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38(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上)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成量品》。《成量品》我们知道是通过宣讲四谛,以四谛为核心建立的佛法,然后成立佛陀为救护者,依靠救护者的能力,依靠这个原因、这个推理可以成立佛陀为自利圆满的善逝。
因为如果你要救护他人,首先要自救,首先自己得到救护了,才能够救护他人。如果自己的救护圆满了,就可以圆满的救护他人,如果自己的救护不圆满,就随着你自己的自利的程度对他人也可以做如是的帮助。
我们当然想要获得圆满的解脱,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圆满的救度的话,救护者、救度者他的能力必须要圆满。所以我们通过四谛宣讲,就可以知道如果我们依靠四谛,所有的轮回众生完完全全的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对这一点以前可能我们如果有宿世善根的这些修行者,那就完全没有怀疑的。如果宿世的修行种姓没有成熟的,或者这方面的因缘是欠缺的,对于我们自己是不是完完全全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一点,不敢说不信,但是如果说完完全全没有一点怀疑的确信,很多修行者可能还不敢完完全全这样讲。
而通过学习这个四谛,对于我们救护的原理,和救护的方法,这个方面学习完之后,内心当中逐渐就产生了一个确信,这个确信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法本身,对于救护法我们自己有疑虑,或者我们不愿意去修,不愿意去求,或者虽然修了求了,但是对这个法本身有怀疑、有疑惑,我们自己可能在修法的过程当中,就有所保留。
这个保留当然第一个是来自于内心的保留,我们思想上面可能会有保留;第二个我们的身和语,或者我们在修行法的时候,我们的精力、时间有所保留。因为对它不确信,所以说自己总想给自己留一个后路,万一这个法如果不是真实的一种解脱道的话,我在世间当中该享受的也享受了,或者该做什么也做了,像这样的话众生是这样想的。
因此说如果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这样去修的话,这个法对我们来讲,帮助的一种力量就会减弱,不是说法有什么减弱,而是说因为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导致这个法的功效没办法完全显露出来。上师们也经常讲,咒语的力量非常大的,不管是说我们自己念的文殊心咒也好,还是说我们念的金刚萨埵心咒也好,它的咒语的力量特别大,但是要让这个咒语的力量完全显现出来的话,就完全的确信,完完全全确信这个咒语的加持和力量,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咒力完全突显。
如果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内心当中不确信有怀疑,这个就是让咒力显现的一个大障碍,所以说依靠这个为例子,我们对于四谛法要,本来完全可以把我们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但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法本身没有足够的信任,一方面来讲没有足够的信任,它的力量显不出来,没有足够的信任,我们也不想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所有的这些投入到修行当中去。也就是说虽然听法、修法,但是没有把佛法本身当成最主要的去安排,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次要的,甚至于一种消遣,或者一种赶时髦,他就没有认为这个是个解脱道,他可能认为是寻找一个心灵慰藉的地方。如果自己烦闷的时候,看一看佛法的这些小故事啊、小道理啊,像这样的话好像让自己的心有所安慰。但是这个当然不是佛法自己的完整的一种功效。
我们说有没有这种功效?当然有,可以给我们提供安慰,也可以在佛法当中寻找一种平静,但是这个佛法的功效远远不止此,这个相当于百分之百的功效,我们只是拿出来零点一,这样的话我们觉得这个是佛法的全部的功效,那完全不对。
如果要把剩余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功效要发挥出来怎么办?就是通过学习之后,通过观察之后,对于所修学的法,当然我们此处说是四谛,四谛其实展开来是所有的佛法,一切三藏二十部都包含在四谛当中。所以说如果我们对它产生了一个真实的信心之后,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把它当成一个主要的,别的就为它服务。
而不是说现在我们想要过一个很好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过一个高质量的生活,佛法为我的高质量的生活服务,有的时候这就变成一个误区了,也就是说我们的重点还是在轮回当中的一种生活,怎么样才能让生活的质量高?加了很多因素,钱啊、地位啊,或者有的时候来点佛法的鸡汤啊,就觉得有了这些之后,觉得生活的质量很高。
这样看起来好像不错,但是方向就错了,这个佛法变成辅料一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其实来讲的话,我们为了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佛法是最主要的,而别的方面,钱啊或者其他的生活,其实是为了佛法而服务的,为解脱而服务。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对于世间的这些名利啊、对其他东西他就不会那么看重。
