的心去体会一切都是如幻的显现。名言中一切看似真实,实际正如镜中花、水中月,有显现,有功用,但却寻而不得。要看清这个世界,就需先认知自己的内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