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65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一、所断之不善业;戊一、身恶业;戊二、语恶业;戊三、意恶业;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己一、异熟果;己二、等流果;庚一、同行等流果;庚二、感受等流果
总说四种果报
一
总说
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四种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二
因果不虚的重要性
(一)驳斥颠倒因果的邪见。
1、世间颠倒现象:不懂因果道理,甚至产生颠倒邪见,肆意诋毁。
2、究其原因:受环境、教育影响,智慧浅薄。
3、如何对治:用最深细的观察力进行分析,如果找不出漏洞,应该对此心服口服。
4、思维过患。
(1)出世间修行:没有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在关键时候会致使所有修行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2)世间果报:最终只能亲身去感受它的果报。
(二)教诫佛弟子当有因果正见。
首先要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详述四种果报
一
异熟果
(一)分类宣讲。
1、以三毒分别牵引。
(1)对应方式。
A.嗔心所致——入地狱。
B.贪心驱使——堕饿鬼。
C.痴心牵引——转旁生。
(2)教证依据。
A.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
“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B.《本事经》
a.“具足贪嗔痴,无智见明慧,定不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释义:具有贪嗔痴的人,由于没有智慧现见万法真相,故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b.“远离贪嗔痴,具智见明慧,决定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释义:远离贪嗔痴的人,由于以智慧现见了万法真相,故一定能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C.总结。
a.三毒所引、发作时间长、无忏悔等对治,则必定感受异熟果——三恶趣。
b.体性:所谓“异熟果”,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的一种果报。
《宗镜录》:异因成熟一果,如种子不同的苦因产生一种苦果,种子不同的甜因产生一种甜果,这即是异熟果的体性。
2、三毒混杂,以烦恼程度牵引。
(1)对应方式。
A.上品恶业(三毒俱全、极其粗重、长期积累)——地狱。
B.中品恶业——饿鬼。
C.下品恶业——旁生。
(二)总结教诫。
1、总说:因果不虚,造业定感果。
(1)教证:《大宝积经》:“众生造善恶,如影恒逐形。”
释义:众生造的善业也好、恶业也罢,会像影子一样始终跟着自己,果报即便没有马上现前,但到了一定时候,相应的苦乐也定会无欺产生。
(2)世间邪见驳斥。
A.邪见:认为造恶业是获得金钱快乐的途径。
B.驳斥。
a.驳斥:造恶业的人所感受的快乐,是他以前行善的果报,而不是他现在造恶业所成熟导致的。
b.以喻说明:一个农夫现在没有种庄稼,可是他可以享受上一年的积累,故表面上看起来丰衣足食,但因为未来的资粮没有积累,眼前这些享用完了也就没有了。
C.总结:业果的成熟并非像刀割身体一样马上出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熟。
D.过患:教证:《涅槃经》:“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2、以公案说明细微因果除佛陀外难以通达。
(1)公案内容:舍利子作为三毒已除的阿罗汉仍无法现见鸽子的前后世因果。
(2)公案意义:特别深细的因果阿罗汉都难以了达,凡夫人就更不要说了。
(3)教诫:谨慎取舍,不要信口开河。
3、总结异熟果:十不善业的异熟果,就是指造三毒恶业会堕入三恶趣。
二
等流果
(一)总说。
1、法相。
(1)法相:所谓【等流果】,是指以异熟果的牵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受苦之后,解脱出来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当然,不仅仅是人会感受等流果,包括恶趣众生,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
(2)详细拆解。
A.藏文释义:“等流果”的意思是果相似于因,造了什么样的因,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果。