因此说这个方向的问题,当然我们不一定所有的修行者一上来就找准了方向了,这个也关系到很多有些时候是善知识没有给我们讲,有些时候善知识讲了但是你没听进去,有些时候善知识观察到你的时机不到,他不给你讲这个,如果先给你讲这个的话也接受不了,所以他就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后期讲。当我们的根基基础打牢之后,再把这个最关键的问题甩出来,甩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学习完之后那个时候就可以接受,听得进去了,接受了,慢慢慢慢心态就改变了。
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我们进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宿世的善根一接触佛法就把方向找对了也好,还是说刚开始进来的时候,方向不是明确的,甚至于学佛的最初的确奔着改善生活而来的,这个也有,佛法里面有财神法,佛法里面有心灵安慰法等等,这个方面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这些。
但这个其实刚开始入门的时候,怎么样一种心态进来都问题不大,但关键就是说进来之后,我们要真实的通过一个比较系统的方式来了解佛法,尤其是逐渐逐渐我们就会接触到佛法核心,佛法的核心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方面就是对于四谛正法的一种认知,很清楚的一种认知,内心当中完全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有了定解之后,从这个时候开始,所有的思想被见解修正了,所有的行为也朝着这个思想的核心去发展,逐渐逐渐就开始真实的走了上解脱的正道。
因此说我们要通过学习四谛来建立起对我们解脱本身,对于我们现在所修的法本身来产生一个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正确的、清晰的认知,这个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讲,要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修行者,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么高的要求,那当然不必要去下功夫,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脱的话,要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修行者的话,必须要了解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一旦确定起来之后,他的信心就有质量,他的信心就很坚固,然后他自己所修行的方向、目标都很明确。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导致的,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摆脱这种不好的状态,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清清楚楚。四谛当中讲的这个,就是说苦谛、集谛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灭谛、道谛所表现出来的意义非常清晰。
所以他自己修行的时候,他自己回向也很清楚,我就是这个目标,别的方面完全不考虑,然后帮助众生的时候也是这个方面的,帮助众生建立这套体系,在他的相续当中把这个四谛体系建立起来,弘扬也是这个。所以说我们自己不管怎么样,如果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很清楚,现在我的状态就叫轮回,我现在正在轮回,轮回有什么?像这样讲痛苦,苦谛,他把这个了知得很清晰,这个是什么原因?集谛导致的。集谛是什么?最主要就是我执,然后因为我执产生了三毒,然后才是业啊等等,这个也很清楚了。然后怎么样才能够断掉?修道。道的核心是什么?道的核心就是无我空性,你看无我空性为核心,然后围绕无我空性周围的这些,就是其他的一些修行的方式,这个方面道谛很清楚,如果道谛很清楚,我们对我们自己平时修行的一些内容、道理也不是模模糊糊的,也是非常的清晰的。
这种清醒的头脑,在世间当中如果你要做生意,你的头脑要清晰,你头脑不清晰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投资,什么时候哪个地方不该投资,这个时候当然失败的机率就相当高了。如果你自始至终脑袋里面特别清楚,现在是什么状态,我要做什么,什么是障碍,怎么达成,很清晰的话,成功的机率就非常高。
我们修道也是一样的,道的核心到底是什么?道的核心就是无我,一定是无我空性,这个学完之后在我们相续当中要根深蒂固的,完完全全根深蒂固的要确认定解,这个就是道的核心。
这个是道,现在自己所修的道是这个,知道这个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照了,现在我的念诵当中,我现在念咒当中,我现在所有的佛法的学习当中有没有以这个道谛为核心来展开,这个就可以对照,印证一下我现在修行错误的吗,正确的吗?哪些方面是需要补充的,或是需要微调的,或者根本性方向错误了。这个一学完之后就可以有一个参照了,否则的话我们现在所修学的,发心对不对,我的修行对不对,这个没有参照点,没有参照点的话,我认为是对的,或者我的道友觉得我修的很不错,那你自己这个分别念不是正量,你的某甲这个道友,他的话也不一定就是正量,不一定是标准。
我们自我印证,我觉得你修得好,你觉得我修得好,我们两个都觉得我们修得好,实际上是不是修得好,这个就不好说。所以这个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自从这个四谛的法要我们学完之后,确定起来之后,这个就有了一个参照了,依靠这个为参照,画一条直线,就看我是不是按照这个直线在走,到底偏离了多少,他就有了一个可以修正的一个参照,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实时的以这个为参照,以无我为核心来调动我们的修行,就肯定是不会偏的,因为无我的修法,在我心中这个无我的修法和所画的这条直线,我没有偏离,这样的话那就是对的,如果修下去就有灭谛。那你就有信心了,我就可以获得解脱啊对不对,这个解脱道是肯定可以获得,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在这儿,观察来观察去没有任何的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说我们就对自己的修行产生了信心,就非常的清楚,很清晰。
