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盂兰盆经02 | 对《盂兰盆经》等法宝经典,请尽心尽力持诵弘扬 返回

盂兰盆经02 | 对《盂兰盆经》等法宝经典,请尽心尽力持诵弘扬

求学足迹 2021-04-11

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上节课讲了,目犍连知道自己的母亲堕入饿鬼以后,特别着急,用钵盛满食物去布施给她,结果因为她的业力,食物都变成了灰、根本没办法享用。目犍连很着急,又哭又闹,很伤心,到佛陀那里,陈白佛陀。佛陀说:你的孝心很好,但你母亲业力深重,一般的佛教徒,以及鬼神、四大天王等,都没有办法帮助她解脱,只有依靠十方僧众的加持力和威力才能得到解脱。我今天给你讲唯一能让你母亲离苦得乐的方法。




令现世父母、七世父母获得解脱的方法



下面讲让他母亲彻底得到解脱的方法。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佛陀告诉目犍连:于农历七月十五,十方僧众自恣时,为了令七世和现世的父母从厄难当中获得解脱,准备各种百味饭、五果、沐浴的用具、香油、锭烛、床榻、卧具,以及世间应有尽有的甘美食物,以著盆中。如果是把床榻卧具等全部放在盆当中,好像有点不方便。另外一个译本《佛说报恩奉盆经》中没有这句话,有些译本当中也是说,将应有的供品都放在器具当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盆,可能汉文当中的盆比较小,但这里不一定是盆,是一个比较大的器皿。方法是这样的。


意思就是说,僧众自恣日时,把所有好的食物、好的床榻等等,世间当中应有尽有的、力所能及的、特别美好的、甘美的供品供养给十方僧众,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拓展资料   
 


僧众于解夏当天,在众僧面前忏悔发露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誓愿后不再犯,并请求大众的批评和指正,以期得到清净和解脱,又被称为自恣日。僧众自恣能令佛欢喜,所以又叫佛欢喜日。


令佛欢喜有三义:一、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二、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于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恢复清净,故令佛欢喜;三、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自咨五原则


在雨安居结束时,僧众有一个自咨的仪式。什么叫自咨呢?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重点是在批评。我们僧团在做自咨的时候,是有原则的。批评别人有五个原则,是哪五个原则呢?


第一个原则是利益不以损减。我们在前面讲到过,正知有四种正知。一个是利益正知,也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到底对他人有没有利益?所以首先,也就是说你对别人的批评要有利于别人的才能够去做。


第二个原则是知时不以非时。相当于四正知里面的适宜正知。也就是说,批评的时机要恰当。


第三个原则是如实不以虚妄。指出的对方的这个不足之处是真实的,是真实的事。就像我们说话前先问一下,这是真的吗?就是这意思。


第四个原则是柔软不以粗犷。我们说话批评别人,要给别人建议的时候,语气要温和,要柔软,不要用恶口的声音,噼里啪啦的把别人批评一顿。这样子批评人家,即使你说的再好的事、再正确的事,别人也会难以接受。


第五个原则是慈心不以嗔恚。你是满怀着慈心,是想帮别人成长的心,而不是以嗔恚的心,去做批评别人的事。


僧团在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持这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其实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有用的。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做供养?



大家要知道,僧众在夏天有三个月的安居,之后于七月十五结束,结束的时候叫僧自恣日,也可以叫解制。因为在这三个月当中,僧众有制度:不能外出,不能互相说过失,得到的财物不能随便分等等,有很多的戒律。安居结束的时候,所有这些制定的戒律全部可以解开,所以也叫做解制日,也可以说自恣。可能很多道友,尤其是在家人不一定懂,不懂也不要紧,你只要知道七月十五是安居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在这期间,僧众没有外出,精进地修禅定、闻思、念经……相当于闭关三个月。刚刚要结束的时候,有好多人得果,而且修行境界非常高,戒律非常清净,如果在这一天供养僧众,功德特别大。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供养,原因是这样的。


现在看来,不同寺院有不同的情况,有些有安居,有些没有安居。如果没有安居,那你在七月十五的时候供养这些僧众,有没有同样的功德?与所有安居过后、自恣的僧众相比,肯定是没有那样的功德,但是依靠不共的缘起,七月十五也是很了不起的佛欢喜日,按照传统习惯,在那一天供僧也是合理的,有一定的功德,可以这么说。


   拓展资料   

安居的中国化


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变通之处。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故称夏安居,又称雨安居,或结夏、坐夏、坐腊、结制等。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是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由于《十诵律》、《广律》等的传译,都详细解说安居的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而行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禅宗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





出家人应做三事



还有一个方面,在座的各位要想到,以后弘扬戒律的时候,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所有的出家人要守持自己的戒律,这不用说。同时,佛陀还宣说了出家后要做的十七事,其中有三事很重要:第一诵戒,就是所谓的布萨,第二安居,第三解制——这叫出家人应做的三事。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1