B.教证:《入阿毗达磨论》:“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
(3)总结:果和因非常相似,果是从因出生,像甜种子产生甜果、苦种子产生苦果,这样的因果关系就叫等流果。
2、教诫:因果不虚的道理。
(1)教证。
A.《百业经》“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B.《福盖正行所集经》:“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2)总结:众生所造的业无论过多久,都绝对不会耗尽,一旦因缘成熟,果报定会亲自感受。这些道理,我们若用智慧去好好观察,其实对因果也很容易生起定解。
(二)详说。
1、同行等流果。
(1)法相。
A.法相:同行等流果,就是指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前世你喜欢造什么业,今世在行为上也是如此。
B.公案例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a.牛主尊前世为牛今生长两个喉咙并且如牛一样反刍;
b.前世为猴子的比丘走路经常蹦蹦跳跳;
c.前世为妓女的比丘喜欢照镜子。
(2)详说:
每个人的习性之所以如此有差异,皆是前世旧习的惯性所致。
A.前世习气行为会等流到今世:如果往昔以杀业为生,即生就会也喜欢杀生;假如前世以不与取为业,那今生也会喜欢偷盗。
B.从小就可以观察到前世的行为习气。
a.即使外缘相同,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行为习气也不相同——纵然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也是有的喜欢跳舞唱歌,有的喜欢残杀众生,有的喜欢偷鸡摸狗,有的对此毫无兴趣而热衷于行善积福。
b.出世间:藏地的单比尼玛仁波切8岁能讲经说法。
c.世间。
🔹演艺圈事例。
🔺邓丽君学歌事例。
🔺杨丽萍学舞事例。
🔺总结教诫。
-正面影响:有善根的人,经常会遇到一些给众生种下善根的节目,能结上这样的缘;
-负面影响:没有善根福报、业力深重的人,所编出来的歌舞直接或间接会损害很多人,甚至他已离开人世好久了,其作品仍有这种影响力,人们一看到、一听到,就会不断生起猛火般的贪心、嗔心、痴心;
-思维缘由:每个人的因缘和发愿不同。
🔹普通人:上师家乡老乡爱说出家人过失的事例。
d.总结:一个人前世怎么样,从今生中也看得出来。
🔹教证: “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
🔹只要看看今生的言行举止,就会明白往昔到底是什么人了。同样,你来世会怎么样,从今生中也看得出来:倘若你天天行持善法、做功德,来世必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快乐,相反,则会不断地感受痛苦。
C.同行等流果的业果规律遍通三界。
a.旁生界:感受同行等流果,包括动物也是如此。比如,鹞鹰、豺狼喜爱杀生,老鼠擅长偷盗,这都是源于往昔的同行等流果。
b.人道:
🔹出世间:法王前世与文殊菩萨有不共的因缘,此生落地即口诵文殊心咒。
🔹世间:缅甸小女孩前世是死于飞机轰炸的日本军人,此生害怕飞机。
(2)总结教诫。
A.教诫: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
生不起信心的对治方法: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提出疑惑,举出充分的理由进行驳斥。
B.因果正见的重要性。
a.因果的这些基本道理,是特别重要的窍诀,如果对这些关键问题产生邪见,高法不一定受益;
b.当下因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因果正见,打造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器。
2、感受等流果。
(1)总说: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2)详述十不善业的感受等流果。
A.杀生。
a.总说等流果:前世造杀业的人,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
🔹依据:教证:《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
b.分讲两种果报。
🔹短命。
🔺有些婴儿刚一出生就夭折。
🔺有些人虽活了三四十岁,突然横死。
🔹多病。
🔺举例:有些人从小到老一直遭受多种疾病的折磨,医药无效。
🔺原因:往世残杀殴打生灵,此生感受此感受等流果。
🔺对治:极个别病是四大不调或偶尔因缘引起的,采用药石可以治愈,但如果没有起色,就不要一直苦思冥想摆脱疾病,而是要将精力放在发露忏悔上,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弃恶从善。
B.不与取。