这样清晰完之后,同时就对讲解这个四谛法的佛陀的确就是导师,他就是正量,他就是标准那对佛陀是我们的真实的一种导师、量士夫这一点,完全就确信无疑了,确信无疑。然后再往前推就知道为什么佛陀的自利圆满?他在因地的时候修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以无我为核心的这个修法他是这样就是说修成的,他的加行是圆满的,加行圆满就再推理他的发心是圆满的,他发心是最初要圆满要正确,然后发心圆满正确了,才推动他的行为正确,然后逐渐圆满,这个圆满之后他的这个自利就圆满了,自利圆满之后他利圆满。我们如果这样修下去也可以获得这样的圆满。
四谛在《成量品》当中通过方式帮助我们建立了定解,和通过其他的经论建立的定解的侧面不一样,不太一样。因为这个《成量品》当中最符合我们众生的一种观察的方式,我们的口味,因为很多其他的一些经论,它其实都是以佛菩萨他们自己的一种智慧,依靠这个来进行安立的,哎我的境界是这样,你们应该对于三宝这个功德这个功德应该如是如是地了解,如是如是生信心,是这样给我们讲,它的侧重点不一样。
《成量品》就是符合我们的一些口味讲的,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通过我们的思维观察之后可以确定的,而教证因为是佛的境界,对我们来讲,佛的境界对我们真正来讲太深远,或者说非常地深邃,我们分别心离这个佛的境界差距有点大。而这个《成量品》就是用我们的思维方式造的一个推理的方法,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符合我们的一种口味,或者能够让我们生起定解的一种推理来讲的话,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引导,通过这样文字推理的引导,我们逐渐逐渐就可以对于三宝、对于四谛产生一个信心。如果生起信心之后再来看这些教证,就不会有什么样其他的一种想法。
邪知邪见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逐渐就消亡了,就不会再有邪见的一种基础了。我们相续当中其实要把这个邪见清空,这个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证,这个就是通过分别念来对治分别念,通过正分别来对治我们的邪分别。中观推理也是一样的,通过我们自己能够接受的推理,来推翻我们的实执,然后最后得到一个空性见解。因明也是这样,通过这个四谛的宣讲,通过这些推理来推翻我们相续当中,对于世俗、对于名言量方面一些邪见,了知世俗当中的这些都是存在的。这个方面对于修行者来讲,的确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学的是四谛,前面我们讲了,这个四谛其实在一转F轮也好,二转F轮、三转F轮,它其实都是有,只不过初转F轮它是以四谛来命名的,它叫做四谛F轮。二转F轮叫般若无相F轮,它主要是在四谛的基础上讲解万法的一种实相。然后就是说三转F轮叫善辨别,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对于实相和现相善加辨别,就是说这些有的就是有的,比如说如来藏本来有的就是有的,没有的就是没有的,比如说所有的客尘,那就的确不存在。或者在世俗谛当中,依他起有的就是有的,遍计所执性没有就是没有的,这个也是善加辨别的。
不管怎么样它总的都是以四谛法要为框架,以它为核心来构造的一种殊胜的一些体系,针对不同的根机这样讲。所以说如果初转F轮它是讲四谛的话,二转和三转不可能偏离这个轨道,不可能偏离整个框架。
二转F轮我们知道了,在名言谛修行当中,我们说四谛是绝对可以安立的,胜义谛当中四谛的本身,本体也是空性的。比如说我们知道《心经》当中,它其实对于任何法,凡夫的法也好,前面我们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法一一观察,它是空性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就讲五蕴空,然后眼处、耳处等等,还有针对于解脱道方面的话,就是说“无苦集灭道”,《心经》当中讲“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我们就知道就是四谛。四谛在名言当中,二转F轮菩萨们在名言谛当中要安立,该安立的一定要安立,这个是苦、这个是集、这个是灭、这个是道,这个要安立,但是在实相当中它就是空性的,不管是苦谛的本性,它是空的,集谛的本性是空的,灭谛的自性空的,道谛的自性也是空的,所以在《心经》当中讲无苦集灭道,这个方面就讲这样的。然后后面再讲无智无得,智有些地方就解释,这个就是菩萨乘,得就是讲佛果。不管怎么样就是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在空性当中,在实相当中其实都是无自性的。
到了三转F轮,或者到了密乘的时候,它对四谛的解释的方式,前面我们也大概提过,它讲的时候就是讲苦谛就是灭谛,集谛就是道谛,它就这样讲的,这样讲的话就它是相应于实相。苦谛的本身就是灭,我们说苦的本性,比如说五蕴皆空嘛,其实五蕴它就是苦谛的本性啊,我们说就是流转蕴,就是说五蕴皆空,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本性是智慧,它的本性是光明,不管怎么样苦谛就是灭谛,苦谛的本性就是灭谛。集谛,我们说我执、烦恼等等等等这些方面,就是导致我们产生痛苦的,但是它说集谛就是道谛,集谛的本性就是道谛,烦恼即菩提。或者就是说集谛的本性就是道谛的自性,你了解了就是道谛,你不了解它那就是集谛。
所以说你看它在讲的时候,不管是从哪个层次来讲,不管是从初转F轮来讲四谛也好,还是从二转F轮讲四谛皆空也好,就是无苦集灭道也好,还是说再上升到苦就是灭谛,集谛是道谛,把这些转为道用或者直击它的本性,了达它的本性的这些比较了义的修法也好,其实都是名言谛当中可以依靠这个来,然后胜义谛当中随着根机的不同,各有各的认知的方式。这个我们往后学的时候,慢慢我们学到空性,再学到如来藏,以后道友们进M法班学《幻化网》,这些教义都会逐渐逐渐接触到。