布萨


沙弥和沙弥尼以上的出家人,需要忏悔在半个月当中所犯的佛制罪,所以,布萨诵戒定在每个月的十五和三十,这是作为出家人不可缺少的。



   拓展资料   



护戒诵戒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僧团中受过菩萨戒的僧众,每半个月诵菩萨戒法一次,借以勉励自己不忘发心,行菩萨道。

依戒守戒,持戒护戒;戒法一体,比翼齐飞。 皈命报身卢舍那佛与十方不动佛...因为,佛示现世间亦说戒、诵戒、持戒、得戒




2

安居


第二个方面,安居很重要。佛陀当时在印度,印度夏天的时间比较长,有三个月,期间,外面草木繁盛,虫类比较多,僧众若是随意外出,脚下会在无意中踩死很多虫子,为了制止这些恶行、长养慈悲,佛陀要求僧众安居。


之前宗教政策没有开放时,在二十年当中,每个寺院基本都没有这些佛教仪式,尤其别解脱戒方面,很多寺院都没有。八十年代时刚刚开放,法王特别强调每个寺院都要恢复诵戒、安居、自恣,之后便派了很多堪布去各大寺院安居。我刚来时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也让我去。那个时候,我刚出家,自己有点好奇心,就答应了,法王也同意我去。1986年去过马尔康的一个寺院,1987年去五台山,1988年又去了马尔康的那个寺院,1989年去丹巴的一个寺院……那个时候,有二三十个人在那边安居,人不算很多,也是一个小庙,但现在汉地有些小庙比这还小,有些小庙真的很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特别想接庙,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慎重,可能等你辛辛苦苦建完以后,别人就把它拿回去了,没办法开展闻思学习。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一定要先看清楚。


安居的情况是这样。但藏地情况比较特殊,历来律师们执行的,基本上是一个半月的时间。本来按照佛经里面讲,应该是夏天安居三个月,除非当年有战争等动乱等特殊情况,安居一半的时间也可以。但也许是因为藏地的气候,和汉地、印度不一样,可能虫类最多的时候,也就夏天的一个半月,包括藏地做工程,工期也很短,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以前在不同的戒律问答当中,也没有找到真正可靠的答复。反正,在藏地,基本上是前面的一个半月没有安居,到后面一个半月安居。七月十五解制,这没有什么不同。



   拓展资料   
结夏安居 佛陀时代的法会在藏地的传承


何为结夏安居法会


不管是藏传佛教寺院,还是在汉传佛教寺院,每到夏天丛林律寺僧众都有结夏安居的习惯,在《佛本行集经》记载佛陀与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等,都列举了佛陀于四十五年间坐夏的地方。这是从佛陀释迦牟尼在给孤独园结夏安居后每年不能缺少的规矩。
 
   古印度佛陀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在印度因为在夏天有大约九十天期间的雨季,这期间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各方佛教弟子集合于一处,僧众通过民主决议决定安居地点、划定区域、安居主持人员、食物和物品管理人员等。在结夏安居期间僧众要听讲述佛法,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理。


安居制度的制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这是由于地处亚热带的古印度,气候炎热多雨,夏天的雨季长达三个月,虫蚁繁殖迅速,草木生长繁茂,出家人为避免外出托钵行化时踩伤虫蚁与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讥嫌,于是规定在雨季里避免外出,聚居一处,安心修道,称为结夏安居。


   在古印度安居的起止可分两种,通常视雨季来临的早晚而定,第一种为前安居、第二种为后安居。


佛陀释迦牟尼世时,弟子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常随弟子,或因本身还无法独立,必须时常跟随佛陀学习;二是菩萨弟子,自己修学有成,能够住持一方,弘扬佛法,但仍须不断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参加夏安居,随佛陀共住三个月,听闻佛陀说法,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交换修行心得。


结夏安居的时间和地点


在藏地按地区的历算和古印度结夏安居时间来安排。前安居开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七月十六日到十月十五日。在汉地另一种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开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开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开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时必须划定区域,僧众不必外出托钵,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获寺院供养。若无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应集中一处,精进禅坐修行。


   安居的地点并无一定界限,小屋、树下、山窟、聚落、寺院等处都可以。据《五分律》规定,不可在无救护处、在危房、空树、露地处等安居,这是因为恐毒蛇、虎豹之类的侵袭,就是考虑坐夏者的人身安全。并要保证坐夏者的生活、安全,清净之地。藏区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但并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是因气候、环境条件、民俗民情制约等原因有变通之处。一般以每年农历或藏历的六月十六日开始为安居期,而此时期正值青藏高原的夏季,故称夏安居,或结夏、坐夏等。