a.总说等流果:前世偷盗的人,将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会被强夺或偷走,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b.别说对治方法:上供下施积累福德。
🔹上供下施可避免受用贫乏之理。
🔺教证。
-《决罪福经》:“种福得福,种贫得贫。先世不布施,今世则贫穷。”
-《兜调经》:“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
-《大般涅槃经》:“种麦得麦,种稻得稻。”
🔺理证:(因果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因果连续同类不错乱。
-正面:如甜种子会生甜果、苦种子会生苦果般,我们今生中造恶、行善,定会感召相应的苦乐;
-反面:毒药的种子不可能生出妙药,妙药的种子也不可能产生毒药。
🔺特例:遇到殊胜对境作了忏悔后,此恶业不但不会成熟,反而还会变成功德。
🔺教诫:在因果的问题上,作为一个特别稳重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己的正见都要牢不可破,而不能随波逐流。
🔹即生勤作无法转变前世吝啬因的感受等流果之理。
🔺总说:如果往昔没有造善业,从来没有布施过,那今生就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命地想赚钱,也不会有发财致富的因缘。
🔺例说:前世未积福,此生虽吝啬节俭,依旧落得山穷水尽、自己享用不到。
-强抢的强盗土匪;
-大企业老板;
-享用信财的出家人、活佛、上师。
🔺总结。
-腰缠万贯贪求无厌终可怜。
《大宝积经》:“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乞丐无财自足逍遥住。
🔹即生无勤依旧感得前世布施的感受等流果之理。
🔺有前世善因即生无需勤作。
-如果你具备往昔布施的果报,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拥有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你若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精勤地上供下施。
🔺特说南瞻部洲。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前半生造业,后半生大多数都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殊胜福田,那么转眼之间,善果成熟也是有可能的。
-公案:砍柴人把自己全部饭食供养独觉,以此感得财富、地位双丰收之果。
🔹总结:教诫树立因果正见。
🔺正面宣说因果正见对佛教徒来说特别重要。
-生起因果正见之法。
·先不要高攀大法;
·借助宣说因果经论:《百业经》《百喻经》中的因果公案;
·借助理证智慧:因明《释量论》中对此的详细剖析。
-因果正见的重要性。
·正面:在因果正见基础上修任何法都很方便;
·反面:连最基本的因果概念都没有,那贪求再多的其他功德,最后也可能毁于一旦。
🔺反面宣说违背因果之过失。
-非法获取财富之过失。
·今生:以业力感召也会变得越来越穷、越来越惨,即便拥有微乎其微的财产,自己也没有权力享用;
·来世:会于数劫中堕为饿鬼受苦。
-非法享用财富亦成饿鬼因。
·现象:身家不菲的富人——守财奴:富裕越觉得贫穷,他们的财产没能用于今生来世幸福之因的正法和丰衣足食的生活问题上,现在就已感受到了饿鬼的等流果,就像是饿鬼守护宝藏一样;
·原因:不清净布施。《毗耶娑问经》讲过33种不清净布施,送别人酒、肉、烟都属于这个范畴。
c.总结教诫。
🔹应行:作为修行人,要以知足少欲为前提,重视因果。
🔺有福报:无勤可得财富,享用也可以。
🔺没福报:不应要求太高。
🔹反例。
🔺有行动:想要的特别多,福报跟不上,就用不如法的行为去获取钱财,最终给自己带来痛苦;
🔺无行动:想要的没办法实现,每天天马行空的打如意算盘;
🔺教诫: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过简单的生活,明白因果道理,随遇而安很重要。
·世间名言:爱因斯坦也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而且这种果势必会出现,愚痴者、邪见者不信的话,最终只能是亲身去感受它的苦报。
愚痴:
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
邪见:
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佛陀回答:“这是因为你三毒已除,但细微的习气还没有断尽。”
习气:
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其熏习于吾人心中之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佛陀又指着鸽子说:“你看看这鸽子的宿世因缘吧,它失去人身转为鸽身已有几世了?”