我们就发现佛陀的这些教义,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非常地清楚,非常清晰。有些时候不懂的时候,看似矛盾,其实来讲的话,越往后学、越往上学的话,越了解佛陀这个佛法的一种构造的次第,跟随不同的众生的根机,它一层一层地安立得相当的清晰。越往上,站在上面往下看的时候,这些所有的层次清清楚楚的。
所以我们学完之后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四谛,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说四谛皆空,你再说无苦集灭道。你连苦集灭道是什么都不知道,哎到底怎么无自性?到底怎么是空的?对不对,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如果我们要把《心经》要完全通达的话,其实有的时候说哎这个般若简单啊,其实来讲的话,般若波罗蜜多这些空,它这个空在胜义当中,它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它的一种空基,比如说五蕴,到底五蕴是什么?十二处是什么?十八界是什么?这些就必须要也要通过学习《俱舍》或者有些其他的一些来了知,了知完之后这个“色即是空”你就很清楚了,因为你知道什么是色了。
色是什么?色蕴对不对,色蕴的法到底包含哪一些,十种色法,还是十一种色法,十一种色法就加无表色,不加无表色就是十种。反正就是说你必须要把色蕴是哪些东西要知道清楚,然后受蕴是什么?想蕴是什么?行蕴是什么?识蕴是什么?十二处是什么?十八界是什么?像这样的话你了知完之后,才能说五蕴皆空、十二处皆空、然后十八界皆空、然后苦集灭道皆空、十二缘起皆空,这些方面的话,你首先了解完之后就非常地清楚。
你看到任何法你知道它世俗谛当中是这样,它起作用,胜义当中是这一点空性的,那就清清楚楚。像这个修行者,他脑袋里面就很有智慧,他对于自己所要做的、正在做的这个很清楚,不至于迷惑。到底我修的是对的吗?不对的吗?还不太清楚,这样的话,自己都不清楚,给别人去表述,有的时候也没有自信,或者有的时候也讲解不清楚的情况也会有。
这些在讲的时候,当然有些是比较深的,有些是稍微简单一点。我们首先的话,对于简单的法也要学习,但是就比较有难度的法也需要去挑战,因为这个不管怎么样,这些我们所学的这些深法当中,有些可能是修法用得上的,有些不一定用的,比如说《俱舍论》,《俱舍论》当中很多的这些有些用得上,有些就可能在一辈子修法当中用不上的这个也有,但是这些其实不管用得上用不上,它就是一种智慧的训练,它把我们的智慧训练出来,训练得很深很细很强有力的话,依靠这个训练出来智慧,你去辨别世俗啊胜义啊,你辨别所修的法,这些方面其实很有作用的。
对于四谛我们有机会的时候,都可以讲讲它不同的侧面。今天上面我们讲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讲完这些前面的内容之后,现在我们学习就是讲到道谛了。前面就是苦谛,苦谛就是说无常苦空无我,这些方面已经讲完了。就是说众生其实流转的蕴,就五蕴它的本性是什么,它的本性、它的基就是无常的,不管怎么样,真实的五蕴本身,苦谛的本身,它就是无常的,就是苦的,就是无我、无我所的自性,这个苦谛我们还是要反复去看。
其实有时候我们讲苦谛的时候,很容易,苦谛就是很痛苦,就是这个轮回很痛苦。其实苦谛它的四个行相,就把这个苦谛本身全部的内容全部包括了,痛苦只是它其中的一个行相,主要是我们认为有乐的话,他给你讲这个苦,然后我们认为五蕴是恒常的,他告诉你是无常的,无常、苦,而且还有一个五蕴没有我也是苦谛的一种本身的自性。流转蕴它自己的本性,它的基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的,就是无我所,就是它的实相,但是我们不知道,全部颠倒了。
我们对于苦谛都没有认识,我们说“你不要讲苦谛了,要讲其他的我讲不出来,讲苦我全都是”。这个不是了知苦谛,苦谛它的内容,佛陀所发现的苦圣谛和我们凡夫人所认为的苦是两回事儿。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是轮回众生,还给我讲苦吗,当然要讲,因为我们对苦都不认知,我们对苦谛是什么都不知道。苦谛它其实包含了无常、苦、空、无我四个要素,了知完这个四个行相,我们了知了苦谛本性,方方面面了知了。
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看《俱舍论》啊别的地方讲,很多阿罗汉在证悟罗汉果的时候他就是以苦谛趣入的,他有的时候以无常趣入的,有的时候通过这样的苦,他就是说观察无常他就证悟阿罗汉的,因为就是说现在我们的五蕴本身它自己的实相。在世俗谛当中,我们假如把苦谛的四个行相来讲的话,无常和苦这两个相当于世俗的本性,无我、无我所其实相当于它的胜义的本性,是这样了知的。所以说我们如果把四个行相了知完之后,基本上也就了知了五蕴皆空,或者五蕴的无常、五蕴的痛苦、无我、无我所,这个都可以了知。
所以说建立无我正见,其实也是在苦谛,就是说流转蕴,苦谛前面讲事相的时候就是讲流转蕴,就是在这个流转蕴上面建立的无我、无我所,它是无常的。所以说我们要知道我的这个五蕴,这个是无常的,它是痛苦的自性,它是没有我的,它是没有我所的,它和道谛当中的这些关系,和集谛的关系,其实都是这样联系的。前面我们也学了苦谛,但学了苦谛之后,我们不要以为就通达了,其实很有必要就反反复复去看,通达了苦谛要知苦,知苦了,断集了,就把这些问题清清楚楚地了解。
前面我们学完了苦谛、集谛和灭谛这些都学完了,现在我们学的是道谛。道谛的核心,修道的核心就是修无我,以无我为核心,其他的积资净障,当然围绕它而做的,围绕这个无我的空性。
在小乘当中核心的修法就是人无我,大乘当中这个无我就是人、法二无我。当然法无我它就包含了人无我了。法无我的范围比人无我范围要广得多。小乘它就不需要抉择法无我。大乘因为它要证悟遍知果位,它必须要抉择、证悟、修行这个法无我。法无我包含了人无我,人无我包不了法无我。人无我是法无我的一部分。在《定解宝灯论》第二问答当中,这个也讲得很细致。