结夏安居在藏地的传承


藏地行安居的制度是从吐蕃王赤松德赞建立桑耶寺并七觉士出家建立僧团后开始,在各教派,各寺院大小都依照《律论》而行结夏,结夏也是各寺院、僧众的主要清规之一。

   结夏安居是僧众修行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举行一定的法会仪式,以公告安居区域和开始。现在,安居仪式都在六月十五僧众进行半月说戒后开始安居开始前的准备,由“亚达巴”长老大德讲解各项礼仪、戒律和注意事项,以令僧众于安居期内能专心精进修道。其程序为:一、洒扫敷座;二、挂尊胜幢及佛像和供品等;三、鸣锣集僧;四、入堂恭摄;五、受筹法,就是是先进行半月说戒;六、上座大德说安居之事。第二天早晨为安居正式开始(六月十六日),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首先到上座主持那里,互为答问,叙说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处说安居之事,如此安居正式开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应该迁移,否则就是犯戒。即:一、起火燃烧;二、毒蛇骚扰;三、水淹;四、国土不准处;五、盗贼;六、眷属骚扰处;七、有女难处等。安居圆满后称为解夏。


   即安居最后一天,大家仍齐聚一堂还要进行半月说戒,检讨各人在坐夏期间,言行有无违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失。若有犯戒者,则要当众忏悔,这一天就称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然后僧众着三衣,持钵与禅仗,说法偈到区域外踩青,此后坐夏结束。


   在这段期间,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夏安居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工夫,也是养深积厚,自我沈潜的修行。在藏区也有常驻僧众及在乡僧众,坐夏时有互近僧人参加坐夏的规矩。



3

解制


安居的三个月中,或者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不能说任何过失。在解制日、自恣日当天,管家可以提问,僧众之间可以互相指出有没有过错,等等。之后,可以将自恣的财物分给大家。


另外,安居时要求结界,安居期间不得出界。在自恣日这天,僧众作了羯磨以后,便可以走出外面的界线。


在藏地,还要求自恣日前晚,也就是十五号的前天晚上,通宵讲释迦牟尼佛的十二相。曾经有一个晚上,我讲过三遍,到了两三点时,大家都困了。我说,反正睡着了讲也没什么用,我们可以观想通宵在讲。就让大家回去睡觉了。以前律师们也是这样,要求通宵讲,第二天早上再做仪式。这跟汉地等其他地方有些不同。去泰国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相同。


这叫自恣日。僧人当中,沙弥以上都可以参与安居;如果没有受戒,不能参与安居。以后我们这些僧人,如果有能力建立寺院,寺院当中最好也要诵戒、安居,安居结束后也要解制。




   拓展料   
解制的解释


犹解夏。  吴自牧 《梦粱录·解制日》: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西域番僧结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蜡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蜡,即为得道,蜡重於身,则学败矣。




为什么佛学院不安居?




那有些人问,佛学院这么大的僧团,为什么没有安居?法王之前回答过,按以前藏地的传统,如果佛学院安居,收到的供养会比较多,可能好多人会有意见。所以法王说,我们学院不安居,我们可以派一些堪布过去,只诵戒、不安居。法王也是这样讲过。


因此这里个别道友悄悄安居,得到的供养不是特别多,也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跟法王说的不相违。


当供养十方僧众




刚才讲了,这个时候,为了现世父母供养饭菜。五果,在不同的讲义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是石榴、李子、瓜果、核桃等,但实际上,五果是苹果、梨子、香蕉……开玩笑。其实,就像五谷一样,是不同的水果。这里的供品,包括身体所触、鼻子所闻、眼睛所见、舌头所尝等。


比如,食物是所尝,沐浴的水器是身体的所触,香油是所闻,灯是眼睛所见。但是这里唯一没有讲耳朵所听的声音,也没有说五事当中的饮食和医药。但没有说,不代表不能供养。总之,要准备食物为主的供品,供养十方僧众,之后僧众接受。





   拓展料   
指盂兰盆供所用的五种供物。又作五果。《盂兰盆经》云︰「百味五果」。《盂兰盆经 [P982-a] 疏》卷下列举五果,谓(1)核果︰如枣杏桃李等。(2)肤果︰如瓜梨、柰椹等。(3)壳果︰如胡桃、石榴等。(4)!8嫽果︰又作桧果,如松子、苏荏等粗糠皮类的果实。(5)角果︰如菱豆、大小豆等。但《小丛林略清规》卷上、《洞上行事轨范》卷中则以瓜、茄、面、馒、饼为五果。


  〔参考资料〕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下;《盂兰盆经新疏》;《盂兰盆经疏折中疏》;《翻译名义集》卷三。




僧众功德超越佛陀





在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当天,有些僧众在山间做禅定,像小乘。藏地也有很多这种情况,寺院里做了结界以后,也可以在自己的闭关房里做禅定。如果有战乱,或者出现大的违缘,安居期间,可以做法出行,在七天当中往返。你们很多人也安居过,应该知道。