因缘:
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佛陀以无碍的智慧告诉他:“这鸽子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会一直转为鸽身。罪业灭尽后才投生为人,经过五百世才能遇到佛法,并逐渐获得解脱…… ”
无碍智:
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哪怕你已经得到了这些,但就像狮子乳无法用陶器盛一样,法器不合格的话,里面倒的甘露再美味,恐怕对自他也不会有利。
法器: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当我们生病时,不要一直冥思苦想摆脱眼前这些疾病的医疗方法,而应当将精力放在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
发露忏悔:
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七九上):“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
——选自《佛学大词典》
原文
也有极个别疾病是四大不调或偶尔因缘而引起的,采用药石之法可以治愈。
四大不调:
生病之意。人体由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所成,如有不调,必令人体感到不适。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若地大增加,则身体沉重;水大积聚过多,则常有涕唾;火大旺盛,则头胸壮热;风大窜动,则气息冲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法苑珠林卷九十五]
——《佛学大词典》
原文
有一天,他见一位独觉找不到饭,就把自己的食物全部供养了。
独觉: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佛学常见辞汇》
原文
那些商人或享用信财之人等,无论谋取了何等丰厚的财利也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信财:
集异门论十六卷十三页云:云何信财?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本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财。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在许多场合中,信财指的是信众供养的财物。
教 证 和 教 言
1、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亦云:“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2、《本事经》也说过:“具足贪嗔痴,无智见明慧,定不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又云:“远离贪嗔痴,具智见明慧,决定能解脱,生老病死等。”
3、《大宝积经》中也说:“众生造善恶,如影恒逐形。”
4、《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5、《涅槃经》所言:“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6、《入阿毗达磨论》中也说:“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
7、《百业经》中常会提到:“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8、《福盖正行所集经》中也有个类似的教证说:“设经无量劫,彼业不能坏,果报成熟时,众生决定受。”
9、佛经亦云:“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
10、《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所言:“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
11、《决罪福经》云:“种福得福,种贫得贫。先世不布施,今世则贫穷。”
12、佛教的《兜调经》中也说:“种麦得麦,种稻得稻。作善得善,作恶得恶。”
13、《大般涅槃经》云:“种麦得麦,种稻得稻。”
14、《大宝积经》云:“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公 案
1、《大智度论》中有个公案说:一次,佛陀和舍利子在祇园精舍附近经行,忽见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吓得惊慌飞逃,于是飞到佛陀身边躲藏。佛陀经行的身影覆在鸽子身上时,它顿时变得很安静,身体也不哆嗦了,内心也不恐惧了。佛陀再向前行走,舍利子的身影移到鸽子身上时,鸽子依然战栗不已、怖畏如故。
舍利子见此,就问佛陀:“我和您一样都灭尽了三毒烦恼,为什么您的身影盖覆鸽身时,它便无声无息、不再恐怖,而我的身影覆上鸽子,它却仍然惶恐如初呢?”佛陀回答:“这是因为你三毒已除,但细微的习气还没有断尽。”