在讲这个无我核心的时候,前面我们讲到了就要证悟无我。然后如果有我,就没办法破掉这个痛苦的因,没办法断除烦恼。我们正在学这个。在学这个的时候,别的一些宗派,除了这个无我空性之外的道不是解脱道。不是解脱道的原因何在?就有一些宗派,这个宗派的确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宗派其实也是众生的俱生我的一种基础上,它派生出来的一种其他的一种观点,有的时候叫遍计的观点。主要是指很多在俱生我执之外的,那些认为我存在的这些观点叫遍计我,遍计我执。遍计我、遍计我执,外道是大多数,内道当中也有一些,就像小乘当中也有一些认为我存在的这些观点,还有一些世间的学问,有的时候也包括在这个里面。
不管怎么说,现在我们学的就是认为有我,因为就是说,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即便是进入了佛门,如果在没有接触到这个解脱道的核心,就是没有接触到无我空性之前,可能我们都认为这个我是有的,只不过这个我不完美,或者这个我受痛苦,被束缚,所以要通过修法,要把束缚解脱了,甚至于修无我也是为了这个我来修无我,那就错了。其实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无我是对的,我要修无我,我来修无我,他就觉得这个我最核心的这个我,最细微的这个我,它应该说是保留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修一个无我,他就认为这个方面就可以,符合佛法,也保留了自己,好像觉得很安全,也觉得修了佛法,但这个是不对的。
我们不管再怎么修空性,不管再怎么修无我,如果没有接触到这个最俱生的这个我的话,这个都不是真实的一种解脱道。所以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我不完美,那修法也好,或者觉得这个我需要升华,或者要有圆满的修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好,或者觉得成佛了之后我才完美也好,不管怎么样都是错的,都不对。
我们应该知道成佛,它就是要觉悟实相,这个实相的核心就是这个我不存在。如果我们在这个认为有我的基础上来修成佛,我们来修解脱道,那就是一个讽刺。完全走错路了。因为觉悟的是什么,觉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说是所谓的觉悟,所谓的解脱就是消尽迷乱,而迷乱的核心就是这个我,这个我就是迷乱的核心。没有我,认为有我,这个就是它的一种迷乱的核心。你把这个核心保留了,把迷乱的最根本的核心保留了,只是把它的一些外围的东西去掉的话,那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没办法解决问题。
有些时候,我们觉得我现在这个修行者,你看我抛弃了多了,我抛弃了很多东西,工作也抛了,有些时候我的很多受用也抛了,我难道还不是一个修行者吗?像这样的话,不算修行者。有些时候,大德们就说,这个是我为了保护自己的存在,抛出去一些烟雾弹,类似于有些时候下象棋当中的丢卒保帅,有点像这个意思。它可以抛出去一些东西,让你去消灭,然后把它自己保住。
所以有些时候,这个我很狡猾,这个我执很狡猾。一方面说是狡猾,一方面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出反应?其实就是我们觉得如果无我的话,就没有安全感了。就觉得这个我就没了,我为什么害怕死?我要死了,我要消亡了,他就是那种感觉。所以这种感觉,如果我们没有接触到它的核心的话,这种在世间当中怕我消失的这个感觉,它会顺延。
以前没入佛门之前,你在这个世间当中,就是担心这个我消亡,然后进入佛门之后,你又进一步担心,这个我会消亡,它就顺延到了解脱道的程序当中去了,所以它就会自动触发那种保护的程序,自动保护措施,所以让我修行的时候,也不管怎么修都可以,你去闭关也可以,你去苦行、断食都可以,但是就不要触碰我这个最核心的我。一触碰了,就觉得很害怕。
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去触碰它,是这样的。它就是所有的潜伏得最深的那个大间谍就是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挖出来,挖出来之后,一定要了知,这个所谓的我,其实彻头彻尾它就是一个骗局,它就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把它认为就是一个我的自性。所以修道的核心就是无我,一定要知道这个是无我,不是我来修无我,而是就是要把这个我本身了知为它不存在,这个时候才是算真正的英雄,触及到了一种修行的核心,才真正开始瓦解了。
如果我们感觉到恐怖了,对,就是那个恐怖者是谁,谁是那个恐怖者,它就是那个我,潜伏得最深的那个我,一定要去把它触及到,认为就是那种恐怖的,那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它。没有触及它,我们有些时候觉得很愉快、很舒服,可能就是它的一种保护措施而已,它的一种伪装而已。
有些时候,在修大乘菩提心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害怕的那个黑气,所有众生的业障、黑气,它一定要渗入到我执当中,为什么要渗入到这个我执当中去?就是因为如果你不渗入到我执当中去的话,这个所谓的修自他相换,它就变成了庄严我的一个手段了,我通过这个修法,我获得了很大的善根,这个善根以后我要受用的,以后我要受用这个善根,其实还是这样。所以它这个黑气一定要渗入到我执当中,就是最核心的这个我,一定要去损害它才行,这个其实原理就是一样的。所以修菩提心的时候,它一定要接触到那个我执,一定要把这个黑气进入到这个最核心的里面去,而不是在外围当中,把它变成让我受用的一个善根,一个资粮。所以在修无我空性的时候,也是要,如果当我们要修空性,很害怕,害怕我要消失,就抓住那个恐惧的来源,那个恐惧的来源就是这个最核心的东西,所以一定要针对它去下功夫才对。因此说这里面有很多伪装。
当然就随着我们自己一些学习佛法的深入,不是我们有多厉害,而是说讲解这个道理的佛陀,他早就把这一切都看穿了,早就知道了一切了,所以他总会在我们迷惑的时候,出来指点我们,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你还应更进一步地渗入到什么什么核心当中去,这个时候随着我们慢慢慢慢通过佛法的学习......因为佛法它就是遍智的佛陀专门讲出来救护众生的,而如果他讲出来这个法之后,没有触及到核心的话,那基本上就和外道没什么差别,那就和世间的学问没什么差别,因为它无论如何在保护,它都在兼顾、庄严这个我执,它都要保护这个我执,其实外道也不是这样的嘛,他修禅定,修四禅,修四无色,修神通,修这些那样的。世间的学问,学了很多很多大学、博士等等,学这些东西,它其实也差不多了。但是佛法的不共地方,它一定要触及到它最核心的东西。