有些僧众在山间禅定,有些得到四果,有些树下经行。现在这种情况不多,个别南传佛教国家有树下经行的。其它地方没有,僧众都是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面,而且自己的屋子装修得非常漂亮。(师笑)如果是现在的僧人坐在树下,可能树下也要装修一个玻璃房。这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况。


有些六通自在的圣者也变化为声闻缘觉,还有些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大人善巧方便地显现为比丘相,凡是这些大众,皆同一心,大家都有接受供养的同一的心,受钵和罗饭。钵和罗饭,就是安居最后一天、自恣日当天,供养僧众的饭。不管僧众情况如何,有些在闭关房当中,有些在自己僧舍中,有些是声闻缘觉化身,有些是菩萨化身,有些是一般的普通僧人,都同一以悲悯心接受施主的饭。


这些僧众具有清净的戒律,有圣众的修道等等,有像汪洋一般特别多的功德海。本来僧众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那这些僧众更是有无量的功德海。




   拓展料   
钵和罗饭 源于《盂兰盆经》   

钵和罗 比丘六物之一,饭器也。




有泥铁之二种,译曰应器,又曰应量器,以体色量三者皆应法故也,又以贤圣应受人之供养者用之也。


这些僧众具有清净的戒律,有圣众的修道等等,有像汪洋一般特别多的功德海。本来僧众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那这些僧众更是有无量的功德海。


《赞僧功德经》也说:“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殊胜的高僧大德僧众,他们经常长养众生功德的种子,而且为供养者、祈祷者赐予人天胜果。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任何的福田都没有超过佛教当中的僧宝,也就是僧众。所以,僧众的功德非常大。



昨天讲了,在佛经当中,佛陀对自己的姨母说,把你的供品供养僧众,对你来讲功德更大。在某些时候,僧众超过佛陀的功德。而且末法时代,佛陀已经示现了圆寂,而僧众作为佛教的代表,具足这样的功德。



一切有缘众生依供养僧众的功德而获得利益





在这样的功德者面前作供养,供养此等自恣僧,供养正在解制的僧众,现世父母和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这里的六亲眷属,可能没有特别指定,比如说兄弟姐妹、父亲这边的伯伯叔叔姑姑、母亲这边的阿姨舅舅,还有仆人、朋友、弟子等,这些都属于眷属。如果你想要帮助别人,希望现世父母健康长寿,念这个经很重要;六亲眷属、凡是其他与你结缘的众生,想获得今生来世的快乐和解脱,都要供养僧众。那这样的话,应时解脱,三恶趣的痛苦也能得到解脱。




   拓展料   

所谓的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妻、子等六种亲属。在《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中说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梵网经》云: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无量寿佛经》中亦云: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在律典之中,又有父六亲和母六亲的说法。《三藏法数》中说道的父六亲,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族的亲属:1、父亲的伯父,也就是自己的伯祖父;2、父亲的叔父,也就是自己的叔祖父;3、父亲的兄长,也就是自己的伯父;4、父亲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叔父;5、父亲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兄弟;6、父亲的孙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儿。《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中说道的母六亲,就是指母族的亲属:1、母亲的舅舅,指外祖母的兄弟,也就是自己的舅公;2、母亲的阿姨,指外祖母的姐妹,也就是自己的姨婆;3、母亲的兄长,也就是自己的舅舅;4、母亲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舅舅;5、母亲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姐妹;6、母亲的孙女,也就是兄弟的女儿,自己的侄女。


佛法中说的眷属,和一般的说法不同;眷,是指亲爱,属是指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中说:佛陀有大眷属和内眷属,其中内眷属是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毗耶等人,以及修苦行时的相伴的五人,还有佛陀成道之后的侍者阿难尊者等等;大眷属则是指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大弟子,以及弥勒、文殊师利等大菩萨。


而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中,则将佛陀的眷属分为在家、出家二种,佛陀在家的叔伯等四人,称为外眷属,而佛的出家弟子们则称为内眷属。在佛经中,对眷属还有一种广义的说法,那就凡是听闻过佛法、闻法受教的都是佛陀的眷属。


六亲眷属,就包括你有亲戚关系的所有的人,这些都属于一家人。所以我们就有义务去照顾他们、关怀他们、爱护他们,所以他们资用有无,我们都要想到。这个资用,是「资生所用之物」,像财米等等,他们有需要,我们就应该尽力帮助;不能够自己日子过得很好,看到别人日子很难过,也不愿伸出援手,这样是不行的。六亲眷属跟自己,平辈的都是兄弟,每一家在一起都得互相照顾,所以兄弟睦,孝在中,父母都希望儿女们好,哪一个不好,心里都忧虑。