佛陀又指着鸽子说:“你看看这鸽子的宿世因缘吧,它失却人身转为鸽身已有几世了?”舍利子即用神通开始观察,结果发现在八万大劫中,这鸽子连续不断地一直转生为鸽子,看不出最早以前到底是什么。然后舍利子又观察它后世会投生为什么,发现在未来八万大劫中,它仍是连续当鸽子,看不出何时才能解脱。
于是他就询问佛陀,佛陀以无碍的智慧告诉他:“这鸽子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会一直转为鸽身。罪业灭尽后才投生为人,经过五百世才能遇到佛法,并逐渐获得解脱……。
2、《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中讲过,牛主尊者前世常投生为牛,故今世长有两个喉咙,吃饭时像牛一样反刍;有个比丘走路经常蹦蹦跳跳,因为他前世是只猴子;还有个比丘,虽然已得圣者果位,但却经常喜欢照镜子,原因是他前世当过妓女。
3、《贤愚经》里的一个人,家里非常贫穷,天天靠砍柴去卖来换点粮食。有一天,他见一位独觉找不到饭,就把自己的食物全部供养了。然后去山里砍柴时,他遇到一只山兔,远远地把镰刀抛过去,兔子当下就倒在地上。他正要去拿时,兔子变成一个死人,直接跳到他背上,抱住他的头。他刚开始很害怕,白天怕人看到,不敢回家,只好等天黑再把死人背回去。一到家,死人自然落地,变成了一具金人。后来此事传到国王耳里,国王亲自去看时,见到的只是一具死尸,可是在这穷人眼里,却是明晃晃的金子。穷人还拿了少许金子献呈国王,国王一见金子,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就问这些怎么来的,他说是供养独觉的缘故。国王听了很欢喜,就拜他为大臣,让他享有种种尊荣。
重难点及窍诀
一、总说四种果报
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四种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二、详述四种果报
1、异熟果。
(1)体性:所谓“异熟果”,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的一种果报。
《宗镜录》:异因成熟一果,如种子不同的苦因产生一种苦果,种子不同的甜因产生一种甜果,这即是异熟果的体性。
(2)分类宣讲。
A.以三毒分别牵引。
a.对应方式。
🔹嗔心所致——入地狱。
🔹贪心驱使——堕饿鬼。
🔹痴心牵引——转旁生。
b.教证依据: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B.三毒混杂,以烦恼程度牵引。
a.对应方式。
🔹上品恶业(三毒俱全、极其粗重、长期积累)——地狱。
🔹中品恶业——饿鬼。
🔹下品恶业——旁生。
(3)总结教诫。
《大宝积经》:“众生造善恶,如影恒逐形。”
十不善业的异熟果,就是指造三毒恶业会堕入三恶趣。
2、等流果。
(1)总说法相。
A.法相:所谓【等流果】,是指以异熟果的牵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受苦之后,解脱出来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当然,不仅仅是人会感受等流果,包括恶趣众生,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
B.详细拆解:
a.藏文释义:“等流果”的意思是果相似于因,造了什么样的因,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果。
b.教证:《入阿毗达磨论》:“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
C.总结:
果和因非常相似,果是从因出生,像甜种子产生甜果、苦种子产生苦果,这样的因果关系就叫等流果。
(2)详说。
A.同行等流果。
a.法相:同行等流果,就是指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前世你喜欢造什么业,今世在行为上也是如此。
b.详说:教证:“过去生何处,当视今此身;未来生何处,当视今此身。”
🔹前世习气行为会等流到今世:如果往昔以杀业为生,即生就会也喜欢杀生;假如前世以不与取为业,那今生也会喜欢偷盗。
🔹从小就可以观察到前世的行为习气。
🔹同行等流果的业果规律遍通三界。
B.感受等流果。
a.总说: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b.详述十不善业的感受等流果。
🔹杀生:前世造杀业的人,今生必然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报应。
依据:教证:《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杀生无善报,短命多诸疾,来世生恶道,具受种种苦。”
🔹不与取。
🔺总说等流果:前世偷盗的人,将感得今生受用非常贫乏;即便有一点点财产,也会被强夺或偷走,被迫与敌人共同享用。
🔺别说对治方法:上供下施积累福德。
👉上供下施可避免受用贫乏之理。
教证:《决罪福经》:“种福得福,种贫得贫。先世不布施,今世则贫穷。”
理证:(因果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因果连续同类不错乱。
👉即生勤作无法转变前世吝啬因的感受等流果之理。
如果往昔没有造善业,从来没有布施过,那今生就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命地想赚钱,也不会有发财致富的因缘。
👉即生无勤依旧感得前世布施的感受等流果之理。
