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教言 >> 我们修持佛法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呼吸
返回
我们修持佛法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呼吸,佛法的目标是解脱。我们以善巧方便来丰富我们的心灵,并且学习使用它,以便在迈向解脱的道途上,能够应付生命或死亡抛给我们的任何状况。当我们知道有大量的方法可以使用,就会帮助我们放松。随着我们修持的深入,每一种方法的效果会越来越丰富有力。 例如,大乘佛法有一种善巧方便称为“自他交换”:当你呼气时,把自己的健康、幸福送给别人;吸气时,你承受别人所有的疾病与痛苦。大乘佛法的其他善巧方便还包括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它们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觉醒。密续的善巧方便包括观想、持咒以及生起对上师的虔敬心等方式。所有这些方法的意义并不在于练习到技术完美,而是为了获得解脱。我们追随佛教的法道是为了发现并了悟真理,一旦我们了悟真理,引领我们的法道就变得多余了──它已然结束。如果这条法道没有尽头,佛教徒就会和所有的轮回众生一样,持续不断地流转,直到永远。是什么保证了佛教法道有尽头呢?那就是智慧与方便。然而,正如过往伟大上师们反复所说的,切勿让智慧劫持方法,或让方法劫持智慧。不要让我们对禅坐的执着劫持了我们对空性的理解:“没有什么比禅坐修行更重要!为什么要在哲学上费心讨论?” 我们也不能让“空性”的见地劫持我们的禅修:“既然一切现象皆空,为什么还要禅修?”如果只是单一地专注智慧或只专注方便,我们不会有任何进步,因为智慧和方便不可分离。大体而言,大乘佛法被界定为具有广大的发心,而金刚乘则是具有无数的善巧方便。但这并不表示大乘佛法缺乏善巧方便,完全不是如此。大乘法门彻底利用了智慧与方便的不可分,其中一个绝妙的例子就是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转动法轮。你要做的只是许愿,诸佛就立刻出现在你面前。你可能会问,我们如何去邀请未来一切诸佛?智慧与方便的不可分离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保证你不需要担心房间容纳不下诸佛。当你供一炷香给十方三世诸佛时,智慧与方便的不二意味着你不用担心一炷香是否足够,因为“足够”、“香的数量”、和“无量诸佛”都是二元分别。 金刚乘的智慧与方便更甚于此。大乘的修行方法是邀请诸佛来到你身边,好让你向他们献上供养;而金刚乘则以全然的自信说:“观想自己就是本尊,让熏香在自己的鼻下萦绕,这完全等同于向十方诸佛做供养。”“自我”只是一个标签,所以,既可作为积聚更多功德的方法,同时又可以修持谦逊,那么何不将自己贴上“佛”的标签?从金刚乘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是不能作为方便法门的;有智慧的地方,没有什么不能作为法道。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