衣食自然,如果念这部经典、供养僧众,对供养者来讲,自然而然得到种种饮食。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有些译本当中没有这句话,我电脑上的这个译本也没有,但其它译本中有。现世父母福德增长、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对于过去的七世父母,有些说转生于化乐天当中,有些说是自在地幻化、生于天界当中,享受天界的所有的荣华富贵,比如天界的快乐、财富和长寿。意思就是说,对现世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以及以七世父母为主的所有父母有情、所有与自己有缘的六亲眷属,都非常好、非常有利,依靠这部经典,可以为他们超度,可以为他们祈福。




   拓展料   

七世父母这一说法来自于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其中的六道是指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六道。






接受供养后,

僧众应为施主念经回向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这个时候,佛要求十方僧众,应该先为施主诵咒、念经、祈愿,为他们超度七世父母。这个译本当中,前后逻辑不是特别连贯,但译师是很了不起的大菩萨,意思上没问题,只是解释时要稍微注意一下。意思是,佛陀要求十方僧众为施主们念咒、念经超度,超度谁呢?七世的父母离苦得乐。作为超度者的僧人们,要行禅定意,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散乱,自己的行为、心识入于禅定当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然后再可以接受食物。


接受供养的时候怎么样做呢?接到供品的时候,不能自己直接享用,应该先安放在塔寺当中,在一些绘画的、塑造的佛像前供养。如果找不到特别适合的佛像,可以观想在佛面前做意幻供养。


我们安居的时候也会这样,中午应供的时候,先顶礼很多佛菩萨。包括喝茶前,一般在宁玛巴中,先顶礼供养莲花生大师、菩提萨埵、赤松德赞,尤其是安居时非常重视,一定要念这些经文。汉地在这个时候也有念诵。这里也说,僧众咒愿竟,后才可食用。


《四分律》中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个偈颂,一直非常受重视,在《四分律》当中记述了它的来源:佛苦行时,四大天王准备了金钵、银钵等,钵中装有很多蜂蜜供养佛陀,但佛没有接受,依靠神通将这些钵都变成了普通的钵,佛陀当时说了这个偈颂。《毗奈耶经》当中也有这个偈颂,但情节有点不同,当时频婆娑罗王,也叫影胜王,他为了供养佛陀和僧众,做了很多特别殊胜的饮食、花园,佛陀当时也说了这个偈颂。但这个偈颂的第三句话有点差别,《四分律》中是“若为乐故施”,《毗奈耶经》当中是“为利乐布施”,一个字的差别。可能是译者不同,其它差距不大。这个偈颂很重要。



   拓展资料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时影胜王。自手斟酌种种美食。而为供养相续不绝。皆令饱足。饭食已讫。王自行水。佛及苾刍澡漱已毕。王取宝瓶灌世尊掌。而白佛言。我毘婆迦兰陀园奉施世尊。唯愿纳受。时佛世尊即说咒愿颂曰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为利乐布施   后必得安乐




汉地有不同的念诵,如《华严经》中云:“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饮食享用完了以后,祈愿所有的众生都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有二百四十一个“当愿……”的发愿文。作为出家人,不管是在安居的时候、还是非安居的时候,如果别人有一些供养,至少要做一些简短的回向,如果各方面允许的话,最好是念《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包括这里讲到的《盂兰盆经》,这样对施主、对自己都有非常大的功德,很重要。



前面是佛陀要求,让施主供养,供养有很大的利益。此处,佛陀又要求僧众,得到供养以后,要念经回向。有些道友不愿意接受信众的财物,这没什么,是自愿的;有些是刚开始不愿意接受,后来条件不太好的时候接受;有些刚开始条件不太好,后来变成大法师,可以不用念经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但你要接受供养的话,每天至少要为施主信众念经做回向。那天有些管家、堪布也在说,念经钱,是因为你念经而供养你的,而不是因为你打工做事而供养的,否则就叫“做事钱”了。所以,僧众应该注意这方面,一定要念经。


目犍连不哭了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佛陀说了这个法以后,目犍连和其他大菩萨都非常欢喜,非常开心。目犍连悲哀、伤心和哭泣的声音自然而然消失了,不哭了。刚才眼泪流得很厉害,可能一直在哭,佛陀这样说完以后,目犍连就很开心,不哭了。


目犍连母亲获得解脱,转生于具光佛刹土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是在佛陀说完此法之后,还是某一个时日,不是很清楚。即于是日,他的母亲在当下解脱了,不清楚目犍连是否知道。佛的加持不可思议,本来要感受一个劫的饿鬼之苦,于当下解脱。有些译本讲,解脱了三劫之苦。不管怎么样,这样很长时间中的痛苦都解脱了,后来转生到具光佛的刹土。阿罗汉有四种不知,这里,目犍连因为特别遥远不知,但佛陀能看到他母亲已经转生到具光佛的刹土。这在其它公案当中有说明。


