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必告”:作为子女,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告辞,不能不告而别,随随便便想走就走,否则会让父母担心。尤其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治安也不好,孩子到底是出去了?还是……父母不清楚就会担心。父母的心跟孩子的心完全不同,俗话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就算孩子已经二三十岁了,按理说不需要担心,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出去时跟父母打招呼非常有必要。
“反必面”:一旦从外面回来,也要去看看父母,让他们心安。不这样做,父母会始终想着:“孩子回来了没有啊?”
然而,如今很多子女,出门时从不辞行、想去就去,回来时也不打招呼。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行为。
“居有常”: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变来变去,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上海;今天在寺院,明天在闹市……住处若经常变换,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居无定所、到处漂泊。
其实,居所固定很重要。不仅在家人要做到,出家人也应如此,在一个道场的时间越长越好,呆的时间长,说明你在这里有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否则,今天在这里,明天去那里,东南西北跑来跑去,恐怕有点问题。有时候我接触一些想来出家的人,问他到过什么地方,有的说:“我先在一个寺院呆了三个月;又到东北的寺院呆了五个月;然后去南方的寺院住了两年;某某佛学院读了一年半;后来在邮电局呆了三年;老师当了一年;医生做了两年……”弄得我眼花缭乱,心想:“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这里恐怕也是一年半载,能不能呆一个月也不好说。”所以,居所不定有较大的过失。
“业无变”:一个人的学业、事业、道业,最好不要改来改去,一门深入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学佛,那就好好学显宗或密宗;在社会上做一项工作,那也好好去做,不要换得太勤了,否则心很难成长起来。所以,人一定要稳重,不稳重的话,干什么都容易出违缘。这些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平时用它来观察,既可以衡量他人的境界,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
不过,世间的做法与佛教的大不相同,尤其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不能住得太远。以前有个“聂政养母”的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在世时,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总是刻意回避;当母亲去世以后,他才离开家为朋友报仇去了。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父母健在时,最好不要远游他方,如果你有事需要出去,不论远近、时间长短,一定要向父母说明,以便父母与你联系。但现在不说也可以,因为每个人都有手机,不过有些人总欺骗父母,本来自己在南方,却偏偏说在东北……
其实父母是很可怜的,天天记挂着子女:行为不如法的孩子,害怕他在外面打架、做各种非法行;品德好的孩子,那些虽不必担忧,但还是挂念他会不会生病,正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尤其是出家人,有父母的,父母会一直惦记着:“孩子没给我打电话三年多了,他现在活着还是死了?如果活着,身体好不好啊?”可能你当时出家他不同意,但实际上——你们不要哭哇,这多不好!
去年我弟弟天天给母亲打电话,这方面他还可以,比我强。他为居士林进货,每次出去都习惯性地“我现在到马尔康了”、“我到米亚罗了”、“我到汶川了”……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讲,母亲也不懂汶川是哪里、米亚罗是哪里,不如到成都说一声就可以了。”但他已经习惯了,回来一路上也是不停地汇报。我说:“如果你非要说,说色尔坝、霍西就可以,不要一直汶川、安德……”这方面我确实不擅长,可能是一种习惯吧。有些出家人经常问我:“我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我说:“《札嘎山法》里讲了,父母当你死了最好。你以前在家时本应孝顺,但当时因耽著事业,没有好好地尽孝,而现在你出了家,也不一定能做什么。”有些出家人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孝,现在想重新寻找父母?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二课