所以这个佛陀救护我们,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救护者,他其实就发现了隐藏得最深的这个我执,也开出了这个对治的方法,也讲出了对治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习佛的教言,一定是,如果我们认真学习的话,总有一天,我们要发现这个问题,它没办法隐藏,它在佛智面前怎么隐藏。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它善于隐藏,它肯定可以欺骗我们,但是它怎么狡猾,也没办法躲得过遍智佛陀的智慧。所以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沿着这个佛陀、传承上师、大恩上师们讲的这个法慢慢慢慢去学的话,肯定会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没有办法逃避。什么时候接触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应该欣喜,应该很高兴,因为轮回了久,终于接触到了轮回的根本了,终于发现了潜伏得最深的一种痛苦来源就是它,所以虽然这个时候可能有点觉得听不懂,或者感觉很抽象,感觉思维很枯燥,怎么怎么样,但是我们知道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种来源所在了。这个应该高兴,应该欢喜,然后为了生起定解,为了观修,一定要把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把这个反反复复地去抉择,产生一个定解,然后通过观修它,像这样就逐渐逐渐就可以真实地了悟到佛法的妙味。
所以前面就是说,外道等等他们也讲了,我应该存在,不应该破,还讲了很多.我们在破的时候,对方说,如果见到了过失之后,就应该断除,我们说不行,这个是不行的。单单是见到它是不行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卯二、应成彼无有过失:
应成彼无有过失,这个“彼”字如何理解?当然就说是这里面,因为外道,对方的观点,他直接认为我是没有过失的。他认为我没有过失,我是不会有过失的。过失在哪里?过失在我执上面,你对它贪执是不对的。就好像打个比喻讲,我们就用个佛法,我们自己就是比较熟悉的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说佛性如来藏,应该是没有过失的,它应该是肯定清净的,但是你认为如来藏是实有的,这是你的问题,对不对?你是没有真实认识它的本性,所以这个是你的真实的认知有问题,而不是说如来藏本身有问题,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我们就只是做个比喻而已。
对方的观点就是说,这个我没有过失,我是不存在过失的,但是说有过失是什么?贪执我不对,就说这个我执是不对的,执我、贪执我是不对的,所以要断就断什么?就说断我执。他好像也讲断我执,和我们内道也一样,但是内道的断我执和他那个断我执的概念不一样,这个就是我们要分析的比较微细的地方。否则我们觉得,你看外道也断我执,我们也断我执,外道也断我执,凭什么我们就批判他?我们就是对的?这个是不一样的。
断我执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内道认为这个我是没有的,你要认为,知道它是没有的,你执着它是不对的,因为它本来不存在,你执着它,当然就是一个大过失,大问题了。所以我们自己要断我执,就完全认知到这个我是空性,我不存在,然后断我执。对方认为断我执就是,他是这个我,我是有的,但是你执着它是不对的,你执着它就是一个问题,你只要断执着它的心就行了,我,你不要动。它本身是干净的,你只是把它擦干净就行了,这个水晶干干净净,就说它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掉到粪坑里面,你只需要捞起来,把那个洗掉,洗干净就行了,它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他大概是这种问题。
所以我们说,都是断我执,但是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完全不同。而这个对我们来讲,就是必须要深入地学习,因为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就走进了这种思维当中,还觉得我们在修持断我执之道,这个是必须要了解的,不对的。
虽然刚刚我们用了如来藏的比喻,好像很相似。但是佛陀在讲如来藏之前,他是完全地讲完了二转F轮般若空性,所有这些耽执、分别心,他全部都要断除掉了。所以这个所谓的如来藏,他是完全大离戏空性,这种基础上,没有丝毫的执着,实执的状态当中讲的。所以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学二转F轮般若,再去看三转F轮当中的这些常乐我净,就很容易误解,很容易迷惑,但是佛陀他在讲法当中不可能有这个问题。
所以,同样都是断我执,外道的一种断我执的方法,和内道当中断我执的方法,就是名词一样,意义不同。因此说,这个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最后的时候也讲了这个,很多就是名称一样,场合不同,意义也不同,就是问题。这个方面也是讲了很多,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也讲了很多,外道的很多的观点,很多名词,和内道的一些很多空性啊、唯识啊、中观啊,空性啊,它名词都叫中观,都叫空性的名词也有,无我全都有,每个都有一个对应的,但是意义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于佛弟子来讲的话也要分析清楚。以前我也遇到过,觉得很多这些宗派没有问题啊,你看他们也讲空性,也讲这些,但是就是说讲是一样,名词一样,但是意义上分析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如果佛弟子没有智慧的话,很多时候也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观点欺骗,走入歧途。