   拓展资料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是指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时不知因。虽然阿罗汉有智慧、有神通,但他们的智慧、神通很有限。他们无法了知过于久远时代的事情。尽管他们通过神通、智慧观察了,但是也有不了知的时候。阿罗汉跟佛不一样,佛不用特意入定观察,而阿罗汉必须要入定观察才能了知一些事情,若不入定、不观察,可能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例如华杰施主想出家,但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当时佛不在,舍利子一观察,发现他不仅年龄太大了,而且没有今生能成就的殊胜善根,当时就拒绝了。后来,佛观察到他有这个善根,若让他出家,他很快就会成为阿罗汉,所以佛就让他出家了。可见,当时舍利子不知道这些因缘。 境不知因。指外境距离太远了,阿罗汉也很难察知。


虽然目犍连神通第一,但也观察不到母亲过世后转生在哪个刹土。后来问佛,佛告知他的母亲在聚光佛的刹土。目犍连为什么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刹土和娑婆世界相隔太远了。这种情况说明,他的智慧还是没有圆满。 细多不知因。意思是这些阿罗汉虽然很有智慧,有神通,但是他们无法能够了知佛所具有的这些无漏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功德等。


哪怕是佛的一个相好的福德因缘,他们都很难了知。 可见,细微的因果他们不知道,佛的功德他们无法能够衡量,环境相距太远和时间间隔太久的事情,他们也无法能够了知。很多事情他们不知道,但佛知道;他们无法能够解决的问题,最后都是由佛亲自去解决。这样的公案有很多。


《百业经》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阿罗汉的“四不知因”虽然是无明,但是不属于烦恼。虽然他们断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所知障没有断除。不知因。只有佛才知道细微的因果关系,那些阿罗汉无法能够了知。



   拓展资料   

饿鬼之苦:


外障饿鬼身瘦肢细,数百年中连水的名称也没听过,恒受饥渴逼迫、他众损害,心不悦意。虽然看到大海与树林等,但赶到那里时,海已干、树已枯,甚至变成损害自己的兵器。


内障饿鬼腹大如盆地、嘴小似针眼,平时得不到任何饮食,即使得到一星半点,吞到肚中之后,也会变成火焰烧烂内脏,烟从口鼻中冒出。每一特障饿鬼身上,都住有成群的小饿鬼,喝它的血、吃它的肉,因而十分痛苦。


我们一天没吃饭,或者一顿饭没有吃,饥饿的痛苦就难以忍受,而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业力现前,正在感受饿鬼之苦,生不如死。为了救度它们脱离这种痛苦,也为了自己不转生于如此痛苦的饿鬼界,我必须勤修正法。


——《大圆满心性休息观修第28个修法


明 戴进 钟馗夜游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法苑珠林》中讲到,当时有十六个国王听到佛陀所说的《盂兰盆经》——目犍连的母亲得到解脱的这部法。频婆娑罗王非常欢喜,用金子、银子、玛瑙、珊瑚、砗磲等七宝做成的容器装满各种供品供养僧众,其中有五百个金器、五百个银器。


回到他的国家之后,又开始用不同的七宝钵盂,以各种各样不同的供品来供养,这个时候,他的七世父母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频婆娑罗王的事情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当时的给孤独长者,还有一个普通的妇女,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多供品,但根据自己的条件,也给僧众供养,供养以后,他们的七世父母同样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依靠佛陀的加持,在当时的印度有很多奇迹的事情发生。




   拓展料   
《法苑珠林》: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三劫饿鬼之苦生人道中母子相见。时瓶沙王即勅藏臣。为吾造盆。藏臣奉勅。即以五百金盆。五百银盆。五百瑠璃盆。五百砗璖盆。五百玛瑙盆。五百珊瑚盆。五百琥珀盆。各各盛满百一味饮食。事事如法。将来献佛及僧。


瓶沙王造五百金钵。盛满千色华。五百银钵盛满千色白木香。五百瑠璃钵盛满千色紫金香。五百砗璖钵盛满千色黄莲华。五百马脑钵盛满千色赤莲华。五百珊瑚钵盛满千色青木香。五百琥珀钵盛满千色白莲华。王视如法。即勅兵臣严驾十四万众。具到祇桓寺礼佛奉盆及僧。以七宝盆钵具施与佛及僧。受用竟。还驾归国。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其次须达居士。毘舍佉母。二百优婆夷。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等。颁宣国内。依目连盆法为吾造盆。各用五百紫金盆黄金盆。盛满百一味饭食。后以五百紫金舆。五百黄金舆盛满百一物。事事具足。遂至王及夫人前。见其如法。时王即以严驾。十八万众共至佛前。奉千金盆千金舆等竟。敬礼还归。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佛弟子当行盂兰盆法,

帮助现世父母为主的天下老母有情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目犍连的母亲已经得到解脱了。这个时候,目犍连白佛言:弟子的母亲依靠三宝的功德加持力和僧众的威力、加持力,已经离开了恶趣的痛苦、获得了解脱,非常稀有。——他也感到非常欢喜。那天一听到母亲的事情特别着急,现在放心了、安心了,非常欢喜。

