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佛教徒是否应该放弃竞争?——堪布问答系列 1 返回

佛教徒是否应该放弃竞争?——堪布问答系列 1



学佛与赚钱之间是矛盾的吗?佛教徒应该如法地工作?请聆听索达吉堪布的回答:


01

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多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呢?

.


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的教义。

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02

我是北京大学电子系的研究生,非常荣幸得到堪布的摄受,并聆听您讲法。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我感觉自己做事优柔寡断,但让勇猛心不断增上的话,又担心变得莽撞冲动、不计后果,给自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该如何用智慧去辨别呢?




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用心观察:“做它的后果怎么样?做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违缘?……”现在好多人没有这种概念,不管是办企业、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对不好的一面,却从来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自己死了怎么办?突然生病怎么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吉祥,但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作为佛教徒,平时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会看事情的正面,对负面也考虑得比较多。这样一来,提前若有最坏的打算,将来一旦事情真正发生了,到时也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

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事,首先详细观察很重要。藏地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必定会冷静分析:“我成办这件事的后果如何?期间违缘大不大?用什么途径才能成功?最后的效益怎样回馈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先考虑清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做事既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不计后果,而是会走中道。


03

我是清华同方下属一家企业主管市场和销售的副总经理。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我经常为了一些项目,要跟很多对手竞争,想方设法拉拢客户。但这样做,是违背大乘教义的;不这样做,又几乎很难成功争取到一个项目。像我们这样在世间学佛的人,应当如何调解这种矛盾?



一般按照佛教的观点,作为在家人,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商人,以正常途径来希求利润、养活自己,这是合理的。

然而,每个行业的目标和性质也不尽相同,做生意本身欺骗性就比较强,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欺骗别人、口说妄语,甚至用很多虚假的手段,这些从因果方面严格来讲,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实在不得不做,那只能是经常作忏悔,以此途径赚来的钱多做善事,尽量克制危害他人的一切行为。


04

我去年去过一趟青海,发现藏族人和汉族人对待财富的态度很不一样。那么,藏地的人如何看待做事业积攒财富的意义?



在藏地,相当一部分人对财富的态度,不像汉地人看得这么重。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所以物质条件虽然一般般,但依然过得很快乐。我曾去过很多牧民的家,他们生活十分清贫,你们有时候的一顿饭,抵得上他们十多个人几个月的吃穿,可是相比之下,他们心情上的快乐,却远远超过汉地许多有财有势的富人。

古人说:“有富不一定是福。”在佛教中,知足少欲才是最大的富翁,有了这种满足感,做什么都会比较快乐。可是现在许多人缺乏这一点,他们有一辆轿车想买两辆,有了两辆又想三辆,而且质量也要越来越提升……这些人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最终只能招致无尽的烦恼、痛苦。而我们藏地很多人,从小就信仰大乘佛教,内心有种满足感、利他心,因此,内心的快乐远远超过大城市的人。

当然,现在藏地也有一部分年轻人,由于信仰丧失的原因,走向社会之后,行为比汉地人更疯狂,经常去一些不正当的场合。对你们汉地人来说,毕竟有些事物已司空见惯,对此也看得比较淡,而这些人到了大城市以后,拼命地追求物质享受,天天耽著醉生梦死,这种现象如今也不在少数。



05

我是材料学院的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增强了环保意识。不过,因为自己的心比较浮躁,所以几天以后,我可能又会像从前一样破坏环境了。我该怎么办?

再过两年,我就要毕业了,社会的压力如此强大,人人都在为钱而追逐,如果我还保持环保的想法,可能赚不到足够的钱养家。面对这个矛盾,我该怎么办?



通过今天的演讲,如果你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个人就有这种经历,有时候听上师讲一节课,自己的观念有了极大转变,从此再也不会忘了。

当然,对于环境保护,光有一个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反复思维,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你现在理解的道理,过两三天就会烟消云散,什么印象都没有了。就像在大学里,老师给你们讲四年课,也只是提醒而已,关键还是靠自己下工夫。

因此,如果你觉得今天的道理重要,下了课以后还要不断地思维。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一定赚不到钱。现在也有一些有良心的企业家和领导,他们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赚的钱也不比别人少。因此,并不是非要破坏环境,非要通过不合理途径,才能赚到钱。

在谋生过程中,如果采用不如法的手段,即便赚到了钱,也不会长久。只有以具良知的态度做事,收入才会比较稳定。退一步讲,哪怕暂时赚不到钱,还是要对社会负责任,从究竟上讲,这对自他是最有利益的。


06

在我们《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古文,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好像字里行间都在教我们追名逐利,要怎么怎么……但我想知道,在我们长大之后,是不是一定要追求这些东西呢?不管它好还是不好。




在现在的教育中,教导学生追名逐利,似乎成了一种趋势,“你长大以后要成功,要成名,要怎么怎么……”但在这样教导的同时,最好也能为孩子们树立一些利他的理念——“你以后要帮助别人,要关爱生命,要回馈社会,要怎么怎么……”

如果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教自己如何生存、如何索取,那他长大之后,也只会成为这种人,目光狭窄,心里只有自己。相反,倘若小时候就让他懂得为人着想,不能只为自己活着,那一路成长起来,他自然就会为社会考虑,为人类乃至一切生命付出和奉献。所以,好的教育,会让一个人的生命呈现出利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相当难得,也相当重要。

当然,古文中的思想该如何取舍,这一点可能还是要具体分析。一方面,古人虽然有智慧、有德行,但毕竟是世间人,所以在文章中教人求名求利,也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古人的很多思想,其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完全舍弃。


07

我是教学部的老师。佛教能安顿我们的心灵,给世界带来祥和,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佛教兴盛的地方,比如泰国、尼泊尔、印度,以及西藏,经济都不太发达。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佛教并不是很兴盛。

现在有种说法是,个人幸福指数=拥有÷欲望。也就是说,要提高幸福指数,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经济,让人们拥有得更多,西方走的就是这条路;另一个途径就是节制欲望,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

我的困惑是,这两种方式如何圆融?如果选择节制欲望,那么,还承不承认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的贡献?




经济发展对人类的幸福,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佛教对幸福的定义,并不完全跟财富划等号。

我也承认,现在佛教比较兴盛的地方,不论是泰国,还是西藏,经济方面都不是特别富裕。这个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从因果规律来说,今生信仰佛法、造下善业,并不是马上就能成熟果报的,有些善业要等来世才会成熟。因此,这些地方现在比较贫穷,可能是人们昔日没造过财富圆满的善业。

另一方面,经济发达、拥有财富,并不等于人们非常幸福。就拿中国来说,经济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比十年前降低了很多。所以,人们的幸福,并不与拥有的财富成正比。

佛教的财富观是,既不主张过于贫穷,以至于生活都没办法维持;也不赞叹过于奢侈,完全沉溺于物质享受。而是选择一个中道,一方面要能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不盲目地追求财富。在这种状态下,幸福才最容易获得。

推荐阅读:文殊礼赞略讲 1

             文殊礼赞略讲 2

             文殊礼赞略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