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学员分享】初学者如何闻思生起智慧 返回

【学员分享】初学者如何闻思生起智慧

17届网络组学员睿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7-2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愿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在《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中主要是让弟子们了解:初学者应如何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 第五品》、《如意宝藏论. 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以及《大圆满前行》等众多论典中,主要结合密宗的不共见解,宣说了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


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里讲的那样: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如虚空般广阔无边;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源源不断……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虔诚依止。但是现在,在汉地为主的许多地方,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上师针对这些问题,对初学者如何依止上师,作了有次第的讲解。分为四部分:首先,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第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第三,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第四,依止上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第一点,为什么“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因为上师在佛教中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代言人。谁的代言人呢?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可见,上师是佛的化现;既然是佛的化现,也就是佛的代言人。


那么,对这位代言人我们要不要观察呢?答案是肯定的,要观察。相关论典中都说:刚开始结上善缘时,你一定要多方面的观察上师。但是现在大多数人基本是不观察的,对此上师也有所了解。所以告诫我们,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师时,就不要急着视师如“佛”,最好先把上师看作是一个“人”。


在视师如“人”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观察了。我们依止上师,比世间任何一个合作都重要、长远得多,所以一定要好好观察。


而你一旦依止了上师,真正在佛法上结了因缘,能不能说上师的过失呢?最好不要。智悲光尊者讲过:在你依止上师以后,即使发现了他的过患,也最好不要说。如果你说出去,甚至诽谤他,那对你自己就构成了很大的罪业。


所以,初学者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先观察,要懂得视师为“人”,而不要急着视师如“佛”。


第二点,上师告诉我们,“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大圆满前行》里讲了两种发心:一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一种是清净心之发心。在观修清净发心时,就要求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金刚道友观为二十五大弟子为主的清净眷属;或者将上师观为阿弥陀佛,道友们都观为菩萨……那时候,你的确要把上师观为佛,上师身口意的一切功德、加持、也观想入自己的三门。不过,这种上师瑜伽的修法是比较深的,一般要渐次修持才能真实成就。


在自己还不了解上师、信心未到量之前,就视师如“佛”,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所以有的人说,只要观清净心就好了。能观起来当然最好,但如果上师的行为不如法,弟子要观清净心,也是很难的。


我们在观修祈祷时,应把上师观作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对的。但在平时学习、依止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来看待。这样慢慢的,当你依止上师十年八年,被他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从而越依止越有信心。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所以,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


第三点,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


佛在经中说:“比丘,你们对我的话也要再三观察,就像锤炼纯金一样,再三观察之后,当你觉得有道理时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不难看出,佛都可以观察,更何况是其他人了!


 那到底应该找什么样的上师呢?应该找具有功德的上师。


在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上师是很难找的,因此《妙臂请问经》里说:显宗、密宗要求的一切法相悉皆具足的上师,非常罕见,若是找不到这样的上师,那么这些法相一半、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具足,也可以作为依止对境。而《集密意续》里又说:如果上师在出世间法上功德超胜,即使世间功德稍有逊色,也还是可以依止的。因为我们求的不是世间法,不是世间的某种功德,而是要求出世间的功德。而在出世间功德中,我们最希求的也是上师的大悲与智慧。


归根到底,上师的法相就是: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这两点是最重要的!


总之,“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当你有了这样的信心,上师在你面前确实就是佛了。在此之前,你只要按照佛经的教言,把具有一定功德并且正在利益他众、利益你的上师,当做真正的善知识就可以了。


第四点,依止上师后就不要退转


有“视师如佛”境界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他们在依止上师后都获得了殊胜的成就。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说:“我的金刚上师跟佛陀无二无别,我在依止他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任何邪见,最后上师的智慧也完全融入了我的心田。”


但是,初学者“视师如佛”可能会对上师、对个人,都带来了不好的结果,其原因就是我们的闻思修太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闻思修。当你闻思修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明白佛教中依止上师的方法,以及最终获得上师密意的界限。所以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希望大家首先如理如法地观察、抉择好了、依止好了,再加上自己有一份勇猛精进,多多少少会获得成就的。


因此,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师和修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退下去,也不要摇摇摆摆,如果你不断的改,不停地变,本来已经学到了佛法,但最终却一无所获,不是很可惜吗?希望大家对这些道理再三思维!

       

 2017年7月

于布里斯班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