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佛法的命根是什么?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为了凸显《普贤行愿品》的功德,这个偈颂列举了两种作为对比的功德:
1.十方无量刹土中遍满如意宝、金、银、玛瑙、珊瑚、宝石等珍宝,将这些珍宝在一切佛刹微尘数劫中供养十方三世一切如来;
2.以人、天、龙、夜叉、罗刹界的妙衣、伞盖、胜幢、鲜花、宫殿、车乘等最殊胜、最悦意的资具,在一切佛刹微尘数劫中布施一切人天众生。
这两种功德之量是无法计算的,从供养或者布施的对境、时间、物品来讲,都如同天文数字般广大。当然,我们不可能真实做到这两种善法,这是假设在百千万劫中以无量庄严珍宝供养一切如来、以最殊胜的安乐布施一切众生。《法华经》、《百业经》等佛经中说,哪怕供养世尊微少物品,也会获得相貌端严、快乐幸福、无病长寿、不堕恶趣、永处善趣等功德。既然对一尊佛一次供养微少供品都有如此功德,那么在百千万劫对一切佛作广大供养或者对一切众生作广大布施,功德就更是无法想象了。
然而,与上述功德相比,下面的功德更大。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如果有人听到殊胜的普贤愿王后生起信心,对殊胜大菩提产生渴求心,这个人所获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
人当中有两种类型。一种人以前世的善缘,今生对善法很容易相信,一听到善法的功德就能接受。比如有的人以前对佛理懵懵懂懂,但后来一听善知识宣讲《普贤行愿品》,马上就生起信心:《普贤行愿品》的功德这么大,今后我一定要好好修持这个法!另一种人因为累世流转三恶道,今生对恶法深信不疑,而对善法则不容易接受。
对于一般人来讲,不可能用无量珍宝作供养,只能供养一般的供品,不可能在无量诸佛面前作供养,只能在几尊佛像前作供养,而且也没有精力和时间作长期供养。但此处讲到,如果有人听闻普贤愿王后生起信心,对大菩提生起渴求心,功德已经远远超过了供养诸佛。这就是普贤菩萨的金刚语。在长行文中,对此有更为详尽的说明。
通过这两个偈颂,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信心、菩提心等内心的功德远远超过外在善法的功德。《中观四百论》也有这样的说法:“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若有众生因敬仰佛而修建佛塔,塔高与色究竟天相等,另有人调伏一个众生并使其发菩提心,佛说后者所获福德胜于前者。)
现在很多人对外在的善法比较重视,当然这也非常好,造一座经堂、修一个佛塔、塑一尊佛像,这绝对是有功德的,我们也不能否认。但实际上,如果对《普贤行愿品》生起信心,对大菩提产生希求心,那么所获的功德绝对超过外在善法。
在佛教当中,内心的功德是最重要的。《华严经》云:“若见人中尊,求佛心决定,当知如是人,必获如来智。”意思是,如果有人见到世尊后产生了希求佛果的决心,当知这个人必定会获得如来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如来的智慧就是内心的成就,并不是外相上的东西。以前米拉日巴离开玛尔巴上师时,上师叮嘱他说:“你应该好好修行,要是修行获得了成就,这就是对上师的供养、对父母的报恩和对众生的利益。”玛尔巴上师所谓的成就,也是指内心的功德,并不是外在的身体能飞来飞去、语言能打动人,更不是身居高位、财富圆满。
以前有些道友在喇荣山沟苦行,这些人回到汉地以后,其中个别出家人成了大和尚,个别居士成了大老板,因为有了地位和人民币,所以他们自认为有所成就,说话和表情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甚至以前吃饭是大口大口,现在吃饭也变成另一种方式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成就。按照大乘的标准,真正的成就是内在的菩提心成熟。对于有菩提心的人来说,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有地位也可以,没地位也可以,因为他们内心已经得到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有些寺院的住持和尚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塑的佛像,这是我塑的菩萨像,我还准备修一座大雄宝殿,预算要投入三个亿。”修大雄宝殿当然功德很大,但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能给别人讲一遍《普贤行愿品》,不管是一百个人、十个人还是五个人听,只要让他们懂得《普贤行愿品》的意义,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修大雄宝殿。
由此我也想到,通过讲经说法让众生懂得佛法确实是最重要的事情。法王如意宝一辈子最重视的就是讲经说法,甚至在WG那样的特殊时代,他老人家依然坚持讲经说法。喇荣附近有一个山洞,文革期间法王在那里为桑管家等三四个人传讲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时每天中午法王从山下赶着牛上来,桑管家等人从山上赶着牛下来,在半山腰的山洞会合后,一个人在外面放哨,其他人在山洞里听法王讲法。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山洞,这个山洞是在地上挖出来的,现在还剩一点痕迹,法王在那里给两个人也传讲了一部法。大家想一想:法王是那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只要有一两个人愿意听法,法王都不辞辛劳地宣说,可见他对讲经说法何等重视。
佛法的命根就是证法和教法。外在的经堂等虽然是三宝所依,但它们对佛法住世起不到根本作用,一旦人们心里没有了教法和证法,佛法就很难在世间延续下去。当今时代,由于教法和证法非常衰败,佛教徒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修行也是盲修瞎炼,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在佛门是混日子。现在社会上流行“混”字,如:读大学成了混大学,上班成了混饭吃。有一个微博里说:高档车,70%的速度是用不上的;豪华别墅,70%的空间是空闲的;公务员,70%的都是混饭吃的……佛教徒千万不要变成这样,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每天不要把时间混过去。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以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能力,自己就要精进闻思修行。总之,只要自己的身体能承受,每天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普贤行愿品》功德那么大,如果我们每天没有念修《普贤行愿品》,从某个方面来讲,自己的人身确实就空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