目犍连紧接着问,未来世所有一切佛子,可不可以奉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依靠这种方式,能不能救度现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目犍连非常了不起,并不是自己母亲解脱就可以了。母亲得到解脱以后,他又问,所有将来的众生是否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解脱。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佛陀说到,善哉善哉,快问!可能不是很快地问,因为已经问完了,快问的意思是很痛快、很爽快,这样的问题特别好、很切实。佛陀说,我本来也想说,你恰好就问到了,我现在给你回答,不仅你的母亲得到解脱,将来所有人的父母都能以这种方式而得到解脱。


昨天也跟大家讲了,在汉地还是很幸运,有这样好的经典来超度父母。同时,特别感谢历代的法王和国王们。《佛祖统纪》中说,梁武帝时期,公元四五百年的时候,就有盂兰盆法会了。后来,唐朝的很多国王也实行此法。所以,我想特别感谢历代国王的推行,不然不一定能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广弘。我们这一代的佛教徒,也不要失坏以前优良的传统、好的仪轨。有些年轻的出家人,应该带着一种责任,以前寺院里面有什么样的传承、传统,古代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应该继续这样做。





   拓展料   
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梁武帝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给各个寺院送盆供养,用车每天运送。唐代风俗对于盂兰盆供十分重视,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当时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皇帝每年都送盆献供,并且有专门的送盆官人,来者非一。有时皇帝宫内也举行盂兰盆供,供器十分庄严,以金银作为装饰。
 
民间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载,当时长安民众作各种奇妙的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七月十五日在城中诸寺设立供养,城中百姓都到寺庙参观,是一个大盛会。不仅在家信徒竞修供养,出家僧人也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一直在沿续着。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了,荐亡超度的意味更浓。北宋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记载,当时寺院印卖《尊胜陀罗尼经》、《目连经》,又用竹竿搭成三脚架,高大约三、五尺,竹竿上织成灯窝形状,称为盂兰盆。在三脚竹竿的周围,挂上纸衣服、冥钱,用火焚烧。在大街上,从初七至十五,乐人上演《目连经》救母戏剧,观众很多。从宋代以后,盂兰盆会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诵经施食,白天诵经,晚上放焰口施食。
 
从此以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代德煇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说: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元代明本《幻住庵清规》说:七月,(中略)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
 
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代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
 
清代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现在有些寺院建得特别漂亮,金碧辉煌,但里面既没有讲经说法,也没有传统的仪轨、偈颂。有些不太如法,他自己从来没有闻思修行,在仪轨中随便加这个、加那个,但他所加的念诵中,可能有一些世间的偈颂,这些都没有必要。大多数寺院中,念的经特别好,是非常有加持、有意义的经典。但如果年轻人没有接唱诵的传承,很多会的老和尚慢慢就没有了。藏地就是这样的,年龄比较高的比较会,但记忆不行,很多都忘了,这样的话,整个寺院里面的念诵可能会慢慢失传。所以,寺院里面应该有符合当地传统的安居,应该好好举办盂兰盆法会。


刚才佛陀说,你问得很好,我给你回答。善男子,如果是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文武百官,普通的老百姓,孝顺父母的、具有慈悲心的人,应该为现世父母、为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的时候——七月十五是特别有功德的节日,也叫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如同刚才所说,以百味饭食放在盂兰盆器当中,供养、布施十方自恣僧众,愿现世父母寿命百年、无病,一切烦恼痛苦都可以消失。


主要是对过去的父母报答恩德。包括现在很多人为了报答父母恩德,给他买一个手机,但手机的话,父母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所以,有时候在精神上的报恩更重要。世间的财富,有一种是物质财富,有一种是精神财富。如果给父母精神财富,让他们有一点信仰最好;如果没有信仰,为他们做点佛事,这很重要。


佛陀说,可以让现世的父母长命百岁,健康无烦恼,乃至七世父母离开饿鬼等痛苦,获得人天果报,福乐无比。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安乐,我们应该这样做。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佛陀继续说,佛弟子、孝顺的人,应该常念父母。不管出家人、在家人,与父母的关系是好、是坏,即生当中依靠他们的恩德,你才有了人间的光明,如果没有他们,都不知道你现在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应该常常忆念自己现世的父母,常常忆念无始以来的父母。有时候想想,父母还是很可怜的,哪怕他自己的身体已经特别不好,但是他还担心子女的健康。父母的很多心态,我们都感觉得到,所以应该念自己现世父母和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七月十五,是个特别有功德的节日,叫佛欢喜日,也叫僧众自恣日。每年七月十五日,常常以孝顺和慈心,来忆念现世父母以及过去的七世父母,为他们做盂兰盆法会,供养佛和僧众,依靠这种方式,能报答父母长养慈爱你的无比恩德。