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对方就认为我是没有过失的,刚刚我们讲“应成彼无过失”的“彼”字,因为对方直接承认我没有过失,为什么“应成彼无过失”,这个地方的“彼”是什么?这个地方“彼”字是讲我执,贪执我这个应该没有过失。我们自己给对方说,虽然你认为我是没有过失的,但是贪执我有过失,这个应该是有过失,断就断这个,但是我们说,如果按照这样分析下来的话,应该变成贪执也没有过失,贪执我也应该变成没有过失。这个意思。这个“彼”就是说,对方认为应该断的,贪执我这个,我们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应该变成执我这个是没有过失的,也就是说不单单我没有过失,贪执我也没有过失,但这个恰恰是对方不能接受的。
但我们是不是就真的认为我没有过失?不是。我们是从头到尾没有认为我没有过失,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但是对方认为这个是存在的,而且是常有的,只不过对方认为执我是有过失的,你不能贪执它,就是我执这个是有问题的,但我们说,如果按这个分析下来的话,你认为有过失的我执,最后应该变成没有过失。怎么变成没有过失?下面我们来看,颂词当中怎么样解释的。
见贪有何过?若谓苦所依。
于此非离贪,见我所如我。
“见贪有何过”,前面我们讲对方认为说我应该存在,如果没有我的话,解脱的所依也没有了,堕落的时候轮回的所依没有了,所以,我应该是存在的,它是实相,它应该真实存在,但是如果对我贪执是错的,如果你对我贪执,不可能获得解脱,不应该贪执我。
这里面容易混淆的,他也讲不要贪执我,我们也说不要贪执我。但是我们前面分析了,不一样。一个是说这个基础,这个我没有,所以没有你怎么贪执它呢?这是错的。对方说,我虽然存在,但是不应该执著它,你执著它就不对了。他是认为这样一种断我执。这个地方讲的我的贪执就是我执的意思。
那么我们就问“见贪有何过”,这个是我们问他,我们见到贪执我有什么过失才断除它吗?“若谓苦所依”,他说这个我执(贪执我就是我执)就是一切痛苦的所依,或者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说我要断除。也就是说,如果有我执就会产生痛苦,所以应该断除,它有过失应该断除。“于此非离贪,见我所如我。”这个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破斥它的观点。“于此”就是单单知道贪执有过失,“非离贪”单单知道这个不能够断除贪执。单单知道我执存在,单单认为我执有过失这一点断不了贪执,为什么断不了贪执?“见我所,如我”,“如我”是比喻,“见我所”,为什么断不了贪执呢?因为见到我所。这里的我所就是指我执。其实我们见到我所,见到我执,其实它就是安立我,或者认为我存在的有境。这里面有一个有境和对境。我就是对境,这个对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我存在的这种心,就叫我执。我们在讲解的时候,分的时候,我执和我,二者之间,我是对境,我的心缘我存在产生我执,就像这个杯子一样。这个杯子是对境,缘杯子产生的心就是杯子的识,所以我是对境,缘我产生的执著就叫我贪、我执。我们见到我所,其实就是我的有境,就是见我的有境。我为什么会产生我执呢?因为我见到了我,我是对境,有了对境,我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有境。
所以不可能因为见到贪执有过失就能断除对我的贪执,因为我们见到了贪执,它就是我的有境的缘故,“如我”,它是不能断除的。见到了我所,见到了我执,它是我的有境。下面一个颂词分析的时候就更清楚了。大概来讲,境和有境二者之间是相互存在的,如果我存在,那么认为我存在这个心,它应该是没有过失的。比如说杯子,它是杯子,我见到是杯子,有什么过失呢?没什么过失啊,我如理如是地见到了存在的东西,就像我如理如是见到了实相的心,不可能有过失的。
“见我所”,我见到,我执,是以我的有境,我了知这个是我的有境,我了知我存在的心,这个怎么有过失呢?它不可能被断除啊,为什么被断除呢?换句话来讲,这个我执是正确的,不可以被断除。“如我”,就像你们说“我”没有过失,它不能被断除一样,我所,这个我执,也不应该被断除。为什么?因为它也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它是我的有境,因为它是缘我产生的一种心识。我如实存在,你也说我是没有过失的,我是实相,那么我了知这个实相存在的心怎么可能有过失呢?如果你颠倒了,这个心识错了,那就有问题,要断掉。但是我是存在的,这个是对境,我缘这个对境产生的一个有我的心,这哪里有问题呢?这个没有问题,“如我”没有过失不用断一样,我所也没有过失,也不用断。所以你说见到贪执是过失的来源不合理。
这是初步讲到“应成彼无有过失”,“彼”就是我执,应该变成我执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它是我的有境,了知我的有境怎么有过失呢?我看到一朵花,就是红花,你说这个眼识要断,为什么要断?因为我看到的花就是红的,它的确存在的。我见到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它就是正确的眼识啊。你们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那我执,我认为它存在,有什么问题?没什么问题。我认为它存在的心,这个也可以叫我执,也可以叫所谓的你们加一个名字叫“贪执我”,其实来讲没什么差别。所以这个应该没有过失的。这是初步了知这个问题。
下面继续看颂词,也是继续在讲这个问题,应成彼无有过失。
如若彼无有,我非痛苦因。
彼亦与之同。如此二无过,
故二非离贪。
这个得分两段,“如此二无过,故二非离贪”,这个是后面的一种意思,前面的话就说是讲到,“如若彼无有我,我非痛苦因,彼亦与之同”,这个是第一层意思。