有前世善因即生无需勤作:如果你具备往昔布施的果报,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拥有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你若想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就必须精勤地上供下施。
特说南瞻部洲: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前半生造业,后半生大多数都会成熟果报。倘若遇到殊胜福田,那么转眼之间,善果成熟也是有可能的。
公案:砍柴人把自己全部饭食供养独觉,以此感得财富、地位双丰收之果。
🔺总结:教诫树立因果正见。
👉正面宣说因果正见对佛教徒来说特别重要。
👉反面宣说违背因果之过失。
非法获取财富之过失:今生越来越穷,后世堕为饿鬼;非法享用财富亦成饿鬼因。
一、修行人为什么首先要对因果正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1、原文: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在所有窍诀中,首先要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你们在座的有些人,从小因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对三世因果始终半信半疑,甚至在最关键的时候,对因果并不那么确信,致使所有修行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这是十分可惜的。
2、分析:
(1)从戒律角度分析。
A.戒律的根本是因果正见。
依因果制定断恶行善的戒律,是修道的基础;
B.戒律又是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根本。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义其实源于《华严经》,如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意思是说,就像众生与草木都要依地而住一样,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与善根,也必须依赖于戒律的基础,才能得以增长。在佛的境界中,无量时空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清晰了然。经佛说法,后世菩萨、祖师的弘扬,因果缘起之理彻底彰显于世。
(2)从二谛角度来分析。
A.二谛有二谛各自的法尔理。
a.名言法尔理:世间万法全部都依靠自己的因缘而产生,外器世间的树木、花草等都依各自的因缘而产生,内情世间的轮回以及起心动念等也依各种因缘而产生,不依靠因缘而产生或存在的法绝对没有。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b.胜义法尔理:《入中论》云:“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意思是说,诸佛出世也好、诸佛不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本体就是空性,它就是一切诸法的法性,也就是胜义的法尔。
B.二谛无离无合。
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C.依靠名言谛得以趣入胜义谛。
a.若不依名言,不能证胜义。
如果不依靠世俗名言的种种方便,勤奋地积资净障,就不可能证悟超越一切戏论言思之胜义谛实相。
b.是故现与空,无离住万法,方便方便生,遮一另不证。
现在所能见闻觉知的一切显现,比如瓶子、柱子,或者现量、比量,它们的本体一经观察都根本不成立,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但这两种境界是无离无合的,也就是万法的本体。一个叫做名言方便法,一个叫做胜义方便生法,依靠方便显现法能产生方便所生的胜义谛。胜义和世俗实际上是互相观待的,并不是只有遮除了显现才能证悟空性,也不是遮除了空性才证悟显现,或者说证成显现,并不是这样。空性和显现是无离无合的,它的本体就是显现,显现就是空性,应该这样来理解。
(3)唯有佛陀才能究竟了知深细因果。
在因果的深广方面惟有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本师释迦牟尼佛,慧眼圆明、契法底源,现量照见了无边法界最极深细的因果实相。
(4)总结:因果正见是修道的基——戒律、积累资粮等功德法的基础;是证悟空性境界的验相之一(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二、当如何理解法本中鸽子落在阿罗汉和佛陀身影里有不同表现的公案?
1、原文:
一次,佛陀和舍利子在祇园精舍附近经行,忽见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吓得惊慌飞逃,于是飞到佛陀身边躲藏。佛陀经行的身影覆在鸽子身上时,它顿时变得很安静,身体也不哆嗦了,内心也不恐惧了。佛陀再向前行走,舍利子的身影移到鸽子身上时,鸽子依然战栗不已、怖畏如故。舍利子见此,就问佛陀:“我和您一样都灭尽了三毒烦恼,为什么您的身影盖覆鸽身时,它便无声无息、不再恐怖,而我的身影覆上鸽子,它却仍然惶恐如初呢?”佛陀回答:“这是因为你三毒已除,但细微的习气还没有断尽。”
2、分析。
(1)何为习气?