   拓展料   

佛欢喜日|为父母设供修福功德最大的一天


佛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所以这一天,若为七世父母及现世父母,用百味美食供养自恣僧,以此功德,过去世父母,六亲眷属的三途之苦,应时就得到解脱;在世的父母,也能得到福乐百年的果报。如果七世父母生到天上,会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使父母不堕三途,永出苦轮,更进一步地还需念及过去多生累劫的父母,通过供养三宝和如法修行以期救拔。如莲池大师云: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找不到僧众,可在佛像前奉上供品,念经回向





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一切佛弟子,一定要做盂兰盆的佛事。如果你找不到僧众,在三宝面前供上水果等供品,念一部盂兰盆经,再回向。


将来不一定能找到僧众,找不到也不要紧,不要被他人欺骗了。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自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供养供品,真诚地念《盂兰盆经》,回向现世和七世父母。有时间的时候,依靠这种方式,可以超度过去的父母,也可以为现世的父母祈福。我们等会也一起念一遍。


你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仍然健在,像我的话,父母都不在人世间了,但我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这次将这部经翻译成藏文、为大家传讲,希望他们能以此功德得到快乐,不要堕落在三恶道当中,也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所以,凡是佛教徒,要长期奉行。蕅益大师的书当中说,若不奉持,非佛弟子。如果不奉行盂兰盆法,那就不是佛教徒。虽然假名是佛教徒,但你从来不念《盂兰盆经》的话,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佛教徒。



应当尽力持诵、弘扬《盂兰盆经》,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所以,这部经典特别殊胜。特别感谢在座的人,不然,如果一个人都没有的话,我也没有机会传讲这部经典。虽然现在不像以前一样有特别多的眷属,但是有些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声音、得到了文字,也已经明白了《盂兰盆经》到底在说什么。


所以,这些重要的法宝、经典,我们应尽心尽力地持诵、弘扬,不要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非常有价值、有利益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孟兰盆,最早是在印度特别流行,后来传到中国,然后影响到现在的日本、朝鲜,他们那里也很兴盛,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盂兰盆法会。






   拓展料   




《佛说盂兰盆经》卷轴,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局部



盂兰盆节丨看看世界各国都有哪些习俗?




日本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十分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首先,日本的大大小小企业都会给员工放一个一周左右的假期,称为“盆休”。拿了假期之后,大部分的日本人就会选择回家扫墓祭祖,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除了魂龛,日本人在盂兰盆节还会准备一种名为“精灵马”的供品,它由黄瓜和茄子组成。黄瓜招魂比作马,意味着亲人乘着马快点回日间团聚;茄子为送魂的牛,亡魂可以乘着牛悠然安心地回去。日本人还会在这天举行一个名曰“盆踊”的跳舞大会。男女老少穿着浴衣在鼓声中起舞,祭奠祖先、祈祷风调雨顺。另外,大家会在这个时期拜访亲人,挚友,上司等等,并互赠礼物, 感谢其平时的照顾与爱护。


朝鲜半岛


在朝鲜半岛,盂兰盆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相对于我国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盂兰盆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人们相信这一天山神们要收获谷物,去田里干活的话反而要妨碍他们,于是男人们不下地,女人们在家做针线活儿,除此以外,家里的事一概不做。因此便有了叫做“百中场”的大庙会,庙会上有各种有趣的游玩项目,百中日那天村民们把农活干得最好的长工称为“互助状元”,让他骑到黄牛背上,在农乐声中走街串巷。若是去了主人家,主人要用丰盛的酒席款待,大家高高兴兴地玩上一天。


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盂兰盆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亡灵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盂兰盆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他们也和新加坡地区一样通过“歌台”的形式进行表演。此外在槟城有尊北马最大纸扎大士爷,每年盂兰盆节期间,就有很多游客涌入大山脚市区的埠众盂兰胜会大士爷殿,进行膜拜。





以后可能我们中很多人都不一定在世了。但如果有机缘,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在不同的寺院当中、不同的道场里面,若没有出家僧人,居士们也可以一起供佛、供斋,大家一起好好地吃素。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聚餐,那就大家一起好好地念《盂兰盆经》,回向给一切老母有情。当然有僧众最好,如果没有僧众,大家好好发菩提心。诸佛菩萨最喜欢的就是众生,“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没有找到僧众的话,自己也可以发菩提心念这部经典,佛肯定是欢喜的。本来就是佛欢喜日,当天是佛特别开心的一天。大家以后应该好好地受持这部经典。




   拓展料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目犍连和四众弟子欢喜奉行。


好,这部经典已经圆满,大家一起念一遍,再一起回向。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显句论01 | “这部论对我而言,圆满了很多年的一个梦。”

显句论02 | 你当长期修行空性,方可真正自利利他
显句论 03 | 用上你最尖锐的智慧,去通达最究竟的实相
显句论 04【圆满】 | 愿这珍贵的字字句句,苏醒你我的宿世善根
盂兰盆经01 | 念这部经,要救天下无边老母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