看第一层意思,“如若彼无有”,如果对方说,如果对我的贪执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个我执它是不存在的,就单单的一个我,这里面讲平平常常的我,所谓的平平常常的我,就是如理如实安住的,单单的一个我,单单的我不是痛苦的因,这个是对方的观点。我们现在要借用对方的观点自相矛盾,说你所说的这个观点是有问题。
对方说,如果没有我执的话,假如说没有我执,只存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我,只是单单的,单独存在的一个我,这个我,不是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我执,我执是痛苦的因,而我本身不是痛苦的因,是这样的,所以对方就讲,“如若彼非有,我非痛苦因”,这个“彼”就是我执,如果对我的贪执,如果这个我执不存在,我不是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我执。
我们破的时候是同等理,“彼亦与之同”,我们就反过来讲,因为对方说,如果我执不存在的话,一个平平常常的我,单独存在的一个我,他不会是痛苦的因。我们就说同样的观点,对我的一种贪执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不存在,单单的一个我执,他也不会痛苦的因。其实我们这个里面就要把二者的问题搞清楚,为什么这样讲?这个讲是有必要的,我们就是要讲有境和境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把它讲清楚。有境和境二者之间,它是绝对是没办法分离的,缺一不可的。所以不可能说有我而没有我执的情况;或者说我没有问题,我执有问题的情况。
对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执不存在,这个单单的我不会成为痛苦的因。我们就反过来讲,如果我不存在,我执不会是痛苦的因,为什么我执不会是痛苦的因?其实所谓的我执,它就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上,我执是执谁?执我,有我,产生了我执,缘我产生了我执。
对方他当然不承许无我了,但是我们说,如果没有我的话,单单的我执,生不起来,如果是没有我,单单我执不会成为痛苦的因。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同等理,同等理就是对方说如果我执没有,单单的我,有我没有我执的话,我不是痛苦的因。那我们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我的话,单单的我执也不会成为痛苦的因,没有我,我执是缘谁产生的?这样的话,当然就不对了。
所以,关键是对方他就认为,我存在,我执是有过失的,他是这样去分别的。对于解脱道者来讲的话,我和我执都是错的。首先我就是不存在的,那缘这个我产生的我执更加的错了,二者其实都是颠倒的。对方认为要安立一个正确,一个颠倒,对境是正确的,有境是错的,那怎么能行?这方面就有问题了。他认为如果没有我执的话,就没有痛苦,单单一个我是没有痛苦的,所谓的痛苦是我执缘我之后产生的一个,它是产生痛苦的因,他就认为是这样。那我们反过来讲,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不存在的话,我执从何而来?你说这个我执是痛苦的因,如果没有我,这个我执从何而来?也没有,产生不了,没办法作为痛苦的因。
“彼亦与之同”,“与之同”就是用了一个同等推理,通过同等推理告诉对方如果没有我的话,其实我执哪里是痛苦的因?就是因为有我,你执着它才变成痛苦的因,所以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第二层意思,“如此二无过,故二非离贪”,顺着你的观点下来,顺着他的思路下来,如此观察下来的时候,二者应该变成无有过失,二者是什么?我和我贪,就是说我执。二者都没有过失。因为我没有过失对方早就承认了,对方不承认的是我执没有过失。但是现在观察来观察去,最后就变成了我没有过失,我执也没有过失。因为离开了我的我执哪有嘛!离开了我的我执根本不存在。所以如果你认为我没有过失,认为我存在,认为贪执这个我就是对的呀,那符合于实相安立的,为什么有错误?不可能有错误。所以,如此按照你的观点来讲,如果我没有过失,我执也不可能有过失的。“故二非离贪”,所以说,我这个贪执也离不开,我执的贪执也离不开断不了,断不了我贪,我执也断不了,因为没有过失断它干什么?我执就变成了和我一样,平起平坐了,都变成了胜义了,都变成没有过失了,都变成了不应该断除的对境了。
我们再回到科判看“应成彼无有过失”就清楚了,这个“彼”就是我执,应该变成我执没有过失。而这个我执,对方认为是有过失的,要断的,但是观察到后来的时候,就变成了这个我执是和我一样没有过失,不需要断,不需要离贪的东西了。所以“如此二无过,故二非离贪”,所以就变成了我和我执二者都没有过失,都不需要离开贪心的自性,没有过失的问题。
所以这个方面我们要去观察分析,分析观察之后如果认为我不破,只破外围的法,不管外围的法是我贪也好,还是我执也好,痛苦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反正,如果不触及到核心——就是这个我不存在,我空的话,这些都没办法安立一个合理的观点。在理证观察的时候,你把它保留了,还是痛苦的因,你虽然把它的外围清理干净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产生。
所以(下面我们还要讲),有些时候你可以通过在我所上面做一些改变,离开一些痛苦,但这个绝对不是根本的对治之道。根本对治之道还是要把这个我——我执的对境,“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前面我们引用《入中论》的观点,像这样了知我是彼境,我是我执的对境,如果你不把我破掉,我执是会永远产生的,只要你安立我,我执就会产生。所以说必须要破我,把我破掉,我执就退了,我一退,我执就退,我不退我执永远退不了的,没办法退。所以,这里面讲“故二非离贪”。“应成彼无有过失”这个科判我们已经学完了。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