A.佛法中讲的习气,是指一种俱生的喜好,比如有些人从小就喜欢积德行善,有些人天生喜欢为非作歹,这些都叫做习气;
B.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嗔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嗔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2)为何阿罗汉习气没有断尽就会使众生感受怖畏?
阿罗汉虽然灭尽了三毒,解脱了轮回,但是相续中习气还没有完全断尽,在同行等流果业果规律的作用下,还会做出前世喜欢做的某些行为,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所讲的,还有个比丘,虽然已得圣者果位,但却经常喜欢照镜子,原因是他前世当过妓女;此外,舍利弗既断嗔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所以阿罗汉虽然证悟了人无我,断除了三毒所引发的自相烦恼,但是在行为上还无法做到完全清净,故依旧会使得众生感受到惊扰与恼害。
三、如何了知自己生病的原因?了知后当以何种方式应对?
1、第一种病因:一种是感受等流,是以前业因的果报。
应对:一定要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再辅以这些治疗手段,两方面都来的话就挺好的。
因为这些病是通过业而引发的,如果把业彻底清净或者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根本的因没有了,那么表面上留在身体上的一些病也容易通过服药的方式遣除掉。
2、第二种病因:四大不调,是今生的缘导致。
应对:吃药非常管用。因为是暂时的缘,只要把缘终止病就好了。
3、第三种病因:得罪了某些非人。
应对:通过念经或者做佛事,这种病也容易消尽。
四、当如何理解砍柴人供养独觉饭食而感得兔子变为金子的公案?
1、原文:
就像《贤愚经》里的一个人,家里非常贫穷,天天靠砍柴去卖来换点粮食。有一天,他见一位独觉找不到饭,就把自己的食物全部供养了。然后去山里砍柴时,他遇到一只山兔,远远地把镰刀抛过去,兔子当下就倒在地上。他正要去拿时,兔子变成一个死人,直接跳到他背上,抱住他的头。他刚开始很害怕,白天怕人看到,不敢回家,只好等天黑再把死人背回去。一到家,死人自然落地,变成了一具金人。后来此事传到国王耳里,国王亲自去看时,见到的只是一具死尸,可是在这穷人眼里,却是明晃晃的金子。穷人还拿了少许金子献呈国王,国王一见金子,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就问这些怎么来的,他说是供养独觉的缘故。国王听了很欢喜,就拜他为大臣,让他享有种种尊荣。
2、问题。
为何兔子中途变成了死人、后来在穷人眼前又变成了金人?而国王第一次见到金人的时候只看见死尸,而当时死尸在穷人眼里还是金子?为何穷人拿着金子供给国王时,金子没有变成死尸,还是金子?
3、分析。
(1)诸法无自性,之所以存在种种的显现,唯是众生的不同业力而各自成立和显现。
比如,饿鬼面前的一碗水,即使成千上万乃至一切饿鬼,所见的也只是脓而已,根本不见有水,因为以饿鬼的业力,在其面前成立的只会是脓。但人的业力,在这碗水中则连一滴脓也不会见到,而唯一的所见就是水……一碗水摆在人的面前,虽然天人以其现量说这是甘露,圣者说这是玛玛格佛母,但是人却不会接受,因为以人的业力而言,现量所见的就是水,而于其他则别无所见。因此,同样的一碗水,在具有不同业力的众生面前,可以有不同的显现,如何显现则完全取决于不同众生所具有的不同业力。
(2)业力本身也可以转变,某种业力所带来的显现在遇到不同因缘的时候也可以转变。
4、详说不清净布施。
《毘耶娑问经》记载佛为毘耶娑仙人说有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佛弟子也应该了知、避免:
一、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施众生财物,这不是佛教的布施。例如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
二、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或者他以前曾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回报他,这也不是布施。
三、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这不算布施。
四、因为自己有所欲求,喜欢某人、某物,而多付出心力、钱财,这都不算布施。
五、把财物投进水里,不能算是布施。
六、把财物丢到火中,不能算是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众生受益。
七、贿赂或送礼给他人,指望以后可以受到提拔、照顾,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八、花钱消灾,或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是布施。
九、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因为你在伤害他人。
十、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
十一、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十二、有人收养了孤儿,把他们养育成人,但是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为帮手,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十三、为了出名、面子、身分地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十四、为了逃税而出钱捐款或成立基金会,也不是纯净布施。
十五、有人破产了,把财物转到别人手里,不是布施。
十六、把有问题的物资给人,不是布施。例如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不算净布施。
十七、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十八、食物在家里、仓库、农田被鼠、鸟所食,因为并非存心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如果有意,则是布施。
十九、付他人酬劳,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二十、有求于人而给财物,不是布施。
二十一、打了人家,伤害别人,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二十二、有人在布施之前,期望人家以后会报答他,这不算布施。
二十三、有人布施了之后,期望人家以后会报答他,这不算布施。
二十四、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甚至睡不着,这就不是清净布施。
二十五、有人把布施当投资,以为将来得到好报,这不是如理如法的布施。
二十六、有人自知将死,才把财产分给子女,这也不算布施。
二十七、为了得到尊重或希望别人感激而施舍,这不是布施。
二十八、出于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二十九、出于攀缘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三十、出于欲望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三十一、以对方福德多寡来挑选布施对像,这样的布施不是佛教布施。
三十二、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三十三、把即将过期、坏掉的蔬果、鲜花送人,这也不是布施。但是如果对方马上食用或使用,得到利益,即是净布施。
一、关于谤法罪
原文:很多人从小没灌输过这种观念,长大之后对三世因果有严重怀疑,甚至产生颠倒之见,更有甚者还肆意诋毁,这是相当可怕的!
《藏传净土法》第二十课中讲:暂时有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无间罪者。然而并非是佛陀根本不慈悲摄受他们,最终这两种人也能如愿以偿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为这两种人恶业深重,暂时无有成就所愿的机会。
《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也宣说了此两种人不得往生极乐刹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教证讲得很清楚,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者除外。印光大师云:“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意即:这两种弥天大罪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对治或忏悔才能消除。
二、重视基础的闻思
原文:因果的这些基本道理,是特别重要的窍诀,你若对这些关键问题产生邪见,那么所得的法再高、再深、再妙,自己也不一定受益。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求大法,虽然我对此并不反对,但你的基础如果不稳,连个因果正见都没有,对善恶有报也怀疑,那就算修持的窍诀再殊胜,也不过是冰上建筑,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所以,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打好佛教基础。否则,如果没有因果正见,不懂生死轮回,也不了解宏观、微观的佛教世界,佛教的最深教言肯定无法接受。哪怕你已经得到了这些,但就像狮子乳无法用陶器盛一样,法器不合格的话,里面倒的甘露再美味,恐怕对自他也不会有利。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各位要详细观察!
因果观念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尤其是作为佛教徒,如果你对因果不相信,最好先不要高攀大法,而应该学习《百业经》《百喻经》中的因果公案,以及因明《释量论》中对此的详细剖析,看因果在名言中是怎么存在的?它跟外道的道理有何不同?假如你有了因果正见,在此基础上,修什么善法都很方便。就像一个农民有了田地,就可以在上面种各种庄稼。不然,你连最基本的因果概念都没有,那贪求再多的其他功德,最后也可能毁于一旦。
三、检讨自己的生活
原文:我们作为修行人,即生中知足少欲很重要,在此前提下,对前世的因果也要值得重视。倘若你自己有福报,经常无勤就能得到财富,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实在没有福报,今生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如愿以偿,那也没有必要太伤心,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可以,不应该要求太高。
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不要奢求太多。爱因斯坦也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至于你在生活中会不会发财,则跟前世的福报有关。明白这个道理后,有钱也不必太开心,没钱也不必太难过,应当随遇而安,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